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第十二單元理氣劑
第十二單元理氣劑
(-)概述
1.理氣劑的適用範圍
凡以理氣葯為主組成,具有行氣或降氣的功用,用以治療氣滯或氣逆病證的方劑,統稱為理氣劑。
氣滯一般以脾胃氣滯和肝氣鬱滯為多見,脾胃氣滯常見脘腹脹痛,噯氣吞酸,嘔惡食少,大便失常等症;肝鬱氣滯常見胸脅脹痛,或疝氣痛,或月經不調,或痛經等症。
氣逆以肺胃氣逆為主,肺氣上逆主要表現為咳喘,胃氣上逆主要表現為噁心、嘔吐、噯氣、呃逆等症。
2.理氣劑的應用注意事項.
(1)首先應辨清氣病的虛實,勿犯虛虛實實之戒。
(2)臨證應注意辨彆氣滯與氣逆,氣滯當行氣,氣道當降氣。
(3)理氣葯多屬芳香辛燥之品,容易傷津耗氣,應適可而止,勿使過劑,尤其是年老體弱、陰虛火旺、孕婦或素有崩漏吐衄者,更應慎之。
(二)行氣劑
越鞠丸(芎術丸)
《丹溪心法》
【組成】香附.川芎.蒼朮.梔子.神曲各等分.
【用法】上為末,水丸如綠豆大。也可作湯劑服。
【功用】行氣解郁。
【主治】六郁證。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噯腐吞酸,噁心嘔吐,飲食不消。
【配伍意義】本方所治氣、血、痰、火、濕、食六郁之證乃因喜怒無常、憂思過度,或飲食失節、寒溫不適所致。六郁之中以氣鬱為主,故治宜行氣解郁為要,使氣行則血行,氣行則痰、火、濕、食諸郁自解。方中香附行氣解郁為君,以治氣鬱;配伍血中之氣葯川芎,既可活血祛瘀治血郁,又可助香附行氣解郁;梔子清熱瀉火,以治火郁;蒼朮燥濕運脾,以治濕郁;神曲消食導滯,以治食郁。因痰郁乃氣滯濕聚而成,若氣行濕化,則痰郁隨之而解,故方中不另用治痰之品,此亦治病求本之意。
枳實薤白桂枝湯
《金匱要略》
【組成】枳實四枚.厚朴四兩.薤白半升.桂枝一兩.瓜蔞一枚.
【用法】以水五升,先煮枳實、厚朴,取二升,去滓,內諸葯,煮數沸,分三次溫服。
【功用】通陽散結,祛痰下氣。
【主治】胸陽不振,痰氣互結之胸痹。胸滿而痛,甚或胸痛徹背,喘息咳唾,短氣,氣從脅下沖逆,上攻心胸,舌苔白膩,脈沉弦或緊。
【配伍意義】本證因胸陽不振,痰濁中阻,氣結於胸所致。治當通陽散結,祛痰下氣。方中瓜蔞滌痰散結,開胸通痹,薤白通陽散結,化痰散寒,乃治胸痹之要葯,共為君葯。枳實下氣破結,消痞除滿,厚朴燥濕化痰,下氣除滿,二者同用,助君葯寬胸散結、下氣除滿、通陽化痰之效,均為臣葯。佐以桂枝通陽散寒,降逆平沖。諸葯配伍,共奏通陽散結、祛痰下氣之功。
半夏厚朴湯
《金屋要略》
【組成】半夏一升.厚朴三兩.茯苓四兩.生薑五兩.蘇葉二兩.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
【功用】行氣散結,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氣。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滿悶,或咳或嘔,舌苔白潤或白滑,脈弦緩或弦滑。
【配伍意義】本證乃因情志不遂,肝氣鬱結,肺胃失於宣降,津液不布,聚而為痰,
痰氣鬱結於咽喉所致。治宜行氣散結,化痰降逆。方中半夏辛溫入肺胃,化痰散結,降逆
和胃,為君葯。厚朴苦辛性溫,下氣除滿,助半夏散結降逆,為臣葯。二者配伍,半夏散
痰結,厚朴行氣結,主治痰氣互結之證。茯苓滲濕健脾,以助半夏化痰,符合"治痰不理
脾胃非其治也」之說。生薑辛溫散結,和胃止嘔,且可以制半夏毒性。本病因痰氣互結於
咽喉,故又以蘇葉芳香行氣,理肺疏肝,助厚朴行氣寬胸,宣通鬱結之氣,共為佐葯。全
方辛苦合用,辛以行氣散結,苦以燥濕降逆,使鬱氣得疏,痰涎得化,梅核氣自除。
天台烏葯散
《聖濟總錄》
【組成】天台烏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各半兩.檳榔三個.川楝子十個.巴豆七十粒
【用法】上八味,先將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麩炒黑,去巴豆及麩皮不用,合余葯共研為末,和勻,毎服一錢,溫酒送下。
【功用】行氣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肝經氣滯寒凝證。小腸疝氣,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墜腫脹,或少腹疼痛,苔白,脈弦。
【配伍意義】本證因寒凝肝脈,氣機阻滯所致。足厥陰肝繞陰器,過少腹,若寒客肝脈,氣機阻滯,可見少腹疼痛,痛引睾丸,偏墜腫脹。治以行氣疏肝,散寒止痛。方中烏葯辛溫入肝經,行氣疏肝,散寒止痛,為君葯。青皮疏肝行氣,小茴香暖肝散寒,高良姜散寒止痛,木香行氣止痛,共助君藥行氣散結、祛寒止痛,俱為臣葯。檳榔下氣導滯,能直達下焦而破堅,取苦寒之川楝子與辛熱之巴豆同炒,去巴豆而用川楝子,既可減川楝子之寒,又能增其行氣散結之力,為佐使葯。諸葯合用,使寒凝得散,氣滯得疏,肝經得調,則疝痛、腹痛可愈。
暖肝煎
《景岳全書》
【組成】當歸二錢.枸杞子三錢.小茴香二錢.肉桂一錢.烏葯二錢.沉香一錢.茯苓二錢.
【用法】水一盅半,加生薑三五片,煎七分,食遠溫服。
【功用】溫補肝腎,行氣止痛。
【主治】肝腎不足,寒滯肝脈證。睾丸冷痛,或小腹疼痛,疝氣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脈沉遲。
【配伍意義)本證因肝腎不足,寒客肝脈,氣機郁滯所致。治宜補肝腎,散寒凝,行氣滯。方中肉桂溫腎暖肝,祛寒止痛,小茴香暖肝散寒,理氣止痛,合用為君,溫腎暖肝散寒。當歸養血補肝,枸杞子補肝益腎,二葯均補肝腎不足之本,烏葯、沉香辛溫散寒,行氣止痛,以去陰寒冷痛之標,同為臣葯。佐以茯苓滲濕健脾,生薑散寒和胃。綜觀全方,以溫補肝腎治其本,行氣逐寒治其標,標本兼顧。
(三)降氣劑
蘇子降氣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紫蘇子.半夏各二兩半.川當歸.甘草各二兩.前胡.厚朴各一兩.肉桂二兩半.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二大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二片,棗子一個,蘇葉五葉,同煎至八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功用】降氣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 上實下虛喘咳證。痰涎壅盛,胸膈滿悶,咳喘短氣,呼多吸少,或腰痛腳弱,肢體倦怠,或肢體浮腫,舌苔白滑或白膩,脈弦滑。
【配伍意義】本證由痰涎壅肺,腎陽不足所致。其病機特點是「上實下虛」,但以
上實為主。治以降氣平喘,祛痰止咳為重,兼顧下元。方中蘇子降氣平喘,祛痰止咳,為君葯。半夏燥濕化痰降逆,厚朴下氣寬胸除滿,前胡下氣祛痰止咳,三葯為臣,助蘇子降氣平喘。君臣相配,以治上實。肉桂溫補下元,納氣平喘;當歸既治咳逆上氣,又養血補肝潤燥,同肉桂配伍以增強溫補下虛之效;略加生薑、蘇葉以
散寒宣肺,共為佐葯。甘草、大棗和中調葯,為佐使。諸葯合用,標本兼顧,上下並
治,而以治上為主。
旋覆代赭湯
《傷寒論》
【組成】旋覆花三兩.人蔘二兩.生薑五兩.代赭石一兩.甘草炙,三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擘
【用法】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降逆化痰,益氣和胃。
【主治】胃虛痰阻氣逆證。胃脘痞悶或脹滿,按之不痛,頻頻噯氣,或見納差、呃逆、
噁心,甚或嘔吐,舌苔白膩,脈緩或滑。
【配伍意義】本證因胃氣虛弱,痰濁內阻所致。治宜降逆化痰為主,兼以益氣補虛。方中旋覆花下氣消痰,降逆止噯,為君。代赭石質重而沉降,善鎮沖逆,為臣,因味苦氣寒,故用量是旋覆花的三分之一。生薑用量獨重,一為和胃降逆以增止嘔之效,二為宣散水氣以助祛痰之功,三可制約代赭石的寒涼之性,使其鎮降逆氣而不伐胃;半夏祛痰散結,降逆和胃,並為臣葯。人蔘、炙甘草、大棗益脾胃,補氣虛,扶助已傷之中氣,為佐使之用,炙甘草調和諸葯兼為使葯。諸葯配合,共成降逆化痰、益氣和胃之劑。
推薦閱讀:
※大六壬基礎知識:三傳九宗門第五之昴星法
※七政天星學基礎
※一起來認識數組公式(最基礎)(1)
※如何把基礎款的襯衫穿的時髦又好看?
※挺腹、屈髖、臀下垂—下交叉綜合征的肌動學基礎及處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