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餐時,孩子「上桌」有學問
家裡來客人或者帶著孩子去應酬,都會遇到孩子要不要上桌一起吃飯或怎麼吃的問題。在中國很多地區,尤其是農村,請客吃飯時有個規矩,孩子(有時還包括女性)不能上桌,要在廚房吃,或另設一桌吃。
如果是因為孩子太小,不宜社交,為他們做出了單獨的、適合他們特點的安排,那麼這種安排是正確的,尊重了大人和孩子的不同特點和需求。
但是,如果這種安排是歧視性的,認為孩子不懂事、淘氣、打擾大人、不聽話等,因此把孩子打入另類,孩子會覺得自己被懲戒,尤其當著客人的面,很丟人,覺得被貶低、不公平。因孩子本身的性格不同,有的孩子會因此變得自卑、怯懦,有的則會因不服而變得更不聽話,更我行我素。無論哪一種都影響了親子關係的質量。
(1)孩子特別小的時候,例如1-3歲期間,既無法理解大人的話,也無法長時間安靜地坐在桌前,帶著孩子上桌確實會影響氣氛和大人的談話,而且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所吃的食物也不同於一般成人的食物,所以出於社交禮儀的考慮,應盡量不讓孩子上桌,給孩子另行安排活動。
如果由於條件所限只能同桌而食,那麼父母一方要有明確的分工,有專人負責照看孩子。如果自己專心於聊天吃飯,忽略了孩子,孩子鬧了起來,那就只能怪大人不盡心,不能怪孩子鬧。
(2)4-7歲期間的孩子如果上桌,也需要有父母一方的明確陪伴,一方面照顧孩子的需要,例如盛湯、剝殼等孩子做不了或做不好的事,一方面回答孩子的話或給孩子解釋大人的話,並及時糾正、指導孩子應該有的禮儀行為,例如不插嘴、不挑食等。
(3)8歲以上的孩子如果自己不願意上桌,可以尊重他的選擇。如果孩子必須上桌,最好事先提醒他應注意的禮貌,事後總結,鼓勵他好的表現。這是孩子「社會學習」的一部分。
(4)青少年期的孩子其實不願意跟著家長出席社交活動(中國人的社交活動主要是吃飯),他們寧願跟同齡人在一起。如果有孩子不得不出席的活動,只要事先告訴孩子活動的目的,他們要注意的言行,不必說得太多、太細,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自己應該如何言行是心中有數的。如果他不知道或明知道應該如何言行卻不做,那就是前面的養育過程出了問題,或者親子關係有問題,只在飯桌上生氣已經不管用了,要補上缺失的課。
如果孩子上了桌,要尊重孩子也是在座的一位,不要忽視,也不要貶低。我的一個朋友一次帶著15歲的女兒參加幾家朋友的聚餐。她順口說了一句「讓孩子們一起去怎樣怎樣」,她女兒當時就給她發了一條簡訊:「不要貶低我的形象!我不是孩子!」另外,既然孩子在場,父母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別當著孩子的面不管不顧。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言行,最好事先就別帶孩子。
注意事項
除非是孩子的生日等以孩子為主角的活動,否則不要讓孩子成為桌上的主角或焦點。
獨生子女的父母愛子心切,常常帶著孩子出席各種場合「見世面」,聊天也願意談論孩子,自己是主人時冷落了客人,自己是客人時搶了話題,打擾了主人的安排和意圖,都非常失禮,而且寵慣了孩子,讓他以為自己是中心,理所當然得到大家的關注,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沒有任何好處,只會培養出一個自戀自大、不懂禮貌、不知尊重別人的人。
推薦閱讀:
※廈門有什麼適合全家聚餐的地方?
※夾菜血案 | 如何健康安全的聚餐
※年底聚餐,尼8種人最乞人憎!
※泉州聚會聚餐哪裡好 學生聚會 公司年會去哪好
※聚餐酒後 不宜干七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