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半夜被凍醒的白居易,寫了這首詩

大雪

昨天是二十四節氣里的大雪,通常來說正是雪花飛舞的時節。你所在的地方有沒有下雪呢?南方人,尤其是福建廣東一帶少有下雪的記憶,但是藉助於便捷的交通,隨時可以去領略北國「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景象,網路的發達更是拓寬人們的視野,足不出戶就知天下奇觀。

點擊播放GIF/1K

古人那會兒交通不便,也沒有網路。寒冷的冬夜裡,他們會做些什麼打發這漫漫長夜呢?他們會圍爐夜話,溫酒讀書,或者對窗吟詩,彈琴唱曲,本來無聊的時光倒顯得趣味極了,比現在可能還會多幾分人情味呢。

詩人們尤其會享受生活,像是白居易,和他做朋友估計會是很好的體驗,他曾經是這麼招待一位叫劉十九的哥們的:「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有溫好的美酒,有溫暖的火爐,窗外又是雪景,真是讓人未飲先醉了。

面對著雪景,詩人自然是詩情大發,什麼「千樹萬樹梨花開」,什麼「未若柳絮因風起」,什麼「獨釣寒江雪」,你還記得哪些呢?搜尋一下你的記憶,有沒有發現歷來的詩人們歌詠落雪的詩篇雖多,可是夜裡下雪的場景好像很少有人寫。

不過這也難怪,雪的主要特點就是質地潔白,還有在空中飄飄洒洒的樣子。大晚上的,周圍一片漆黑什麼也看不見,雪花又不是真花,聞不到氣味,雪落無聲,聽不見動靜,你說,這可該怎麼寫才好呢?

當然,這都難不倒白居易。

他略一沉思,一首《夜雪》就寫出來了。

夜雪

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

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

時聞折竹聲。

已經很驚訝被子和枕頭變得冷了,又看到窗戶那邊明亮起來。夜深了知道雪下的很大,時時可以聽到竹子被壓斷的聲音。

前兩句「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先從人的感覺入手。白居易一開頭沒有直接寫晚上雪下的好大呀,窗戶外面都積了好厚一層了。他用了一點氣象學和生活中的常識,初落雪時,空中的寒氣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氣溫不會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會加重空氣中的嚴寒。如果感受到了寒冷,那就說明雪已經下了有段時間了。

「訝」字用的很巧妙,詩人在屋內,可能已經入睡,沒注意下雪,寒意襲來之後才明白,噢,原來下大雪了。雪落是無聲的,但冷氣是可以感受到的,整句詩里不帶一個雪字,大雪紛飛寒氣逼人的情景卻可以在讀者的腦海里想像出來。

再看「復見窗戶明」,詩人不寫雪的潔白,然而本來暗沉沉的窗戶明亮起來,還是說明雪下得大,積得深,大地白茫茫一片。

我們形容一個人刻苦讀書時,會用到一個叫」囊螢映雪「的成語,古代人晚上是沒有電燈的,讀書都靠蠟燭和燈油。窮人家買不起蠟燭和燈油,又想讀書的,只好想其他的辦法。囊螢是把螢火蟲捉到紗袋裡,映雪則是利用雪地的反光,可見積雪的反光還是很明亮的。白居易的詩就用到積雪發光的特點。

折竹

後兩句「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到這裡,詩人筆鋒一轉,又換了個角度,感覺到了冷,看得到亮了,那麼聽覺呢?窗外傳來積雪壓斷竹枝的聲音,可知雪一點也沒停,還越下越大了!竹子是以輕盈著稱的,和「重」字相對,別有一番情味。

夜深了,折竹聲時時都能聽到,更顯得冬夜寂靜。詩人想必睡不著,畢竟,誰會到半夜裡還有心來聽竹子摧折的聲音呢?那可不是爆竹聲能把人驚醒。是晚上被子太薄,「衾枕冷」的緣故嗎?

聯想到詩人此時的處境,我們就不難理解了。白居易當時被貶官到了江州,前途晦暗不明,心情比較苦悶,周圍也沒有認識的朋友。一個人的生活,畢竟是有些孤寂。這份感覺,被他不著痕迹地詩里表達了出來。

光會寫看到的景象算什麼,能寫出看不到的景象才算是高手。晚上黑漆漆的看不見下雪的樣子是吧,但是下雪時候的冷氣是可以感受到的,積雪所折射出的白光是可以看到的,雪落在竹子的枝葉上把竹枝壓斷的聲音是可以聽得到的,這聲音一直能聽見又可以知道這雪是越下越大了。

怎麼樣,就這二十個字,白居易不落俗套,輾轉騰挪,依次從觸覺、視覺、感覺、聽覺四個層次寫出了夜雪的情景,語言卻一點兒都不難懂。

果然,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


推薦閱讀:

精讀《唐詩三百首》028:白居易《問劉十九》
茶道雅士——白居易
李白、白居易、蘇東坡、陸遊這樣的詩人的口水詩能入圍現在國內詩歌比賽的優秀獎嗎?
白居易詩選
《琵琶行》裡面的琵琶女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女人?她給詩人極其朋友夜彈琵琶和後來說的話,對其丈夫公平嗎?

TAG:白居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