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袁崇煥負有重大責任
崇禎三年,明朝東北方面軍總司令袁崇煥被凌遲處死於北京。
當時的東北方面軍(薊遼軍)是明朝最精銳的邊防軍團,也就是說,名朝末代皇帝崇禎將自己的王牌軍總司令萬剮凌遲了!
一直以來,都有兩種觀點:一、崇禎殺袁崇煥是蠢豬行為,自毀長城;二、袁崇煥是漢奸,該殺。
小編個人認為,說袁崇煥是漢奸恐怕有點言過其實,但客觀的說,明朝之亡,袁崇煥確實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我們來看看他的責任究竟是什麼。
崇禎十三年,決定明朝命運的松錦大戰爆發。在這場關乎兩國國運的決戰中,明朝總督洪承疇率領的明軍「九邊精銳」十餘萬和皇太極的滿清全部精華拚死鏖戰一年有餘,最終,明軍除了吳三桂一部外,幾乎全軍覆沒。
明軍松錦會戰的失敗,標誌著明廷最後的精銳武裝不復存在,國家再也無力對抗滿清和李自成,四年後明朝滅亡。
有人要問,松錦戰役和袁崇煥有什麼關係呢?
當然有關係。
因為明軍松錦戰役的失敗,與袁崇煥(包括他的老師孫承宗)的戰略部署有極大關係,可以說,正是因為袁崇煥師徒的戰略防禦體系存在先天的漏洞,才導致明軍在二十年對清作戰中的被動不利。
對於這一點,我們看看松錦戰役的過程就能清晰的體會到袁崇煥所謂「寧錦防線」的漏洞了。
崇禎十三年,滿清進攻祖大壽鎮守的錦州城,祖大壽命人求援。
明廷命洪承疇率邊防軍全部精華增援錦州,皇太極則親率八旗主力增兵,兩國主力對壘。
此時,洪承疇擔心明軍野戰的劣勢,主張步步為營,穩紮穩打,但是,卻被監軍和崇禎催著速戰。而監軍和崇禎的擔心也很清楚:一是擔心糧餉不濟,二是擔心錦州失守。
總之,洪承疇面對的局面是既要救援錦州,又要與滿清進行兇險的野戰。
最終,皇太極利用滿清騎兵的機動優勢,襲取了明軍糧倉,並將明軍包圍。
洪承疇突圍失敗,被俘,隨後,錦州失守。
時人稱:「九塞之精銳,中國之糧芻,盡付一擲,竟莫能續御,而廟社以墟矣!」
從松錦戰役的進城我們可以看到,錦州孤懸北線,一旦被圍,則明軍主力不救則城池失守,救則必須與滿洲人野戰。這就是袁崇煥所謂的寧錦防線的弊端。
雖然袁崇煥也曾在兩次救援戰中獲勝,甚至一度用大炮轟死了努爾哈赤,但兩次勝利不足以掩飾寧錦防線的尷尬。
明軍每城必守,結果導致處處分兵,清軍可以利用他們強大的機動力隨意攻其一點,而明軍必救,救則被圍。
當年針對守遼東的方案,有熊廷弼和孫承宗兩派,熊廷弼主張主守山海關,而孫承宗採納袁崇煥建議主張主守寧遠、錦州等外圍防線。最終,明熹宗支持自己的老師孫承宗,罷免並殺了熊廷弼,並「傳首九邊。」
於是,大明朝定下了打造「寧錦防線」的國策,以寸土必爭的方略對抗滿清的進攻。
結果,經過孫承宗和袁崇煥不斷擴充,為了滿足寧錦防線的需要,明廷每年要付出接近四百萬兩白銀的沉重負擔,不僅如此,每個要塞一旦被毀還要重修。
而就是這樣耗費巨資打造的國家防禦體系,不僅正面作戰被動,還被滿清數次繞過,甚至直逼京師。(滿清後吞併蒙古諸部,打通了從西路繞道的通道)
我們現在看,熊廷弼的放棄關外土地,主守山海關,堅壁清野的方略看似懦弱,其實是具有巨大參考價值的經驗之談。熊廷弼長期鎮守遼東,有著豐富的對滿洲人的作戰經驗,他認識到明軍自身的劣勢和滿洲騎兵擅長野戰的優勢。所以採取避其鋒芒,拉長敵軍補給線,隨時從側後抄截敵軍的方略,以天下第一險關山海關為中樞,機動兵力隨時待機的戰術對付滿清,這其實是一個暗含殺招的防禦策略。
但是,熊廷弼卻被明廷言官指責怯戰無能,因此被罷免,最終被斬首。
明朝用袁崇煥策略,耗費巨資,辛苦經營數年,最終卻害死明朝。另外,袁崇煥之所以能轟死努爾哈赤取得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很大一個原因是毛文龍的牽制,但是,袁崇煥卻擅自將毛文龍殺了!
以此觀之,袁崇煥固然不是漢奸,也罪不至凌遲,但是他制定的存在巨大漏洞的防禦策略,是拖累國家的一個巨大隱患,薊遼總督袁崇煥確實對明朝的滅亡負有重大責任。
推薦閱讀:
※明朝兩線作戰
※漢光武帝平定天下以後,為何沒有像劉邦和朱元璋一樣大殺功臣?
※老鼠「消滅」了明朝(摘自網文)
※明朝唐王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