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齊平:「粵港澳大灣區」勢到區成
「粵港澳大灣區」橫空出世,並且很不一般。首先,它是中國的第一個;其次,它也是全球最新的、且最具潛力,甚至最終將登上龍頭老大的一個大區域。
作為最新的中國國家發展戰略,「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首在今年人大會上,被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灣區」在行政結構上由9加2組成,即廣東省珠江兩岸9個城市(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惠州、江門),加上香港及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大灣區」2015年的GDP總量為1.34萬億美元,人均GDP為20,255美元。
「灣區經濟」這個概念源自於「大城市群」,後者最早是法國地理學家吉恩·哥特曼(Jean Gottmann)在1950年代提出的。他在《大城市群》一書中指出,所謂「大城市群」是由多個大城市圈聚而成為一個高密度、關係緊密、互動性強的一體化的城市空間。
現實中,這類「大城市群」更多地出現在大洋與大海之濱,特別是多與海灣契合,此即所謂的「大灣區」及由此而衍生的「灣區經濟」。目前全球著名的大灣區有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倫敦灣區、東京灣區、悉尼灣區等。
就理論而言,大灣區的出現需要幾個條件:
1.首先是近海,有交通之便;2.其次是有大河內聯,有一定的腹地;3.區內無論土地、人口、產業均有一定的規模,且高度一體化;4.整個區內還需有一個「領頭羊」,即一個國際水平的大都市。紐約、舊金山、倫敦、東京等大灣區莫不如此。
正在快速形成的「粵港澳大灣區」呢?
三十年前,除了已有一個香港國際金融都會中心外,其餘條件均未成熟:1.內地經濟即使是廣東都相當滯後,才剛起步;2.香港與內地與廣東也缺乏經濟整合;3.甚至就在廣東內部或珠三角本身,也因交通基建落後,一體化程度很低……。
即便1997年香港回歸未久,即出現所謂的「泛珠三角」或同樣的「9加2」概念之後,也始終是停留在概念層次。一直到了最近,「大灣區」的感覺才終於出現,國務院也終於認可,並決定把「粵港澳大灣區」以國家戰略的高度向全中國、全世界推出之後,大灣區才突然成了全國甚至極有可能成為全球最新的聚焦所在。
但是,僅僅因為出現了一個新概念「大灣區」,一切就出現了變化嗎?當然非也。
「粵港澳大灣區」之所以必將成為一個國內外廣泛關注的發展焦點,是因為諸多條件具備,相關形勢驅動,以致於「勢到區成」也。這些條件與形勢,包括:
——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珠三角已成為全球最新及最大的製造業基地,產業鏈齊全而又龐大;
——深圳作為全球(堪稱史無前例)增長最快的城市,也成為全中國最新的人才匯聚中心,是最富有活力的創新中心及金融中心;
——廣東省經濟增長率連續28年全國第一,GDP總額達8萬億人民幣,佔全國10.7%,在全球排名居第16位;
——「粵港澳大灣區」的GDP總量為東京灣區的三分之二,接近紐約灣區,是舊金山灣區兩倍;
——「大灣區」內設有三個自貿試驗區,分別是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它們各有試驗的特色與方向,總目標是要探索更有活力、更優質的發展模式;
——「大灣區」之內,陸路水路交通縱橫,原本僅有利於南北運輸不利於東西運輸的珠江東西兩岸之間,陸續興建跨江大橋,最新、全球最長(55公里)的六線行車港珠澳大橋即將完成通車,屆時不僅港、珠、澳之間,在整個大灣區內,均將實現一小時生活圈;
——全球10大貨櫃港,有三個(深圳、香港、廣州)在「大灣區」內;
——最關鍵的,也是超越全球所有大灣區條件的,是「一帶一路」正蓄勢待發。中國是全球第二大、遲早還將成為第一大的經濟體,將通過「一帶一路」與全球互聯互通,「粵港澳大灣區」即是最關鍵的鏈接節點。
兩千多年前,大灣區內的徐聞港即是絲綢之路的最早起點。時空有變與不變,其中的邏輯充滿了懸念。
作者系鳳凰衛視著名評論員
◆◆◆ ◆◆
推薦閱讀:
※【專家談】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推動香港經濟穩健發展
※在香港,港澳通行證丟了該怎麼辦?
※卡式通行證來啦!指紋過關、3分鐘續簽,港澳行說走就走!
※(港澳游)(9)新葡京
※定了!粵港澳大橋明天正式通車!佛山人開車去香港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