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站「成長史」

2010年,每秒鐘有7.9個用戶在Facebook上註冊。2011年第一季度,Facebook獲得了8000萬新註冊用戶,這個網站上的用戶數已經增加至了6.65億個。

其估值也水漲船高。來自美國非上市公司股票交易所Sharespost官方網站的信息顯示,Facebook股票價格達到34美元每股,按此計算,公司的估值高達850億美元。

資本市場的追捧,為SNS網站平添一層光環。但Facebook等網站有此收成,其實經歷了十餘年的演變。

在互聯網上展示自己的信息,讓朋友可以看到並分享的想法,這在1994年就已見雛形。當時雅虎地球村(GeoCities)問世,,用戶可以自由創建網頁,利用照片和文字展現自我。而想法相似的網友則可以在上面組建各種名目的「群」,用戶可自由加入感興趣的「群」,成為「群」的成員。這與如今豆瓣上的興趣小組比較相似。

而後,2002年在美國成立的Friendster,它的創新之處在於讓人們的網路身份之間建立起了聯繫。Friendster上的每一個主頁不僅有著主人的照片,還包括其朋友們的照片。點擊其中某個朋友的照片,訪問者就可以進入其主頁。從技術上說,也許這種鏈接的實現並不複雜,但它使眾多用戶原本孤立的頁面連成了一張網,每名用戶的特徵都能夠通過這張網得到詮釋,你的朋友就是構成這張網的結點。

根據「六度理論」,通過6個這樣的結點,你就能認識到世界上任何想認識的陌生人。這個理論的源頭,來自1967年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StanleyMilgram創立的六度分割理論(Six Degrees ofSeparation),即「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1997年,這個理論最早的實踐者——SixDegrees上線,其將這一理論用互聯網的方式體現出來,巔峰時期也有近百萬用戶。1999年,這個網站的創始人以1.25億美元的價格把它賣給青年潮流傳媒網路。約一年後,SixDegrees由於不具備贏利能力,被迫關閉。

2000年之前這些瞄準社交的互聯網的探索,也許能視為SNS的第一波浪潮。

對任何一種互聯網模式和產品來說,能否成功也離不開天時、地利與人和。回溯2003年,Friendster開始推廣的時候,數碼相機已經成為必備品,用戶能輕鬆向自己的主頁添加照片。普利策獎得主朱麗亞·盎格文在其《誰偷了Myspace》一書里評價道,「這樣一個小小的進步為社交網站的發展帶來了巨大影響」。

Friendster的創始人是喬納森·艾布拉姆斯,其曾經是網景通訊公司的程序員,他創建這家網站之前,交友網站已經做得轟轟烈烈。而Friendster這個網站設計的初衷就是一款在線相親工具,關鍵賣點之一便是能夠改善JDate.com等傳統在線相親網站的真實性。

因為,如果你是個200磅的胖子,那在此前的相親網站上,也許只有150磅。美化自己的形象,成了當時這些在線相親網站用戶的選擇。但在Friendster上,人們會放一些更加真實的照片上去,因為你知道你的朋友們會看到照片。Friendster的出現被視為社交網路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事件,2002年的中國,諸如易友這樣模仿Friendster,倡導「8分鐘交友」的網站也同時出現了。

但是Friendster不許使用虛擬賬號的做法與當時網路活動的中心原則——匿名原則相違背。因此,當年還出現了一場有趣的反對Friendster的互聯網運動。

網民們圍繞這社交網路身份的爭吵,給社交網站帶來了自我更新的機會。就在此時,湯姆·安德森(TomAnderson)看到了新的SNS平台的機會。在母公司eUniverse的資金支持下,其創辦了交友網站Myspace,不需要用實名來註冊。這一年,MySpace上線,其功能與Friendster相似——提供個人主頁的空間,用戶能在主頁上放照片、寫上興趣愛好、建立好友鏈接。同時,包括星座、遊戲和博客的功能,也出現在這家網站上。

為了增進人氣,安德森選擇了音樂為突破口,其第二年就為網站拉來了5000多名音樂人,對外營銷的噱頭便是「免費充當眾音樂人士的網路營銷工具」。當時正是傳統唱片業受到數字音樂衝擊的時期,那些沒錢又沒名氣的小樂隊就在網站上建立主頁,並通過網站和粉絲溝通。2004年3月,MySpace在訪問網頁次數方面超過了Friendster,雖然後者的訪客流量仍在MySpace之上。

值得關注的是,這一年的2月,美國的實名制網站Facebook上線,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是哈佛大學的學生。Facebook的創意其實來自扎克伯格中學時的同學錄,扎克伯格只是將其搬上網路。最初,網站的註冊僅限於哈佛學院的學生,後來拓展到更多的高校。

就這個階段而言,SNS網站所能提供的服務幾乎一致,包括一是建立用戶檔案,創建一個公開或者半公開的個人頁面;二是使用聯繫人列表,實現交友功能;三是為用戶提供查看聯繫人檔案的許可權。但這些網站的訪問人數,已經呈現出了此消彼長的態勢:2004年,MySpace的風頭已經超過Friendster,而這一年,哈佛大學在讀二年級的學生扎克伯格已經從PayPal的創建人PeterThiel獲取資金後,退學創業。

國外的SNS網站得到了矽谷熱追的同時,國內的SNS網站,也在2005年出現。

2005年12月,清華大學的畢業生王興模仿facebook創辦了大學生SNS網站「校內網」(xiaonei.com),與陳一舟創辦的5Q在校園用戶群體展開了激烈爭奪,並且呈出除了壓倒性優勢,2006年10月,陳一舟用重金收購了校內網,2009年,校內網改名為人人網。而人人網最強勁的對手開心網(kaixin001.com)於2008年3月上線,瞄準的則是白領和商務人士。

最近的消息則是,人人網與開心網都在緊鑼密鼓的籌劃赴美上市。與此同時,美國社交網站的代表之一Myspace,卻進一步陷入了頹敗的深淵——社交網路的一個時代也將隨之終結。

4月13日消息,據美國科技博客網站TechCrunch報道,新聞集團發送給Myspace潛在買家的機密文件顯示,該社交網站2011財年(截至2011年6月30日)的虧損額將達到1.65億美元。對比如今市場上對SNS概念的追捧,不啻於一次警鐘:美國市場從不同切入點進入SNS領域的網站們,已經在八年之內變換座次,而且呈現出馬太效應,兩極分化。而對於SNS概念正熱的中國市場,人人、開心等網站能否持續走熱,還有待進一步觀望。


推薦閱讀:

社交網路興起拼酒風:網友接力拚白酒最多喝下6斤
雲計算、社交網路和移動互聯網
Facebook「失火」 整個社交網路概念都遭殃
土豪父母社交網站瘋狂炫富引熱議
社交網路透露的性格密碼

TAG:成長 | 網站 | 社交網 | 社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