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玉雕精品欣賞(六十)——李博生
玉雕大師李博生
中國著名工藝美術大師、玉器製作藝術大師李博生先生今年已經70歲了,但他依然堅持每天工作。早晨5:30準時起床,帶著他的乖乖、窩頭、饅頭四條愛犬去遛彎;6:30左右回來吃早餐,7:00鍾開始練書法。抄心經已經成了老人家每天的必修課,一份心經抄半個小時,有時抄兩遍。然後自己開車去工作室。主要工作有三項:讀料、讀人、傳授技藝。
七十高齡仍每天工作——
「做玉,是一輩子的習慣」
「讀料」是玉器行的行話,也是玉器製作的關鍵一環。「玉雕是做減法,如果沒有很好的研讀玉料,倉促下手,就會毀掉一塊難得的玉石。真正的大師講究量料施工、因材施藝,『料像什麼就做什麼』,在沒開活之前腦子裡就有成品的模樣了。」如果遇到難「欺」的料,大師不急於製作,有時要琢磨幾個月甚至半年才確定設計方案。「不把料在手裡弄熱了,在心裡弄明白了,絕不動刀。」
「讀人」也很重要。要根據學生的手藝和精神狀態決定哪個學生做哪些活,「要琢磨如何指導學生使用粗糙的手把活做細做好,引導他儘快進入創作狀態。」
然後就是傳授技藝。李大師現在帶了兩批共15個學生。他珍愛他的學生,在技術手藝上毫無保留的教授,「能不能成器,就看他們的天賦和勤奮了」。
而一旦自己動手做玉,那就太興奮了:「機器旋轉起來, 1分鐘4萬5千轉,需要滴著水磨玉,有時滴一滴水都嫌多。」
談到做玉,一頭銀髮的李大師臉色更加紅潤,聲音柔和清朗,眉眼帶笑,瞬間陶醉了:「旋轉的工具和小小的玉石在你滴水的時候什麼都看不見了,就用嘴含一下旋轉的刀具,用一點唾沫去磨玉。這常常讓我想起齊白石畫畫,用嘴偏毛筆,就這點唾沫感覺最好、最合適。」
「想想要在小小的玉石上做眼睛、嘴巴、耳朵,是多麼不容易,又是多麼有意思啊。」雖然帶著400度的花鏡,但實際上並不解決問題,年逾花甲的李大師想看看正在加工的玉根本看不見,一切全憑內心和手的感覺。也許這就是天人合一的感覺吧。
記者問他,本該頤養天年的年歲,為何還這樣不辭辛苦?老人笑笑說,「這是一輩子的習慣,總覺得自己有這個職責,要把中國的玉文化和玉器手藝傳下去。等哪天真做不動了,生命可能也就結束了。」說這些的時候,大師的臉上始終閃現著平和的笑容。
拜訪藝術大師李博生的那一天(6月23日),正趕上北京十年不遇的大暴雨。在李大師的地下作品陳列室里,在大雨敲擊著外面鐵皮屋頂發出的如密集的鼓點聲中,聆聽著大師娓娓地講述,記者走進了大師的故事,走進了大師人玉結緣的傳奇人生。
人生傳奇——
17歲陰差陽錯入行 30歲成為頂級大師
1958年,為了幫助父親解決家庭生活上的困難,17歲的李博生別無選擇地進入了北京市公私合營玉器廠。雖然完全沒有美術根底,但是憑著天賦、過人的勤奮和不服輸的性格,不到6個月就能夠獨立製作仕女作品還沒有出徒,李博生就成了車間骨幹,帶著16名工人完成生產任務。
為了彌補美術知識的不足,李博生經常一連數月吃住在悶熱的雕玉車間,在一個又黑又熱的狹小空間苦讀,被戲稱為「蒸籠居士」。他還常常偷著跑到美術學校去蹭課學習。就這樣苦熬了幾年,硬是自學完成了人體解剖學、色彩學、透視學三大門學問。
李博生是幸運的。先後帶他的兩位師傅是名列玉器行「四大怪傑」的何榮、王樹森,都是當時行內的頂尖人物。
外號「小諸葛」的王樹森可謂玉器行全才,器皿、人物、鳥獸、花卉無一不精。為了帶好這個徒弟,王樹森費勁了心思。李博生回憶,師傅和他的每次談話都像說禪悟道一樣,讓他受益終身。王樹森說,「有一把斬龍劍,世上惡龍沒有出現的時候,它放之無用,當惡龍真出來了,別的一切刀劍都沒有用了,唯有它能解決。」他還說,「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這些話狠狠地刺激著20多歲的李博生。漸漸的,李博生感悟到師傅對自己的期待,他自己就是師傅說的斬龍劍。
勤奮加上師傅的指導點播,李博生很快成了玉器行的後起之秀,30多歲就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著名畫家范曾先生在慶賀李博生大師60歲大壽時贈送書法
下面欣賞李博生大師的玉雕作品
推薦閱讀:
※千騎卷平岡,一睹名家筆下駿馬風采!
※《聆聽名家誦讀精美散文》
※領導講話實用素材大全:引用名家,證明自己
※火神派名家醫案選5
※精選宋詞名家朗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