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武連仲教授《針灸新悟》之選摘

武連仲教授簡介

武連仲教授,1941年生於天津,是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灸科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醫院最高學術委員會委員、天津市著名腦病專家。於1960年考入天津中醫學院本科學習,曾問學於丁叔度、何世英、馬新雲、田乃庚等名醫,受教於著名北派針灸專家高季培,南派名家「金針蔣伯鸞」,畢業實習期間,跟隨老一輩名醫學習各具特色的針灸技術,打下了良好的針灸基礎。1968年參加工作,1972年調入我院新醫科(文革時的針灸科),曾擔任針灸科教學秘書、中風病治療組兼科研組組長等工作,從事針灸工作近50年,師古而不泥古,善於創新,對中風、癔病、痛症、周圍神經損傷、面神經麻痹、假球麻痹、抽動-穢語綜合征、痙攣性斜頸等病症獨有心得,在針灸教學方面成績裴然,桃李滿天下。

  其主要學術思想:崇尚傳統針灸學,強調辨證論治、匯通中西,擴展中醫思維邏輯、推陳悟新、發展中醫理論和臨床。對「腦、神」的生理、病理總結出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提出「神-腦-心-腎-督」軸心論等理論,1975年總結出的「神的生理病理」、「中風病機關鍵」等理論。臨床重視調「神」,對「神氣」在各種疾病及不同階段治療中的病理變化,以及臨床運用的不同調神方法均有獨到的見解,造詣高深。

《針灸新悟》是武連仲教授近50年針灸臨床實踐中,對中醫調神針法理、法、方、穴、術的全面總結和提高。現將其常用臨床經驗組穴列舉如下:

1、偏癱三才穴

取穴:水溝,正廉泉為天才;曲池、下極泉(極泉下1.5寸)為人才;足三里、復溜為地才。

功用:醒腦開竅,通經導氣,抑急扶緩,增力柔筋。

主治:竅閉神匿,肢體攣痿。

操作:使用0.25mm×40mm不鏽鋼毫針,水溝呈45°向上斜刺2~5分,行雀啄瀉法,以患者眼球濕潤為度;正廉泉直刺2~5分,行雀啄補法,針感向咽喉傳導;曲池直刺5分~1寸,提插平補平瀉,針感傳導至前臂和手;下極泉直刺5分~1寸,針體由淺入深呈扇形掃描,行提插瀉法,既能循經行氣,又可飛經走氣,激發上肢抽動,針感放射到指尖;足三里直刺6分~1.2寸,行提插補法,針感下傳,引發足背背屈;復溜直刺3~6分,行提插補法,針感上下放射,可傳導至足底或膝部,激發竄、動、抽的針感1~2次,不留針。

體會:中風針刺治療三個關鍵:(1)凡刺中風,必先治神,醒神,調神是治療之根本。(2)疏通經絡,激發經氣,多選用竄動抽針感。(3)針刺治療以平衡陰陽,矯正糾偏改善肢體功能為目標。「偏癱三才穴」為陰陽經穴相配,用於治療中風恢復期及後遺症期患者效果顯著。其中水溝為督脈、手足陽明經之合穴,督脈為人體陽經之總匯,主一身之陽氣,起於胞中,上行入腦達巔,與心腎腦密切相關,而陽氣的功能活動就是「神」的表現,所以針刺水溝調節督脈,可以起到督統陽氣,駕馭神機的作用。極泉為手厥陰心包經腧穴,手太陰、手少陰、手厥陰、手太陽筋經均「入腋下」或「結腋下」,因此針刺可以治療上述諸筋經病變,也可治療中風引起的上肢其他病變。人之肢體運動,屬於手足三陰三陽經經氣主導,根據陰先陽後的順序,手足三陰經氣為主為先(相當於西醫的屈肌肌群和伸肌肌群),所因肢體運動功能喪失和恢復也都是以陰經為先為主,故治療先取陰經穴。因極泉位於腋窩中央,被腋毛覆蓋,下有腋動脈,內有肺臟,取穴不便,針刺危險,故本著「寧失其穴,勿失其經」的原則,從安全、有效、便捷出發,將「下極泉」作為治療中風上肢攣痿的第一要穴,即是治療「偏癱三才穴」之一「人才穴」。根據患者陰陽經經脈虛實變化的不同,採用循經行氣法和飛經走氣法,治療中風上肢攣痿,直達病所,療效突出。復溜為腎經之母穴,五行屬金,金能生水,穴性補,補腎滋陰,填精益髓,養血健腦,壯骨柔筋,疏經潤燥,可用於中風恢復期及後遺症期之下肢攣痿,下肢肌力未復而肌張力增高狀態。

2、五心穴

取穴:水溝,勞宮(雙),湧泉(雙)

功用:清心瀉火,開竅醒神,平衡陰陽。

主治:癔症、昏厥、癲狂、痙攣性斜頸、失眠,以及痙證等神機逆亂的疾病。

操作:水溝穴操作同上,針刺本穴時,應給予患者所能承受的最大刺激量以峻瀉;對於耐受好的患者,要求一次性給予足夠刺激量,對於耐受差的患者,可分次施行雀啄手法,直至達到足夠刺激量。勞宮、湧泉直刺5分~1寸,採用提插瀉法。

體會:「五心穴」為經驗用穴。水溝在頭心,勞宮在手心,湧泉在足心,5個穴位在人體的5個中心。湧泉為足少陰腎經具有補益作用之井穴,陰陽兩氣之根皆從下而上,刺湧泉可固陰陽之根,滋陰清熱,交通心腎,水生火降,上下相貫,既可壯水制火治療虛火上炎,又能釜底抽薪克制實火獨亢。水溝隸屬督脈,督脈為陽脈之海,貫心絡腎,上通於腦,刺水溝可醒神開竅,復神氣之寧,續陰陽交合。勞宮為手厥陰心包經之滎穴,「滎主身熱」,心包可代心行令,也可代心受邪,刺勞宮可清心降火,化痰理氣,寧心安神。五穴合用,既可開竅醒神、又能清心安神,也能通竅調神,使神氣宣暢,平抑緩急,救逆順筋,調整腦神對神氣的支配作用,是「神-腦-心-腎-督」軸心論的代表組穴。

3、三廉泉

取穴:正廉泉(甲狀軟骨與舌骨體之間的凹陷處),上廉泉(舌骨體正中上緣),前廉泉(下頜頦後1寸)。三廉泉均位於前正中線上,屬任脈。

功用:正廉泉滋陰補水,填精益髓。上廉泉通關利竅。前廉泉活絡利舌。

主治:言語不利,失語失音,構音障礙,吞咽障礙、咽喉腫脹,及健忘、眩暈、痴獃等。

操作:正廉泉:針刺前要以手指觸摸局部,掌控腧穴精確位置,以0.25mm×40mm不鏽鋼毫針直刺2~5分,術者拇指向前,食指向後,使針體順時針旋轉360°,施以雀啄補法,行針10~20秒,令局部有酸麻脹重感。上廉泉:使用0.25mm×75mm不鏽鋼毫針,雙手夾持進針,向舌根方向進針2~2.5寸,施以捻轉手法不留針,令咽喉局部有酸麻重脹感。前廉泉:使用0.25mm×40mm不鏽鋼毫針,自下向上垂直進針,直刺1~1.5寸,提插手法不留針。

體會:正廉泉偏補,上廉泉偏通、前廉泉偏瀉三穴同用可激發經氣,具有很強的舒暢局部氣血經絡,通關利竅,活絡利舌的作用。上廉泉和前廉泉為經驗要穴,用於吞咽障礙和語言障礙屢見奇效。三廉泉解剖位置位於甲狀軟骨與舌骨附近,深部有舌體和咽喉腔,分布有吞咽神經和舌下神經的分支,通過反覆刺激形成反射,使周圍未受損的大腦皮層功能進行彌補代償,重建吞咽和語言神經通路,得以恢復功能。

4、調神組方

取穴:印堂,上星透百會。

功用:通行督脈,調理神機。

主治:神機失宣引起的呆板遲鈍等精神障礙,以及中風後精神癥狀。

操作:使用0.25mm×40mm不鏽鋼毫針,上星向百會方向透刺1~1.3寸,提插平補平瀉,針感向頭頂傳導。刺印堂,要提捏局部皮膚,針體向鼻根方向斜刺0.5~0.7寸,捻轉提插,平補平瀉,針感向鼻腔傳導,同時可使眼球濕潤。

體會:調神組方的上星、印堂穴要扎直扎正,謹防偏離腧穴,影響療效。印堂為經外奇穴,主治範圍廣泛,特別對於頭面五官病症和小兒驚風、各種精神障礙、失眠療效確切。上星和印堂均位於督脈,又位居「精明之府」的頭部,刺之有醒神調神之效,特別是中風恢復期和後遺症期,用調神組方代替水溝穴,既能達到治療效果,又能防止長期刺水溝穴給部分病人帶來難以耐受的疼痛針感。

5、通調陽氣組方

取穴:前頂,後頂,通天(雙)。

功用:強督振頹,潛陽熄風。

主治:陽虛不足的證候以及陽亢風火相煽之證。

操作:使用0.25mm×40mm不鏽鋼毫針,針刺時針尖略向後方刺入,施以捻轉補瀉手法,使局部產生酸脹針感。

體會:前頂偏於治額,後頂偏於治項,加上足太陽膀胱經的通天,本組穴位均位於巔頂之上,通徹上竅,通調陽氣而用於治療陽虛不足和陽亢證,如叢集性頭痛,巔頂痛,虛寒性頭暈、頭脹等。

6、益氣安神組方

取穴:百會,四神聰。

功用:昇陽益氣,鎮靜安神。

主治:治療虛症或虛實相兼引起的失眠、心悸、癲狂、抽搦等病證。

操作:使用0.25mm×40mm不鏽鋼毫針直刺,百會垂直進針0.3~0.5寸,四神聰針尖均向百會方向斜刺0.3~0.6寸,施平補平瀉手法,以患者感覺酸脹為度。

體會:益氣安神組方取百會功專昇陽益氣,配合四神聰增強安神調神作用。四神聰是具有特殊療效的經外奇穴,具有聰腦安神,益氣通陽的作用,故稱為四神聰,歷代醫家將其作為治療頭痛、眩暈、失眠、健忘、癲癇等病症的主穴。益氣安神組方穴性偏補,適用於以上疾病辨證為陽氣不足為主的虛症或虛實夾雜之證。對於本法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應配合「五心穴」治療。

7、通調水濕組方

取穴:陰交,水分,大橫(雙)。

功用:調理沖任,利水化濕。

主治:便溏,泄瀉,水腫,癃閉,臌脹等。

操作:使用0.25mm×40~60mm不鏽鋼毫針直刺,施以提插瀉法,不宜過度提插捻轉,以免過度刺激腸系膜引起腹痛。

體會:陰交,水分均為任脈穴位,陰交為沖、任、腎三脈交會之處,可調理沖任;水分有分解乾濕之意,大橫為脾經之穴,內應結腸,調節津液,三穴同用,配合得當。

8、肩五針

取穴:肩髃,肩內陵(肩髃前下1寸),肩外陵(肩髃後下1寸),肩前(三角肌前緣中點),抬肩(三角肌中點)。

功用:舒筋活絡,散結通痹。

主治:肩周炎,中風後肩部不能上舉,肩部疼痛等肩關節疾病。

加減:加臂臑,臑會為肩七針,加強局部療效。

操作:使用0.25mm×40mm不鏽鋼毫針,針刺方向都朝向三角肌底部中點,施以提插手法,均可激發竄、動、抽針感。臂臑使用0.25mm×60~75mm不鏽鋼毫針向三角肌底部中點深刺,施以提插捻轉手法,局部產生竄、動、抽及酸麻脹重感。

體會:肩五針是中風偏癱的局部配穴,治療肩周炎時可單獨使用。

9、膝上三針

取穴:血海,梁丘,四強(髕骨上緣中點上3寸)。

功用:強肢利節。

主治:中風後下肢抬舉無力,行走困難或膝關節無力、疼痛。

操作:使用0.25mm×40mm不鏽鋼毫針,四強直刺,血海略斜向內刺,梁丘斜向外刺,均行提插平補平瀉手法,可激發竄、動、抽針感。

體會:四強為經外奇穴,在股四頭肌肌腱中,淺層分布有股神經分支,深層有膝關節動靜脈網,故刺四強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提高肌肉力量,增強關節的靈活性。血海、梁丘分屬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刺兩穴既可通調氣血,促進局部筋骨關節的陰陽靜脈平衡,又可增強局部柔韌性。三穴合用可以強肢利節,治療膝關節局部病變,及中風後患者下肢無力、行走困難者。

10、脛前三針

取穴:足三里,豐隆,騰躍(外踝尖上4寸,脛前肌中點)。

功用:強筋促步,扶陽抑陰。

主治:中風後遺症小腿無力,足下垂、內翻,或小腿肌肉抽搐痙攣。

操作:使用0.25mm×40mm不鏽鋼毫針,直刺提插補法,要求針體與所刺穴位前後左右各成等角為直刺方向,而並非針體與皮膚呈90°的傳統直刺方法。直刺足三里、豐隆、騰躍均可激發竄、動、抽針感,引起足部背屈動作。

體會:本組穴位在治療中風後遺症小腿攣痿中,以痿為主可增強小腿力量,對小腿有扶陽抑陰的作用,且臨床應用效果良好。豐隆穴有三降二通的作用,即降氣、降逆、降火,通腑、通經。足三里是扶助正氣之要穴。

11、三陽啟泰

取穴:委陽,飛揚,跗陽。

功用:疏通諸經,止痛緩急。

主治:腰及下肢痹痛、麻木、痙攣,坐骨神經痛等。

操作:使用0.25mm×40mm不鏽鋼毫針,委陽向委中方向45°斜刺,飛揚向承山方向45°斜刺,跗陽向交信方向刺,三穴均用提插瀉法,激發經氣下傳,引發下肢的竄動抽針感。

體會:本組穴位分別為下合穴、絡穴、郄穴,對下肢經脈有通經止痛,溫通散結作用,對於急性、原發性坐骨神經痛有良效。

12、足內翻三針

取穴:大鐘,足臨泣,跟腱穴(經驗穴,位於和太溪同水平的跟腱正中)。

功用:利踝強筋,糾偏矯正。

主治:中風後遺症肢體遠端功能障礙,即足背、足趾運動感覺障礙,足下垂、足內翻。

操作:使用0.25mm×40mm不鏽鋼毫針直刺,提插平補平瀉手法,以足趾抽動為度。

體會:「大鐘無補法」、「跟腱穴怎麼瀉也不為過」,配合足臨泣是武教授治療中風下肢痙攣性癱的針刺特色和經典理論,因足內翻、下垂是中風恢復期和後遺症期的主要證候,也是中風難治癥狀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站立和行走能力。具體體現在下肢及足部經脈「陽緩陰急」的狀態。大鐘為足少陰腎經之絡穴,位居踝部,絡於踵,瀉大鐘可以糾偏矯正,扶陽抑陰,故「大鐘無補法」。足臨泣為足少陽膽經之輸穴,又為八脈交匯穴通帶脈,刺足臨泣要緊鄰小趾伸肌腱的外側,《醫宗金鑒》云:「足臨泣善治足攣痿」,刺之可疏達足背經氣,治療足內翻、足下垂,配伍大鐘有良效。武教授運用「足三針」治療足內翻、足下垂、足部足趾運動感覺功能異常,能較好的改善關節平衡功能,促進踝關節和足趾力量及靈活性。

武教授視中醫事業為己任,對患者辨證論治不失秋毫,對學生傾囊相授毫無保留,對人對事都細微如織,談吐之間不乏幽默詼諧,名家風範,大醫之德實為後輩學習之榜樣。

(本文由白瑋婧選自《針灸心悟》,武連仲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何佳編輯校對。)


推薦閱讀:

佛陀教授的觀吸禪法
陳建明教授之實用促排卵方案
【什麼是佛法】含禪定的實際修法/張澄基教授講
經方通便4例|黃煌教授醫話
樓宇烈教授 : 敦煌本《壇經》、《曹溪大師傳》以及初期禪宗思想

TAG:教授 | 針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