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復旦教授:這些書你統統不必讀

一九二五年一月間,《京報副刊》刊出啟事,徵求「青年愛讀書」和「青年必讀書」各十部的書目。針對後一項,魯迅先生的答覆只有十四個字:

從來沒有留心過,所以現在說不出。

後來,魯迅又將他的附註,收入雜文集《華蓋集》中,這就是著名的《青年必讀書》。

魯迅先生說,「我看中國書時,總覺得就沉靜下去,與實人生離開;讀外國書——但除了印度——時,往往就與人生接觸,想做點事。中國書雖有勸人入世的話,也多是殭屍的樂觀;外國書即使是頹唐和厭世的,但卻是活人的頹唐和厭世。我以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少看中國書,其結果不過不能作文而已。但現在的青年最要緊的是「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麼大不了的事。」

二〇一七年,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也在他的自媒體平台上發表了《不必讀書》,群學書院經授權轉載本文。

不必讀書

文 | 嚴鋒

來源 | 嚴鋒老師(ID:fudanyanfeng)

人生有涯,千萬不要不加選擇地讀書,這裡提供一份我心目中不必讀的書的清單。

首先我從來不認同開卷有益這種說法。讀書並非開卷有益,有些書無益,有些書無聊,有些書還有害。讀書要做減法,從前如此,現在更如此。現在讀書的時間本來就被微博微信擠掉那麼多,剩下的就更要小心使用了。信息時代,如果什麼都看,人就被信息淹死了。

我也不認同要多看經典的說法。很多經典的意義,僅僅是一種歷史意義,它們推動了歷史的發展,照亮了人類的道路。但我們對之頂禮膜拜就可以了,今天就不用真的去讀了。比如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康德的《宇宙發展史概論》

我是中文系的,所以主要談談文學方面不要讀的書。

01、絕大多數的中國古典小說

這麼說會激起很多人的強烈反感,但小說真的不是我們的強項。具體原因這裡就不展開了。除了四大名著、《金瓶梅》《儒林外史》《聊齋》「三言二拍」等以外,好的真是不多了。比如《封神演義》,人物刻板,情節單一,思想陳腐,盛名之下,其實難負。我這輩子最後悔的一件事,就是在年輕時寫了一本《封神演義導讀》,那時候真是太缺錢了……

02、 絕大多數的從「五四」到1949年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

我很佩服開天闢地的現代文學先賢們,他們的功勞永垂不朽,但這是從文學史的角度說的。除了魯迅、沈從文、老舍、張愛玲、曹禺等少數幾位,總體上真的比較幼稚,從普通讀者的角度,真的看不下去。作為一個苦命的中國現代文學專業的博士,我已經忍了很久了。

03、絕大多數從1949年到1976年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

我基本上全部看過,有絕對的發言權。這段時期的作品,非文學的因素佔比例太大,而這些非文學因素也已經時過境遷,今非昔比,所以,不必像我們小時候那樣餓急了什麼都吃,撿到碗里都是菜了。

04、絕大多數的當代中國人寫的歷史小說

歷史小說是最難寫的小說之一,需要經歷、學識、性情、沉浸,最吃細節、韻味、筆力、文字功夫,這些對於當代中國人來說,尤其困難。比如有一位非常有名的歷史小說作家,描寫一位晚清宦海沉浮幾十年的封疆大吏:「激動得兩眼閃動著淚花」;「激動地握著桑治平的手說」;「兩雙滾燙的大手緊緊地握著」;「凝重的目光遙望著窗外」;「人生難得最是情。是的,情難得!」……

05、絕大多數的西方通俗小說

其實也很爛,真正好看的也就那麼少數。請注意,我這裡說的還僅僅是好看,還不是好。我業餘喜歡看外國通俗小說,但這是一個很痛苦的愛好,因為好看的實在太少了。絕大部分都是垃圾,真正的垃圾,包括許多知名作家和知名作品。比如有位James Patterson,號稱頭號暢銷作家,這位先生是垃圾中的戰鬥圾。

06、所有名著的續書

無論中外,名著的續書都很失敗,道理很簡單:期待太高,此作者非彼作者。

《劉心武續紅樓夢》《德溫特夫人》《斯佳麗》《傲慢與偏見與殭屍》……都完美解釋一個成語:狗尾續貂。

所以,喜歡續的人都要小心了……

07、很多經典的哲學著作

這條會引起很多人的強烈反感,但哲學有很多功能正在逐漸被科學替代,所以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淡出普通讀者的視野了。更糟糕的是哲學著作往往還很晦澀,需要花費極多的時間精力,最後能得到啥還不好說,所以投入產出不成比例,還可能誤入歧途,風險很大,慎入!

文學青年動不動就海德格爾如何,維特根斯坦如何,胡塞爾如何。恕我直言:你看得懂么?退一萬說,即使你看得懂,你為此投入的巨大精力值得么?有這時間,喝杯咖啡,談個戀愛,出去看個風景多好。我年輕的時候,把別人談戀愛的時間都用來啃哲學,結果什麼也沒啃出來,只啃出個晚婚……

08、所有的成功學、心靈學、雞湯類書

騙人的,沒用。

09、所有的陰謀論類書

騙人的,有害。

《不必讀書目》

刀爾登 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

在學者大家都推薦必讀書目,出版商也不遺餘力一版再版必讀書目的時候,刀爾登卻逆流而上,列出了將近50部不必讀的古籍書目,其中有人們津津樂道的《山海經》,家喻戶曉的《三國演義》《水滸》《西遊記》,童叟皆知的《三字經》,還有堪稱文學巔峰的《紅樓夢》……每一本書都有足以令人不讀的信服理由,說是不讀,其實,看完此書,你已經讀了這些不必讀的書目——蓋刀爾登評點深中肯綮也。

「忠」「奸」式歷史觀背後包藏著很壞的政治觀——這種歷史敘事里既缺少「限制權力」的意識,也沒有「個體權利」的位置。所以潛意識裡,我一直認為國史讀得越多,腦子壞得越快……但讀刀爾登的文字,我卻沒有戒備之心。在我有限的閱讀體驗里,這是難得的不含三聚氰胺的中國歷史。豈止無毒無害,裡面還加了大量的礦物質和維生素。

——劉瑜(學者,清華大學副教授)

「刀爾登」是邱小剛的筆名,取自遼寧省一小鎮的地名。他還另有一筆名「三七」。三七是著名的雲南白藥的主要原料。據說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筆名曾一度在網路上頗紅,之後驟然不見了蹤影。這多少能說明邱氏的個性——不按常規出牌。猶如他的文風:從容,收放有度,不鋪張,見好就收。且選題和角度都很刁,常被誤以為是深刻。其實他追求的不是深刻,就是刁。

——徐曉(《半生為人》作者)

邱小剛的故事讓我想起《世說新語》中的劉伶:悠悠忽忽,土木形骸。邱的存在讓我看到世上確實有一種人,胸有丘壑,但清凈無為,安於市井。表面上柴米瑣屑終身,其實已經參透人生的奧秘,達到了不求不朽的境界。我常常想,如果做不成范蠡,就做一個邱小剛這樣的人。

——王憐花(「漢語江湖」書系出品人)

邱小剛有著超出常人的風格、風韻、風骨:聰慧、飽學、沖淡、落拓、頹唐。——風流則風流了,說他是名士,倒也未必。邱小剛只出過一本薄薄的隨筆集,前兩年供職一張幾乎不入流的小報,如今連工作都免了,除開「三七」這個網名外,恐怕從小資到中資、老資,都沒有多少人知道。

——老六(主持《讀庫》的張立憲)

特別鳴謝

江蘇省慈善總會鄭鋼基金


推薦閱讀:

周占琴:接地氣的「羊」教授
有一個年紀輕輕就評上了副教授的老師有什麼特殊體驗?
謝教授的「合娶說」
【規範適用】石經海教授: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重複評價問題研究
【心律學】薛玉梅教授:2015 ACC/AHA/HRS成人室上性心動過速管理指南解讀

TAG: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