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與人類
07-01
對於病毒來說,讓宿主活下去是一種比較合理的策略。但是,為什麼有些病原體,比如那些以人類為目標的「殺手級病毒」,卻非要置我們於死地不可呢?科學家已經了解到,與引起梅毒的病毒相比,一些「殺手級病毒」的生存策略略有不同,比如讓人腹瀉的霍亂病毒和讓人出疹的天花病毒,它們能在幾天至幾周內致人死亡,而在受害者從被感染到死亡的短暫期間內,數以萬億的病毒廣為擴散,轉移到新的宿主身上。 因此,致命病毒的傳播事關兩方面:病毒令人類感染致死的速度和病毒轉移到新宿主的效率。病毒擴散轉移的效率越高(對病毒有利),病毒令宿主死亡也就越快(對病毒不利)。為了獲得兩者的平衡,病毒會以兩種途徑中止其「殺戮行為」:一是讓病毒感染者存活較長時期,比如艾滋病毒,它可以在長達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裡去感染新的受害者;二是以來勢兇猛的爆發性癥狀令病人很快死亡,同時將病毒迅速傳播到更多的受害者身上,比如天花和霍亂。 為了戰勝致命病毒,科學家必須找到它們的源頭。 致命流行性傳染病是自發地在人群中傳播開來的?還是其他物種通過突變進行跨物種傳播而讓人類感染生病的?什麼樣的生態環境容易使病毒蔓延開來?我們能否在病毒露頭之初或造成危害之前,控制住它們的傳播和擴散?要回答這些問題,科學家必須找到致命病毒的源頭。 我們也許可以在黃熱病的傳播史中去尋找答案(這種疾病至今仍在南美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區流行)。黃熱病起源於熱帶非洲猴子,通過蚊子叮咬感染當地人。後來,黃熱病病毒隨著販賣非洲黑奴的船隻到了南美洲,並通過蚊子叮咬被感染的奴隸,將病毒傳給南美洲的猴子,再通過蚊子叮咬被感染的猴子,最終將病毒傳給了南美洲人。委內瑞拉衛生部門至今都在密切關注當地的野生猴群,一旦發現猴子大批死亡,附近居民就必須立即接種預防疫苗,原因就在於猴子是黃熱病的易感物種,是黃熱病病毒的宿主,一旦猴群感染病毒,就有可能迅速傳播給人類。 歷史上殺傷力極大的傳染性疾病,幾乎都是以與黃熱病傳播相同的模式——從動物到人類的跨物種傳播——進行傳播的。這些動物大多數是溫血哺乳動物,也有少數是禽鳥類。物種之間的親緣關係越近,越容易傳播疾病。 在熱帶地區,最多見的病原體宿主是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它們不僅傳染黃熱病,還傳播艾滋病、登革熱、乙肝病毒、瘧原蟲等。老鼠則是鼠疫和傷寒的傳染源。在溫帶地區,虱子以及與人類近距離接觸的家畜對人類構成威脅。老鼠和花栗鼠等哺乳動物身上攜帶有傳染萊姆關節炎和兔熱病的病毒,通過虱子將這些疾病傳染給人類。牛有可能加速麻疹和肺結核的傳播,天花病毒可能來自駱駝,流感病毒可能來自豬和鴨子。 人與動物的密切接觸,使病毒有更多的機會傳染給人類。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以及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人與寵物及其他哺乳動物之間的接觸日益密切,這些動物宿主也就有更多的機會將病毒傳染給人類。 在熱帶非洲國家喀麥隆,為了研究病毒是如何跨物種傳播的,研究人員分別採集當地的野生動物和獵人的血樣進行對比分析,最後確認,一些寄居在動物宿主體內的微生物也出現在了獵人們的血樣中,這使得獵人成為人類爆發傳染性疾病的源頭。這些獵人大多是在屠宰猴子等獵物時不慎割傷自己,從而感染病毒的。其實,我們每個人也都有可能在切洋蔥時被刀割傷手,但區別在於,洋蔥作為一種物種,與人類的親緣關係相去甚遠,與寄居在猴子體內的病毒相比,寄生在洋蔥里的病毒在人體內「安營紮寨」的機會微乎其微。 令人談虎色變的病毒包括炭疽病毒(因美國郵件炭疽襲擊恐怖事件而聞名)、埃博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也叫青猴病,可令被感染者大出血和高燒),而引起瘋牛病的朊病毒(也叫牛綿狀腦病,簡稱BSE)可通過使人的神經系統衰竭而致人死亡。以上這些病毒因殺傷力極大而引起人們的極度恐慌。比如,2000年埃博拉病毒爆發,烏干達古盧地區的425名被感染者中有53%死亡。而BSE感染者的死亡率則是100%。 不過,這些通過動物傳染給人類的病毒雖然極為致命,但每次爆發只在殺死數百人之後便銷聲匿跡。也就是說,這些病毒在人類之間傳播的效率極低,無法在很大範圍內擴散。這又是為什麼呢?有多種原因,比如人類不像動物,通常不會互相抓撓、撕咬或者嗜吃同類。因此,被帶有病毒的狗或蝙蝠咬過的人會感染狂犬病,但狂犬病卻鮮有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同樣,被貓抓撓後引起的疾病(引起皮膚損傷和淋巴腺腫大)、被蚊蟲叮咬或接觸受感染動物而引起的兔熱病,以及通過食用病牛神經系統組織而感染的瘋牛病等,都很少存在或根本不存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途徑。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乙肝病毒
※寶媽、寶爸注意!流感病毒 今年來得有點猛
※寄生蟲、病毒、細菌……對人有益的10個方面
※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能自然恢復嗎?
※【考點速遞】乙肝病毒標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