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轉載]《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的數量詞

《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的數量詞

表示數目多少和次序先後的叫數詞;計算事物和行為動作的數量單位的叫量詞(單位詞)。二者合稱為數量詞。古漢語中,數的稱述和現代漢語有些不同;量詞不發達;數量表達方式和現代漢語有些不同。從《傷寒論》、《金匱要略》中可見醫古文數量詞的一斑。

一、數的稱述

(一)基數和序數

基數的稱述有以下一些情況

1、數詞「一」省略不說。例如:

(1)、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厚補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右邊五味葯,用水一斗,煎煮剩三升,然後去掉藥渣,每次溫熱服一升,一日服三次。日,在這裡是量詞。「日三服」前面省去了數詞「一」。

2、數詞「零」不用。例如:

(2)、合為一百八病。(《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合起來共是一百零八種病。「一百」和「八」之間未用「零」。

3、兩、再、更三詞的用法。

「兩」有成雙的意思。例如:

(3)、杏仁二十四個,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傷寒論·桂枝麻黃各半湯》)——杏仁二十四個,用熱水浸泡後去掉皮尖及兩個仁的。「兩仁」指雙仁。《傷寒論》中有言兩腳、兩耳的,也是成雙的意思。即雙腳、雙耳。

「兩」還有兩方並存的意思。例如:

(4)、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傷寒論·111條》)——太陽病中風症,用火法迫使汗出,風邪被火熱所迫,血氣流行失卻正常的規律,風與火兩方相熏灼,病人全身就會發黃。兩陽:風與火。「兩陽相熏灼」,即風與火兩方並存,交相熏灼。

「再」有兩次、第二次的意思,但不是又一次的意思。例如:

(5)、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葯,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傷寒論·桂枝二麻黃一湯》))——右邊七味葯,用水五升,先煎煮麻黃至沸騰一二次後,去掉浮在上面的泡沫,然後加入所有藥物,再煎煮剩二升時,去掉藥渣,趁溫熱服一升,一日服兩次。「再」,兩次。內:通「納」。

(6)、風溫為病,……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誤命期。(《傷寒論·6條》)——風溫病……假使被用下法治療,便會出現小便不利,兩眼直視,大便失禁,假使被用火法治療,輕的皮膚髮黃,重的就會出現如同驚癇的癥狀,時時手足抽搐痙攣,倘若再用火熏的方法治療,這就一誤再誤了,第一次誤治,病人尚可苟延時日,第二次誤治,生命危險就迫在眉睫了。再逆:第二次誤治。溲:這裡指大便。被火:經艾灸、火熏等方法治療。瘈瘲:手足抽搐痙攣。逆:誤治。

「更」同現代漢語的「再」,有「又一次」的意思。例如:

(7)、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里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傷寒論·214條》)——陽明病,語言譫妄,發潮熱,脈象滑利而又快速的,用小承氣湯主治。於是給予承氣湯一升,服後如果腹中有屎氣轉動的,可以再服一升,倘若腹中不轉屎氣的,就不要再給承氣湯了。第二天仍不大便,脈象反轉微澀的,這是里氣已虛,為難治之候,不可再用承氣湯了。上面三個「更」字,都是「再次」的意思。疾:快。

序數形式跟基數一般沒有區別。例如:

(8)、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一切疾病的致病因素,總不外三個方面:第一,是經絡受邪,傳入臟腑,因而引起內部的病變;第二,四肢九竅的血脈運行受到障礙,是外邪中入皮膚所引起的;第三,性慾過度,創傷及蟲獸咬傷所引起的。「一者」、「二者」、「三者」即「第一」、「第二」、「第三」。表示序數。疢難:疾病。

表示序數,還有「次」、「亞」、「後」等。例如:

(9)、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傷寒論·自序》)——生下來便懂得事理的人是上等,通過學習而懂得事理的人是第二等,多聽廣記而懂得事理的人又次一等。「亞」、「次」,都表示序數。

(10)、一服汗者,停後服。(《傷寒論·大青龍湯》)——第一次服藥就出了汗的,那就停止服第二次。「後」,表示序數。

(二)分數

分數的表示和現代漢語不一樣。例如:

(11)、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傷寒論·自序》)——自從建安元年以來,還不到十年,宗族中死亡的人,就有三分之二,而死於傷寒病的就佔了十分之七。「三分有二」即「三分之二」。「有」,佔有。「十居其七」即「十分之七」。

(12)、右二味,為散,取八分一匕,飲和服,日再服。(《金匱要略·蜘蛛散》)——右邊二味葯,共研成粉末,用一匕的十分之八,飲水調和送服,一日服兩次。「八分一匕」即「一匕的十分之八」。

(三)約數和虛數

約數是表示不確定的數,有「大概」、「約略」之意。例如:

(13)、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傷寒論·46條》)——八九天病情沒有緩解,表症仍然存在。「八九」,相鄰數字表示約數。

(14)、十餘日,振栗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傷寒論·110條》)——十多天後,發生顫抖,並自動下利的,這是病將好的象徵。用「余」表示約數。

(15)、一升余。(《傷寒論·桂枝湯》)—— 一升多些。尾數不定,用「余」表示約數。

(16)、手捻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傷寒論·蜜煎方》)——用手搓捻成挺狀,讓頂端成尖形,粗大如手指,長二寸左右。量詞後加「許」,表示估計數。

(17)、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金匱要略·婦人雜病》)——婦女年紀五十來歲,患下利病幾十天都不停止。數詞後用「所」,表示估計數;數詞前用「數」,表示多而不確指的數。

(18)、諸葯不能治。(《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很多藥物都不能治好。用「諸」表示多而不確指。

約數不同於實數,但畢竟同實數相去不遠。至於虛數,既表示眾多,又往往表示誇張的意思,不能如實地理解它。例如:

(19)、五臟病各有十八,合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為一百八病。五勞七傷六極,婦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五髒的病各有十八種,合計就有九十種;人又有六微,微各有十八種病,合計為一百零八種。還有五勞七傷六極和婦女的三十六種病,都不包括在內。這裡的「十八」、「九十」、「一百零八」、「三十六」等,都近於誇張,是虛數,不能死扣字面。

古漢語中大都以「三」、「九」、「十八」、「三十六」、「七十二」等來表示虛數。如「三思而行」、「九死一生」、「十八般武藝」、「三十六計」、「七十二變」等。當然,也不能一見這些數字就都認為是虛數。有時它們是有實際意義的。如「三焦」、「九竅」、「三部九侯」等。

還有以「十」、「百」、「千」、「萬」等來表示的。例如:

(20)、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傷寒論·244條》)——小便排泄多的,大便必硬,不解大便十多天也不會有什麼痛苦。「十日」,並不是整十天,亦屬誇張之詞。

(21)、非為一病,百病皆然。(《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不是一種病,各種病都是這樣。「百」,是言其多,不是實指。虛數。

(22)、三十六病,千變萬端。(《金匱要略·婦人雜病》)——三十六種病,千變萬化。「千」、「萬」,亦是虛數,極言其多罷了,並不是具體的一千一萬。

二、量的稱述

古漢語的量詞是不發達的。漢代雖然有了表達度量衡單位的詞和一般物量詞,但動量詞還是不多的。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可以見到如下一些量詞:

1)銖、分、兩、斤;2)合、升、斗、斛;3)盞、杯;4)寸、尺;5)時、日、宿、稔;6)下、壯、遍、度;7)丸、劑、服;8)片、莖、把;9)半、個、顆、枚;10)味、物、卷、種。

此外,尚有「錢匕」、「方寸匕」、「指撮」等,這些是古人用以量取葯末的器具和方法,一般不列入單位量詞中。它們早已被淘汰。

三、數和量的表達方式

數量表達有以下一些特色:

(一)數詞跟名詞直接結合,不用量詞。

1、數詞在名詞前。例如:

(23)、傷寒中風,有柴胡症,但見一症便是,不必悉具。(《傷寒論·101條》)——患傷寒或中風,具有小柴胡湯的症侯,只要見到一個症侯就可以了,不必要全部具備。「一症」,數詞和名詞直接結合,中間不用量詞。

數詞在名詞後。例如:

(24)、桂枝二麻黃一湯。(《傷寒論·25條》)數詞「二」、「一」分別放在「桂枝」、「麻黃」後頭,不用量詞。

(二)數詞跟名片語合,用上量詞。

數詞在名詞後。例如:

(25)、竹葉二把。(《傷寒論·竹葉石膏湯》)數詞「二」用在名詞「竹葉」後頭,並用上量詞「把」。

(三)數詞和動片語合,不用量詞。例如:

(26)、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傷寒論·103條》)——太陽病已經過了十多天,反而接二連三地採用下法治療它。數詞「二三」跟動詞「下」組合,不用量詞。

(四)數詞跟動片語合,用上量詞。例如:

(27)、一日二三度發。(《傷寒論·23條》)——一天之中有兩三次發作。數詞「二三」跟動詞「發」結合,中間用量詞「度」。

(五)問數的表示法。

(28)、當問其小便日幾行。(《傷寒論·203條》)——應當詢問病人的小便一天幾次。「幾」用來問數的多少。這是表示不定數的說法。

推薦閱讀:

量詞韻律歌

TAG:轉載 | 量詞 | 傷寒論 | 金匱要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