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物理學獎:宇宙將終結於寒冰

諾貝爾物理學獎:宇宙將終結於寒冰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19日 10:06 三聯生活周刊 微博

  如果這樣,遙遠的星系最終將迅速分離,失去任何聯繫,所有物質都會在一個越來越大、越來越冷、越來越空曠的空間中不斷稀釋下去。

  有人說世界將終於烈火,有人說將終於寒冰。大約137億年前,宇宙在烈火中誕生。當時宇宙所有的物質都高度密集在一點,有著極高的溫度,發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後,物質開始向外大膨脹,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宇宙。在過去100年里,從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到斯蒂芬·霍金的大多數科學家,一直都認為宇宙膨脹會越來越慢,最後停止,並由於星系重心吸引力作用向內部坍縮,一切星系再度相聚成一點,形成一個緊密的物質團,成為最初的大爆炸情景的反演,被稱為「大坍縮」,這將摧毀宇宙中所有的生命。

  所以,當1998年有兩隊研究超新星的科學家發現,宇宙膨脹並未減緩,實際上是在加速的時候,是多麼令學界震驚。換句話說,我們的宇宙正在撕裂它自己。

  這兩個隊伍一個是由加州理工大學52歲的薩爾·波爾馬特(Saul Perlmutter)領導的「超新星宇宙計劃」(Supernova Cosmology Project)。另一個是由哈佛大學44歲的布萊恩·施密特(Brian Schmidt)領導的國際項目「高阻超新星研究」(High-z Supernova Search Team),41歲的亞當·里斯(Adam Riess)當年也參與其中。

  在過去的數年裡,這三位天文學家已經分享了很多獎項,他們相互之間已經非常熟悉。這兩個隊伍屬於競爭性團隊,分別試圖用Ia型超新星作為宇宙的燈塔來勾勒宇宙膨脹,目標都是測量宇宙膨脹速度的減慢。如何測量宇宙的膨脹速度並非簡單的事,需要給遙遠的恆星定位,測量它們如何運動。Ia型超新星是白矮星爆炸的結果,這種超緻密老年恆星像太陽一樣重,卻只有地球這麼大。白矮星爆炸在短短几周內,發出的光足以與整個星系相抗衡。由於每顆「Ia型超新星」爆發時質量均一致,它們爆炸發出的能量和射線強度也一致,因此通過在地球上觀測「Ia型超新星」亮度的變化,可以準確推算出它們和地球距離的變化,並據此計算出宇宙膨脹的速度。

  他們發現了大約50顆遙遠的超新星,星光比預期的要暗。這一結果與科學家事先的預期完全相反,因為如果宇宙膨脹越來越慢的話,超新星應該顯得更亮才對。然而,隨著超新星被所在星系裹挾,以越來越快的速度相互遠離,它們的亮度也會越來越暗。於是,這兩組科學家得出了相同的結論:宇宙膨脹非但沒有越來越慢,反而恰恰相反——宇宙膨脹在加速。

  如果這樣,遙遠的星系最終將迅速分離,失去任何聯繫,所有物質都會在一個越來越大、越來越冷、越來越空曠的空間中不斷稀釋下去。按照諾貝爾獎委員會的說法,這個獲獎成果告訴我們,包括地球在內的整個宇宙最終都將會變成冰。

  但是讓科學家不解的是,是什麼在加速宇宙膨脹?這就好比向空中扔出一個球,如果地球引力是唯一的作用力,這隻球最後將減緩速度,並開始落向地面。可是現在我們從宇宙看到的卻是這隻球不但沒有減緩速度下落,反而以加速度逃離我們而去。

  這種神秘力量被稱為暗能量,它向物理學提出了一大挑戰,至今無人能夠破解這一謎題。科學家已經提出了若干想法,最簡單的辦法,是重新引入愛因斯坦一度放棄的「宇宙常數」。

  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他的廣義相對論。按照廣義相對論,宇宙只能收縮或者膨脹,但是愛因斯坦相信宇宙處於亘古不變的穩定狀態,於是在他的方程式中加入一個「宇宙常數」,代表一種抵消宇宙物質重力、維持穩態的神秘斥力。

  1929年,美國天文學家埃德溫·鮑威爾·哈勃宣布,根據宇宙觀測結果,所有的星系都在遠離地球而去,也就是說宇宙不是穩態,而是在膨脹。自此,愛因斯坦拋棄了「宇宙常數」,視之為一生最大的錯誤。

  但是這三位科學家的研究結果證實,愛因斯坦沒錯,宇宙中確實存在推動宇宙分離的力量。按照現在公認的觀點,宇宙大約有3/4是由暗能量構成,剩餘的才是物質。但那些構成星系、恆星和人類等等的普通物質只佔宇宙成分的5%,其他物質被稱為暗物質,至今無法觀測到,成為讓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頭疼的問題。

  天文學說到底還是一門需要觀測的科學。里斯在郵件中寫道:「獲得這些結果不是用心或者腦子,而是眼睛。畢竟我們是觀測者。」繼續觀測、尋找暗能量,已然成為下一代科學家的艱巨挑戰。

推薦閱讀:

球坐標系
費曼的奇思妙想
《宇宙學導論》第一章:宇宙的基本構成
右手定則

TAG:物理學 | 宇宙 | 物理 | 諾貝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