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篇】2.5 本能的自利性及諸關係
07-01
人的出生首先是身體的面世,人的生長首先也是身體的生長,因此擴張本能首先光顧的是人的身體。換句話說,身體的利益代理者是「本能」。只有本能行為才反映了身體的利益。我們可以認為:所謂生命,一個具體的生命,指稱的並不是一個生物性實體(比如生物活體),而可能是一個範疇,包括生物活體、生物場及其功能(對人而言,還包括全部意識結構)等。在這種定義下,生命的核心只能是本能,也就是擴張,當然也可以稱為上帝,就是自然的意思。 身體是本能的載體,並與本能合二為一,本能為了實現自己,就必然要維護自己的載體,但本能並不純粹等同於身體的附庸,而是身體的主宰。身體在本能的作用下,具有自我生長、自我保護和自我修復的性質,說白了,就是「自利」的性質,也就是說:本能的特性就是「自利」。生命根據「自利」的原則展開,通過擴張的形式實現。對於這一點我們以後還要繼續論證。 欲力是本能的內在推力,本能的擴張性是欲力的表現形式。本能的自利性質,給盲動的欲力規定了大致的方向。換句話說,欲力在不過剩的前提下,總是在本能的自利原則的指引下向外擴張,為靈魂(!)的自利需要服務。 自利,是人賴以存在的基本法則。這個法則決定了人的自我中心的立場。就人類來講,早年的無知,便暴露出了自利本性,自以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以至於哥白尼因日心說而慘死,全因他企圖撼動人類中心的地位。而哥白尼對自己思想的堅持,也照樣反映了他自我精神中心的心態。雖然人類後來不得不承認地球只是一個渺小的星球,但這種承認顯得很勉強,很委屈,以至於在物理上不能成為宇宙中心後,又妄想著在精神上成為宇宙的中心。這種妄想是合乎邏輯的,因為本體是無法自我否定的,本體之外的東西都是由本體進行規定的,而被規定的東西,是不具備超越主體之上的資格的,也就是說,它無權反過來規定主體,因為兩者不在一個層級上,猶如母與子的關係。 無論如何,自利性是本能的本質特性,是靈魂擴張的目的,也就是說,人的私心是一種天性。 本能的最大特徵有兩點,一是對意識層面的超越。本能不可控制,本能只有顯化為意識時,才可能受到理性的控制,但這時所控制的已不是本能而是意識,因為有了選擇性。本能不同於意識層面的追求,有人說,追求快樂是人的本能之一,但實際上,「追求快樂」只是一種慾望一種意識,不屬於本能。人的生命本能是擴張本能,快樂是擴張的一種後果反應,即情感解除約束後的舒暢體驗。人生的快樂有許多種形式,其來源也不盡一樣,但都是附著於生命而存在。生命(生存)本能是人的擴張本能的核心,快樂的內涵越是靠近核心本能,就越宏大而深遠。 二是天然純正的品質。本能是唯一的,本身沒有自覺性,因而也就沒有選擇性。本能是自利的,也是天然正確的,即不受所有的意識形態所否定,人們只能承認和美化它,而無權去批判它。這是本能和意識的最大區別。對靈魂而言,本能發動,理性就失敗,因此本能的擴張力量要大於理性的擴張力量,二者發生衝突時,失敗者註定是理性(意識)。 生命在求生與擴張的過程中,必然要從外部攫取資源,對高等生命體來說,除物質資源外,同時還攫取精神資源,具體的結果表現為意識(理性)的產生。當意識成為人的靈魂有機組成部分且強大到一定程度後,必然會影響本能表現形式的選擇並進而影響本能擴張的方向。最終形成在本能和意識混合作用下的人的行為特徵,比如文明人與野蠻人的行為特徵區別。 人的本能是一個抽象的東西,而人的行為是一個具體的東西,由本能到行為,中間存在著一個非常複雜的推演過程。由於人類產生了意識,企圖用意識來把握萬事萬物,包括把握自己的行為,就是要為自己的所有本能行為找出一個合乎理性邏輯的理由。但由於人的意識大部分是由外部強加的,具體形式就是一套社會化的概念系統,這套概念系統是理性化的,它不承認本能支配行為的社會合法性,但它又無法抗拒本能對行為的最原始也是最根本的支配力,由是就只好給本能支配下的行為找一個合適的發生理由,從而將本能支配下的行為說成是意識指導下的行為,這就如軍隊里的司號員總認為是自己在指揮千軍萬馬一樣的自欺欺人。 對一個特定的人生方面來說,「原始本能」愈壓抑,理性愈發展,而人愈成熟;但本能對人的行為的支配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具有對理性的壓倒性優勢。本能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果本能的驅向與理性的選擇方向一致,則人的行為爆發力就發揮到極致。所以聰明人總是通過理性的指引來選擇某個方面,激發這個方面的本能驅動力並有效的利用它,來完成理性所指向的目標。日常生活中的獎勵和懲罰,就是最簡單的例子,獎懲的作用遠遠勝過所謂的「說服教育」工作。 本能的自然屬性是對外擴張,這種擴張有它內定的指向,這種內定的指嚮往往是由人的生理因素引發的,但由於人們對自己內在的生理微反應情況並不十分了解,而人又總是在用已知的東西來解釋未知的東西,相比之下,人對意識也就是自己一些明確的想法很「清楚」,所以就慣於用這些很「清楚的想法」來解釋自己或他人的具體行為的發生原因。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構成的諸因素都源於人的生物本能,即精神依附於身體。認為人類行為的主要動機就是獲取生理需求得到的滿足體驗。弗洛伊德的這種將人等同於動物的觀點是難以得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實證。為了彌合其間的差距,我們可以認為,人類精神的痛苦與快樂表現在生理上就是神經系統的痙攣和舒展,痙攣是收縮,舒展是擴張,因此精神上的苦與樂也可以認為是一種生理上的苦與樂。 但是弗洛伊德將人的行為動力主要歸結為性本能的觀點卻是極為狹隘的思想。弗洛伊德是泛性論者,在他的眼裡,性慾泛指人們追求所有肉體快感的慾望。弗氏認為性本能衝動是人一切心理活動的內在動力,當這種能量(力必多)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機體的緊張,機體就要尋求途徑釋放能量。對此,靈魂擴張論的觀點是:肉體快感神經系統舒展後的自然體驗,並不是「性本能」要達的目的。「性本能」只是擴張本能的一種表現形式,與其它本能形式並無二致,因此不能做為人的一切心理活動的唯一內在動力而存在。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英格蘭和蘇格蘭是什麼關係?
※做好這幾樣,你的婆媳關係絕對改善!
※屬相與樓層風水 屬相與樓層的關係
※真正好的夫妻關係是遇事不責備
※穿透五層能所關係 入觀音耳根圓通大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