標籤:

《本草經集注》的學術成就

《本草經集注》的學術成就

《本草經集注》(以下簡稱《集注》),一名《本草集注》。為南北朝時代內容保存完整的唯—本草著作。由梁代陶弘景所撰約成書於永明十年一永元二年(公元492-500年)之間。是我國南北朝時具有代表性的本草學著作。它上綜《神本草經》、《名醫別錄》,集魏晉·六朝藥學之大成:下為《新修本草》、《蜀本草》等所據。是唐、宋修訂本草之範本。在我國藥學發展史上起到了承先啟後的作用,具有重要地位.

陶弘景,字通明,晚號芋陽隱居,故後世亦稱為陶隱居,丹陽陵人。生於南朝宋,元嘉二十九年(公元452年),歿於梁,大同二年(公元536年),享年八十五歲。自幼好學,尤篤信道家養生之說。長而成為通儒,被聘諸王待讀。中年隱居,兼信佛教,並「自誓受五大戒」,是—個「儒冠、道服、僧人鞋」三教兼容一體的人物,但其中心思想,仍以道教為主體。

陶弘景不僅精通儒道,而且對天文、地理、歷算、占卜及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因其祖父皆通醫術,故弘景亦繼其家風對醫術、本草,亦造詣頗深。陶氏除《集注》外,在醫藥方面,尚 著有《效驗方》五卷;《補闕肘後百—方》三卷。其後者尚流傳於後世。陶氏對醫藥學的發展作出了較大貢獻.《集注》全書共七卷,內容甚為豐富,書中「以神農本草經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為主,又進名醫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三十種」。藥物按自然屬性,分成七類,即「玉石、草木三品合三百五十六種」;「蟲獸、果、菜、米三品,合一百九十五種;有名無實三品合一百七十九種」。

《集注》於隋唐時代,是一部比較流行的本草書籍,在《隨書·經籍志》與《唐書·藝文志》中皆錄有其名,自《新修本草》頒行以後,則因其兼融了《集注》而被其取而代之,《集泣》因而運漸淹沒,故宋代醫藥學家,已是只知有陶弘景修本草—事,竟不知所撰之書為何名。明代李時珍到更把《集注》當成《名醫別錄》,不能不是—大誤解.因此,對於《集注》的藥學成就,歷代匠家甚少論述,近世學者亦未有詳評,今特略擇幾項,予以探討。

一、整理前代本草 匡正世俗陋習

自從《本經》成書以來,歷經漢魏,六朝,時 五、六世紀,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本草學的內容也有較大的擴九經過歷代醫家的不斷總結,不僅《本經》中的藥物在應用中有了新的發展,而且新發現和應用的藥物也有較大的增加.在此基礎上總結了不少新的藥學著作,諸如《胎臚葯錄》、《吳普本草》、《李當之葯錄》、《雷公葯對》、《相君葯錄》等,尤以《名醫別錄》,更是歷代醫家相繼總結而成,但是由於當時的書籍,全靠書寫傳抄,筒帛轉錄,不免造成許多差訛。以《本經》為例,不僅在卷數上,有二卷、三卷、田卷、五卷。八卷等多種傳本,而且在藥物數目上也有595、431、 319等多種不同。在編寫體例與內容上力。七在「三品混糅,冷熱外錯……且所主治。互有多少等混亂情況。本草藥性,乃醫家賴以治病的根本。陶氏認為,古代先賢,莫不深研本草,熟諸藥性。然而分見到世俗的一些庸醫和市利之徒,則以葯謀利害人。陶氏對此深惡痛絕,他在序例中極力抨擊,謂日:「今庸醫處治,皆恥看本草,或侍約舊方、或聞人傳說或遇其所憶,便攬筆疏之,俄然戴面,以此表奇。其畏惡相反,故自寡味,而葯類違僻,分兩參差,亦不以為疑脫」。書中還揭露了當時葯 中的一些混亂狀況,如不重視地道藥材,不講究依法采治。真假無辨,劑量不準等弊病,深感「以此治病,理難即效。為了匡正這些陋習時弊,特詳搜各種本草,把當時流懶各種《本經》和《名醫別錄》等本草著作,進行綜合)據三品藥性,詳加辨別拿晰謂「苞綜諸經,研括煩省」,並結合當時的醫藉方術及自己親身經驗,加以詳細注釋,撰成《集注》三卷,大書分作七卷,使《本經》、《別錄》所載醫家所用藥品,井然有序多便於閱用。陶氏撰輯《集注》。體例嚴謹如全書首列序錄,次分七類,書中正文參採用朱書《本經》、墨書{別錄}、小字注文,亦多註明文獻來源妒使歷史功過,各有所歸,具有較高的文獻學價值。這些體例亦為後世本草所沿用,正是由於陶氏的精心撰輯,使《本經》、《別錄》、《集注》才至於長存世間.儘管這些原著早在唐宋時代已經失散,但由於《集注》成為後世修訂本草的重要依據,其全部內容仍力後世諧家本草所保存。今天我們仍能品名本草中讀到—千五百年前以至兩千多年前的《集注》,《本經)、從中了解當時幻藥學發展概況,這不能不歸功於陶弘景的精心整理.

二、闡述本摯藥性發展用藥理論

中藥的藥性理論,在《本經》中已有系統的總結,但其內容僅限於秦漢時期的概括。—定言詞過於簡古,不便後人學習與應用;再者歷經漢魏六朝的實踐爭隨著臨床醫學的進步,藥性理論亦有新的發展,有待於加以總結。《集注》序錄中,首先對《本經》序例。十三條加以注釋,同時又將《本經》以後的藥性和用藥理論仁了全面的總結.在藥性及應用理論方面,《集注》在以下幾方面有較大發尾。

1、詳述三品藥性;藥性有三品的劃分,是《本經》藥性的最高概括;眥把它列為序例之首,同時也是《本經》編輯的體例,《集注》既對《本經》原文詳加註釋,同時腕當時實踐加以發揮,如《本經》謂上藥「主養命」,陶氏進而指出「上品藥性,亦能遣疾,但氣力和厚,不為倉卒之效。然而歲月長服,必獲大益」。《本經》謂下品葯「主治病」,陶氏則又指出:「傾損中和,不可恆服,疾愈則止」.《本經》謂上藥為君,中藥為臣,下藥為佐使,而陶氏則曰:「今合和之體,不必偏用,自隨人患苦。參而共行」.

2、重視性用量合參。《本經》謂「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寒、熱,溫、涼四氣,……,」陶氏進而指出:「又有分劑稱兩,輕重多少,皆須甄別.若用得其宜,馬病相合,入口必愈,身安壽延,若冷熱乖戾,真假非類,分兩違 ,湯丸失度,當差反劇,以至殆命」.可見陶氏既重視氣味全參,亦注意到劑量與服用方法,這無疑是對臨床用藥理論的發展.

3、注意毒藥的應用方法,《本經》謂「毒藥療病,先起如果米,病去即止,不去倍之,……」.陶氏則具體補充了「一物—毒,服一丸,如細庥;二物—毒,服二丸如大麻;……六物一毒,服六丸如梧子」的具體用量。同時指出「毒中又有輕重,如狼毒,鉤吻,豈同附子,蕪花輩邪。凡此之類,皆須量宜。」可見陶氏對毒藥的認識和毒藥的應用不僅注意方中毒藥比例及用量的多少,而且注意到毒性有強弱的不同類別.更應審察其用量.

4、全面強調辨證用藥。《本經》謂「治寒以熱葯,治熱以寒葯,……各隨其所宜」。陶氏進而強調「藥性一物兼主十餘病者,取其偏長為本,復應觀人之虛實補瀉,男女老少,苦樂榮悴,鄉壞 風俗.並各不同」。這裡除了強調「寒熱補瀉』藥性的應用外,還注意到患者的性別年齡老少,情志苦樂及地土風俗等因素,實為後世辯證用藥的大綱。同時對後世「藥性皆偏論」,以及唐宋』臟腑寒熱虛實標本辯證」理論也有較大的影響,此外,《集注》對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理論及藥物服用方法,藥性與藥劑的關係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論述.

三、總結本草成就 提高採制配伍

《本經》成書以後。不僅藥物數量有很大的發展,治療經驗也不斷累增多;而且藥物的採制、鑒別以及應用配伍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提高,《集注》對這些成就的總結也是比較全面的,對後世本草學的發展作了較大的貢獻。首先在堵葯采治方面,陶氏提出了,「諸葯所生,皆有境界」。若用藥不擇產地,則「氣力性理,豈得相似,所以治病不及往人亦當緣此故也」。《集注》於每葯之後均註明了出產的地域,說明陶氏對此的重視,同時也為後世創立「地道藥材「的學說,提供了理論依據。

在採藥時月方面,陶氏總結了「根物多比二月、八月采,謂春初津潤始萌,未銜枝葉,勢力淳濃故也,至秋則枝葉就枯,又歸流於下,令即事驗之。春寧宜早,秋寧宜晚,其華實莖葉,乃各隨其成熟耳的規律。這裡既指出了按時節採收的具要求,而且揭示了按時採收的原理。這些論述是非常寶貴的,一直指導著後世藥物採集的實踐在藥物的真偽鑒別防面,陶氏也是非常重視的。在《集注》卷上序例中,他批評當時匠人「真偽好惡莫測「,指出葯書之中「巧偽百端,皆非宰實」,「以此治病,理難即效」故他在《集注》各葯的注文中,多記有辯葯的內容,如辯消石之法,謂「強燒之紫青煙起,……是真消石也」,又謂人蔘產上黨者,「形長而黃,狀如防風,多潤實而廿」,產百濟者,「形細而堅白,氣味薄於上戶高麗者,「形大而虛軟」。並指出藥用上黨者好。這些鑒葯內容的記述,實為中藥鑒定學的鼻祖。

在合葯製劑方面,《集注》序例中總結有「合葯分製法」二十八條,其中前三條、後四條為古代藥物用量的計算方法,藥物計量而用雖非始於南北朝。但陶氏重視與總結的藥物計量方法,對後世製劑學是有深遠影響的。同時他的這些記述,也是後世考察南北朝以前方劑中藥物劑量的重要依據。其它2l條皆為湯、丸、散、膏各種藥劑的製作之法,以及各類藥物配方前的修治之法。書中有些製法與特殊煎煮之法,不但有具體操作規程,而且進而說明其道理,曲此可見,《集注》不僅在藥物製劑的實踐方面積累了許多經驗,而且在製藥理論方面也有了較大的發展。

在應用配伍方面,《集注》更有突出貢獻,它不僅在序例中, 系統總結了「病源所主葯」八十餘條,「解百葯及企石等毒例」,「服藥食忌例」,「兒葯不宜入湯酒者「,「諸葯相制使」等多項內容;而且在各葯的主治項下新增了《別錄》所積累的許多臨床資

料;又在注文中總結了當時及化自己不少用藥經驗,如在經文之後,首列「得」何葯,「治」何病,及畏惡相反等內容,都是當時藥物配伍應用的總結。這些內容,大大地豐富臨床藥學的內容,尤其是《集注》總結的「病源所主葯」一節,更為歷代醫藥學家所重視,歷代本草都有所增益,到了《本草綱目》,竟發展成為二卷之巨的「百病主治」。這對於後世以藥效進行藥物分類也有推進作用。

四、改革本經體例 創立自然分類

《本經》的藥物分類,根據藥物的有毒及養命、養性、祛病的主要藥性,分成上、中、下三品。然而經過幾個世紀的轉輾傳抄,體例歷已錯亂,是所謂「三品混操」.況且這種分類方法,不便醫家查閱,致使「草木不分,蟲獸無辨」。鑒於這種狀況,陶氏乃「苞綜諸經,研括煩省」,「分別科條,區分物類」,根據藥物的不同自然屬性,將所有藥物分成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穀.及有名無實七大類。每類之中仍按《本經》三品先後論述.他這種分類方法,既有繼承,又有創新,故為後世修訂本草所遵循襲用,而且得到不斷的補充而逐漸完善。如《新修本草》繼而分成九類,《證類本草》則增至《證類本草》則增至十—類,即使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把藥物分成十六部.六十類,這也是脫胎於陶氏的《集注》。陶氏所創立的自然屁性分類方法,不倔物分類上有著深遠的影響,而且在當時的生物學分類方法上也是比較先進的.他的這種分類方法的創立,固然與他博學多才有若密切關係,同時與他「遍歷名山,尋訪仙藥」的長期實踐和注意觀察自然等分不開的。儘管他的分類方法還是比較簡單的,但是他這種注意實踐的唯物觀點走位得稱道的。

陶氏《集注》的學術成就是多方面的,它在本草學發展史上的地位是不容低估的.但是由於歷史條件所阮《集注》也有在一些不足之處,如當時國家分裂,陶氏身居南方,因此對於北地所產藥物缺乏全面了解,故書中存在不少推測之辭;其次,本書雖名為《集注》但並非集體著作,而是出自—人之手,所謂「事非議.詮釋拘於獨學。」不兔受到個人閱歷所限,存在一些錯誤之處。再者,由於陶氏深受道家思想影響,對於服食、養生、求仙煉丹之類,收錄較多,這些對於臨床用藥意義不大,對這些內容,應取正確態度。《集注》雖有這些不足之處,亦不過白壁—瑕,並不影響共為劃時代的本草巨著,仍然是位得我們學習、研究的重要古代文獻。

參加藥學史·本草學術會議論文


推薦閱讀:

第三節 人性管理,成就盛世
成就大事必須依靠的五種人
steam最難達成全成就的遊戲是哪款?
唐代繪畫藝術的巨大成就
連載 | 大明餘暉(66):朱、李相爭成就了愛新覺羅

TAG:學術 | 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