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禮樂教化」中華經禮——吉禮篇Ⅰ(祀天之禮)

「經禮」指為了較隆重的目的而實行的一整套禮儀,亦即《儀禮》所載的「冠婚喪祭燕射朝聘」等各禮,到魏晉時期又總括為國家政府層面的「吉、凶、軍、賓、嘉」五禮。

吉禮是五禮之冠,主要是對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禮。在古人看來,神鬼無處不有、無物不在,而神鬼的態度對於人間的治亂、國家的安危,是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對於神鬼的各類祭祀活動也是牽涉到國家治亂安危的頭等重要大事。正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吉禮的內容非常繁多,小雯僅從歷代吉禮中,揀選其中最重要的內容,分類進行一個簡單的介紹。

小雯向大家介紹的第一類吉禮是祀天之禮。古人認為天帝是古代神鬼體系中最為尊貴、最具權威的主宰神,人間帝王也是上天的兒子,因此祀天之禮是古代最為隆重和莊嚴的典禮。

(一)圜(huán)丘祀天

圜丘,是一座圓形的祭壇。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所以把祭天的處所做成圓形,以象徵天的形象。周禮中規定,圜丘建於國都南郊,於每年冬至之日在此舉行祀天大典。在冬至日的大清早,周天子就得早早起身,率百官來到南郊,他身穿大裘,內著袞(gǔn)服,頭戴旒冕,腰插大圭,手持鎮圭,面西而立。然後鼓樂齊鳴,通知天帝臨壇受祭。接著,天子牽著獻給天帝享用的犧牲牛、豬、羊,稱為「太牢」,將之宰殺,和其他祭品,如玉璧、玉圭、繒(zēng)帛等一齊堆放在柴垛上,天子親自點燃柴垛,讓煙氣升騰於天,使天帝聞嗅其味,這稱為「燔(fán)燎」,也稱為「禋祀」。之後,由活人裝扮成天帝化身的「屍」登上圜丘,代表天帝接受祭享:先向屍敬獻犧牲的鮮血,再依次進獻五種酒,稱為「五齊」。獻酒過程中穿插獻上全牲、大羹(肉汁)、硎羹(加鹽的菜汁)、黍稷等,屍也用三種酒答謝祭獻者,稱為「酢(zuò)」。這些程序完成後,天子與舞隊同舞「雲門之舞」,以答謝天帝。最後,與祭者分享祭祀用的酒醴,並由屍賜福於天子,稱為「嘏(gǔ)」,後世也叫做「飲福」。祭祀用過的牲肉,因為沾有天帝的恩澤,也由周天子將之賜給宗室臣下,稱為「賜胙」。

周禮的這套祭天程式基本為後世所繼承,變化較大的是在儀式中用「神主」取代活人裝扮的「屍」。

明代圜丘祀天的禮制有所變化。朱元璋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在南郊建大祀殿,以圓形大屋覆蓋於祭壇之上,於此合祀天地,祭祀的時間定於每年的孟春正月。嘉靖皇帝即位後,認為合祭天地不合古禮,便於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在大祀殿之南另建圜丘,單獨祀天。圜丘後改稱天壇,壇分上下三層,每層欄板望柱和台階的數目均為天數,即九或九的倍數。祭祀的時間仍恢復為冬至。清代沿襲明制。

我們今天在北京見到的天壇古建築群,就是乾隆皇帝時在明制基礎上改修而成的,它包括四組建築:祭天的圜丘、祈求豐收的祈年殿、皇帝齋宿的齋宮、為祭祀服務的神樂署、犧牲所等。這些建築以圜丘、祈年殿為主體,前者在南,後者在北,中以大道相連,道寬約三十米,長三百六十米,構成了天壇的主軸線。

(二)封禪

封為祭天,禪是祭地,「封禪」專指在泰山進行祭祀天地的活動。古人認為,泰山是五嶽中的東嶽,東方主生,是萬物之始,是陰陽交替的地方,所以這裡成了新王朝、新帝王向天神地祗報成功以取得合法統治地位的最佳場所。同時,泰山是五嶽之冠,稱為岱宗,泰山頂上距離天最近,所以要在泰山頂上行封,泰山腳下行禪。在封與禪中,古人又認為天為陽、地位陰,天高於地,所以封的儀式也重於禪。行禪的地方歷代都不完全一致,雖然都在泰山附近,但有的在云云山,有的在肅然山等,最主要的是在梁父山,故有「封泰山,禪梁父」的說法。

只有帝王才有資格進行封禪。由於泰山距離帝都有一定距離,封禪儀式又很神秘和複雜,封禪一次都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故而封禪不是每一個帝王都必須且有能力舉辦的。歷史上記載舉行過封禪大典的帝王僅有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聊聊數人。

封禪的儀式各代不一。夏商周三代,雖有封禪之說,但無具體儀制記載,所以秦始皇東巡至泰山準備封禪時,特徵召儒生商討封禪禮儀,儒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秦始皇乃自定封禪儀式,他乘車從泰山南坡上到山頂,立石頌德,然後從北坡下山,禪於梁父。就在他下山途中,遇上了暴風雨,只好在一顆大松樹下躲避,直到雨停才繼續下山。因此松護駕有功,秦始皇封之為「五大夫」,如今泰山上的「五大夫松」是明人重植的。

漢武帝封禪時,也曾召集儒生商討禮儀,儒生們同樣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漢武帝也只得自定封禪禮儀。他先到梁父山祭地,接著在泰山東邊山腳下設壇祭天,壇高九尺,廣一丈二尺,呈下圓上方形,再至山頂祭天。次日從北坡下山,到肅然山再次祭地。封禪時用產於江淮的一茅三脊草及各地珍貴的飛禽走獸諸物祭祀,並用五色土封於祭壇,如此二封二禪之後,漢武帝下詔改元,並下令在泰山下「治邸」,封禪大典即告完成。此後歷代封禪,基本與漢制類同。

南宋以後,封禪不再到泰山單獨進行,而是與在京都近郊祭祀天地的儀式合二為一,封與禪也一併同時進行。

武則天、宋真宗封禪

(三)祀日月星辰

古人稱太陽為「大明之神」,稱月亮為「夜明之神」,它們是古人祭祀的重要神祗。春分之朝,祭日於東郊,秋分之夕,祭月於西郊,除了這兩天的日月正祭之外,舉行其他祭祀典禮(如祀天地、祈年等),也多以日月從祀。

「朝日」、「夕月」之禮,淵源很古老。漢武帝時於太一壇合祭日月,天剛破曉,漢武帝即步出用竹子建成的祠宮,向東方拜揖行禮。但這種早起晚睡的工作實在太過辛苦,後來就改成了在宮中簡單行禮,草草了事。

魏晉南北朝時,正式確定了春分朝日、秋分夕月的禮儀,將合祭日月改為日月分祭。明初在南京專門營建了日月祭壇,遷都北京後,仍沿南京舊制,在北京朝陽門外建日壇,在阜成門外建月壇,日壇西向,月壇東向,皆為一層方台。從明代開始,規定每逢天干為甲、丙、戊、庚、壬之年,皇帝應親自到日壇祭日,其餘年份則由文臣代祭。每逢地支為丑、辰、未、戌之年,皇帝要親自到月壇祭月,其餘年份由武臣代祀,這個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

星辰之祭主要是祭五星和二十八宿。五星指東方歲星、南方熒惑、西方太白、北方辰星、中央鎮(填)星。二十八宿指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南方朱雀七宿:並、鬼、柳、星、張、翼、軫。除此之外,其他與祀的星辰還有不少,如司命、司中、司民、司祿、壽星、靈星、風伯、雨師、雲神、雷公等。


推薦閱讀:

劉奇葆:堅定文化自信 傳承中華文脈
中華第一燈:長信宮燈(一)
解讀高古玉的沁色 中華博物 鑒藏講座
「中華酷聯」要成「華聯酷小」?小米要千億了,中興呢?!
鑒賞:中華古典詩文之三一〇(圖)

TAG: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