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居終南山 五千多隱士過千年前生活
本文導讀:因為讀了《空谷幽蘭》,35歲的西安市民張劍峰頻繁進出秦嶺,從華山到終南山,尋訪居住在其中的修行者,行至今天,他拜訪了600多位山中隱士,自己則從一個青春文學編輯變成了半個隱士。
走路累了,張劍峰準備打坐休息一下。
張劍峰(左一)和幾位修行者合影留念。 圖片都來自華商網
●隱士居住的一些是茅棚,有些是山洞,有些是普通住宅,分散在各個山谷
●修行人都很熱愛生活,一般會把自己小茅棚打掃得很乾凈,做一點小景緻
●修行者對物質不刻意追求,更注重精神生活
新快報訊 據《華商報》報道,20多年前,美國漢學家、佛經翻譯家比爾·波特來到中國,尋訪傳說中在終南山修行的隱士,因為《空谷幽蘭》的問世,很多西安人才知道,距離市區一小時車程的終南山中,有500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修行者隱居山谷,過著和1000年前一樣的生活。
因為讀了《空谷幽蘭》,35歲的西安市民張劍峰頻繁進出秦嶺,從華山到終南山,尋訪居住在其中的修行者,行至今天,他拜訪了600多位山中隱士,自己則從一個青春文學編輯變成了半個隱士。
尋訪
遠遠看到一群驢友進山,隱士就關了門
2008年之前,張劍峰是青春文學圖書編輯,還曾在時尚雜誌社做編輯,他與韓寒的出版人路金波是合作夥伴。自從走上尋訪終南山隱士的道路,他變成雜誌《問道》的主編,他對隱士的採訪就刊登在這本雜誌上。
「前幾年接觸文學圈,感官享受的東西太多,大家在想怎麼賺錢,怎麼花錢,人的生活視野太局限了,我想看看另一種生活。」2008年,看過比爾·波特的《空谷幽蘭》後,張劍峰決定去終南山尋找隱士。「第一次是跟一群驢友一起,結果什麼都沒有找到。」後來他才知道,遠遠看到一群驢友進山,隱士們就關了門,或者躲到其他地方,以免被打擾。
張劍峰介紹,並不是所有的隱士都不歡迎到訪者,而且要看到訪者是什麼樣的人,如果只是旅遊好奇,隱士們只能關門謝客。
到訪
敲門念暗號,一般修行者會開門
有人說,人人都想在終南山尋到一個白鬍子老頭,但最後只尋到一棵歪脖子樹。
「我也想遇到一位鶴髮童顏的神仙,一位無所不能的仙人或者聖人,就太完美了。」最開始,張劍峰抱著尋訪聖賢的目的走進了終南山。第一次尋訪失敗後,張劍峰獨自行動:「想到哪裡就去哪裡,稀里糊塗走,沒有交通工具。」隱士居住的茅棚一些是茅草搭建,有些是山洞,有些是普通的住宅,他們分散在各個山谷里。
「一般到訪者敲門,修行者都會開門,但有些不接待生客。」張劍峰說,「敲門需要一些暗號。」「阿彌陀佛」(佛教)、「慈悲」、「無量壽福」(道教)是最常用的敲門暗語。佛教修行者和道教修行者的茅棚上有標誌區分。
張劍峰說,有兩位比丘尼師徒住在一山洞內9年,敲了好幾次門,師徒才開門。師父說:「一般人敲一次沒人開門就走了,我們平時不給人開門。」山洞裡只有經書和簡單的生活用品,兩人連附近的茅棚都沒去過。山洞外的懸崖邊有一塊三四平米大的菜地。張劍峰到訪時,她們正在包白菜餃子。
張劍峰說,這些修行人都很熱愛生活,一般會把自己小茅棚打掃得很乾凈,做一點小景緻,比如在門口種點花,他們不用手機,離村莊近的修行者還會和村裡人打交道,很少下山。
台灣作家張德芬、主持人梁冬等也曾跟隨他到終南山尋訪隱士,現在張劍峰周圍,也有跟他一樣去山中尋訪修行者的朋友,但能堅持的並不多。
揭秘
在修行人中,像他這樣的民間學術研究者很多
「俗話說,有形的都有肉,其實很難找到閃光的人,真正的修行者都是勸人向善,告訴人們怎樣減少煩惱。修為很高的人只有圈子裡才知道。」張劍鋒說。
黃道長常年住在大峪山谷深處的一處隱士茅棚聚集區——終南草堂,幾乎不下山,他老家在東北,他說:「下山去做什麼呢?我們下山後就像傻子似的,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幹什麼。」
「一般覺得,出家人就是窮得沒辦法才到山裡,但後來我發現修行者大部分蠻有學養的。」張劍峰說。他上周剛見到一個修行者,藏書很多,留著長頭髮,特立獨行,對電器等樣樣精通,在茅棚里給自己做了很多精美的傢具,他主要研究天文,將天文研究成果和佛經、道經做了對比研究,他覺得別人並不懂他的東西,只能把研究成果刻在石頭上。「在修行人中,像他這樣的民間學術研究者很多。」
冬天的終南山裡,隨時飛雪,黃道長給尋訪者包了一鍋熱乎乎的包子,包包子用的蘿蔔是旁邊的菜地種的,他挖了菜窖在冬天存儲蔬菜,米面油等物品都是朋友從山下送來的,他們稱之為「供養」。「如果沒有供養也可以,松子、野菜等都是修行人的食物。修行人的行為,一般人看來不可理解。修行者對物質不抱太大希望,給修行人送供養,是為了滿足送的人的心愿,對他們來說,送不送沒什麼區別。」張劍峰介紹。
體驗
在茅棚里,吃飯睡覺曬太陽喝茶,就挺幸福
在尋訪了數百位隱士後,張劍峰慢慢從一個尋訪者變成了修行者:「我開始只是旁觀者,後來發現不行,開始對這些修行的行為並不相信,但又不斷親眼見到,不斷否定自己的懷疑,慢慢地自己也開始打坐、練功。」2010年,張劍峰和張德芬等十多人一起湊錢在這裡修建了十幾間茅棚,取名「終南草堂」,供修行者居住。
對修行的好處,張劍峰說:「就是保持自己時時刻刻不迷失,做自己的觀察者,喜怒哀樂你都時刻觀察著自己。好像我之前的工作都是為我後來修行做鋪墊,現在做的才是我喜歡的真正要做的事情,現在是個多元的社會,每個人都要做真正的自己。」
張劍峰有兩個孩子,妻子做平面設計工作,父母也受他的影響開始修行。妻子一直支持他,夏天他還帶著女兒到茅棚居住,以前女兒挑食,在山裡她會吃得乾乾淨淨。
「修行者的生活就像我忽然發現了清澈的水源,以前渾濁的水質就不可再飲用了。」
「她們跟我說了一句話我現在都記得『你走了這麼多地方,看到很多東西,但你要保持你內心純凈的種子不被污染。』後來我也看到一些修行人不是真正在修行,我看到玉的同時看到了泥土。」
「修行對我生活本質的改變是我看待事物的態度不同,如果以前,有一個東西我想得到,我肯定會努力爭取,但現在,患得患失的東西就少了,人會更豁達一點。對物質不刻意追求,更注重精神生活。不管社會變化再快,我所接觸的東西永遠簡單。在茅棚里,吃飯睡覺曬太陽喝茶,那樣就挺幸福的,很多人得到的東西很多,並不覺得幸福。」
「這座山不是一般意義的山,看到《空谷幽蘭》時,我覺得好像在門縫裡的一線光,我想看到光源在哪裡,山是一個符號,是活著的文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