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的宗教信仰
漢族的宗教信仰
1.原始宗教——巫鬼信仰
漢族先民在古代原始社會信仰原始宗教。傳說中的顓頊帝時代是原始宗教盛行的時代,其特點是信鬼神,重祭祀。「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潔誠以祭祀。」
原始宗教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失去統治地位。孔子主張對鬼神採取迴避的態度,「子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發生在公元前4世紀「西門豹治鄴」的故事,反映當時官員不信巫的歷史事實。公元前3世紀的思想家荀子發出過「制天命而用之」的宏偉議論。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代還信巫鬼的只有陳(今河南淮陽)、楚(今湖南湖北陝南)兩地區。現在湖南、貴州、廣西的部分農村中的漢族,還有少數信巫鬼的。
2.儒教
公元前2世紀,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儒家的官學地位以後,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漢族的正統思想,歷代官吏主要出自儒生。此後2000年間,儒家的思想體系、道德準則、行為規範滲透到漢族的各個方面,影響著整個漢族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
儒家學說是春秋時代的思想家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創立的,它的主要經典有《詩經》、《尚書》、《易經》、《禮記》、《儀禮》、《周禮》、《論語》、《左傳》、《公羊》、《穀梁》、《爾雅》、《孟子》等。
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仁」與「禮」。「仁」的意思是「愛人」,即對別人懷善意與寬容。「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犯而不校」,「以德報怨」,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愛自己的親人,「仁者人也,親親為大」。這是因為儒家把維護父系家庭的秩序視為維護整個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根本。「仁」的最終目的是克制自己,維護禮制,「克己復禮為仁」。
「禮」是維護家族、社會、國家的各種等級關係,使之和諧鞏固的制度和觀念。儒家用禮制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壘起了一個多層次多級別的封建制度的寶塔,這個寶塔的底層是無數個父系家族,寶塔頂端的位置則留給天子(皇帝)一人。
禮制規定了社會上各種人在這個寶塔中所處的層次地位,以及在各個層次中應該遵守的本層次的禮節。其宗旨在於通過禮教的修行,經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途徑,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
由於信奉儒家學說,造成了漢族在常態下具有溫和、寬容、敬讓、講究禮節的民族性格。
3.道教
道教是流行於部分漢族群眾中的一種土生土長的宗教,創始於公元2世紀,在古代巫術、方術、黃老之學的基礎上產生。最早有琅邪(今山東諸誠)人于吉、宮崇在西漢時著《太平青領書》(即《太平經》170卷)。東漢靈帝時張角創「太平道」,奉「中黃太一」為至尊天神,傳播《太平經》,影響達到青州(今山東)、徐州(今江蘇)、幽州(今遼寧)、冀州(今河北)、荊州(今湖北湖南)、揚州(今江西)、兗州(今河南北部)、豫州(今河南南部)等地。信奉者多為貧苦農民及下層群眾,張角以此發動了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漢順帝時又有張陵在西蜀創立「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經)為經典,在川西北和陝南一帶傳道,其孫張魯又在漢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後被曹操所滅。
魏晉南北朝時期,有東晉葛洪著《抱朴子》,北魏嵩山道士寇謙之、劉宋廬山道士陸修靜分別重輯道教經典,講修鍊成仙之法,定樂章誦誡,增補經訣,廣制齋戒儀範,使道教的宗教教理和儀規趨於完備,並把道教的神仙方術與儒家的綱常名教相結合,規定道教「以禮度為首」,即以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為目的。從此,道教受到封建統治者的扶植,有了很大的發展。
唐宋以後,出現了一大批道教學者,從事道教理論和教史著述,輯錄《道藏》(道家經典集成)至數千卷,並分出若干宗派。元代以後,道教各派中以全真派和正一派地位顯著。全真派又稱「全真道」,公元12世紀由王重陽創立,主張以道為主,兼融儒佛,其弟子丘處機曾受成吉思汗召見於中亞行轅。
正一派又稱「正一道」,是唐宋以後南北天師道合流形成,元代歸由張陵第38代孫統領,受封為「正一教主」。明代道教臻於極盛,編纂正、續《道藏》共5485卷,內容分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輔(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一部),全面闡明道教的經、論、神仙譜系、神靈圖像、清規戒律、符訣、威儀、方術、傳記、讚頌、表奏等。
道教教義,敬奉元始天尊(天寶君)、靈寶天尊(太上道君)、道德天尊(太上老君)為至尊天神,信仰居於名山洞天福地仙境中的神仙真人,宣傳天道循環、善惡承負、因果報應的宗教信條,主張通過修正、修善、積德、修性的途徑,達到成神成仙、生長久視的目的。道教是一種以長生為樂,追求長生不死的宗教。
新中國成立以後,道教作為中國的宗教之一,受到保護和尊重。
4.佛教
佛教是一部分漢族信仰的又一種宗教。佛教起源於印度,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姓喬達摩,名悉達多,是公元前7—6世紀的人。佛教的原始教義認為,現實的人生存在許多痛苦,痛苦的原因在每人自身的惑(貪、嗔、痴)、業(身、口、意的作),並由輪迴報應造成。擺脫痛苦的途徑,唯有依佛教經、律、論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學,洞察人生痛苦的本源,斷除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貪、嗔、痴等煩惱不再起於心頭,從而得到根本的解脫。
自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之後,隨著各人對佛教經典各部分的側重理解與提倡的不同,發展出不同的宗派,主要的派別有大乘和小乘。「乘」的意思是「乘載」,指修行的途徑、方法或教說。小乘佛教以個人修行、斷除自己的煩惱、解脫個人的生死問題、成就阿羅漢果為目的;大乘佛教則提倡歷劫修行、斷除自己的一切煩惱、救脫無數眾生、學會一切法門、成就一切智慧,以達成佛果為目的。
大乘之中,又有顯、密之分。顯教注意以理論說明佛教教義,主張「即心是佛,即心作佛」。密教以身、口、意三密為宗要,依真言(咒語)、手印、儀軌為方式,主張「即身成佛」。
佛教正式在漢地流傳,是公元1世紀。傳入漢地的佛教是大乘佛教。漢代主要是翻譯佛經,三國時開始有漢人受戒出家,同時,開始遵行佛制戒律。南北朝時,漢地佛教徒以專長研究某一佛經而形成不同的派別,如「成實師」、「涅槃師」、「毗曇師」、「地論師」、「攝論師」、「俱舍師」等。隋唐以後,逐漸形成有自己的佛教理論體系的宗派,如「三論宗」、「天台宗」、「賢首宗」、「慈恩宗」、「律宗」、「凈土宗」、「禪宗」、「密宗」等。
漢地諸宗派各有特色,如天台宗、賢首宗佛理教義研討發達;慈恩宗則哲理深奧;律宗專門研習傳持戒律;凈土宗念阿彌陀佛名號,專修往生極樂凈土;禪宗影響最大,衍生出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等五家。有些宗派因各種原因,在漢地衰落失傳,如唐以後的三論宗、密宗,宋以後的溈仰宗、雲門宗、法眼宗等。
漢文佛教經典是《大藏經》,古時候叫做《一切經》,略稱為《藏經》或《佛教》。「藏」是容納收藏的意思,內容分為「經藏」、「律藏」、「論藏」三部分,又稱《三藏》。經藏是佛為指導弟子修行所說的理論結集,律藏是佛為他的弟子們所制定的日常生活遵守的戒律總集,論藏是佛弟子們為闡明經律的理論而作的著述彙編。
漢地佛教有自己的特點,一是以信奉大乘顯教為主,與傣族地區流行的小乘佛教、藏教地區流行的大乘密教對照,各具特色;二是漢族僧尼把僧服黃色大領袈裟披在普通服裝之上,不像南亞國家氣候炎熱,僧尼單服袈裟即可;三是自梁武帝時起,漢地僧尼即行素食,不像其他南方佛教國家不忌葷腥;四是寺院與農業經濟相結合,漢地僧尼有自謀衣食的傳統,也接受供養人布施,不像有的國家,僧尼以每天早上沿門托缽的方式接受信徒供養,一般深山寺院僧尼多自耕自食。南朝時期,封建統治者把大量土地賜給寺院,使大部分漢地佛寺走上寺院地主的道路;五是漢地僧尼出家後終身不還俗,不像東南亞有的國家實行所有的男子一生中都要出家一段時間,然後還俗,把出家學習並遵守佛教的清規戒律和禮節,作為人生品德修養的必經途徑;六是漢地佛教音樂大量吸收了漢族民間音樂的風格和技巧,帶有濃厚的漢族音樂色彩。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土地改革,寺院廢除了地租剝削和封建特權,僧尼仍過著自耕自食的勞動者生活。作為中國的宗教之一,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樣,受到尊重和保護,全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協,都有佛教代表,參政議政,行使民主權利。1953年,成立中國佛教協會,創辦中國佛學院,培養佛教人才,從事佛學研究,政府又資助修理各名勝古剎寺院,保護經像法物和文物古迹藝術,同時,發展佛教的國際往來。
1980年以來,進一步落實宗教政策,平反了十年內亂中佛教界的冤假錯案,恢復了中國佛教學院,又增設分院,開辦培訓班,培養青年僧人,編輯出版《中國佛教》叢書,發行佛教刊物《法音》,漢地佛教的發展進入了新階段。
5.其他宗教
祆教為波斯人瑣羅亞斯德所創,又稱拜火教,在十六國時期(公元4世紀)傳入中國。摩尼教為波斯人摩尼所創,又稱明教,唐朝(公元7世紀)傳入中國。公元7—8世紀,祆教和摩尼教盛行於唐朝,公元9世紀以後衰落。
推薦閱讀:
※不信耶穌的好人會下地獄嗎?反之信耶穌的壞人會上天堂嗎?
※宗教理應服務於人,而不是服務於神
※日本御守(護身符)是在哪裡,如何生產製造的?
※這兩個符號有什麼含義?
※伊斯蘭教如何看待無神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