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與費爾巴哈的唯物論
馬克思主義與費爾巴哈的唯物論 |
作者:符號 來源:人民網讀書論壇 |
曹小旦網友說:馬哲號稱「辯證唯物主義」,其「辯證」是黑格爾的,其「唯物」是創造性的。這兩個如此矛盾的東西,老馬楞是給捏到一起去了。我個人對這個問題是慎重的,因為這是一個破和立的「辯證」的過程。在立之前,我不破,雖然我有自信能做得比許多人好。 曹小旦網友的兩個觀點我是贊同的。第一,「辯證」與「唯物」是兩個互相不能支持的東西;第二,在立之前不應該急於破。但是,曹小旦網友認為馬克思主義中的「唯物」是創造性,這個觀點我不能與他分享。 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與費爾巴哈
首先,一切馬克思主義學者都聲稱,馬克思主義中的「唯物主義」部分來自費爾巴哈。我們知道,作為系統化的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中哲學的部分,有著恩格斯巨大的貢獻。很多德國哲學史家(比如赫爾士博爾格)甚至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哲學的部分主要來自恩格斯。恩格斯的《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的確是馬克思主義受到列寧、斯大林修改之前,最重要的哲學著作,可以算作原汁原味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應該注意的是,這本書是在馬克思死後發表的,在某種意義上具有總結的特性。在這本書中,恩格斯明確地把費爾巴哈看作哲學史上的里程碑。在這個裡程碑之前是德國古典哲學——德國唯心主義。這個裡程碑之後就是唯物主義哲學的時代了。很明顯,恩格斯是把他與馬克思的哲學思想定位在對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哲學的繼承與發展上。因此我們不需要重新論證,馬克思主義中的唯物主義到底是馬克思、恩格斯的創造,還是對費爾巴哈的繼承與發展(其實說「修改」比說「發展」更確切一些)。 另外,我們不能忽略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的另一個有趣的來源:狄德羅。 來自經驗主義的費爾巴哈 那麼,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是不是他的創造的呢?不是的!費爾巴哈的思想(我們很難全心全意地說費爾巴哈是一個出色的哲學家)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來源,那就是英國啟蒙運動的經驗主義,比如休謨、比如洛克。在德國,康德的批判哲學還明顯帶著休謨的痕迹——康德自己從來不韙言這一點。從費希特與謝林開始,德國唯心主義已經基本上走出了休謨的陰影。黑格爾的哲學全面地超越了充滿懷疑、執迷與感官經驗的早期英國經驗主義,建立了一個輝煌的絕對唯心主義形而上學。在費爾巴哈活動的時期,德國哲學界正熱衷於學習、解釋、繼承、濫用黑格爾哲學——馬克思的「辯證法」就是對黑格爾哲學濫用的一個很好的例子,而休謨對形而上學的尖厲質問已經沒有人關心了。在這個時刻,費爾巴哈——或許出於對黑格爾本人的怨憤——從兩個方面對黑格爾發動了進攻。一方面是使用法國啟蒙運動中流行的無神論,責怪黑格爾的絕對理念是新神學;另一方面,撿起早期英國經驗主義的唾餘,把經驗主義中最缺乏哲學內涵的感官主義做了總結性的論述。費爾巴哈的名言是:人吃什麼就是什麼(Man ist, was man isst)。
我們可以總結地說,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包括了兩個部分。一是來自早期英國經驗主義的、詭辯性很強、學術性很差的純粹感官主義,二是法國啟蒙運動中很流行的無神論。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費爾巴哈唯物論的這兩個部分。 唯物主義與無神論 今天,人們喜歡自然而然地把唯物主義哲學與無神論連在一起。事實上,唯物主義哲學的反宗教內容是法國啟蒙運動的結果。法國啟蒙運動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對教會的嚴厲批判,這個特點在英國的啟蒙運動與德國的啟蒙運動中都是不常見的。 相信泛神論的伏爾泰寫過很多辛辣諷刺、深刻批判教會的文章。德國啟蒙運動大師康德曾因他的「上帝的存在不能通過科學來印證」這一結論被普魯士國王誤解為不信上帝的人。儘管如此,伏爾泰在他的名著《坎帝德》中,對康德的宗教信仰做了惡意的醜化。以伏爾泰為代表的法國啟蒙運動由於過於迷信批判與揭露對社會進步的作用,過於崇尚犬儒主義,對教會的批判很快變成了對基督教的批判,對基督教的批判接著變成了對宗教和信仰的批判。儘管伏爾泰一再強調自己的宗教情結,但是,對宗教信仰的嚴重逆反心理已經成了法國啟蒙運動不能遏制的滾滾洪流。對哲學沒有任何真正研究的狄德羅就用他傑出的辨才、犀利的筆鋒站在了反宗教戰線的最前沿,他是第一個把唯物主義哲學與徹底的無神論連在一起的人。 費爾巴哈、馬克思都受到了法國啟蒙運動的明確影響,因此,他們在無神論與唯物論上有那樣的共同。
馬克思主義與費爾巴哈 馬克思主義在唯物主義哲學上有沒有自己的創建呢?有的!那就是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強調。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這是馬克思、恩格斯對費爾巴哈的批評。在馬克思主義唯物論中,人通過「實踐」主動地經驗、認識、改造世界,是一個很核心的理論。在費爾巴哈那裡,「物」對於人是具有絕對的決定性的,他不能想像人的主動的來源到底是什麼,是一種「物決定論」。馬克思主義顯然感到這個問題,提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概念。但是,作為徹底的無神論的唯物主義者,馬克思、恩格斯同樣不能解釋人的主觀能動性到底是哪裡來的。因為在他們那裡,人的一切都來自經驗——傳統的經驗主義,而不可能有任何先驗的東西。這種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半信半疑的態度,這種在兩方面都不能徹底的態度,是馬克思主義再後來的政治實踐中導致的一些列的問題的根本原因,無論是過分自信的「戰天鬥地」還是用「經濟發展」定義社會優劣的極端拜金主義。 總的來講,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的方面學術漏洞比較多一些,不如他的政治經濟學好。 另外,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當然不在費爾巴哈,而在黑格爾與叔本華。 |
推薦閱讀:
※馬克思主義是一部政黨綱領
※精日過街,人人喊打——肥宅究竟做錯了什麼?
※「海德格爾式」馬克思主義——《馬爾庫塞:生存論轉向》
※馬克思主義奠定了共產黨人堅定理想信念的理論基礎
※資本周轉部分的計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