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蘇聯技術援助:一斤資料一斤黃金
鳳凰衛視2011年4月8日《鳳凰大視野》,以下為文字實錄:
陳曉楠:各位好,這裡是《鳳凰大視野》,1956年歐洲的波蘭和匈牙利先後爆發了「波匈事件」,共產主義陣營的動蕩讓蘇共領導人改變了對援助中國國防新技術的抵觸態度。第二年,蘇聯將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成功地送上了地球軌道,震動了整個世界。
幾乎所有的尖端技術的實現,都在政治角度上成為了東西方兩大陣營的較量,而隨著大批蘇聯援助的到來,中國在國防尖端技術研製領域的步伐也明顯加快了,然而師徒之間總還是有一些矛盾發生。
解說:1964年10月16日上午10時30分,美國總統林登·約翰遜正在與國務卿、國防部長等首腦人物評估昨天蘇共領袖赫魯曉夫下台,由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接任的情況時,中共在美國沒有預警的情況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的消息被緊急呈上。
約翰遜事先有所心理準備,決定立即發布十幾前以後擬定好的聲明稿,以先安撫國內外的恐慌。聲明中聲稱,美國對中國的核試驗並不吃驚,不應該過高估計它的軍事意義,因為從核試驗到能被有效的投送到打擊目標的核武器,還需要多年時間。他手上的一份美國報告寫道,無論是擁有有效的先發制人能力,還是還擊敵國的報復能力,都需要首先成為一個重要的工業強國。
約翰遜表示,以中國的工業能力,「十年之內」尚不足以對美國造成威脅。與此同時相關部門在檢討之後,再次把武力打擊的方案擺上白宮的案頭。
視頻聲音:中俄的人民是永久的兄弟,兩大民族的友誼團結緊,純樸的人民並肩站起來,純樸的人民歡唱向前進,友誼永存在我們心中,我們心中。
解說:1957年11月7日,是十月革命勝利40周年的日子,這一天莫斯科舉行了盛大的慶典,在紅場的觀禮台上,除了蘇共的領導集體,還出現了毛澤東的身影,此時的莫斯科已化作歡樂之海。一個多月前,他們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社會主義陣營高唱著邁進太空的凱歌,揭開了爭奪外層空間的戰鬥帷幕。
目睹蘇聯紅軍磅礴的氣勢,以及鎮國利劍般軋過紅場的導彈彈體,不難看出此時新中國的將帥們,眼中渴望的目光。在人民空軍羽翼未豐的情況下,導彈這種新式武器對於中國國防的意義不言而喻。在舉行的世界共產主義運動大會上,來自火箭故鄉的中共領袖毛澤東,雄心勃勃的提出了蘇聯10年趕上美國,中國15年超過英國的目標。
視頻聲音: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團結和友誼萬歲。
解說:對於當時科技與工業落後的中國而言,學習火箭等國防尖端科技的唯一渠道便是蘇聯,而在1956年之前,這個親密的盟友卻只同意接受50個中國學生,和提供兩枚供教學用的老型號導彈的模型。要想憑藉自力更生,突破尖端技術的中國,急需自己的科研人員。
1955年,剛在朝鮮罷兵不久的中美兩國,又在日內瓦坐在了一起,在這場各取所需的談判中,中方表示願意釋放被自己俘虜的部分美國飛行員,條件是美國要滿足一個中國人回國的意願。此人便是已被美國政府無理扣留了五年之久的著名火箭專家錢學森。早在1950年,曾師從火箭先驅馮·卡門的錢學森,便曾攜妻帶子登上了客輪「威爾遜總統」號,準備與同船的鄧稼先、趙忠堯等100多名中國學者,一道返回戰事初定的祖國。
當時沒能到碼頭上送行的加州理工學院院長杜布里奇,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錢學森回國,絕不是去種蘋果樹的。由於他在美國從事的高精火箭技術研究,因此在他剛開始爭取回國的時候,美國軍界便有人放話說,寧肯槍斃他,也斷不能放他回赤色中國。
果然錢學森一家還未啟程,便被美國聯邦調查局的特工在港口扣了下來,這張照片是由一位美國記者在現場抓拍下來的。圍繞錢學森回國的問題,中美兩國幾番交鋒,在歷經五年的磨難後,這一家人才終於重返祖國。四處參觀的錢學森,此時也許還並不清楚,自己的回國將與中國的導彈事業的起步,有著什麼必然的聯繫。
1956年,位於北京海淀區北窪路的北空466醫院被命令在最短的時間內搬走,緊接著一群神秘的人便進駐了這所還瀰漫著消毒藥水氣味的醫院大樓。這一年10月8日,37年前曾懷揣著「實業救國」的夢想赴法求學的聶榮臻元帥,親自主持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成立儀式。然後院長錢學森的全體部下,新調來的156名大學生和各級幹部,雖然被主席台上的聶榮臻稱為是中國火箭事業的「開國元勛」,但他們別說火箭的基本概念,就是連火箭的模樣都還沒見過。朱維增(時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研究員):我們新進來的時候都是很保密的,我記得剛開始沒有幾個月,就有一個人給家裡通信,講了他從事了什麼工作,結果當場給他拷了起來,送到軍事法庭去審判去了,當場就給他抓走,所以對我們來講,當時搞這行確實很神秘。
謝光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導彈與運載火箭專家):那時候能看過導彈的人,大概一個錢學森,一個黃緯祿,就是二院的,現在的二院的,他是一個老專家,他大概也是1917年,要不就是1915年生的。就兩個人看過導彈,剩下的人連導彈都沒看過啊,但是我們不但要做出來,而且要設計出來,還要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解說:這一天與其說召開的是國防部五院的成立大會,還不如說是火箭啟蒙訓練班開課的日子。
解說:1956年,波蘭和匈牙利先後爆發了要求改革的示威遊行和大規模騷亂,赫魯曉夫拳頭一揮,蘇聯紅軍的裝甲師星夜兼程,分別將兩國首都圍了個水泄不通,彈壓數日才最終穩住局勢,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波匈事件」。這種對他國赤裸裸的大國沙文主義,讓蘇聯政府以及赫魯曉夫本人在社會主義陣營中的威望一落千丈,迫切需要各國兄弟黨派的支持,因此對中國明顯熱情起來,在新技術援助方面也顯露出鬆動的苗頭。
聶榮臻元帥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機會,幾經活動,1957年9月以聶榮臻為團長,陳賡、宋任窮為副團長的中國政府代表團遠赴蘇聯,專門就火箭和航空技術領域援助中國一事,同代表團進行了歷時35天的反覆談判。
最終雙方於10月15日簽訂了《關於生產新式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以及在中國建立綜合性原子能工業的協定,也就是著名了「國防新技術協定」。隨著大批蘇聯專家和實物的到來,中國在國防尖端技術研製領域的步伐明顯加快。不久,一支在解放軍建軍史上前所未有的特種部隊,也悄然登上了歷史的舞台。
1957年底,一個命令難住了時任炮兵司令員的陳錫聯上將。這一年的12月9日,中央軍委下達命令,要求炮兵部隊抽調精兵強將,與國防部五院共同組建軍中第一個導彈訓練機構——炮兵教導大隊,希望藉由這支嶄新的部隊,給尚在醞釀之中的導彈部隊,培養大批合格的技術幹部,然而剛剛脫離了「馬上步下小米加步槍」的野戰部隊,所能提供的知識人才著實是鳳毛麟角。時任炮兵參謀長的陳銳霆少將,為難地報告:在軍隊里,連初中生都足可稱得上是大知識分子。
陳錫聯決定向軍委彭老總報告,請求從全軍篩選,隨著大篩選的全面展開,來自全軍的優秀官兵,向這支神秘之旅迅速聚集。
從1958年1月到1959年7月,炮兵教導大隊工共舉辦訓練班三期,培訓學員2500餘名,其中一些初步掌握了導彈操作和維護保養技能的青年官兵,日後成為了中國占導彈部隊的骨幹力量。
1957年12月24日,一輛從莫斯科出發的專列秘密抵達北京,這是一年前中蘇簽訂的技術援助條約中的一項,車上除了102名蘇聯火箭技術人員外,還載有兩發P-2近程地地導彈,其中一發是供教學用的解彈,另一發則是可進行加註和初級點火的訓練彈。
據一路護送的蘇聯專家講,只要加入推進劑就能上天,由於設計圖紙和工藝資料尚未到達,而國家又急著要火箭,當務之急便是分解導彈結構,照貓畫虎,測繪出所有零部件的尺寸,以供生產部門仿製。這個秘密計劃的代號被定位「1059」,意為向兩年後的1959年國慶十周年獻禮。
拆卸一個直徑兩米,長度近20米,且構造複雜的導彈絕非易事,從彈體、發動機到每一螺釘、墊圈,都被細心的拆下包裝,做好記號拿出測繪。
很快工廠就加快出了一批零部件,然而等到年底蘇方的圖紙運抵後一對照,才發現之前那種靠簡單測繪,生產出來的產品,與尖端科技產品的技術與質量要求差距太大,先前自製的零部件,大部分必須返修或者報廢。蹣跚學步中的中國導彈事業,還離不開師傅的幫助。
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五院和試驗基地的中方人員開始了針對蘇制導彈的原理學習、操作訓練和仿製工作,雖然蘇聯人只是允諾提供舊型號導彈的相關仿製技術資料,但這確實幫助當時的中國在短時間內組織起了一個生產導彈的協作網。這一期間,中方人員不僅從蘇聯專家那裡學到了技術還自行研製了部分新材料和元器件,導彈生產開始逐步向阻力國內的方向邁進。
中國人也為此付出了昂貴的代價,據當事人回憶,當時從蘇聯買來的資料,幾乎相當於一斤資料一斤黃金,而且在新技術產品上,蘇方提供的都要落後一到三代。負責落實協議的聶榮臻不得不提醒有關部門,在接受樣品時,要注意檢查是新的還是舊的。王之任(火箭發動機專家):援助給我們的是好老的一個型號,就覺得它很落後,當時援助我們的那個發動機,咱們的編號叫1059,這個項目叫1059,這個發動機比希特勒打倫敦的V1那個發動機,稍微改進了一點兒,這是蘇聯得到資料以後稍微改進了一點。但是在他們那兒是很落後的,他那已經是第五個型號。
於龍淮(時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翻譯):因為它是液氧酒精發功,它這個效能很低的,也是初期的液體發動機,它說你們能製劑嗎,恐怕不能制,到我們蘇聯買,他就很傲慢啊,你們要自己做,又要做液氧又要做導彈,你們能做得了嗎,不行到我們蘇聯來買。什麼都要用他的,他就宣傳這個。
那個時候,咱們的意思是說你盡量得要用中國的才行對不對啊,你得國產化啊,矛盾在工作過程當中啊矛盾很大。
解說:1959年赫魯曉夫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訪問了北京,此時兩國至今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分歧已無法掩飾,在國慶招待會上,赫魯曉夫又和前不久在聯合國大會上一樣,影射攻擊中國是所謂「好鬥的公雞」。
第二年,正當導彈的仿製工作進入最後階段時,中蘇之間的大論戰公開爆發了。
視頻文字:1960年,蘇聯撤走在國防部五院工作的全部專家,蘇聯援助項目全部停工。
劉傑:開始是在蘇聯專家撤走以後,這個問題才正式地提到黨的中央,軍委,成為一個最嚴重的問題,開始以為蘇聯專家那個時候還是作為牢不可破的嘛,人家是真心幫助嘛,但是我們不知道人家他那個秘密不給你呀。
解說:聶榮臻引用一句中國古典小說《水滸傳》中的名言,逼上梁山,與這位老帥一同被逼得沒有退路的,還有那些不久前剛跟步入這一領域的中國自己的專家們。
謝光選:他們哪個崗位的我們都頂上他,用我們自己中國的專家,處理了很多積累下來的,因為我們材料有不合格的,你不能買的材料都合格啊,裝備工藝也有超差的,原來多少個公差,現在算的沒那麼多,超差代料都是中國人處理的,圖紙設計問題,生產問題都是我們處理的。
解說:1960年9月10日,就在最後一批蘇聯專家撤走的第17天,經過拆裝練兵的P-2型導彈,開始注入曾因蘇聯專家斷言將引爆導彈,而被當稱肥料倒掉的國產推進劑。當時的技術負責人任新民、粱守磐為證明國產燃料是完全合格的,提出來他們可以用自己的性命擔保。
與此同時,按照蘇聯圖紙仿製出來的導彈也快進入最後測試階段,人們把新中國自己製造出來的第一型導彈命名為「東風一號」。10月17日,仿製出來的火箭發動機進行了90秒試車,被鼓舞起來的人們一鼓作氣,很快便將第一枚國產導彈組裝完畢,裝上了開往西北靶場的列車。
謝光選:8月初,(蘇聯)把所有的專家撤退完畢,從8月到11月5號,就這兩個多月吧,70天,這在歷史上哪個國家不敢這麼干啊,哎,70天,你們這些知識分子就說行啦。
解說:11月5日的凌晨,在氣溫達到零下20多度的戈壁灘上,中國人自己製造的第一枚導彈進入發射程序。
視頻聲音:國產仿製1059號地地導彈,試驗發射成功了,這是黨的總路線的偉大勝利,是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勝利。聶元帥和其他首長們在領導同志的陪同下來到了發射場,讓我們向軍委首長報喜,向全國人民報喜,向黨中央毛主席報喜。
視頻聲音:謝謝同志們,今天在我們祖國的大地上,發射了我們自己生產的導彈。
解說:12月6日和16日,試驗隊又成功發射了另外兩枚1059彈,三發三中。
陳曉楠:歷經磨難的中國科研人員終於邁出了第一步,與其說這一步是生產發射出去了導彈,還不如說是樹立了對「自力更生」的自信,現在不是流行這樣一句話嘛,叫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志有多高,路就有多遠,堅信「我能行」的中國人在那個時候,也找到了適合施展的舞台。
推薦閱讀:
※80年代歌舞廳里第一批陪唱小姐
※圖揭90年代奢侈「大哥大」 走遍全球都不怕(組圖)
※70年代宣傳畫里的雷鋒叔叔
※瘋紅的年代...
※反對謝晉——1980年代電影政治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