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念住呼吸

根據我自己在禪修中的觀察,只有一條短捷、方便、有效、愉悅的路徑,中途又幾乎沒有什麼使你走偏:那就是念住呼吸。佛陀本人走的是同一條路,他證得如此卓越的果報。我希望你在修習時不要猶疑不決、東鱗西爪,造成不必要的困難。反之,要決意專註你自己的呼吸,跟著它,一直走到它能帶你達到的極限。從那裡,你會進入解脫洞見[vipassanā,毗婆奢那]階段,趨向心本身。最後,清凈的覺知將獨立凸顯,那時你才有明確可靠的果證。換句話說,如果你讓呼吸隨順它的自性,讓心隨順它的自性,你的修證無疑定能如願以償。一般而言,心未曾調御有序,必然淪陷於造苦與不良的主觀偏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如果希求安穩的幸福,就必須找到一種法則——也就是佛法——以它訓練自己。心無內在法則、無安居之處,好比人無家可歸。無家者面對的只有苦。他們無以庇蔭,飽受風吹日晒、雨打泥污。修定的目的,正是為自己造一個家。剎那定[kha?ikasamādhi]好比草房;近行定[upācārasamādhi] 好比瓦房; 安止定[appanāsamādhi]好比磚房。你一旦有了家,便有了保存財寶的安全所在。你不必為守財而吃苦,不像無處存財的人,為了守財不得不餐風露宿,即使那樣他的財物也未必安全。渙散之心也是如此:它總去別處尋覓善德,逰走於種種概念與成見之間。即便那是善念,我們仍不可自以為安全。好比一個女子擁有許多珠寶:她若穿戴起來招搖過市,毫無安全可言。財寶甚至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同樣,如果我們的心尚未透過修定證得內在寧靜,即便修了戒行,也極易退墮,因為它們尚未妥善收藏於心。調御自心,達到寂止安祥,正好比把珠寶存入保險箱中。這就是何以我們多數人做了善事,卻不能從中得益的緣故。我們讓心受種種主觀成見的左右。這些成見是我們的敵人,因為在某些情形下,它們會使已培育的戒德退失。心如綻放之花:風摧蟲嚙之下,無緣結果。這裡的花,好比道心的寧靜;果,好比道果的喜樂。我們的心,若是常有寧靜、喜樂,就有機會證得人人希求的正果。上善至德好比樹的心木,其它的『諸善』好比芽苞枝葉。不把心意調御有序,我們只能得到外在層次的善德。我們的心若能夠達到內在的純凈與良善,那麼作為果報,外在的一切也將隨之良善起來。正如手潔凈時,不玷污觸及之處,手不凈時,即使最清潔的布也受其污染:同樣地,心有雜染,一切受其污染。哪怕我們做的善事也受污染,因為世間的最高力量——即升起一切善惡苦樂的主宰——正是心。心好比一尊神,善惡苦樂都來自心。我們甚至可以把心稱作一位造世者,因為世間的和平與持久的安寧,皆有賴於心。如果真有世界末日,也必然由心而生。因此,我們應當修練這個世上最重要的部分,讓它入定,成為富足安寧的根基。禪定是凝聚心的一切善巧潛能的方式。當這些潛能以適當比例彙集起來時,能夠給予你摧毀敵方的充足火力,這裡的敵方是指你的一切雜染與無明心態。修行使你增長智慧,對善與惡、世與法培育起明辨。你的明辨好比火藥。假如你把火藥長期留著,卻不放進子彈——即入定之心裡,它會受潮發霉。或者不小心讓貪、嗔、痴之火佔了上風,它會在你的手中炸開。因此,不要延誤,把火藥放進彈頭,無論何時敵方(即雜染)發動進攻,你可以立即把它們擊倒。調御心定者,得其安止處。入定之心好比城堡;明辨好比武器。修定則好比為自己造就一座安全的城堡,因此是一件十分重要、值得付出努力的工作。正道初段——戒德,末段——明辨,成就這兩者不特別難。然而作為正道中段的定力,卻需要花一些功夫培育,因為這是一個促使心力成形的過程。修定好比在河中央打橋樁,自然是件難事。不過一旦心牢固就位,對戒德與明辨的增長是極其有益的。修戒德好比在河岸的近處打橋樁,修明辨好比在遠處打橋樁。但如果中段橋樁——即入定之心——不曾到位,你如何跨越苦的洪流?要成就佛、法、僧的品質,我們只有一條路,那就是修心[bhāvanā]。修練心,達到入定寂止,才能升起明辨。這裡所說的明辨並非指普通的分辨力,而是指直覺洞見,它完全來自與心直接打交道。譬如回憶宿世、了解眾生死後投生處、洗滌心的垢染之漏[āsava]:這三種稱為智眼[?ā?a-cakkhu]的直覺,會對在心意領域訓練自己的人升起。不過,如果我們去從色、聲、香、味、觸當中尋求知見,其中又夾雜著種種概念,那就好比跟著『六師』學,是不可能明察真相的。正如佛陀早年曾師事六師,未能求得覺醒。他於是把注意力轉放在自己的心意上,獨自修練,以念住呼吸為起點,一路走向終極目標。只要你仍從六塵[感官對象]中尋求知見,你就是在跟六師學。不過,當你把注意力聚焦於人人都有的這個呼吸,達到心寂止入定的地步,便有機會成就真智,即:清凈的覺知。有些人相信他們無需修定,只修明辨即可證得明辨解脫(即慧解脫)。這根本不正確。無論是明辨解脫還是心解脫,兩者都以定為基礎。它們只有程度上的不同。好比走路:一般人不會只用一條腿走。哪條腿為主只取決於個人的習慣、特性。明辨解脫,乃是藉觀想世間事態的種種層面,令心漸漸平息寂止,升起直覺的解脫洞見[vipassanā–?ā?a,毗婆奢那智]——即對四聖諦的透徹領悟。而心解脫則不涉及太多觀想,而是單純地令心寂止,達到安止定。從那裡出發升起直覺洞見,明察諸法實相。這便是心解脫:先止後觀。一個人飽讀經書,精通文義,可以正確闡明教義的種種要點,然而心無內在的凝聚處,則好比飛行員駕機,雖然明察雲層星座,卻不知降落跑道在何處。他會出大麻煩。飛得過高,便出了大氣層。他只得來回盤旋,直到燃料耗盡,墜毀荒野。有些人學歷雖高,行為卻不比野蠻人善良。這是因為他們自以為是、自命不凡。有些人自以為學問、思想、觀點層次高,不屑修定,以為有本事直證明辨解脫[慧解脫]。實際上,他們正如看不見降落跑道的飛行員,在走向災難。修習定力,正是在為自己鋪一條降落跑道。明辨升起之時,你得以安穩解脫。這就是我們何以想在佛法修持中圓滿成就,必須完整培育正道三部分——戒德、定力、明辨(及戒定慧)的緣故。否則我們怎能說自己已覺悟四諦?聖道必須由戒德、定力、明辨構成。我們不在內心培育它,便不可能領悟。不領悟,又如何放得開?我們多數人,一般而言樂見成果,不願築基。我們也許一心想要善德、清凈,但如果根基尚未完成,仍將繼續貧匱。好比愛錢財卻不願做工的人,怎麼可能是敦厚良民?一旦心有匱乏,轉而墮落犯案。同樣地,我們在佛教行持上既想得正果,又不願做工,就得繼續貧匱。只要內心貧匱,即便知道不對,仍然註定去外界追求貪慾、私利、地位、享樂、讚譽等世間誘惑。因為我們並無真知,這也意味著我們的所作所為非出自真心。聖道永遠真實不虛。戒德為真、定力為真、明辨為真。不過,我們自己若不真,就見不著任何真品。我們在戒德、定力、明辨的修持上若不真心,作為果報,只能得到贗品。用贗品時必然苦。因此我們必須真心實意。真心才能夠嘗得法味,這個滋味遠勝於世上的一切美食佳肴。
推薦閱讀:

呼吸之間第五部分
咽炎易導致口臭、急性腎炎、呼吸道感染疾病
新手浮潛是選用半乾式還是全乾式呼吸管?
喘氣也是一門學問
八小妹盤點80年代床戲:粗重呼吸+歪床上+吹滅燈

TAG: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