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真正丹道理法及工程次第3
第七節 丹道基本名稱及術語淺釋
一:道
道有兩重含義一曰後天之道,指一切在有形有相之東西和事物的運行和發展規律,《易經》所謂:「一陰一陽謂之道」也。二曰先天大道,即老子所云:「……獨立而不改……運行而不殆……吾不知其名,強名為道」。先天大道,無形無相,不可說是有,也不可說是無,言詞極難描述。
二:一陽
即一陽初動,行者通過對身心的調節入靜,使得身中生髮出新的生炁,此剛生之陽炁,稱為一陽,其卦象「地雷復」,一陽爻生於五陰爻之下,故稱一陽來複。此一陽亦有層次可分。
三:黃芽
鴻濛一炁最初發象之時,其炁萌動,至微至細,如種子入土之後,剛剛拱出的嫩芽,雖極其微小,但是蘊含無限生機,故稱「黃芽」。此「黃芽」為先天神炁合一,天地人三家相見之後得來。故又稱刀圭、戊己土、些子。其它異名更多,如黍米,一點,一粒,丹頭,半黍,可點化全身陰質,如同點豆腐之滷水一般。
四:活子時
子時即半夜11點至1點之間,此時太陽開始從東方升起,喻之人身、應之人身,即為一陽初動之炁
從下元(北方)氤氳升起,與太陽初升之子時相同,因此,一炁之發生只要合符其理,未必就在真正時間上的子時發生,故稱為活子時。如《入葯鏡》云:「一日內,十二時,意所到,皆可為」。伍柳丹法以外腎興起之時為活子時。
五:「時至神知」
時者,活子時,神,先天真覺、真意,非後天識神,乃自然而然於虛無中忽生之「覺意」也。不是暗想和後天粗相之感覺也。所謂時至神知,在丹道中是指炁動之時,元神自知也,因為神在炁中,
炁抱神外,神炁本為一物故可時至神知,唯炁未動時,稱之為神,炁動時,稱之為炁動或意動。
六:鉛汞
一指為外丹中金石的真正藥物,二喻指人身之神氣。鉛者,人身之腎氣(炁),屬腎水,其性易沉,而使人慾念紛起,故以鉛喻之。汞者,指人之神,屬心火,其性易飛,故以汞喻之。修丹之士在於先使心腎二氣(炁),相交相合,化為一炁。
七:真鉛、真汞
真鉛者,喻指坤宮北方(指下腹)真陽之炁,乃水中之金,後天清水源所生之炁也。也有以黃芽作為真鉛之說,此說更為上乘。真汞者,真心之火,真火也,指吾人之靈覺元神,在人元金丹之中另有所指。
八:水源清濁
水者,腎水,人身中之所有生炁,又稱精,源者,產生生炁之方所,水源濁者,喻後天識神用事於中而生之炁,此炁生中有殺,又稱陰精,非單指生理上之精液也,采之回來,只能成就幻丹,最終必將漏失,水源清者,喻先天元神主事,不識不知,虛極靜篤下而生之陽炁,又稱陽精。
九:精、炁、神
精者,炁也,精、炁、神皆是指先天,由於所處階段之不同,故有精與炁之區分,實不可分,最初萌動之時,至微至細,叫做精,到騰發之後,叫做炁,或在不識不知,無形無相遍布全身內外之氤氳炁候,叫做炁,聚於一處、一點,稱之為精,神者,氣中之主也,神即炁,有此神,才能體現此炁,三者為一,不可強分,運化階段不同而稱呼不同罷了。
十:丹田
分上、中、下三個丹田,一般單指下丹田。丹田者,顧名思議,結丹之田,養丹之土地,生丹之田地也。丹道修鍊皆離不開丹田之運用,無丹田,不能成丹,不能養丹,無法對肉身進行改造,無法重創性命。上丹田在泥丸宮,即眉心入內三寸左右,虛空一穴,丹成之後,為出神之所,其異名甚多,如:太微宮、彼岸、內院、流球宮、天堂、交感宮、瑤池等。中丹田心下腎上之間入內三寸左右,虛空一穴,丹成之後,此處為養丹之所,又稱之為:中土釜、中田、黃庭、中黃、中宮、洞房、守一壇、戊己門等,下丹田,位於臍內,入里一寸三分之下,方圓一寸二分,虛空一穴,人身之精皆從此生髮,故稱藏有先天真一之精,此處為結丹之所,異名甚多:「氣海、氣穴、生門、土釜、造化爐、北海、曲江」又有稱作此為黃庭、中宮的說法。
十一、刀圭
指在修鍊之時,口中所產之津液,和丹田所產生之元炁,咽此液,服此炁,即為飲刀圭,因津液實為修鍊之元炁化生,含有先天炁之玄妙作用,乃是真意凝合而成,不比普通人體之津液,而是極具靈性,故稱刀圭。
十二:鼎爐
鼎爐最早是外丹所用的名詞,鼎為烹煉丹藥之用,爐為煉丹火力所需,後來引入內丹,在煉精化炁階段,就人身而言,以下丹田為鼎,而以心火降下為爐。針對人身而言,以煉神還虛的層次,以坤腹為爐,而以乾頂為鼎。以上專是就人身說法,因丹道修鍊無論如何是離不開人身體的,但修鍊者不可執於形色之死竅,此竅乃是活竅。
十三:後天呼吸與先天呼吸
後天呼吸即是指口鼻呼吸,先天呼吸指的是嬰兒在母腹中之時,以臍帶隨生母呼吸受氣,這個呼吸叫做胎息,又稱先天呼吸,人下生之後,變為口鼻肺呼吸,則胎息之路已斷,丹道修鍊必須使生命逆轉,重新回到嬰兒時期的胎息狀態以反奪造化,成就長生久視之道。高層次時,指與天地同其呼吸。
十四:陰蹺
陰蹺,針炙上名為會陰穴,處於前後陰之間,又稱海底,含有日月交並,陰陽和合之意,陰蹺脈即處於此,其脈在尾閭前,陰囊下,道家修鍊言此處為任督二脈之總樞,煉精者,守此陰蹺,真意注入此處,精自化炁,採氣之時以此先,此脈一動,諸脈皆通。陰蹺,又稱為天根、死戶、復命關、生死根、豐都鬼戶等。
十五:火
指心神,用心、用神、用意,皆稱「用火」,內煉之時,心神放得集中、凝定、收縮、呼吸亦隨之振作,以助火工,稱為進火或武火。文火,又稱退火、溫養、沐浴等,是指內煉之時,心神放得極輕極微,呼吸亦若有若無,如同爐中之火,封固之後,僅存溫溫一點火焰,在修鍊中,是指進火之後,葯已歸爐,須以文火養之,以防傷丹,武火者在於烹煉,追攝而不使散失,文火者在於知止、知足,而以防過尤不及。
十六:止火
有二種含義,其一是指停住前面之用火,而換以後面之文火,其二是指在用火封固之後,應當停止一切用火,歸於無知無覺大靜,返入先天層次,才有出神入化之妙用。
十七:風
風,內外之呼吸也,因心神屬火,若加呼吸吹噓,則可加大火的力量,如同風箱一般,故又稱為橐籥,丹經云:「真息為火之橐籥」。
十八:火逼金行
火,指先天真意,金,指真炁,火逼金行,即是以真意引導真炁運行,以為內丹之作用。
十九:三寶
一指外天地日、月、星三寶。在丹道修鍊中,三寶是指精氣神,即生殖交感之精,口鼻呼吸之氣,念想思慮之神,此是指後天三寶,丹道修鍊所用應之三寶為先天三寶,即元精、元炁、元神。後天三寶可分,故稱後天。先天三寶實不可分,故稱為先天。《心印經》云:「三品一理,妙不可聽」。即指此先天三寶不可聽,不可聞,不可見也,因是不可分之緣故也。
第二編 太和玄功修鍊秘旨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云:上藥三品,神與氣精,精氣神彼此作用互存,或精化氣,氣化神,或神化氣,氣化精,不斷循環施化流行於吾人之周身。只要吾人具有此三物,則人的一切功能系統可運轉不息,人便可以康強健壯,便可以不死,若此三物減少,則衰老,病弱死亦隨之俱來。人、口、鼻之飲食以及呼吸等,皆不過是欲保養此三寶。
眾所周知,我們健康人的心臟都均勻跳動,以及大腦神經都能不停地運轉,以及一切功能系統均都有條不紊的運轉不息,以至於細胞的分裂。現代科學力求證實和尋找的是什麼一種能量使人之一切運行本能得以進行,那一種最原始的推動力量來自何方,在我國丹道修鍊學來看,這一切吾人所具有之循環施化功能皆來源於神、氣、精三寶。
其間,又有先天三寶和後天三寶之分。先天三寶,即是先天真一之炁,先天真一之精,先天真一之神,而所謂一分為三者,實則皆是一物,並無區別,先天真一之炁,即是先天真一之精,亦是先天真一之神,異其名而同其實。大家在丹道實修中將會深刻體證到此一點,也只有體證到此點,方算真正進入了丹道門坎。故此在丹道實修中,根本不存在以後天神識去領氣,等等之說。因為神即炁,炁即神,神又何須領炁,炁又何須神領,神炁本來就是一物。
只有後天三寶才有區分,稱為呼吸氣,思慮神和交感精,常人所用軀除疾病維持吾人正常功能者為後天三寶,所謂順則凡,即是以先天三寶轉化為後天三寶而為吾用之,最後,又似無根之浮萍,其身中三寶反被外物所盜,所謂逆為仙之修鍊家所用者,乃是反使後天三寶氤氳團結,化用一炁,轉為先天三寶,然後憑此先天三寶為根,為依託,如磁吸鐵,遂感而通,抬攝收積太虛清陽之炁,以期補充吾先天三寶之根本,並強壯後天三寶之能力,故丹經云:「先天不得後天,無以招攝;後天不得先天,無以變化。」
太和玄功之目的亦在於逆返後天三寶,為先天三寶,因此外在之姿式動作並不太重要只求行者能夠做到身體中正、安然,四肢百骸松靜舒適便可。
一、太和玄功修鍊之外在身法
太和玄功外在形式或採取坐、站、卧、行皆無不可,關鍵在於神氣合一,神氣相抱,形神相守相融,身心相守相融而已,茲將各姿式外在形式分列如下:
(一)坐式:A盤坐式:此式不宜結跏跌座,因長此跏跌雙盤,勢必造成上、下盤氣血不暢而百病叢生。初學或青壯年人,因身體效為強壯、氣血充沛、又加之每次練功時間不長,故初不覺其危害。待雙盤時間延長或年老體虛,氣血衰弱之時,其雙盤危害不期而至,君不見許多寺廟長年打坐之僧眾反較常人壽較短。故此煉功者不宜雙盤,散盤就可以。但必須坐於帶有鬆軟之墊子上。關鍵又在於要做到頭頸、脊柱皆中正放鬆,全身各處徹內徹外,上上下下,皆宜松靜舒適。然後兩手掌分放於雙膝,或雙手結太極印覆蓋相抱於下丹田。B平坐式,平坐於凳子之上,但凳上需墊有綿墊,小腳垂直於地面,關鍵在於要做到頭頸脊柱中正,其要點如盤坐式。
(二)站式:A無極式,雙腳、雙腿並立,雙手自然下垂於兩腿外側。B太極式,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手自然下垂於兩腳外側或雙手結太極印相抱覆蓋於下丹田。
(三)卧式:A、仰卧式,雙腳雙腿分開伸直(略帶曲意)與肩同寬,頭頸脊柱中正放鬆,抑睡須躺於帶有鬆軟墊子的木板床上,雙手抱太極印於肚臍,其中頭可置於枕上,但勿須太高,以合適為度。B側卧式:一手曲肱枕頭,手掌置於耳竅下,但食指與拇指須分開來置於耳竅之下,以便耳竅不受壓迫,另外一手置於胯下兩腳之間或抱撫於肚臍,兩腳亦成一伸一曲之狀,不使其相互疊壓,唯左手伸者,則左腳須曲,右手曲者,右腳則伸。
(四)行走式:全身須放鬆,萬慮皆須去,唯使心神寄託於緩步徐行之中,不可再有浮思雜念,如此怡然自得,如行雲端,雙目似閉非閉,如醉漢行步,什麼都不考慮,不持心,似有微微醉意,怡然自得,周身輕飄飄如行雲端,何持此氤氳恍惚之態即可。如此神不外游,自然歸於炁,自然神氣相抱,而身心相依。
二、外在身法修鍊之要點
(一)雙目垂簾:初修之士,因神不靜,若睜開雙眼,各種念頭即與之俱來,不利入靜。如全閉雙眼,又因神不清,身中後天陰濁太重,又易落於昏沉。故此需要微閉之法,功家稱之為垂簾。具體心法如下:雙眼無力地垂下眼帘,而外界事物彷彿雙眼一般亦隨之俱去,紅塵俗事只在低眉之間,生死輪迴僅垂簾之際,採用如此心法,如是外界俱忘,萬念皆泯,雙眼雖能看到眼前之物,但又不能辨別清楚,只是模模糊糊,如同虛像,如夢如幻,俱不真實,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心中留此境界而守其虛致其靜即可,以上是垂簾之心法。
(二)舌頂上齶:輕合其齒,微抿雙口,舌尖反卷,以舌尖底面,輕舔上齶兩個小窩處(天池穴)以此溝通任督。其心法,行者輕舔上齶,如嬰兒吮乳之狀,依依不捨,昏錯默默,全然不曉外界之事,全然不想其它念頭。
(三)調身松靜:首先要做到身正,身若不正,則氣血不通,經脈凝滯,故須頭頸虛頂,脊柱中正,但若只求中正,則莫免失這僵硬呆板,仍是氣血不暢。故又須放鬆,具體做法:乃是在身正的基礎上,使雙肩順其自然下垂,再松腰,松跨如此自然可以獲得中正放鬆之效果,我們煉功者首先就是要做到糾正不良生活習慣,不良動作姿勢,使之中正放鬆,便於經胳通暢而利於長期修鍊下去,如若脊柱不正,則會壓迫內臟,長期下去,易造成五臟六腑之氣不調而生病。
(四)雙手掐訣:太極印訣,男子左陽右陰,故左手抱於右手,而左手拇指須放於右手虎口之內,這樣兩手拇指交叉,兩手其餘四指相疊相抱,就形成了一個太極八封陰陽連環之狀,此時修鍊者之雙手譬如電之正負兩極相連,自身陰陽二炁自然溝通,使之陰陽平衡,利於入靜取得功效。
三、修鍊之時間安排及其它事項
初次煉功,每天一般應保持在一個小時左右,並且早晚各一次,隨著功修進展,須逐漸增加時間,一次比一次時間增加,直至增至每次修鍊達2個小時,並且早晚各一次,一天共4個小時的修鍊,或一天三次共6個小時的修鍊,對於業餘修鍊者而言,以上時間安排已基本足夠。
對於專業修鍊者,則須酌情增長時間,最初每次為半小時,一天於子、午、卯、酉四正時各煉一次,因為此四正時正是陰陽二炁相互消長之時,故此,於此時行功,便於體察體內陰陽二炁之變化,以增加煉功信心,且此四時又多在工作之空餘,便於行者自我安排。
又須知丹道修鍊者的人生觀,也就是最為積極向上不甘為造物者所弄的人生觀。故時刻要有不斷向上進取之精神與毅力,使吾之精神面貌不斷有所升華,每日不斷增加進取向上之毅力,不可使吾之心神稍有懈怠情緒。故專業修鍊者,待每次能靜坐一個小時,每日能行四次之日,須以二日為一基本單位,一次比一次增加一分鐘的修鍊時間,這樣每兩日增加一分鐘,一年即是增加180餘分鐘,再加上原來每次能靜坐的60分鐘,於是,修鍊者每次就能靜坐4個小時,每日如煉4次,即是每日能靜坐16個小時,如此遞增,修鍊者5年以後,即可一次靜坐15個小時,如此之後,修鍊者勿須每日行動4次,只需每日行功靜坐一次,並以靜坐代替睡眠,而白天仍可照常工作學習,修鍊者還須知道,吾人之生機陽炁均與天地之機相應,每日皆按時發生,用以維護吾人之生命,但一般人由於慾念紛芸,迷於外物,不得清靜內返於自身,故極難體察此先天造化,逐使此先天造化轉為後天之機,且被外物所奪時,我們方至察覺。如:體內真炁於子時發動,我們不能覺察,唯至寅時,因陽旺盛,故衝撞心氣而使吾醒來一次。或體內真炁極細微之內動轉為後天氣之外動,使外陽勃舉等等,吾只有待此氣機成形為後天時,吾人才能察覺。
唯我修鍊家行神氣合一,清靜虛無之法,故能體察此機,且不使其轉為後天,並不斷用法積累利用之,最終改造升華吾人之生理結構。吾人每日子時,一陽初生,陽炁自尾閭起,丑時二陽來臨,沖入命門,寅時三陽開泰,陽炁旺盛,沖入內腎,繼而進入內腎與陽關之間,而欲沖陽關而出,此時不老不嫩,採藥正當其時,故此即使不煉功者,平常之人,也多在此時醒來一次,故老年病弱之人又多在此三時病逝,皆因身中僅剩的一點陽炁,於斯時發動,又不知採取,逐使此機轉為後天被天地萬物所奪也,因此,專業修鍊者更應以此三個時辰為修鍊之要。
若待陽炁散失,或落入後天,則難為我所用也,因為陽炁至四時卯時,已是陰陽相勝,陽中有陰之時,不似三陽之陽炁純厚,及至五時辰,六時巳皆已是生中有殺後天之氣多於先天之炁,及至午時,即是吾人之身體內陰陽二炁升降消長互遞之時,吾也可藉此行功,體察陰陽二氣之動靜,增強練功信心,此時身中之氣機已經以陰氣為主陽為鋪。至如到五陰戌,六陰亥之時,此時,乃吾人身陰陽二氣相交默會於中宮之際,陰陽二氣不再向前時運轉劇烈,而是默會中宮,氤氳蘊釀。若修鍊者於此時行功,則易入於混沌,使心、腎二氣相和、相融,心氣下降,腎氣上升,二氣氤氳,至子時之際,陰陽二氣氤氳又育養產生出新的生機陽炁。故此平常之人須於戌亥二時睡覺且又須睡好,至第二日方有精神。若戌亥二時未能保證足夠的休息時間則身內陰陽二氣很難氤氳蘊釀出新的生機,由此失去了人身自我調節的天然時機,故第二日醒來,皆神疲體倦,仍然貪戀睡眠。故此,又不能於寅時起來鍛煉,使吾人之炁機白白消耗,不為我用。故此說修鍊者又須重此戌亥二時,使吾人身之陰陽二氣能充分調和氤氳蘊釀新的生機。為何人都少不了睡眠,或在疲倦時需睡眠休息,這皆是因為通過睡眠休息使吾之形體陰陽二氣不再向前時運轉劇烈,使之主動轉入混沌狀態,使陰陽二氣默默含情交匯融合,育養新的生機,以供吾人身體運動之所需。故此,吾人在醒後有煥然一新,如蟬脫翼之感覺,這也就是利用人體戌亥二時的道理,以上就是一日十二時辰修鍊安排之要點。
其它注意事項:①心情大起大落時不可行動,須心靜平靜後方可行持;②雷雨大風之時不可行功,避免驚醒元神,憂亂氣機;③過飢、過飽時不可行功。
四、太和靜功築基修鍊法
《黃帝陰符經》嘗云:「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故此丹道築基全在一個「靜」字而已,太和靜功之目的亦在於要修鍊者能做到身心的徹底安靜與休息,大腦神經停止一節思索之活動而處於大休息之狀態,身體各部分也徹徹底底徹內徹外的放鬆下來,而不存在局部之緊張,要做到周身放鬆和協無有滯礙。然後做到紋絲不動,身如木石,處於大休息,大放鬆,如此方可謂真靜,如此就算達到了太和玄功之要求與目的。但是,我們的生活習慣,大腦總是在不停地運轉,未曾有一刻之清靜,大腦神經高度緊張,各種念頭均不期而至,莫能定止。而吾人身體也未曾做到一刻之清靜輕鬆,總存在一定部位之緊張,均未能達到太和靜功中松靜之要求。
即使是在睡眠中,身心也未達到太和靜功中對於靜之要求,一般人在睡眠中,大腦神經由於慣性使然,仍在動作運轉,猶在思考各種問題,萬念紛芸,亂糟糟一團,熱鬧得很。故此我們在睡眠中,有各種夢境產生,在夢境中亦有喜怒哀樂,亦有金錢名利、權力之紛爭,與醒時無異。因此也談不上大腦心神的真正休息。至如身體,一般人在睡眠中,雖躺在床上,也未能徹底放鬆,身體總有局部之緊張,且一般人睡覺姿勢不得宜,反生出一些弊病,因此,在睡眠中,我們身體也算不得上真正之休息。
而唯有修鍊太和靜功,才算真正身心的大休息,也只有做到此點,太和靜功才算真正做好了,掌握好了,太和靜功就是要修鍊者做到身心的徹底放鬆與休息和清靜,故此,真正丹道功夫做好了,是完全可以代替睡眠的。
不似彼氣功家在修鍊時,仍抓住念頭不放,什麼觀想、意想,在身體內玩各種花樣,使吾之心神不能保持一刻之清靜與安寧,使吾之氣機不能保一刻之平和自然,這樣無異於火上澆油,須知無論什麼惡性意念良性意念,皆是後天意識之作用,其間並無二致,何能做到「內想不出,外想不入,意靜心純,大定真空哉。」現具體闡述太和靜功之修鍊法。
1、損止入靜法
《道德經》云:「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所謂損者,在太和靜功修鍊而言即是減少念頭,減少一節負累,減少一切心理負擔,減少不必要之人際關係,等等此須分兩方面而言之,其一,於具體靜坐時而言,修鍊之先,要把須要做好的事情事先辦好,須要考慮好的事情考慮好,以減少心理負擔與牽掛,以免到靜坐時又牽腸掛肚,兩相失誤,而且能夠專心專意,又有足夠的空餘時間去修鍊靜養功夫,這樣心中不抱負擔,用「損」法減少各種靜坐負累,然後方可安安心心,無牽無掛的去正式靜養煉功,這樣行功之先就杜絕了諸多不必要之煩惱,杜絕了雜念產生之根源,自然易於入靜。
以上是僅局限於實際開始靜坐之時的「損」法,但是,損之一法可大而化之到各個方面,須知修鍊一事並不是煉功時就靜一靜了事,而是在平常生活之間亦要保持此身心皆清靜之心態,畢竟對於大多數煉功者而言,煉功之時間遠比平常工作學習應酬之時間少得多。若只煉功時才靜養身心,而在平常之際又放縱念頭,大喜大怒,大悲大惱,豈不把煉功時積累的靜養功夫沖消無餘。
在平常生活中如何損?若以「清」為標準,①生理上,須飲食清淡,少吃葷腥等刺激之物,以素食為主,當然也要注意營養;呼吸的空氣要清潔,性生活上青年人要節制,中老年要需戒絕;行功期間煙酒更需戒絕,不可做強度極大的體力勞動等事。②心理上不可異相天開、妄念不斷,不可對某事物太痴迷,所謂玩物喪志也,如此等等。若以「少」為標準而言,則須減少各種不必要之應酬,不必要之知識,不必要之思想,不必要之念頭意識,使心盡量做到無牽無掛,坦坦蕩蕩,平和安然。
以上損法修鍊務必在生活中也鍛煉運用得純熟自如,凡可損者,皆隨時損之,去之,以盡於無為也。
以上損法並不能完全減除雜念意想,因為大腦神經運轉,思考念頭起伏,已成慣性,平時猶未覺察,一但入靜,因心中有初步之清靜態,故反而能體會到念頭之起伏,雜念之紛芸,因此,必須接損之法再用「止」法。
何謂止,止者,停止,停頓之意也,在實際太和靜功實修中,待用損法以後,念頭已較少,然後,這樣前念已過之時,使吾之心神意識突然打住,停止於靜止之態,這樣前念已滅,後念不生即得清靜。然後守此清靜,止於此清靜之地,心中亦微微有絲醉意,感覺五官六識混同一體,自身心神如嬰兒熟睡般恍恍惚惚,這就是「止」法。
但是「止法」不僅僅只用於太和靜功修鍊之時,必須把「止」字法應用到生活的極細微處,把「止」訣用得純熟自如。須知功夫之長進,關鍵就在於修鍊者平常日用之際的修心煉性之工夫深淺如何耳!
「損止」之法乃有意之法,猶如兩人在吵架難分難解,鬧得不可開交,旁邊添上一個強制勸和止念之人,三人鬧作一團,固能保一時平安,但莫免手段太拙。
2、導忘入靜法
所謂導者,乃順心中念頭起伏自然把這個念頭引向清靜之地,煉功伊始,可以想像萬物未出生之前一片虛無,空空洞洞,也可體察身邊各靜止的物體,眼前的空虛,體察觀照這靜默之機,如此之後,再反觀於自身,使吾之心神與這靜默之機契合,自可獲得內心世界之清涼寧靜.
必須注意的是:此法需要一定悟性,才能掌握好,因為此法雖是有為,其實無為自然之旨深契其中,只可神悟,貴在有意無意而行之,方能得其機趣,因為所謂「導」者,並不是又產生一念頭去引導原來之浮思意想,而是那少許念頭順自我起伏之自然而歸入清靜之地。
心中雖能清靜,但終究還有一念,未能忘我,同時,有些初學者也許還有微微雜念。故必須接著用「忘,就是把這所有之念頭忘得一乾二淨,甚至把這「清靜」之念也忘得一乾二淨,不知己在行動靜坐,如同無心之人,訣曰:「忘其精相合其細相,忘其微相,合其無相,忘無所忘,寂無所寂,渾然無我,湛然常寂,與道合真」。雜念來時,用微意收歸於「忘境」之中,一忘,念自無。此需行者有一定悟性,方可領會,忘者,非枯木頑石之寂靜之忘也,乃是將雜念之境移入更高層次的清靜之靜,忘也含合之意,即用清靜之境界與雜念相合,然後如火爐雪般化掉所有雜念,如此一合一化一忘,層層遞進,直鑽至無相之相,後天形色全部忘掉,忘者,乃忘形忘色、忘氣、忘聲、忘相也,合者,合於虛,合於清靜。
忘字還有一層含義,即隨修隨忘,不可執著於眼前之功修,達到這一層次,要打破這一層次,進窺更高層次,故曰:隨修隨忘,得得失失,皆負之東流,不必去管,自然而然,功修日進。
以上導忘法乃微意之法,貴在有意無意行之,效之損止有意法,較高一籌,譬如是一個強制勸和,一個是用巧妙手段。
3、順其自然入靜法
順之法,乃順其自然也,即雜念來時,任之來,去時,任其去,順其自然不加任何干涉,也不意守,唯穩坐身形,一動不動,此乃不用任何方法之方法,乃無為有作之法也。自然而然,各種雜念,皆成「假想、幻境」。我心自如不動,雜念自然無活動之根本源動力,最後仍歸於自心,其中將猛然一覺,雜念全無,即得清靜。譬如一池塘水,水面之波乃吾人之念頭,而池水如吾人之心,只要池水安然不動,不另外起波,自然,池塘水面之波因失去其根本推動相助之力,自然也歸於寧靜。
此法只求清靜,不論其它。須知,靜坐與念頭原是兩回事,念頭並不會影響靜坐,你只要一門心思靜坐,其念頭也會自然歸於無,歸於寧靜。此法乃無意之法,效之於「導忘」更勝一籌,此法即使無特別功效,但絕不會產生不良後果,人人皆實用。但也有其缺憾,當惡念產生時,必須用「損止導忘」諸法斷然去之,不可姑息養奸,免得一放縱而礙功修,還有一缺點就是心神易散失而墜入昏覺,終究一生,毫無所得,故此行此法前,應需睡足後方可做功。
4、小結
總之,以上之法,各有針對,各有利憋,相比較而言,順法乃上善之法屬無意範疇,導忘乃中善之法,是微意之法,損止次之,乃有意之法。修鍊者需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而運用之,如一法可入靜,則用一法可矣,不可畫蛇添足,貪多務奇,大道在於清靜,貴簡也。如一法不夠,可上、中、下三法循序依次運用之。
5、太和靜功修鍊要旨及驗證標準
《黃帝陰符經》云:「……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以至靜之道」。丹道以「靜」入門,且丹道所有層次之修鍊皆與「靜」功有極大關係,由靜方能反奪造化,尤其絕大多數人是動特別多靜極少,因此築基口訣在「守靜」而已。太和靜功之所有目的是使修鍊者能做到身心的徹底的安靜,大腦神經停止一切思維活動,身體不存在任何緊張,周神松和,全身紋絲不動。人之整個身心處於大休歇層次。
但是,我們的生活習慣,大腦總是在不停地運轉,未曾有一刻之清靜,白天神經高度緊張,各種念頭,明的,暗的,不期而至,莫能定止。肉體之每一處肌肉、筋骨不是此松彼緊,就是此緊彼松,或是處於散漫的神氣分離,無有一刻達至松和寂靜之休息狀。即使處在睡眠之中,大腦也未曾有一刻之清靜,總有一處神經在運作,而產生夢境,喜怒哀樂,與醒時無異,同時肉體也在暗中勞作,因此普通人即是處於睡眠之中,仍算不得真正意義上的休息,只略比醒時清靜一點而已。
太和靜功就是要修鍊者做到身心徹底的休息、清靜,在清中培補後天虧損,使後天三寶轉為先天三寶,從後天返入先天境界,其中雖略涉命功煉炁之法,也不過靜以主之也,如何驗證行功效驗呢?因太和靜功之目的是休息和清靜,故最基本之效驗是行太和靜功一小時,相當睡足四個小時,這時行功初級階段之效驗,到高層次時,完全不需睡覺,以功代睡即可,更有一起其它奇妙反應,則需因人,因時,因地而異。
6、太和靜功之層次
太和靜功關鍵在於「和」字一訣,以「和」入靜方達真靜,方可產生造化和生機,非枯木頑石之無念頑空靜態也,怎樣把執「和」字一訣為入靜之至要,「和」有三層境界:一,形和,周身舒適不丟不頂,不散不僵,頭脊中正,全身做到中正舒適而能耐久為宜。二、念和,心不動而念和,念和則炁暢,隨之念起念滅,我心唯如如不動,心情不起波,外不聞不視,內不執不忘,隨息出入不生它念。故曰心不動而念和,念和則氣暢,氣暢則形體更加通暢松和。三、太和,一意不生,自然而然,自造自化,五官感覺渾同為一,七竅相通,身心不存,此謂太和,入于丹道之門矣。
靜之層次:一曰形靜,身體一動不動,身不動為煉精,二曰識靜,粗細辨別意識基本不存,識不動為鍊氣。三曰念靜,此時,有覺無念,但還有「我」之存在,心無任何情緒波動,心不動曰煉神。四覺靜,不知有我,覺不生曰煉性,到此,無動無靜,無人無我無物,全體泯通為一。此方為「真靜」,才算入於虛無先天之門,以後的做功,在先天中體會即可,以上對靜功四層次的分法為一般之情形,為方便說法而使修鍊有所憑依,在實際修功中,不一定按此次序遞進。
7、日常生活處事入靜止念之法
(一)事來則應,事去則忘,靜心應之,當做一事情,要全心身投入,不可三心二意,關鍵在於"認真專一",不可生它念。做一件事,要盡量做到完美,以免心中有所牽掛,但又不可執求完美,認真一心而已。丹經云:"守心如一曰真人"。故別小看了這認真專一,實是入靜之妙方,大道之內涵也。平常中出非常矣。如何做到專一,訣云:「不思前,不憶後,執守現前一刻」,訣又云:"觀照現在而超越古今"。做一件事時,情緒不可起伏太大,如果雜念實在太多,則可用前四法靈活運用於中,事情過去後,能忘則忘,不可掛在心頭,尤其是不好的壞事,更應忘掉。
(二)得之下喜,失之不憂。一般人的心理,得到一件東西則歡天喜地,失去一件東西則憂傷,得失之間感情隨物而起伏,自心成了外界事物的奴隸而不自知,自心無主,都受上外物所支配,其實,得失是相對,禍福是互為要基的。修鍊有成之人,自心的境界高尚,一塵不染,萬慮皆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修行者應當跳出世欲圈子,不為外物所局限和迷惑,身在塵世忙忙碌碌,而心在虛空,清靜自然。
(三)謙虛謹慎,誠信敬人,大道貴簡,忌煩,謙者才能與人樂,虛者才能納萬物於胸中。謹慎則避免小人迫害,道經云:"水利萬物而善下"。修鍊要時時保持謙下的態度,不論對任何人,都不可自高自大,這種推己及人的人生觀,並不是一種軟弱的表現,而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曠達胸懷,日常更需誠信待人,答應別人的事,則一定要做到。否則,一定將在功修之中留下陰影和滯礙停止不前。
總之,日常生活中的修鍊與專做功夫同樣重要,因吾人畢竟生在現實中,定要解決衣食住行及應盡的人生責任和義務,大道為公,善與人同,道無所不在。日常心法是保持及精進功修的關鍵。丹經云:"打坐不打坐,心靜即是坐","應萬物而其心寂然"。
五、太和玄功煉炁築基法
此為太和玄功修持第二步,待前面三法訣基本掌握,並達一定層次後,方可行持此步之功訣,經過"損止,導忘順"之訓練,吾人之心已基本處於平和安靜之態,但須知我們的心神若停止下來,由於慣性積習使然,勢必又靜久思功,對初修者而言,此動則為妄動而雜念橫生,心隨物轉,清靜後,在外物誘惑之下又妄動起來,如是又清靜,如是又妄動,反反覆復,無有了時,吾人之心神勢必不能長保清靜,如何使此清靜長保下來並不斷提高呢?這就是必須在吾人心神清靜安定後,必找出一個依憑,使心依繫於此,如同被鎖之猿被系之馬,不能反覆而再加燥動不安,這樣靜定工夫自然能層層遞進,最後連"清靜之心"亦清靜了。
但是最好的依憑莫過於呼吸,最好之方法莫過於心息相依,所謂心息相依法在於心隨息轉,呼吸代表人之命,當經過損止導忘順諸法的修鍊後,雜念全無,甚至形體也不存在,唯一感覺到的是呼吸,如嬰兒剛生下時無任何意識,首先是大哭一聲,而體現到呼吸的存在。實際上,自吾人生下後,無論怎樣,最先體驗到的最基本的自己的起初存在為身體、呼吸,過後才是其它覺受,故此心息相依法最利於入靜,最利於系住心念,何況聽屬耳,耳屬腎,呼吸屬肺,肺為金,腎為水,而金能生水,水能養金,而聽為內聽,故腎水將不會外漏。故而心息相依之初步,乃有聽息之存在,心息相依之法也甚為簡單,待調身做好姿勢後,用"損止,導忘順諸訣清靜以後,使吾人清靜之心神與呼吸配合在一起。心隨息轉,順呼吸之自然,隨呼吸之一出一入而一升一降,心意只跟著呼吸走,自心絕不可作主,應以心為臣,息為主,切切不可以後天意識調節呼吸,應去盡一切後天心神之作用,完完全全使大腦神經處於休息之狀態,只留下吾之呼吸原始本能,完完全全由呼吸之本能作主,使呼吸之運動控制吾之心神。所謂心息相依,在於虛心以聽炁之往來,心為臣而息為主,心依息而立也。如此後天浮躁性情,各種識神之凡火自然平穩綿綿,細細深長之呼吸所冶煉,由此逐漸去掉後天一切凡火,不具一絲火性。但行心息相依法之先,宜先深呼吸,用口緩緩吐出體內濁氣,再自鼻吸入清氣,如此二十一度即可,切不可多吐納,否則反而吐出身中元炁也。
六、太和玄功觀光法
修道煉丹者無非悟真,悟者,吾心也,真字中間為目,真者觀也,照也,吾人心的性之所指也。且真字從匕,匕為"化"為劍,太上云:"吾從無量動中來,以觀心得道。"無觀、無照,何來修丹,修丹須先煉目。收心離境,聚性止念其機在目,二目乃丹功樞機,內視、採藥、烹煉、養胎及至出神等等,均以目為機。我們人類任何思想和技術及對整個世界的看法,都是由觀察而來,因為有此一觀,才有了人類之社會發展,而在人身之中,集中體現"觀照"之意的則為雙目,有的丹經云:"除一雙眼外,余皆屬陰質。"耳鼻舌身膚雖含有"觀覺"之意,但偏於陰。所以,眼為性之外在表現,人身小天地,這一小天地之日月就是雙眼,有此雙眼神光照之,才能蘊育生炁,就如大地愛太陽照耀,植物草木才能生長,故修真聖典《陰符經》云:"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六書云:"人受氣以生,目為最先,為神之所聚"。
胚胎在母腹時,五官中眼睛最行先生出,煉目方能聚炁成丹,煉目並可收心,三豐真人云:"識得此機,便見真機,識得此機,便知息機"。所謂真者,于丹道說來,則是與雙目中煉出一個"真"。此真者,稱為"真意性光"。丹經云:"眸光所到皆為真意之所發",此目光乃神光,其中含有元神之真實妙用,非凡人雙目有識之光也。吾門觀化,最講雙目之修鍊,煉炁修命先需煉目。煉目即是煉性,因人之性宮處於眉心之內,而雙目更是性之外在集中表現。
凡人用眼看事物,隨便任(非用也)眼一觀一照,來不及別此事物為何的一瞬間時,此即為真意所發,因不是有目的、有意想、有計劃的去看某物,於層次境界來說,此觀此光非因緣而生,故可稱為性光。人的耳之真意神也同其理。如鏡子之無心而照,過不留痕。普通人由於慾念紛紛,此觀此照立刻變為有識之觀,而不為照,其機不可得矣。光有識尚何有光哉,鏡有影已無鏡矣,是故本門有觀光之一法,用於修性,使人煉性有所把持,而不至落入浮泛無根的地步。
其訣曰:"似照非照,不照而照,無心而照,無觀無照"具體行持方法,待心中基本平和安寧後,將心意自兩眼角收攏至眉心處,再將集於一點,後觀照於眉心前一二寸處之虛空,微微見之即可,不可太用心,更不能用心看,似存非存,似看非看,靜功深者,眼前將現出一片白光,待潔白一片,穩定不動,則可用微意,雙眼收攝此光,觀照丹田、或全身或內炁之運化。觀化同時進行,心息相依之法與觀光綜合運用,此光之顏色度,穩定度,體現了心性入定的程度,光圓者,則說明行者入於大定,功中雜念一生則此一光立刻消失。但是行者千萬不可用後天意識追求此光。雖然用後天意識刻意追求,也可出光,但此光為光觸幻景,不為光,所謂觀者,乃無心而觀,無心而照,有光無光皆不必放在心上,不可著它,庶幾如中天寶月,光耀太虛,丹經謂之曰:"性光",此性光乃吾人之性的外在表現也。
另:用觀光亦可收心,穩定此光行往坐卧不離這個,心一出便用雙目收來,觀於鼻,再觀下面之心,乃至丹田,此乃迴光返照之訣,訣云:"一出便收來,收來立放下,放下復能安,能安即生悟。"此觀光收心法至簡至易,至深到妙,關鍵在於行者能領會"放安"之訣竅,此實乃自然而然也,非勉強可到達和領會。
修鍊者更應注意的是,所謂觀照丹田,或全身或內炁之運行皆乃自然而然,功到自然如此的事情,切不是後天意識而為之,在後面筆者將論到此點,而且觀光與心息相依是二而一之事,看似乃兩種修鍊之法,實際上行者在修鍊中,兩種方法皆須用上,兩法即是一法。
七、注意事項及其它
1、外出路途所阻,而生饑渴,則可靜心吐納服炁,自無饑渴,患病之時,也可用微意以炁攻之,自然炁到病除,種種效驗,日久自知。
2、習此命功,定要在乾淨的開闊之地,空氣要清新,樹木要眾多,無聲音,且無其它干擾。如條件實在不具備,則可在一無干擾的靜室內行持,但是一定要做到空氣清潔流通。
3、此煉命之法,一定要結合動功修習,動靜之分配則是,七分靜,三分動,煉完靜功後,即接行動功,動功收功時,必行一會兒靜功方可再做其它事。動功以太極拳為最好,形意拳次之。
4、養氣期間,尤其對於老年人,各種香辣、酒煙、葷腥等刺激性之物應當戒絕。食時,七分飽即可,過飢傷氣,過飽傷神。
5、不可當風練習,煉到好處時,更不可見風。
6、煉炁期間,平日注意保持元和,話最宜少說,言多傷氣,少逸樂和交接人事。
7、煉炁期間,更要注意修德,時懷善心,德正則心自安,心安則氣自順而無微不透,否則,功修不前,更有退轉之患,慎之!
八、命功輔助築基法
1、退符之法
做功之時,因需用心神,心屬火,故曰"進火"。收功之時,稱之為"退符",即用文火封固,放下心來,鞏固煉功效果。①放下抵住上齶之舌頭,再緩緩松去訣印,待心神恢復常態後,用雙手乾洗臉36次;②接次,捂住耳竅,不使漏氣,再以雙手十指按於腦後,雙手食指壓住中指,再以食指往下叩腦勺,連做36次;③兩手捂住左右雙眼,手心發熱更好,然後兩手心揉動雙眼,先由內向外,再向外向內,內外各十八次,再緩緩睜開雙眼;④接下叩齒36次,先叩腮齒,後叩門齒;⑤後用兩手食、中、無名三指相對按於心窩部位,手心向內,慢慢揉摸36次,先順時針18次,再逆時針18次;⑥接著用此六指從上至下腹推摸21次;⑦再以兩手相疊,男左女右,先順時針揉動丹田,然後反手,男右手在上面,女左手在上面,再以逆時針方向揉動丹田,各18次,共36次;⑧接次,雙手兩手心捂住左右兩腰眼,一上一下搓動,搓到發熱為止;⑨如此收功後,自然散一會兒步,即可接行動功。
2、回陽止漏化欲法
初修者修習太和玄功築基法時,靜久而動,或在睡眠剛覺時,陽炁生成,必衝動陽關,引起外腎勃舉,此乃無欲無念靜中生陽,為免陽炁散失,則當用回陽止漏之法追回體內,以培充後天形身,需注意的是,真正煉性精純的行者則不必用有為的方法,興陽勃舉時,不必管它,繼續入靜即可,外腎自然回縮。此法實非採藥,而是回陽,收回吾所煉之陽炁而已,不使陽炁化為有形而生慾念,更深一層之內涵是:起到化欲之作用。對煉性不夠精純者而言,興陽時不管,則此陽炁衝動陽關,引發後天生理本能,進一步陽炁化為有象有形而生出後天慾念,使修鍊所得付諸東流。在慾念未生時防患於未然,用回陽之法追回體內。同時補充後天形體。
如果是有慾念時興陽或靜中興陽後來不及時追回即生慾念,則不必再用法追回,追回也必將漏失,甚至積存體內作怪使人更難清靜。
回陽之法:①興陽時,用吸、抵、攝、閉,循環督運河車輸入於下丹田。即是從會陰穴提起,沿督脈直上丹田,再下降經上齶至舌,再經喉管直下丹田,略存一會兒,一次不行,再行幾次,直到外腎完全不再勃起為止,接著入靜還虛,此法偏於有為,行使時,只能用微意,不可強行運轉,最好順其自然之勢而升降河車。②循中黃而收攝,興陽時,用微意自會陰穴提起,同時吸氣,提入下丹田略存一存,多行幾次,直到外腎完全回縮為止,接後入靜還虛。③另有一訣較為簡便且不易出偏,訣云:"一吸便提,息息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具體做法為:陽生之時,先是吸氣,至會陰穴,然後以微意提攝之,隨息歸入下丹田(即臍內);同時咽下津液一口,即為水火相見,水喻為腎陽;火煮喻為心意,水經火煉,化為真炁,歸於自身,此法可連用數度,直至陽回為止,然後再入靜,以微意觀照丹田,大體大歇,守而不守,若有若無,不管其它。②和③法有相同之處,行至深處,實乃一法,悟之可也。
總之,回陽之法的運用,貴在自然,不可用意太過,必須注意微意之運用,此節所講回陽之法,是針對修至二、三步的層次時而應用,如在第一步的修習中,則不可應用,只要入靜即可,在二步中動用時,則不可太用意,略略做到即可。
3、中老年培補虧損之法
對中老年人,精氣大量虧損,有的甚至患了精枯之症,無精,不能精化炁,故必用法補充腎陽,其法有:
①種陽大法,此法能使腎陽立刻由弱變強,乃中老年培補虧損妙法,造精捷法也,青年人則慎用。訣云:"心清靜平和後,心神用力凝放入下丹田,聽於此,覺於此,待其臍內熱生,跳動後,則以意送入會陰穴,心神安於其中,不管發生何種內景,我一概不管,我唯安居於會陰穴之虛無竅內,切不可生它念,淫念更絲毫不可,總之,務要此虛靈不昧之神歸入陰蹺穴中而不出,直直至無人無我,歸入虛無矣。此法在於以神補氣,氣再化為精。②回歸祖炁法,此法能以氣補神,再以神通氣,先用意微守于山根之處,順隨呼吸之自然守之,若有若無,待其熱生而跳動後,或其它妙處,則以意穿印堂至腦後,再送歸入夾背竅內,心神安居於夾脊竅內,似守非守,勿忘勿助,不可執,不可,不管發生何種景象,我一概不理,我虛靈之元神唯只安居此虛無之竅內而不出,直至歸於大靜,此法貴在自然,絕不可勉強,此法適於青年人應用。背者,無欲之所地,守夾脊能清心,如在修功中感覺心煩意燥之時,也可退守此夾脊內,片刻火烈頓除,而生清涼,此竅連通我未生之時的祖竅,開通此竅,則天地之元炁不吸自進,培補我日喪之元炁,身形日壯,精神日振矣。③津液鍊形法:待心清意靜之後,已清之神默注絳宮(心下一竅,心窩入內三寸左右),用意用目觀照之,待其熱生及跳動,則立以意順流沿上注入舌根下之玄膺穴,心神安居穴內,一意凝定於中而不出,不久,靈液自生,待其滿口,微分意將靈液引頸吞之,用意直送到下丹田,隨著咽而又生,生而又咽,我心愈靜,入歸虛無矣,此法煩燥之時,憂急之時不可持,心火太旺之人不可行法。
以上之法皆在清靜,無一點干擾,空氣清新的環境中習煉,姿勢不限,其中以卧勢為好,站式次之,需第一步修至高層次,進入第二步的修習後方可持此培補虧損之法。
第三編 太和玄功性命雙修功程次第
一、煉心歸真初涉真景
1、正法行持
"煉心"二字,是千真萬聖修鍊之不二法門,丹道修鍊之初尤重如此,如伍柳派丹法未煉丹之先,必須行返虛之功等。行者經過太和玄功之靜功築基法的修鍊後,即可轉入太和玄功之煉炁築基法---心息相依的修鍊,心息相依法目的有二,其一,通過心息相依的修鍊,使吾牢栓意馬,緊鎖心猿,使吾之心神被細柔綿長之息所牽引而逐漸一念不生;其二,通過心息相依的修鍊可以使吾神氣合一還歸先天。
修鍊之初,在於磨鍊吾人之性情,把各種浮燥之性情,無名之烈火,衝動之性格皆銷鑠得變成詳和安然之狀態。一般初次煉功,只能靜坐不太長的時間,心中就生煩燥而耐不住久坐,身體也由於平常運動之慣性,不能長保靜止中正狀態,種種不適更紛至沓來,修鍊者於此處更要耐住性子打醒精神,使其神志不昏,猶如用兵防賊故曰"武火",又必須始終行心息相依之法,如同風箱,吹滅一切後天凡火,去盡一切後天心神之作用,使衝動浮燥之性情平和安穩下來。但是呼吸宜柔細綿長,如若粗短急促,會反把後天凡火吹得更大,浮燥之性情更加衝動,而不利於久坐,但是,呼吸怎樣才能細柔綿長呢?答曰:"我們切不可用後天意識調節,只需去掉所有意識之作用,完完全全只留下呼吸之原始本能,完完全全由呼吸之本能作主,使呼吸之運動控制吾之心神,如此,心神不動,自然寧靜,而呼吸亦隨之細柔綿長。如此,各種識神之凡火,自然被平穩綿綿,細細柔柔之呼吸所冶煉,由此修鍊者能逐漸去掉後天一切凡火,不具一絲火性,也只有這樣才能現出天然真火候。"
果能如此,常久修鍊,毋稍放逸,在平常日用之際亦不放縱心神,去掉後天偽火,唯保心中一團詳和之氣,如此修鍊,自能心與息戀,息戀於心,心息和融,而識神退位,偽火頓去,行者於此時似睡非睡,恍恍惚惚,接著突然一覺,雜念全消一心不亂,只覺一片清明氣象,只覺一片空明寧靜,正是前無所憶,後無所思,現在無念,乾乾淨淨,此即是乾元一炁本來面目顯露其作用也。這正是丹道修鍊的初步真景,修鍊之士若現此景,須順其自然而觀照之,如燃天燈照九幽,並且神凝而不散,氣和而不亂,神氣合一,心息相融,神凝於此,炁包裹於此,遂使此本來面目浩養壯大起來,正如孟子謂:"吾善養吾浩然之炁"。
修鍊者初入此景,一般難以保持長久,有的在功態中只出現一剎那,忽焉而來,忽焉而去,有的修鍊者則能長現此景,此皆在於修鍊者平常日用之際修心煉己,伏性止念之功夫深淺如何耳。此景並非可以後天擬議得來。
在這階段,行者只能體驗元神顯露之功,所謂一覺,突然一醒者,稱之為神動,真可謂神在炁先,此神動即是吾之真心顯露而開始作主,但神即炁,炁即神,炁與神本是一體,何分彼止。行者於此處不見炁動,唯見神動,乃功修尚淺,真炁不足之故。
2、內景真機
附呂江波功友內景一則:近日靜坐,以澄心靜慮,修神炁合一為主,有時雜念甚多,形如做夢,想是我修性不純,凡心未斷之故有時會忽然似入睡中,片刻即醒,醒後,雜念全無,一心不亂。
上段內景乃識神退位真心顯露之初步體驗,正乃丹道真氣象,只可惜功修未純,火候未足,只能體證神動而不能炁動,如若能長保神氣合一,自然能真炁發動產生氣之作用,到時,自然能凡心立死,真炁沖洗銷鑠泥丸宮之陰濁,心不煉而自煉,自然而然,無為而化也。關於此點,湯盛光功友體驗較深,呂江波功友宜向其互通有無,共同探討。再一點就是江波功友在閑時宜專修太和靜功,專在靜字上做工夫。當然,太和煉炁法與觀光法亦不可缺。
3、細微火候
此層次修鍊要點在於武火,武火是運用要適宜得當,方能進步。對於武火之心傳口訣《道德經》指示為:"用之不勤",所謂用是指要努力勤修,凝神不分,神志不散,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如用兵防賊,使心神勿有放縱。所謂不勤,是指在凝神時,須保持安然自在,輕柔平和,猶如無事無為一般,故曰:用之不勤,即要用,又要不勤,這句口訣即是此段工夫之真口訣。
若一味用力蠻幹,一則心神猶如繃緊的弦,容易崩潰疲倦;二則猶如火澆油,因為心中浮燥性情以及意念皆是後天熾熱之凡火,如又用後天識神加上一個凝神修道之念頭,這樣兩團火混作一團,豈不是吾凡火大增,燥火更甚,更耐不住靜坐行動。其實用之不勤,亦只是一個"和"字。
此層修鍊之第二個要點是:要牢鎖心猿緊栓意馬,心中若有燥動,必須始終以"用之不勤"調馴之,並配合呼吸使之銷鑠冶煉為溫溫之火,使心中一片詳和之氣,不見一絲火性,這段工夫最為緊要,若修鍊不得力,將在後來真景現前時,因煉性伏心不定,而會心中念頭一動,落入後天保不得先天真機,這樣即使先天真景現,亦是忽焉而來,忽焉而去,更不用說以後真炁發生之景象,否則難免鼎倒爐翻。故此段工夫最為要緊,修鍊者不可只求效驗,只需調訓猿馬,伏心煉性即可也,可要調訓猿馬,仍然用之不勤,若要做好用之不勤,還須心息相依,無觀而觀,若要正確掌握心息相依,無觀而觀,必須以"順"以"靜功"為核心。
只要做到上諸法,方能功修日進,基址指日可築。
千萬別小看以上各條,實是至關重要,直接影響到功修,平常中出非常也。
二、橐籥開通,炁息歸根
1、正法行持
大家須知,我們初始煉功只有在元神用事之情況下,才有先天炁機的運行,在修鍊心息相依時,鼻之一呼一吸,務必令心神與之俱行,以神依於息,心隨息轉不可使其稍有分散。此神依於息,與息俱呼俱吸,但凝神而不分者,謂之武火。一呼一吸者謂之採藥。採藥者,以口鼻之呼吸採集虛空清陽之炁也,此中要訣在於:神依於氣,氣依於形,形依於虛。
最後,神氣將逐漸融合為一體,心入炁中,炁包神外,渾然交合,氳氤不散,最終神炁不分,化作一團,化為一炁,此炁者吾人身之先天炁也,行者修鍊至此,譬如樹木之有根,能不斷取外界之營養,外界虛空清陽之炁,以補養吾歷年之虧損,點化吾全身陽質,改造升華吾人生命巨系統。
以上就是吾神氣合一化作吾人身之先天炁的內在變化,既然有神氣合一的內在變化,必然也有其具體在吾人身的現象,否則,何以知吾有所得乎?大家可知,原人受生之初,在胞胎內,隨母體呼吸,與母聯屬,吾之祖炁通母之氣,母之氣通天地之炁,天地之炁通太虛清陽之炁,竅竅相通,脈胳相聯,無有隔閡,吾之祖炁由於造化使然,又由於一根臍帶連通於母,故一呼一吸,漸吹漸開,使吾之臍內形成一管道,以此後通於腎,前連於臍,上通於肺,肺又至山根而生雙竅兩而成鼻之兩孔,此肺腎之間的管道,謂之橐籥。《道德經》云:"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此橐籥之功效無窮,在丹道修鍊學中,正因為嬰兒有此通道,故心腎相連,神氣合一,心火薰蒸腎水,腎水上流於心,心腎陰陽二氣,循環施化,氳氤團結,故嬰兒無識無欲,能通過母體盜取天地萬物之造化,而吾之先天炁並不會天地萬物所反奪之"。
及至嬰兒出胎,外界空氣由鼻而入,通過咽喉氣管而至肺,再由肺之開合,遍達周身,而橐籥關閉,吾之呼吸不能由橐籥這一管道而進入丹田,與先天祖炁相連,如魚飲水,而口進腮出,即莊子所謂眾人之息以喉也。此時吾人如同撥根之樹,不能祖炁相連,吾之元炁反被天地外物所盜,而逐漸精衰氣弱。
故此真人之息貴在通此橐籥,其息深深,使吾之呼吸於內通達丹田,於外連接太虛清陽之炁,不斷補養吾之虧損,所謂道士仙人非有神,積精累炁以成真是也。
而人之下丹田,位於肚臍之後,命門之前,兩腎之間的虛無所在,此處乃結丹、溫養之處,因為此竅上通天谷,下達尾閭,中通心腎,有招攝靈陽先天精炁之作用,故不可不知此竅。
待行者修鍊至神氣相融時,自然能化作一團先天靈陽,又因為吾人之下丹田有招攝靈陽之作用,故下丹田會產生一般吸力,使吾之一團先天炁被吸而逐漸下達丹田,使吾之心神被這股吸力所引,而自然安放下沉於下丹田,自然凝于丹田。此時吾之心神凝于丹田者,謂之進火也。
吾之機亦被丹田這股吸力,牽引而匯入丹田,口鼻呼吸漸微丹田之真息漸生,而機一上一下一呼一進入丹田者,可謂之採藥也,此時肺呼吸轉化為丹田呼吸,吐惟細細,納惟綿綿,似有若無,謂之真息。
正因為吾神氣相抱,化作一團先天,故能如磁吸鐵,不勞取不須意引,自然能吸取外界清虛之陽,正因為吾神氣相抱,化作一團先天,又因為下丹田,有招攝靈陽之本能,故能自然而然產生吸力,吸引此吾人身之先天漸次開通,而歸於下丹田,又通過此先天,如有根之樹,能不斷吸收外界之清靈之,歸於吾之下丹田,而補充吾歷年之虧損壯益吾之身心,此即謂添油接命之上乘秘訣。
此法使吾心腎之氣相連,使吾息不調而自調,心神靜而自靜,身內夫婦長日配合,抱作一團,如此又何來識神雜念呢,慾念自然容易降伏,這也正是以命功,促進性功之修鍊,堅固性功之功修。
2、細微火候
此層次皆在於進火,採藥之細微掌握,第一步在於打通橐籥,在修鍊中,吾之神氣合一,是漸次融合無間的,故丹田之吸力亦是由極微難察而漸次增強的。在極微弱時,修鍊者不能體察知道,故有可能不只把握時機,層層遞進,反而精神煥散不能凝聚而浮思亂想,停滯不前。故此在修鍊時,一吸一呼皆令出入于丹田,有意無意之間,在吸氣時,以氣隨心之清靜下沉,而注于丹田,丹經稱之云:以意領氣。但切不可勉強行事,有人初學氣功,會發生胸悶,呼吸不暢之感,就是由於行氣不當,用後天意識勉強引導後天之氣把橐籥管道沖壞之緣故,所以此處火候之掌握貴在有意無意之間,以心清靜下沉之自然,炁機亦下沉于丹田,這樣,炁機越細柔,心神越清靜下沉,神氣始終合一,順水推舟,自然可以慢慢沖開此管道,這種方法需要行者具備一定悟性方能掌握好,故曰:"火候細微"。此處掌握之要點在於無為但有作,無為者順其自然,有作者推舟也。綜而言之,無為有作,順水推舟。
第二步在於打通橐籥,氣息歸於丹田之後進火、採藥的配合與掌握。待氣息歸根後,元神自然安放凝于丹田,謂之進火。呼吸自然達于丹田,謂之採藥。但神氣始終合一無間,若徒知採藥,不知進火,則吾之精神散漫於周身,而氣機亦隨之如此。若徒知進火,不知採藥,必然下元漏失。故此,葯不得火不化,火不得配則不聚,火藥皆須,配合相當,火若大,則下元漏,火若小,則散漫於周身。其實火藥配合也就是神氣要相抱如一,三豐祖說得好:"神炁如夫婦,呼吸如母子,夫婦相抱,母子相戀,庶幾大丹乃成"。觀今之丹功修鍊者,多患下元漏失之症,究其因,皆是以後天凡火,後天意識注於此,而呼吸又何曾能到達下田,肺呼吸仍究是肺呼吸,神炁不能相抱,故下元漏失,莫若,先神依於息,自然而然,順水推舟的打通橐籥,下通下丹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