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論述】中華武術的跨時代傑作---三拳合一
電影《一代宗師》,以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三拳合一的故事,告訴廣大觀眾,一代武術宗師帶著他的大徒弟從北方來到商務繁華的廣州,一代宗師的大徒弟用宗師傳授的三拳合一既挑戰、也應戰,所向披靡,打遍廣州無敵手,三拳合一名聲大振。可是,宗師的大徒弟經不起金錢誘惑,淪為金錢的奴隸,為虎作倀,用三拳合一戕害武林。宗師出面苦口婆心規勸徒弟,徒弟不但不聽,還用宗師傳授的三拳合一將宗師打死。宗師女兒為報父仇,南下廣州,找到大師兄,用她父親傳授給他們,他們一知半解的猿猴獻桃,送大師兄上路,清理了門戶,可她也身負重傷,從此遠走他鄉,隱姓埋名,三拳合一成了一個美麗的傳說。近百年時間過去,三拳合一在武林僅僅是一個傳說,許多武術人氏根據傳說修鍊三拳合一,卻心有餘力不足,三拳合一很難融合,而止步不前。究其原因,不是三拳合一沒有理論依據,也不是三拳合一不符合武學拳理,而是三拳不能有機融合,而互為排斥。三拳合一留給武林的是不成形的構想,是一個沒有共同技術基礎的說法。
八卦掌
通背拳
通背劍表演
王之和拳法
一百多年前,中華兒女的有識之士,發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吶喊,為了強我中華,許多優秀的中華兒女遠渡重洋,去西方學習科學技術與治國方略,更多的中華兒女,刻苦學習與傳承中華武術,隨時準備報效國家。孫氏太極拳的創始人、武術大師孫祿堂提出三拳合一構想,就是這個時期,中華武術發展到鼎盛階段,《太極拳論》的誕生,催生了內、外家拳的劃定。內家拳最具代表性的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吸引了眾多的優秀中華兒女修鍊、研究、傳承。武術大師孫祿堂先生,綜合修鍊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提出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三拳合一,其技擊功能,能夠大大超越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三拳中的任何一拳所具有的技擊功能,可惠及中華民族子孫後代,是個劃時代的構想。遺憾的是,要做到三拳合一,必須提煉三拳特性至極,並為三拳建立共同的技術基礎。孫祿堂大師作了努力,武林的推波助瀾寥寥無幾,一代大師的構想的確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炮拳
龍形
金雞抖翎
燕子抄水
中華武術能夠屹立東方,成為不朽的東方文明象徵,能夠吸引了大量武林高手與體育工作者深入探討、研究、傳承,就在於中華武術有一批接一批的優秀中華兒女前仆後繼,舍小家為大家,傳遞正能量,無私地將一輩子修鍊的武術、研發的成果拿出來,惠及中華民族的子孫後代。孫祿堂大師提出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三拳合一,一下子把內家拳里最優秀、傳播最廣泛的拳種提升到一個非常高的地位。由於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三拳技術之間沒有共同的基礎,就不能在同一個形式下直接互相轉換。因為三拳合一的最終體現在人的能力上,而不是在任何形式上,不能產生三拳合一的最佳效果。形意拳的三體式步,八卦掌的趟泥步,太極拳的大弓箭步、大馬步,其技術發揮都是在這種形勢下直接互相轉換,步法的不一致,運用時需要通過一個較明顯的調整過程,才能步法統一。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三拳是疊加關係,不能從形意拳、八卦掌形式直接演化成太極拳形式;太極拳形式也不能直接演化為形意拳、八卦掌形式。而武學的提升是個不斷融合的過程,單獨練就的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如果在基本規矩上沒有進一步的提煉和創新,其融合的程度就不可能達到完備。由此可見,孫祿堂先生提出的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三拳合一,構想是劃時代的,其兼容性卻又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當代武術大師解決不了三拳共同的技術基礎兼容問題,不能有效突破這一瓶頸,三拳合一在中華武林僅僅是一個構想、一個提議、一個說法而已,無法在大庭廣眾中推廣開來,也難創造條件,提供給後人修鍊。
吳世貴
到了上過世紀的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為中華武術的發展注入活力,中華武術掀起發展的新高潮。許多老拳師非常珍惜這一發展機遇,紛紛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傾其所能,傳授獨門武術技術、武術技巧給後人,許多武林留下的遺憾,被挖掘出來,尋求攻克的路徑與良方。我的師父王之和先生年輕時曾拜中華武術大師修劍痴、劉智、張策為師,向修劍痴、劉智學習了直手通背拳,向張策學習了橫手通背拳,通過他的苦思苦練,綜合修劍痴、劉智、張策三位武術大師的直手通背拳與橫手通背拳特點,自創獨門武功縱橫通背拳。縱橫通背拳中有你(橫手通背拳),也有我(直手通背拳),而且直手通背拳與橫手通背拳兩拳融會貫通,且有所升華。王之和先生把他畢身修鍊的縱橫通背拳譜獻給國家體委,馬上得到國家體委,中國武協的認可與肯定。王之和先生當時已是八十多歲風燭殘年的老人,國家授予他終身成就獎榮譽,激勵他開動腦筋思考問題,他認為直手通背拳與橫手通背拳相容相通,可合二為一,形意拳、八卦掌、通背拳三拳只要統一在三體式步法上,其運動速度、技術基礎、武理拳法就能融合貫通。他提議形意拳、八卦掌、通背拳三拳基本功一起練,三拳套路一起打,只遺憾我們這些弟子忙於事業、忙於工作,還要承接各自家庭的擔子,心有餘力不足,未能按照王之和先生的要求去實踐。
三十年彈指一揮間,當年跟王之和先生學拳的我們,現在陸續退休,時間可由自己自由支配,學拳練武可隨心所欲。在研修王之和先生傳授的形意拳、八卦掌、通背拳的過程中,發現按照王之和先生當年教導的形意拳、八卦掌、通背拳三拳基本功一起練、三拳套路一起打,形成常態化,武藝突飛猛進,一兩年時間,就能追上甚至超越十年八年不間斷練武的人。貴陽市的武林朋友親眼目睹我們長足的進步,非常希望與我們師兄弟分享訓練成果。我們重基本功練習,以渾圓樁練入靜,練心、神、意、氣;以形意拳的五行拳、八卦掌的轉圈、通背拳的五行掌、四劈山、緊發五手練動功,練手、眼、身法、步;古人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每天堅持站樁,從靜力訓練開始,並不是靜而不動,只是相對於動力訓練的「靜」,此靜表面上看是不動,人體隨著緩慢吸氣、呼氣,帶動著意念,帶動著身體的部位暗流涌動,倒海翻江,為丹田鍛造能量,儲聚能量,提升能量。人體肌肉跟隨呼吸一張一弛,與人的意念整合為一,一招一式完全與一呼一吸融合,氣到力到,力到氣到,練就的武術功夫達到極致。緊接著轉入基本功單操練習,自然完成靜力訓練與動力訓練相結合的練習,功夫突飛猛進,必然大有成效。正所謂靜以養神,動以養形,靜練心、神、意、氣,動練手、眼、身法、步,內含不同,各司其職。
小健
三拳合一的呼吸吐納,吸氣準備,呼氣出招,拳到氣到,氣到拳到,形意拳、八卦掌、通背拳皆可共用。站一個渾圓樁,體現在內家拳理上。也就是說,武術動作、招式,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其形其理形同自然,道法自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智慧的結晶,只要按照武術老師教授的動作要領,跟著學,跟著練,結合一招一式、一張一弛開動腦筋,吸收消化,融會貫通,就能在研修內家拳的道路上,闊步前進,漸行漸遠。特別是形意拳的三體式,既是內家拳的母拳,也是形意拳、八卦掌、通背拳三拳合一技術基礎。八卦掌鴻雁出群,就是活脫脫的三體式,只是多了個扭腰坐胯的八卦掌特點動作;通背拳五行掌、四劈山、緊發五手單操,採用三體式步法,似虛步非虛步,似馬步非馬步,進可攻、退可守,就能夠不變應萬變。經過長期的訓練,可培養人勤奮、刻苦、果敢、頑強、虛心好學、勇於進取的良好習性和意志品德,更能完備三拳合一的技術基礎的修鍊。
《易經》講三,天一地二交合便三生萬物。天、地、人,三才合一,道法自然。三是自然規律,是定數,在宇宙間沒有一種物質能夠例外,無三不成理,有三才存在、才發展、才壯大,這是不可抗拒的規律。由此可見,三是任何物質產生、存在、發展之定數。用在三拳合一上,恰到好處,是中華武術的發展與精進的理論依據。傳承中華武術,武林人氏竭盡全力,一旦出現武術大師這樣的傑出人才,就促使武術二次飛躍。孫祿堂大師提出三拳合一的構想;王之和大師用他的縱橫通背拳整合、完善三拳合一;王之和的弟子周錦龍、王祖輝接前輩的班,採用親身練就的三拳合一,總結科學的訓練方法,以及編排綜合套路充實三拳合一,其運動速度一致,符合三拳合一的運動軌跡,是技擊性、健身性、觀賞性三性的具體表現,強身健體,禦敵防辱,形同自然,道法自然。還一改內家拳難學難練,短時間內難有建樹的狀態,學拳快入門,功夫能突飛猛進。三拳合一的產生與傳承,既是中華武術的高境界,也是中華武術向前發展的結果。三拳合一,恰好與現代經濟運作的強強組合不謀而合,行拳有形意拳的沉穩、厚重;有八卦掌的輕靈、飄逸;有通背拳的冷脆、鞭長;形意拳、八卦掌、通背拳三種拳法互為滲透,互為影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同自然,道法自然,三拳合一不再是構想,是說法,是可自然轉換,相互融合,變成實實在在的三拳合一,成為跨時代的傑作。
當然,不可否認三拳合一在形意拳、八卦掌、通背拳之上,而三拳合一的基本功修鍊與單操、套路修鍊,蘊涵豐富,技理相通,有藝無止境之感,就在於三拳合一能升華內家拳的訓練效果,更能精進三拳合一的功夫,讓參訓的人自覺形成常態化,自己感受武術技藝的突飛猛進。只有常態化,人體肌肉才會留下深刻記憶,達到熟能生巧的高境界,出現水滴石穿的好效果。形意拳、八卦掌、通背拳三拳合一,符合易經原理,符合武學拳理,這個跨時代的構想,經過王之和先生與他的弟子不斷提煉、創新,三拳合一的巨大能量已經迸發出來,推動中華武術的進步與發展。在林城貴陽,年輕人喜歡修鍊,活了一個甲子的老年人,退休了,一樣能夠修鍊,可以修鍊,一下子得到武林同道的認可與好評,大家一起練拳,一起交流,一起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武術,一起傳承三拳合一,光大中華武術。
(一杯老酒撰稿)
推薦閱讀:
※天才道 · 雜談論述篇 | 輕靈平穩似流水
※《窮通寶鑒》十天干調和經典論述-----四
※滴天髓》《醉醒子》《三命通會》《窮通寶鑒》關於十乾的論述》(一
※八字論述五行與疾病
※你可能沒看過,毛主席關於書法藝術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