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05

(釋大寂 著)3.《中阿含》  《中阿含》則記載佛多以譬喻、論述、廣義有次第性的方式演說了脫生死及證果、涅槃的法義,而且文句較「《雜阿含》為長」。如卷一、卷二、……卷十、……卷十五、卷二十七(一○六)、卷三十五(一四四)、卷三十六(一四六)、卷三十六(一四七)、卷五十八(二一○)、卷二十六、卷四十三、卷五十一、卷五十三,又多有用長文及廣義的方式記述佛自說(卷二十六「一○三」)、佛對弟子說(卷二十四「九七」)或比丘在佛前論義(卷四十三「一六八」、「一六六」、卷二十二),或佛令老比丘對年少比丘說法(卷二十一「八六」),及比丘與比丘的互相請法、問答的經文(卷二、卷六……卷二十、卷四十八「一八四」)、以及佛對外道論法(卷四、卷二十四、卷三十二「一三三」、卷四十一「一六一」、卷四十「一五九」)及談論世間法(卷二十三)、與梵志談論世界成敗因緣(卷三十九)、論心法(卷二十三)、論四禪(卷三十九「一五七」)、論四心定(卷四十「一五八」),為梵志說佛具三十二相(卷四十一「一六一」),又有比丘尼與女居士以廣義、長文談論三十七助道品及九次第定的經文(卷五十八「二一○」),又有比丘與比丘以廣義談論修行次第的重要經文(卷五十八(二一一)),又有「外道法」與「解脫法義」不同之處(卷二一、卷四十「一五九」),或者會用合乎佛法,加以融通的方式,方便引渡外道(卷四(一九))。而且「中阿含」是「四阿含中」記述「外道梵志向佛問法、論法最多的經典(卷三十七「一五一」)、(卷六十「二二○」),又記述有梵志因愛梵天,舍利弗即為說梵天修四心定法(卷六),並且經文卷二開始,幾乎每一卷皆有佛開示在家、出家弟子如何修學四無量心及四無量心定的經文出現(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十八「七六」…卷二十三…至卷二十六、卷三十八「一五二」、卷三十九…卷四十「一六○」、「一五八」…卷四十七「一七八」、卷四十八…卷五十、卷五十一「一九三」…卷六十「二一七」,而且皆是長篇、廣義解說四無量心(四心定)的經文。可以說「四阿含」里「中阿含」內編輯佛示出家弟子及居士修學「四心」及「四心定」的經文最多,而且卷十四(六八)又有記述佛宿世曾經六次以輪王身反覆修四心定成就的經文,可見「修四心」對聲聞弟子的重要性。但是在後世南傳佛教國家中的聲聞弟子最重視的論著,如「清凈道論」中卻只注重三十七道品的經文,而不重視佛在世時為何指示聲聞弟子必須修「四心定」的經文。  又經文中多有出家比丘如舍利弗、阿那律或其他比丘等大弟子與大弟子之間以廣義方式,或故事方式論法的經文(卷十三、卷十七),或者出家大弟子為其他弟子或為居士演繹、論議佛所說法、或說戒(卷九、卷十一、卷十六),或為諸天說法(卷三十三),或為天龍八部、阿修羅等說法的經文出現,《雜阿含》則略說。而在卷八有穿插佛涅槃後出家大弟子為居士或為出家弟子說戒、說法的經文出現。又有佛度郁伽長者證果經文(卷九),又有記述輪王從八萬歲減至十歲再從十歲增至八萬歲其中的人壽增減因緣(卷十五、《長阿含》卷六同),又卷十七「七二」、卷十九、卷四十八(一八五)有特別提到阿那律眼瞎後修禪定、修四心定成就、解脫、涅槃的經文。(《增一阿含》卷十六(八)亦同,卷六十(二一九)又有阿那律與比丘論法、論四心定的經文。  又《雜阿含經》中略說「解脫義、不廣分別。」《中阿含》內,佛為出家弟子,如舍利弗、大迦旃延等有眼、有智、有法、有義之尊者,依佛所說經句、以長篇、廣演所說文詞,而且是以「三十七助道品融通其義而說」。如將數息觀、四念處、四心定、不凈觀、四禪定、四聖諦、十二因緣及六神通等義融合而修為內容(如卷十九、卷二十、卷二十四),並且是以有次第性的方式廣說解脫法義(卷十九「八○」、卷七「二九」、卷十七…卷二十四…、卷四十二「一六四」、卷四十三、卷六十「二二二」),又有佛自述於宿劫投生為輪王出世修行情形(卷十一「六○」、卷十四、卷四十),又有彌勒凈土的經文出現(卷十三「六六」),《雜阿含》則無。又有記載此娑婆世界曾經有人間凈土出現的經文(卷三十「一三○」、卷四十「一六○」),又有記載「修四心定成就」的比丘惡魔不得其便的經文(卷三十、卷四十七),又有長篇述及天帝釋向佛請法的經文(卷三十三),又有多篇述及比丘與居士必須親近善知識、梵智行者(不限出家眾)的經文(卷十「四九」、「五○」、「五一」、「五七」、卷二十一「八六」、卷二十二「八七」、卷二十六、卷三十七「一五○」、卷三十八、卷五十四「二○○」、《長阿含》卷九亦同)。而且《中阿含》是「四阿含」中以多篇長文、廣義方式記述「比丘修四禪、四空定」最多的經典(如卷四十六、卷四十七、卷五十),又卷五十一(一九五)記述佛制比丘一日食的緣起由外道一坐食而來,又記述阿難引導梵志皈依滅度佛(卷六十「二二○」),又記述比丘尼與居士論法(卷五十八),又記述佛出家、成道、度五比丘經過(卷四十、卷五十六「二○五」、卷二十九「一一八」),又記述諸天與人間年歲不同(卷五十五「二○二」),又記述持齋真義(卷五十五),又記述比丘學空行(卷四十九「一九○」、「一九一」),又記述布施經文(卷十六、卷四十七「一八○」),又記述佛有三十二相(卷十一、卷四十一),又記述布施功德較量(卷三十九「一五五」),又記述佛教居士供養外道(梵智行者),不限佛弟子(卷三十二「一三三」),又記述目連與魔論法(卷三十「一三一」),又記述梵行八難(卷二十九「一二四」),又記述阿難請佛允許比丘尼出家(卷二十八「一一六」),又記述八和敬法及女人不得五事:一、不得成佛,二、不得作輪王,三、不得為帝釋,四、不得為魔王,五、不得為大梵天王(卷二十八「一一六」),又記述提婆達多墮地獄(卷二十七「一一」、又記述佛至梵天說法(卷十九「七八」),又記述比丘度蜱肆王皈依佛(卷十六「七一」),又記述佛教比丘自性皈依(卷十五「七○」),又記述阿那律宿世布施辟支佛一缽飯食七返生天(卷十三「六六」),又記述地獄受苦情形(卷十二),又記述佛因地於迦葉佛出世修行的本生故事(卷十二),又記述持戒向解脫真義(卷十),又記述阿難八種未曾有法(卷三三),又記述佛出生至幼自長修行、證果經過(卷八),又記述給孤獨長者皈依佛證果、生天(卷六)。又如《中阿含》卷八(三三)中亦有記述阿難「在佛涅槃後證果的經文」。如經中說:「尊者阿難知法已,乃至得阿羅訶,尊者阿難作是說:諸賢,我坐床上、下頭未至枕頭,便斷一切漏、得心解脫……,尊者結跏趺坐而般涅槃。」亦是「佛滅度後」再添加的經文,而且加在《侍者經》中,即阿難為佛侍者的因緣。4.《長阿含》  《長阿含》只有二十二卷,記載的法義更雜,如卷一即以長文方式說明過去諸佛種姓…曾經誕生人間修行、度眾的情形,卷一又稱「七佛未成佛前為菩薩,修菩薩法。」卷二已有「大乘道之輿」的經文,再述及佛涅槃前、涅槃時、涅槃後的情形(卷二至卷三),《雜阿含》、《中阿含》則以短文略說。又記述佛宿世於此拘屍那城做輪王,修布施、持戒、四禪、四心定成就,六次返往天上、人間做輪王,重覆修布施、持戒、四禪、四心定成就,最後身在此城般涅槃(卷三「二」、卷四「二○」),此同《中阿含》所說)。又記載有天人來人間向佛請法及天人與天人之間論法及由天人說出如來宿世為菩薩修四心定成就、生梵天的故事(卷五(三)),又有四大天王、忉利天王、梵天王在佛前共同論法經文(卷六)。又有長者為下凡人間的梵天說法(卷九「四○」),又有佛說人類從何而來(光音天),世間如何形成等經文(卷六、卷三十九「一五四」)。又全經散見佛開示弟子修三十七助道品、四心定、四禪、四空定、滅盡定等禪修解脫之法(卷六、卷八、卷九……)。又記載彌勒凈土的情形(卷六),又有佛滅度後迦葉引導婆羅門皈依滅度佛的經文(卷七),又有佛與外道(梵志)論法多篇經文(如卷八)。又有記述佛具大智慧,包容外道法,種種善語,引導外道婆羅門入佛門,又為其說過去生中故事;以剎利王出家修梵行、四心定成就、生梵天為喻,度婆羅門棄祭祀,皈佛門、證三果(卷三、卷十五)。又有帝釋率天眾向佛請法與忉利天、梵天共語經文(卷十),又有記述佛對梵志破斥梵天非能造此世界的經文(卷十一),又有記述比丘於諸世間愛色、不愛色二俱舍已、修四等護(四等心)、專念不忘,得神足通,與凡夫神足通不同的經文(卷十二),又有記述不教比丘隨時為居士現神足通,但教弟子獨住禪思…等經文(卷十六(二四))。又記述佛度外道迦葉舍無異苦行,修沙門法、出家、解脫的經文(卷十六(二五)),又記述佛對婆羅門分辨梵天修行法與比丘修行法的異同處(卷十六(二六)),又有長文介紹三千大千世界及介紹地獄、天上、四大部洲、三界諸天及人間世界成壞等大量經文出現(卷十八至卷二十二),《雜阿含》則略說,其他如《中阿含》、《增一阿含》皆有述及。  又記述阿闍世王殺父在佛前懺悔,若今世不殺父,當於佛說法後,於此坐上得法眼凈(卷十七「六」),又記述佛對梵志說有因緣有想生,有因緣而想滅,佛弟子先滅欲想,生喜樂想(離生喜樂),經過四禪四空定,微妙想不滅,更粗想生,不得入想知滅定;不為善惡念行,不起思惟,微妙想滅,粗想不生,即入想知滅定;而三界天均是人想生、人想滅,而外道異見、異習、異忍、異受,依異法故,欲知人想生人想滅者甚難甚難。又說異學出家,先觀察四月,乃得出家受戒(卷十七(二八))。  又記述佛對婆羅門說,有三師可以自誡:eq oac(○,1)1出家人不除煩惱不得上人法,為弟子說法,不受弟子恭敬、供養,但共住而已。eq oac(○,2)2出家人不除眾惱,多少得上人勝法,己業未成,為弟子說法,不受弟子恭敬,但共住而已。eq oac(○,3)3出家人不能除眾煩惱,多少得上人法,己利未成,為弟子說法,受弟子恭敬、止住,是三師可以自誡(卷十七(二九))又記述佛對弟子說天地成敗因緣及眾生所居國邑因緣以及三千大千世界、須彌山四方有四大部洲,須彌山其下有鬼神住,山中有四天王天住,山頂有三十三天宮、…至有想非非想天,齊此眾生邊際為眾生世界,又述及阿耨達池有龍王居住,又介紹四大部洲情形,又介紹轉輪聖王出世、行十善、生梵天等經文(卷十八(二九))。又記述佛告比丘地獄名稱、各種地獄情形、獄劫、獄壽、閻羅王宮、四種龍、四種金翅鳥(胎、卵、濕、化)。又述及外道異學如盲人摸象,只得象之一隅,各生異見,互相是非,不知四諦之理,佛弟子知四諦,共和合,同一受,同一師,同一水乳(卷十九「三○」)。  又記述阿修羅宮在須彌山北大海水底(宇宙之海),福報功德威神如是;須彌山東、西、南、北有四天王城,毗沙門王常有五大鬼神,侍衛左右;須彌山王頂上有三十三天,三十三天城門有五百鬼神侍衛門側,守三十三天,善見城內有善見堂,善見堂北有帝釋宮殿,善見堂東有園林,圍牆皆是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周匝校飾以七重成,乃至無數眾鳥相和而鳴(此與極樂世界所述類同,但凈土更勝天界「七寶景象」(卷二十「三○」)。  又記述天人有十法,又述及人、阿修羅、四大部洲、天界之身長、衣長、自上諸天、各隨其身而著衣服。又述及人、四大部洲、餓鬼、金翅鳥、龍、阿修羅、欲界諸天壽命之多少、增減、所食不同,色界、無色界天以禪定喜樂為食。又介紹地獄、無色界眾生以識為食。又介紹四大部洲生活、交易、各有不同,婚嫁不同。欲界諸天男女「交合」各不同,又介紹欲界諸天初生情形。  又記述每月十四日、十五日、八日齋,有四天王派遣使者到人間遊行。又介紹鬼神在人間居住情形,又介紹欲界眾生有十二種類,色界眾生有二十二種,無色界眾生有四種(卷二十)。  又記述世間有火、水、風三大災。世界大火災起時情形,眾生上升二禪天,欲界世間大水災起時至遍凈天,欲界大風災起時至四禪天,梵天以下敗盡,有十日出。  介紹欲界火災後,梵天以下諸天還復生起情形。又記述大海水中雜眾生居,欲界大水災起時,三禪以下盡壞,後久久有大黑雲暴起……,諸天下還成經過……,風災起時,有眾生皆修四禪成生四禪天。欲界大風災起令諸天宮、宮宮相拍,碎若粉塵……,後久久有大黑雲起,四禪以下諸天還復而成(卷二十一),又記述佛告比丘,佛宿世曾為天帝釋與阿修羅共斗的故事,阿修羅王福德似天,能與欲界六天共戰(卷二十一)最後記述佛告比丘,有三中劫,在人壽十歲時發生,一、刀兵劫,人皆行惡、墮地獄中。二、飢餓劫,人皆墮餓鬼中。三、疾疫劫,時世人行善,為他方世界鬼神所侵,死後皆生天上。當欲界大火災過已,此世天地還欲成時,有餘眾生,福盡、行盡、命盡,於光音天命終,生空梵處,……其後有餘眾生……從光音天命終來生此間,皆悉化生歡喜為食……。劫初眾生從光音天來此世間,……種種因緣而有男女、夫妻、生、老、病、死之源(卷二十二)。由此可知「《長阿含》的內容」是世間法、出世間法盡述,是非常複雜的。又介紹劫初之時、日、月是有化生眾生(天子)居住的。5.《增一阿含》  《增一阿含經》中更在記載佛為弟子開示「戒行」及解脫法義(……卷二十、卷二十六……卷三十三)以及「佛制戒」的緣由外(卷四十四),又記述四眾弟子各有所長(卷三),又記述佛及比丘現神通度眾因緣(卷六、卷八、卷九、卷十「目連至三十三天與帝釋論法」)、卷十二、卷十四……卷二十、卷二十二……卷二十六、……卷二十九……卷三十九……散見全經中,是談及六種神通(卷二十三)較其他「三阿含」為多的經典。又記載釋尊以勇猛心先彌勒三十劫先成佛(卷十一「六」),又記載佛涅槃後比丘度人皈依的事迹亦不少(卷十……),又記述宿世遇定光佛授記因緣(卷十一「三」、卷三十八),又記述佛宿世與弟子的修行因緣,或述說居士宿世修福因緣或結怨因緣,皆較其他「三阿含」為多(卷十三、卷二十三…,),又記述「布施之法」較其他「三阿含」為多(卷十三、卷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五、卷二十七、卷三十七、卷四十、卷四十三、卷四、卷三十一),散見全經中,又記述佛以三事教化弟子:一、神足教化,二、言教教化,三、訓誨教化(卷十五「五」)。又用長文記述佛現神通度三迦葉與阿難出家的經文(卷十五),又記述八關齋戒的經文(卷十六「六」),又記述阿那律等三人在一處共修,得四禪、四無量心,佛往探視的經文(卷十六),又記述目連、舍利弗等涅槃前顯現神通變化等經文(卷十九)。又記述佛拿凡夫死去的骨頭示梵志,梵志能分別知之所有死者未來各種生處因緣本末,拿羅漢屍骨給視,不能知之未來生處的特殊事例(卷二十),又記述清信士應如何受三皈五戒(卷二十),又記述較量四洲及欲界天功德次第(卷二十一),又記述佛敕諸多羅漢比丘顯神通,度長者皈佛(卷二十二),又用長篇記述佛成佛前的精進苦行、修行經過(卷二十三),又記述一善性世界,名為野馬世界,有佛出世,名為式詰如來的經文(卷十三「一」、卷二十五「二」)。又記述此娑婆世界過去曾經有燈光如來出世,即日出家,即日成佛的經文(卷十三),又加入佛滅度後尊者引渡居士皈依滅度佛的經文(卷十、卷二十四)。又記述佛受宿世業報因緣(卷二十六),又記述三乘差別義(卷二十三、卷二十四「一」),又記述天人請法、供佛及梵志得四禪、六通成阿羅漢的事迹(卷二十六「五」),又記述琉璃王伐釋迦族、目連欲救為佛制止,琉璃王因此墮地獄的經文(卷二十六「二」),又記述目連以大神通降龍皈佛的經文(卷二十八),又記述佛至天上說法,目連至天上問訊世尊及佛還人間,須菩提在山側以諸法空義禮佛、迎佛的經文(卷二十八「四」),又記述目連飛越恆河沙佛土,到有「奇光佛」出世的「凈土世界」的經文(卷二十九「二」),又記述佛度鴦掘魔五逆之人出家證阿羅漢及宿世殺人成羅漢的因緣(卷三十一),又記述諸多「菩薩布施等六度法義」,尤其以布施最多(如卷十九、卷二十七、卷三十一),散見全經中。又述及他方世界現在有佛出世的經文(卷二十九),又記述外道舍常「見」受無常法,離欲心現,後被弟子殺害,命終猶生三十三天、得初果的經文(卷三十「十」)。又記述阿闍世王殺父逆罪,於佛前「信根成就」仍墮地獄的經文(卷三十二「十一」)。又有多篇談到辟支佛的經文(卷三十二、卷二十四、卷十三、卷四十一),又有長篇談及須彌山與天上的關係(卷三十三、、卷三十四、卷三十七),又記述修行次第內容以戒而入、由戒漸漸至心,由心至見,由見至無猶預……,至於凈行、至於道、至於解脫知見、至於涅槃的重要聲聞法修行經文(卷三十三「十」、卷二十「八」)。又有記述比丘具足七法,魔界不犯的重要經文(卷三十三「五」),又記述大弟子迦旃延代佛說法的經文(卷三十五)。又記述佛預記佛涅槃後千年的僧團情況及佛法當在北天竺興盛的經文(卷三十六),又記述佛以精進力在彌勤菩薩前先成佛及彌勒凈土的經文(卷三十七、卷三十八、卷四十九)。又記述宿世釋迦為比丘時為佛授記因緣(卷三十八),又記述佛預記未來彌勤菩薩成佛的世界(卷四十四),又記述過去七佛姓字、名號、壽命、侍者、成佛樹下、徒眾等(卷四十五),又記述最初造佛像因緣(卷二十八)。又用長篇記述提娑達多造五逆罪,目連「解地獄語」,以神足通前往地獄告知提婆達多從地獄出後當生天上,後證辟支佛果的特殊地獄教化因緣(卷五、卷四十七、《中阿含經》二十七)。又以多篇述及輪王修行、修四心定生梵天的經文(卷十四、卷三十三「八」、卷四十八),又記述佛為大王較量布施畜生、犯戒之人、外道仙人、依次證聲聞果位者的功德有無量差異之別(卷四十三)。又有數篇述及宿劫中輪王太子或天子下生人間修成辟支佛的經文(卷三十二、卷四十九),又記述佛留迦葉比丘住世,待彌勒佛出世然後取滅度的經文(卷三十五)。又記述舍利弗以天眼知長者重病,去其住所臨終開示「緣起性空」之理,令長者生三十三天的經文(卷四十九),又記述佛本生故事(卷十三「二」、卷四十一)。最後有大愛道等五百比丘尼滅度經文及佛為報母養育之恩,親自躬舉養母(大愛道比丘尼屍床一腳、荼毗遺骨的經文)(卷五十),以及最後有波斯匿王殺庶母百子,向佛懺悔的經文(卷五十一)。又有多篇記述四眾弟子修四心的經文(卷二十三、卷十六、卷三十四、卷三十八、卷十二、卷七、卷六、卷五、卷一……。)6.《四阿含略結》  事實上,單就「四阿含」現存的整體經文來看,何嘗不是在提醒後學者,於第一次結集時,阿羅漢們已經將「相類經義」大致分門別類來編排,而形成類別不同的「四阿含」。如《雜阿含》大體以「三十七助道品」的修行法義為主,就連「六神通」也略提而已,並且是以「精粹扼要方式」集成,便於後世「禪思者持誦」,就是經中其他「雜文」亦是較其他「三阿含」「簡短扼要」,均只是做「重點說明」,在其他《三阿含》,亦皆有與《雜阿含》內相類的「雜文」,但是均「廣述其內容」,如《雜阿含》卷四十八記載佛是受金槍所刺,只是「略說」而已,而在《佛本行集經》中廣述佛受金槍所刺的經過「後續自明」。又如在《雜阿含》中,佛說十善、十惡、天上、地獄受報情形,只是略說,而在其他《三阿含》及《十善業報經》中廣述其義……。故知佛說法時有廣說、略說之別。  就如《雜阿含》卷三十五「九八二」說:「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我能於法略說:廣說,但知者難。」而在《雜阿含經》中則是記載佛略說修行法義「重點」的經文,《中阿含》則是「佛廣說修行法義的經典」。故《中阿含》則彙集凡是佛住世時,佛所說法及佛弟子說法乃至比丘與比丘之間說法的內容,若是長文的、是論辨的、是廣義的,便共同「結集在《中阿含》內」。令另一類喜歡思考法義、辯論法理的佛弟子「依廣義之理」更能深入分辨「禪修、止觀、三昧之間漸次而進的禪定、證果次第」。而《中阿含》內更特別的是幾乎篇篇皆有談及聲聞弟子修「四心定」的經文,可見「四心定」是聲聞行者在解脫道上不可忽略的「修心」要素。  《增一阿含》則「多談菩薩法」及三乘法義,乃至多集佛宿世修行因緣及佛與弟子宿世修行因緣,以及佛及弟子現神通稀有之事;乃是欲令後世佛弟子明白佛住世時,不僅為聲聞弟子說解脫修行法,亦同時為聲聞弟子中發「成佛心」的弟子說「菩薩法」。  《長阿含》則以「七佛」出世因緣及「佛涅槃情形為開端」,有更多佛度外道事例及佛說「六道輪迴」及「三界諸天與天地生滅的經文在其中」。令佛弟子了解「三界諸天」、阿修羅、各類龍及各類金翅鳥業力(福德似天、畜生道或鬼心所攝)以及鬼神業力與因果的事實確實存在。  事實上,《中阿含》可看做聲聞經典中的「論藏」,因經中不論佛為比丘論法,或佛對外道論法,或比丘與比丘之間的論道,或比丘對梵志、或比丘對天人、或比丘對居士、或比丘對長者、國王等談論世間法、出世間法的經文皆是最多的。(如卷五十九、卷六十)。就如《中阿含》卷四十二(一六四)所說,當佛略說法義,不廣分別時,佛弟子中如大迦旃延有眼、有智、有法、有義者,便依佛所說文句而廣分別、說之,謂之為論。(凡此大都結集在《中阿含》內)(卷四十三亦同)。卷四十三又有阿難在佛前論義的長文為佛所贊。  如卷四十三(一六六)亦說:「迦栴延廣演佛說過去、未來、現在著、不著之意。」尊者又說:「我已依佛說句、文,廣說如是,諸賢,可往向佛具陳。若如佛所說義者,諸賢等便可共受持。佛說,汝等當受持,以說觀義,應機是也。」而現在「論師」,無佛印可,廣演又批判「佛經」而自由心證,因果自負。  又如卷四十八(一八四)亦說:「若有比丘廣學多聞,守持不忘積聚博聞,所謂法者,初妙、中妙、竟亦妙,有義有文,具足清凈顯現梵行,如是諸法廣學多聞、玩習至於意所惟觀,明見深達,彼所說法,簡要捷疾,與正相應相,欲斷諸結。」  卷五十四(二○○)又說:「佛言:若我所說法,盡見解義者,當如是受持,若我所說法,不盡具解義者,便當問我及諸智梵行者。」  總而言之,依《中阿含》所述,諸聖比丘有數德:一、廣學多聞,二、禪坐,三、得三眼,四、論義,五、自得定、稱說得定,六、如意足,七、用心自在。故能在「定中憶法、持法」誦出如「中阿含內」具有廣義、深義、次第性的世間法、出世間法等義理並不困難。  而且現存《四阿含》的經文便具足十二分教,如《增一阿含》十八(一○)所說:「所謂 eq oac(○,1)1契經 eq oac(○,2)2祇夜 eq oac(○,3)3受決 eq oac(○,4)4偈 eq oac(○,5)5本末 eq oac(○,6)6因緣 eq oac(○,7)7己說 eq oac(○,8)8生經 eq oac(○,9)9頌 eq oac(○,10)10方等 eq oac(○,11)11未曾有法 eq oac(○,12)12譬喻。如是諸法善諷誦讀,不失其義,應廣與人說法。」  又如《長阿含》卷十二(一七)說:「是故比丘,於十二部經自身作證,當廣流布:即一曰貫經,二曰祇夜經,三曰受記經,四曰偈經,五曰法句經,六曰相應經,七曰本緣經,八曰天本經,九曰廣經,十曰未曾有經。十一曰譬喻經,十二曰大教經。當善受持,稱量觀察,廣演分布。」  又如《雜阿含》卷四十一「一一三八」說:「佛告二比丘,汝等持我所說修多羅(契經)、祇夜(重頌)、受記、伽陀(諷頌、孤起)、優陀那(自說)、尼陀那(因緣)、阿波陀那(譬喻)、伊帝目多伽(本事)、闍多伽(本生)、毗富羅(方廣)、阿浮多達摩(未曾有)、優波提舍(論議)等法而共諍論……。」  但是一分佛學者不承認《增一阿含經》所說「菩薩法」,甚至不承認《四阿含》中記載的佛宿世修種種大悲行的經文及不承認《四阿含》中佛說或弟子說…等論議經文及不承認《四阿含》中的以譬喻方式宣說的經文及不承認佛未待他人問法,而自行開示的教說及不承認《四阿含》中佛為四眾弟子預記當下或未來證果的經文,只認定《四阿含》中的聲聞法義,故去除十二分教中的「譬喻、本生、論議」,或去除「自說、譬喻、論議」,或去除記別(受記、自說、方廣)等三種經文,而成為「九分教」,(即符合「《雜阿含經》前半部的內容」,如《雜阿含》卷四十九(一三二一)說:「時尊者阿那律陀夜後分時,端身正坐,誦優陀那(自說)、波羅延那、見真諦、諸上座所說偈、比丘尼所說偈、屍路偈、義品、牟尼偈、修多羅"悉皆廣誦』。但是事實證明現存的《雜阿含》亦具足十二分教,如說「授記」即是對聲聞弟子授「聲聞果位之記」《四阿含》皆有,就代表是「當時所有出家佛弟子共有聽聞的」,一分佛學者為何不信?連出家眾皆受到影響!?而《雜阿含》中本沒有「方等經內容」,然而事實上,「方廣」之意,亦可釋為宣說「廣大深奧之教義」,如《四阿含經》內所說「解脫法、涅槃境界」,何嘗不是「廣大深奧之教義」的另一種詮釋?當然與「大乘經典」所說的「方廣內容」不一樣。因此說就是《雜阿含經》亦是具足十二分教,只是「後世一分佛學者不承認《阿含經》中的方廣、受記、自說或譬喻、本生、論議等"經文』是佛所說」,而成立「九分教」。這樣的說法,完全不符合現存「四阿含」經證的事實。究其原因,完全是出於「口口相傳」的觀點,而否定《雜阿含》乃至《四阿含》內現存的所有「經證」。就因為一分佛學者不承認《增一阿含》中的菩薩法,故往往僅取《增一阿含經》中出現「佛是阿羅漢」的經文,及取解脫法義(諸法無我、無我所等)的經文及取「佛至天上回人間時,須菩提以思惟諸法空寂義禮佛、迎佛的經文(卷二十八)」,及取諸佛皆出生人間,非由天上成佛的經文(卷二十六「三」),……及取阿那律於佛前睡眠為佛訶責,從此不敢睡,以致眼瞎,猶勤加精進,開發天眼通的經文(卷三十七),而棄「佛說菩薩法義」的經文而不顧,認為「菩薩法」是後人加進去的。為何說「菩薩法是後人加進去的」?因為「史學者」以為「大乘經典」中所記載的「大菩薩行者」除了彌勤菩薩及文殊菩薩在印度歷史上找得到祂們的「出生、姓氏外」其他「大菩薩行者」皆不能在僅存的「印度歷史文獻中」找到祂們的「出生地、姓氏……」。再則佛在世時,當時佛所說法,並沒有用文字記錄起來,與中國的四書一樣,是在孔子、孟子等死後才由弟子依記憶輾轉傳頌、記錄起來,留傳後世。佛所說法的內容也是一樣,當時雖然已經有文字傳世(如印度人以巴厘文用貝葉記錄文字),但是「佛經的傳誦」,卻是佛涅槃以後的事情。於是一分佛學者用「凡夫的記憶來看佛經在佛涅槃後」的背誦、記錄情形,而一致認為「最精練扼要的經文是合乎最容易記憶、背誦的原則」,以此斷定「雜阿含中」的「文句」最符合「簡練、扼要」的背誦原則,而認定是佛最早期所說的法義。其他如《中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多有廣義、長文及廣泛雜文的內容在其中,必是出自後人編輯之手。又如「大乘經典」更是「長篇大論」,經典之多浩如湮海,佛在世時如何能令「如凡夫記憶的弟子,牢記這麼多的法義?再說佛涅槃之初,尚有弟子背誦錯佛所說法義,為長者阿難所糾正。故推測「大乘經典」是在佛涅槃後數百年間由初期「大乘佛教的興起」受到「部派佛教」的思想、或者後世在家、出家集團陸續編輯起來的。  然而從現存《四阿含》所載,必須承認一個事實,便是《四阿含》中有相同經文及相類經文。如相同經文即是「重覆的經文」,敘述相同的故事或事迹。如《中阿含》、《增一阿含》、《長阿含》均有「彌勒凈土」的經文,又《雜阿含》、《中阿含》(卷十一「六○」、卷三十四「一三九」)、《增一阿含》(卷四十一),亦皆有「佛於宿世因緣修慈心三昧成就」,上升色界初禪大梵天及下生人間得輪王果報的經文及除《雜阿含》外其他《三阿含》皆有記載佛涅槃處(拘屍那城)往昔無量劫前曾經有輪王出世(佛前身),佛宿世曾經於拘屍那城六返做輪王修四心定成就的經文及《四阿含》皆有述及佛涅槃經文,以及《四阿含》皆有述及過去七佛的經文(《雜阿含》卷十七「四七五」)……,只是略說與廣說之別。又如相類經文,即《四阿含》皆有「三十七助道品」相似法義及四禪、四心定、四空定等九次第定經文,亦只是略說與廣論之別。為何《阿含經》中會有相同經文及相類經文?「觀其內文」,是佛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不同聽眾而因不同弟子問同樣或類似的問題,或其他因素,而做相同的回答或相似法義的答覆,只是有簡答及廣釋之異。「大乘經典」亦然,如《大般若經》中處處皆是相同經文及相類法義,有的是佛對弟子說,有的是佛對天人說,有的是弟子與弟子之間的對答,有的是弟子對天人說……。  然而以一分佛學者因為不承認有「定中持法」的現象及只認定佛經是「口口相傳而結集而流通」的觀點來看,當然會視《四阿含》中皆有「重覆經文」及「相類法義」視為「非第一次結集而成的現象」,而推論為這個情形是「數個部派」所集成的現象,而成為各自的誦本,因此才會有這麼多相同及相似經文出現。當然不能因此而「斷定」《四阿含》大多是出自後人編輯之手。因為《四阿含》大體內容,皆是在說明聲聞弟子如何修持解脫之法,這是「修證內涵」,豈是後世學者能夠用哲學思考方式「想像、創造、編寫」出來的「另類哲理思想」!?  又有人說,《四阿含》皆有「重覆經文」的記載,何嘗不是顯示出第一次結集時就有「窟內」及「窟外」多方面的聚會、結集盛況(如《增一阿含》序文所說及「大唐西域記」中所說「大眾部」結集遺址),而形成《四阿含》中皆有相同事迹及相同故事等現象的另一種詮釋!?而形成對「四阿含」集成的先後時間、地點、聞法大眾,產生假設是佛涅槃後的一兩百年間甚至三百年間的集成現象或者是當時古印度多方面集成的不明情況,而形成無限的想像空間!?  然而無論「窟內」或「窟外」結集,乃至第二次結集進入「部派佛教時期」,再添加的「阿含經文」,並皆出現於《四阿含》中,即是證明「《四阿含》共有的經文」,是「佛在世時所說法義再補遺、集出的經文,所共同聽聞、共同傳誦、共同認定是佛所親說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經證,《阿含經》如此,「大乘經典」亦如此。
推薦閱讀:

末法眾生必讀《佛說大乘金剛經論》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十八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18
大乘無量壽經解 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阿蘭若品第五)
解脫之道(四聖諦與緣起與大乘不共慧)

TAG:佛法 | 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