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孩子長不大,是因為家長不相信孩子會長大! | 自省力
前不久,林妙可在藝考採訪中的表現讓人大跌眼鏡,一個18歲的孩子完全沒有該有的穩重,在鏡頭面前各種扭捏作態,和五六歲的孩子無異。有很多人說林妙可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但是,孩子是無辜的——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的不是林妙可,而是她的家長。林妙可有這樣的表現與她的母親對她的過度保護不無關係。她的母親曾經在一次節目中透露,林妙可上了初三後才學會過馬路,她去澳大利亞做交換生時,媽媽也要千叮嚀萬囑咐,幫她準備文具。其實她真的不會過馬路嗎?真的不能自己準備文具嗎?當然不是!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如今的父母這樣關注親子教育。與我們那一代小時候動不動就挨批的狀況不同,在各路專家紛紛站出來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的今天,我們總是在各種場合看到年輕的家長對孩子豎起大拇指,聽到他們對孩子說:「寶貝,爸爸(媽媽)相信你是最棒的!」但是,你真的相信你的孩子嗎?你對孩子的信任不在於一句空洞的「相信你最棒」,而在日常中對孩子的點滴,你的接納、真誠的鼓勵與放手。你平日對孩子的打壓、包辦與百般挑剔都在無聲地對孩子說「孩子你還小,你還不行啊」,都會讓孩子覺得你的那句「你最棒」虛偽無比。有心理學家做過調查,目前90%以上的高中畢業生在選擇大學專業的時候一片迷茫,他們不知道自己該過什麼樣的人生,他們在專業的選擇上多數是聽從父母的建議和安排。同林妙可一樣,很多18歲的孩子在面對未來的時候不知道該如何選擇,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選擇,這背後的根源,多半是擁有凡事包辦、喜歡替孩子做決定的父母。父母替孩子做決定,扼殺了孩子的成長動力
我們或多或少都做過這樣的事吧?追著孩子給他穿衣服,強迫孩子再多吃幾口菜,催逼甚至監督孩子寫作業,提醒他見到鄰居打招呼。沒錯,很多人認為這些是父母分內的義務。但是,如果你做得太多太極端了,就變成了對孩子的過度干涉。我有個妹妹,每天早上母親都要叫她起床,只要她有超過30秒沒動,母親就會一直在床邊催她,而且分貝越來越大,簡直就是一隻尖叫的鬧鐘。而我們知道,任何一個人早上醒來都需要緩一段時間再起床,何況是生物鐘異於成人的孩子(為什麼孩子通常晚上睡不著、早上起不來?請大家參看第一閱讀本期第二篇文章《孩子缺覺會怎樣?來自美國的研究 | 視界波》)。且不說任何人起床時都需要時間去適應,退一步講,你不叫她起床她就不知道自己起床嗎?讓孩子學會自己按照學校要求合理安排入睡、起床、吃早餐的時間比什麼都重要!怎麼學會?如果她起晚了就會遲到、會挨批,但她也從這些懲罰中學會了——我到底該怎麼安排我的時間我才能按時到校!否則她每天只是在你的催逼中滿含著怨懟起床,一家人劍拔弩張,帶著這樣的糟糕心情吃早餐、上學……而她永遠不知道她的媽媽這樣晚上催她寫作業、早上催她起床到底是為什麼!很多時候,我們在孩子的童年裡扮演的就是一隻尖叫鬧鐘的角色。只要孩子一刻沒有按照我們的要求行事,我們就一刻不能停止尖叫。
這種干涉背後的根源是什麼呢?從淺層次講(後面我們會說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我們並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不相信孩子會自己吃飯,不相信孩子會懂得冷熱,不相信孩子會自己穿衣服,自己起床,自己做作業,甚至不相信孩子會自然而然地長成一個好人。所以,在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一直在旁邊嘮叨、提醒、把控。孩子的成長需要他自己去經歷,需要他自己去反芻和反思,我們卻把反思和反芻的這個時間和空間壓縮,甚至直接擠掉,直接把我們認為的正確的做法強加到孩子頭上。而當一件事情的結果不是通過自己思考、實踐、反思、復盤而得來的,那便不能稱之為「經驗」。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曾指出,人格由「經驗」和「自我概念」構成,當自我概念與知覺的、內藏的經驗呈現協調一致的狀態時,他便是整合的、真實而適應的人,反之他就會經歷或體驗到人格的不協調狀態。孩子的成長極大地依賴於個體的自身成長,通過自身的努力,克服各種障礙。這是他們成長的最佳捷徑! 所以,為什麼孩子不會做?那是因為他們沒真正學到哇!我們以前有個特別不好的短語叫「獨生子女的通病」,通常被用來形容能力相對弱、獨立意識差的孩子。其實,這與孩子是不是獨生沒關係,而是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心智和行為習慣。每個孩子在出生伊始,能力上並無特別顯著的差異,而他們後天的成長過程,家庭環境,受到的教育,接觸的人群,對孩子的人格樹立則有著很大的影響。家長的強權是對孩子精神的閹割,讓他們漸漸失去自信
家長對孩子成長的過度干涉,表面上看屬於過度呵護、溺愛導致孩子獨立性差,孩子沒有自主權;從深層次上來講,這種行為和思想上的包辦代替將直接導致孩子內心成熟緩慢、精神世界空虛、沒有力量感,而且非常不自信。孩子的每一次嘗試都是在培養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都是在增強對周圍世界掌控的力量,家長的過多幫助和指導將導致他們被動地接受既得成果,而不是自主地探索,慢慢地他們就會失去自信。曾經有一個名牌在校生說:「進了大學後我才發現,20多年來,除了學習我什麼都不會幹。不會洗衣服、不會收拾房間,甚至到了食堂不知道自己該買多少飯。在家裡,所有的事都是爸媽替我做的,自己從來都不動手,學習以外的事爸媽都不讓我做。現在跟同學在一起,我成了『弱智』。最讓我苦惱的是,在同別人交往和社會閱歷方面我也不如別人,顯得那麼幼稚,這讓我很沒面子、很是自卑……」不過度溺愛也並不等於不控制孩子。前不久董卿因為《詩詞大會》火遍了全國,觀眾們都為她的詩情和才華深深折服。但是這位才華出眾、掌控力超強的主持人一提到自己的童年就忍不住潸然淚下。董卿的爸爸是一位狼爸,曾經要求她一識字就背詩,青春期不許照鏡子,從初中開始就打工。也許在某種意義上,董卿有今天的成就得益於父親對她的嚴格要求和嚴加管教;但不可否認的是,父親對她的強壓和控制也讓她失去了一個女孩自由成長的快樂,她成長的過程中,雖然光環圍繞,卻沒有得到過父親的尊重和信任,她活成了父親所希望的樣子,卻未必是她最想成為的自己。這是她童年裡最深的陰影。所以家長對孩子的控制不僅包括生活層面的事事操心、干預,也包括對孩子三觀上的灌輸,對成功的定義,對孩子人生的規劃,對他們的獨立意識進行大刀闊斧的修正和改造。只可惜,你想擁有的生活不一定是孩子想擁有的,你信奉的價值觀也未必是孩子認可的,你手中閃耀的鎂光燈也許不能照亮孩子的人生,反而會在他們心裡留下陰影!不是孩子長不大,而是我們自己沒長大
我們應該反省一下,其實不是孩子能力弱,而是我們這些父母控制欲太強了。而我們之所以企圖控制孩子,是因為我們不信任孩子,低估了孩子自身的潛力。或許,我們連自己都不信任。但是,表面上看是孩子長不大,其實是我們自己沒長大。正如武志紅老師在《巨嬰國》里提到的:我們90%的愛與痛,都和一個基本事實有關——大多數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嬰兒。嬰兒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全能自戀,即,嬰兒覺得我是無所不能的,我一動念頭,和我完全渾然一體的世界(其實是媽媽或其他養育者)就會按照我的意願來運轉。很多成年人,包括現在的年輕父母和年邁父母,他們在潛意識深處依然有全能自戀的心態,只不過,他們把自己可以掌控的世界變成了身邊的孩子。全能自戀的同時會伴隨無助感,當全能自戀受挫的那一刻,這些成年人會感覺自我和整個世界都破碎了,這種深深的無助感會轉變成暴怒、憂傷、自責,為了消除這種難受的體驗,他們會轉而攻擊那個破壞他們的全能自戀的人,強迫他們做出改變,來滿足自己的全能自戀。我們為什麼要控制?因為我們內心是嬰兒。為什麼控制的對象不是別人,而是我們的孩子?是因為:從現實層面講,一個生理上弱小的生命,是唯一可被你所操控的。從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潛意識來說,孩子是你生命的延續,操控了孩子就相當於操控了童年的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逐漸找回自己對童年的把控權,逐漸來修復自己的童年。很不幸,很多孩子擔當了滿足家長全能自戀的犧牲品,所以他們必須通過「聽話」來平息家長的怒氣,消除家長的憂傷,支持家長的喜悅,獲得家長的嘉獎。與其同時,他們也在潛意識裡接受了「自己不行」的這個暗示。研究說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驗證過這樣一個事實: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接受他們給予自己的暗示。人們尤其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的、欽佩的、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在孩子小時候,這個人就是他們的父母。當父母沒有給足孩子充分的信任時,孩子會默默接受這種暗示,認為自己的確不行,不會自己吃飯、不懂增減衣服、不會照顧自己、不能自主學習、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於是,家長一日不放手,他們就一日長不大。儘管長大是每個孩子的本能和嚮往,但是在父母全能自戀的打壓下,孩子自身會陷入無休止的困擾和掙扎,一邊想掌控自己的生活,一邊想滿足父母的全能自戀。於是會出現這樣兩種極端情況,一種是孩子被父母戰勝了,成為了一個聽話的、被動的、無能的媽寶男、媽寶女;另一種是孩子戰勝了父母,掌控了自己的生活,卻落下一個叛逆甚至不孝的罪名。親愛的,請不要讓孩子再重複你的童年故事了!
你童年的被批評和你孩子現在的被操控,其實並沒有本質的區別,那都是一種精神上的打壓、抑制和傷害。我看過一幅漫畫,印象非常深刻。平地上本沒有溝壑,也沒有荊棘和沼澤,可是,這樣一方坦途上卻被人為地架起高台,擺放好梯子,讓孩子從上面通過,看似協助,實則為孩子增添了新的困難和障礙。以此來形容當今父母為孩子的付出再形象不過了。對孩子來說,他們完全有能力自己走過這片空地,並不需要父母太多的幫助,正像漫畫中所說的:「只要給他們兩條腿就已經足夠了。」可是我們的父母並沒有給孩子這樣兩條腿,而是自己充當了孩子的「輪椅」或「拐杖」,把孩子禁錮在了自己給孩子劃定的範圍之內,其結果,是孩子離開了父母寸步難行,甚至不會走路。事實上,正是那些希望孩子成才的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控制,成了孩子成長進步的最大障礙。那麼我們怎麼做?
1真正相信我們的孩子,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適當地放手,幫助孩子建立自主的勇氣,而不是光口頭上說「我相信你是最棒的」。家長的責任是讓孩子自己強大起來,而不是通過不停地提要求和提建議來把他們變成自己想像中的樣子。不要限制孩子,應該做孩子的心理導師,鼓勵孩子做出自己的選擇,同時要完成自己的承諾,要求孩子對自己做出的選擇承擔後果。2讓孩子接受自然的懲罰。例如孩子不睡覺,就會困;早上賴床,就會遲到,被老師批評,被同學嘲笑。再比如給孩子買的新書,被孩子撕掉了,那麼他就只好自己粘上或者丟掉,即使孩子再怎樣哄家長,也不會再重新買,那麼下一次他就會懂得珍惜。體驗一次做錯事的後果,比講更多的道理都記憶深刻。3試著讓孩子多做事,發揮孩子的特點,讓他在實踐中增長自己的能力。自主動手能力不是每個孩子天生就會的,父母也別期望孩子自己能做得多出色,但是父母放手,就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步了。給孩子創造更多的接受新事物的機會,由簡單到複雜。父母千萬不要過多指導和建議,別怕孩子犯錯,在父母可控的範圍內犯錯,叫作「無風險的增長經驗」,對孩子有百利而無一害。讓孩子覺得他正在長大,正在變強大,他已經是個大人了。4我們也要成熟,也要長大。我們的長大不是能力的增強和智慧的增長,而是學會消除自己潛意識裡的全能自戀,允許身邊的人做他們自己,允許我們的孩子成為他們自己想成為的人,把我們的眼光拉回到自己身上,自己完成自己的夢想,自己成全自己的願望,從控制轉變為放手。第一閱讀的話生活中的允許與接納、行動中的放手與信任,勝過一萬句空洞、看起來虛偽的「孩子你最棒!」
我們都非常愛我們的孩子,所以,我們才更需要學習如何去愛孩子。我們都迫切地希望我們的孩子成為出色的人才,那麼就從相信我們的孩子開始,當我們相信他們時,他們才會帶著我們的信任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越走越遠。
當孩子有能力獨立地面對他人,面對生活的時候,無疑便會增長智慧,增長才幹,由孱弱的小鳥長成展翅翱翔於廣闊天空的雄鷹!
作者簡介月下客推薦閱讀:
※如何做到不因一點點成就而膨脹,如何不驕傲自滿?
※懂得自省的人,才能善待他人
※自省之道 (文生心)
※小悅悅慘劇應觸發「冷漠之我」自省
※你不開心,是因為你「要臉」(自省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