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如何面對死亡?
人從出生到死,一生都為了生存而掙扎,為了家庭,事業,愛情,身體健康,朋友,生意,權力而奔波勞碌,到老了要死的時候才覺得自己所有的一切都變得虛幻不實了,又希望自己不死,或者靈魂是存在的,生命是永恆的。
現代社會的人們對於物質的追求越深,對於生命的真相認識就越淺,甚至到死了也不會明白自己的生命是什麼回事。讓我們看看周圍痴迷於電子遊戲的青少年,沉迷於戀愛遊戲年輕人,熱衷於賺錢投資的成年人,守在麻將、紙牌桌子旁的老年人,顛倒於偶像崇拜的種種迷信,這一切外在的物質刺激和擁有,成為人們追逐的目標。許多人只知道為世事而勞碌奔波,最終變成一個動物型的人,社會意識型的人,而從來沒有思考過生命的真相。
宗教對生命的關注,主要是著眼於生命之根源和生命之歸宿這兩點上。人作為自然存在物,壽命是極其有限的,必然面臨死亡問題。但和其它物種不一樣的是,只有人類才有高級思維,才會深入地去思考生死存亡的價值這一問題,也只有人類才會尋找人生種種實踐性的終極價值意義根據,力求克服生存與死亡的尖銳衝突。宗教對於人的「終極關懷」,就是對生命真相的思考,這裡的「終極」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生命之「極」,即人生之根源;一是生命之「終」,即人生之歸宿。終極關懷能化解生存與死亡、有限與無限的緊張對立,能克服人對於生死的困惑與焦慮。終極關懷是人類超越生死的基本途徑。
「終極關懷」一詞是美國現代神學家保祿·蒂利希於上個世紀中葉首先正式提出並廣泛使用的。作為神學家的蒂利希,其「終極關懷」思想固然有其神學的背景,但這並非意味著「終極關懷」便是神學的專用語。從廣義上來說,「終極關懷」是連接著生、死之兩端而又貫穿於生活之全過程的,是人類從有限走向無限的過程,是人類將自我「委身」於其中的過程,是人類對生命意義的自覺追問。大衛·齊德斯認為,在人類行為及其關係中,宗教是終極的驗證因素。政治是世俗社會的終極關懷,宗教是精神世界的終極關懷。
宗教對於生命的真相——終極關懷都有共同或相似的看法。
佛家認為,一切眾生所處世間,生者都將歸於死亡,壽命雖然看似無量,最後總有命盡之時,興盛之後必有衰亡,合會之後必有別離,壯年不會長久停住,盛年顏色為病侵蝕,壽命終將為死吞沒,世間無法可以長存。(《大般涅盤經》)
佛陀時代,有一位婦女名叫喬達彌,她摯愛的兒子在出生幾天後就離開人世。痛失愛子的她十分悲傷,抱著兒子的屍體,到處找尋讓兒子復活的方法。其中,有人告訴喬達彌,有一位智者佛陀,或許有治療死亡的方法。
於是她來到佛陀的住處,向佛陀訴說她心中的悲痛,佛陀告訴喬達彌:「只要你能用從來沒有死過人的人家的火,點燃香,帶來見我,我便能幫助你。」喬達彌心想:只是點個香,這很容易啊!就喜出望外地趕緊拿著香到城中,挨家挨戶地去尋找從來沒有死過人的人家的火。
然而,每一家都告訴她:「我很願意幫助你,為你點燃香。但很抱歉!我家有死過人。」經過了一番找尋,喬達彌終於了解「死亡是人生必經之路,無常是世間的真理」,而停止悲傷,出家修行,終而契入不生不滅的涅盤。(《法句經》)
這個故事是說,人不用等到死亡,無常時時刻刻都在人的身邊。意外是無常、生病是無常,觀察生命中來來去去的人、事、物,就會發現,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無非無常。
當人們執著一件事物時,會習慣性地誤以為這事物是常。生病時以為病不會好而意志消沉,歡樂時以為是常,而於歡樂消失時感到空虛寂寞,因為不知無常,而使生命充滿痛苦。
道家的莊子認為,生與死是相互轉化的。一個生命的消失,就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因為萬物由道而來,終需回歸到道,萬物的運作都是道在引導。《莊子·知北游》中說:「生是死的同類,死是生的開始,誰能知道它們的端緒!」
莊子的妻子死了,莊子的朋友惠子前往表示弔唁,莊子卻正在分開雙腿像簸箕一樣坐著,一邊敲打著瓦罐一邊唱歌。惠子說:「你死去的妻子跟你生活了一輩子,生兒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傷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著瓦缶唱起歌來,不也太過分了吧!」莊子說:「不對啊。這個人她初死之時,我怎麼能不感慨傷心呢!然而仔細考察她開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來就不曾具有形體,不只是不曾具有形體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氣。夾雜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變化而有了元氣,元氣變化而有了形體,形體變化而有了生命,如今變化又回到死亡,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運行一樣。死去的那個人將安安穩穩地寢卧在天地之間,而我卻嗚嗚地圍著她啼哭,自認為這是不能通曉於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莊子·至樂》)
這個故事表達了莊子以生為苦,以死為樂的思。在莊子看來,整個人生就是一個「苦身疾作」(《至樂》)而又「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齊物論》)的辛苦勞作過程,況且人生充滿痛苦,無長久而真實的快樂,「人之生也,與憂俱生。壽者惛惽,久憂不死,何苦也!」(《至樂》),那麼死就是一種解脫、一種休息,因此,在莊子那裡,死亡意味著對人生之累的解除,死亡因此而獲得的甚至超越生命生存本身的價值。
基督宗教認為,人有兩種生命:身體的生命和靈性的生命。身體的生命是上主所創造的,靈性的生命是因著基督徒把上主作為救主而獲得的。身體的生命會消亡,而靈性的生命則會永生。當身體的生命死亡之時,便是靈性的生命回歸上主的那刻。所以基督宗教認為:生是一個開始,死亦是一個開始;生是從上主到塵世的過渡,死是從塵世到上主的歸回;生為人世間添加了一位新員,死為天國引渡了一位僑民。生,固然可喜;死,亦應可賀。
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學者許紀霖博士說:2001年我在哈佛大學當訪問學者,有一次我到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去訪問,接待我的是弗里德曼教授,美國很有名的一位研究中國的政治學大家。他對我說,今天下午我們大學有一個法文系的老教授去世了,我要去參加的葬禮,你願不願意一起去。我說好啊,一起去了。那真是很開眼界、葬禮在一片寂靜的墓地舉行,她的女兒穿了一身紅色的衣服,在葬禮儀式上高聲朗讀她的母親,那位法語老教授生前翻譯的法語詩歌,為母親送行。整個氛圍有點像莊子說的「鼓盆而歌」。(騰訊思享會·海上文化談第5期《現代人如何面對死亡?》)
為此,華東師範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的黃劍波教授回應:基督宗教在處理死亡的時候,認為身體的死亡只是逗號,不是一個句號,而且意味著是一個新的可能性。因此,對於基督徒來說,按道理來說身體的死亡,這是一件好的事:我現在可以不用天天擠公交車、擠地鐵了,不用這麼辛苦的在世上承受很多的苦難。
任何一種宗教都力圖回答人存在的終極性問題即關於死亡的問題,揭示死亡的意義。基督宗教對於死亡問題的答案,是建立在希臘哲學和希伯來信仰基礎之上的。本文在論述基督宗教的死亡觀之前,首先簡要介紹了希臘哲學和希伯來聖經對死亡的基本觀點。新約中,特別是福音書與保祿神學都認為,無論身體的死亡,還是靈性的死亡或永遠的死亡,都是罪的必然結果;但耶穌基督以自己的死亡打破了死亡對人的權勢。
基督宗教不僅超越了死亡,也更珍視生命。當一個人解決了「死」的問題之後,他的「生」就會顯出其價值,他不再貪生怕死,不再畏首畏尾,他會以積極、樂觀、勇敢的心態度過自己的人生,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實、更有意義。經上說:「就如規定人只死一次,這以後就是審判;」(希9:27)又說:「誠然天主對一切行為,連最隱秘的,不論好壞,都要一一審判。」(訓12:14)因此,基督徒相信死後要面對上主的審判,要向神交賬,所以活著時又怎敢放縱私慾,任意妄為呢?唯有活著要珍愛生命也要關愛他人,人活著就是要榮耀上主,活出上主的形象和樣式、完成上主託付人的責任、滿足上主造人時的期待,才會經歷人生的意義和豐盛!
基督宗教視死為「新生」,是從今生過渡到天國、從暫時過渡到永恆、從異土過渡到故鄉的「生」。所以當基督徒去世時,活著的基督徒把親人的去世不過看為是暫時的分別,相信和期待彼此在天國的重逢。於是基督教徒的喪禮其實是一個慶典,雖然喪禮當中也有眼淚,但這是滿有盼望的憂傷,內中飽含著盼望和延續生命的信息。2013年4月17日,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的葬禮在倫敦的聖保祿大教堂舉行。整個葬禮,氣氛莊重而不凝重,所有的嘉賓在進場時,盛裝出席,神采奕奕,談笑風生。葬禮進行中當嘉賓回憶與撒切爾夫人交往的往事時,會場中傳出一陣陣笑聲。為什麼撒切爾夫人葬禮上的氣氛不是我們中國人常見的沉痛、哀傷,反而是輕鬆和喜樂呢?撒切爾夫人出生於基督信仰家庭,一家人都是基督徒。她在生前便安排好她葬禮細節,包括要讀的經文,最重要的兩段經文安排她的孫女和現任首相卡梅隆誦讀。其中英國現任首相卡梅隆誦讀的便是福音:「『你們心裡不要煩亂;你們要信賴天主,也要信賴我。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我去,原是為給你們預備地方;如不然,我早就告訴了你們。我去了,為你們預備了地方以後,我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為的是我在那裡,你們也在那裡。去的地方,你們知道往那裡去的路。」多默說:『主!我們不知道你往那裡去,怎麼會知道那條路呢?』耶穌回答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裡去。』」
生死智慧是宗教的核心所在,是人類求生避死的思想、行為和結果的總和,是確立文化價值系統的基礎。海德格爾指出,如果不能對死的意義有所領悟,則終難把握價值,就是說,只有依據對死的理解,人才能確立自己的人生態度,建立社會生活的行為原則和價值系統,如果視死為更美好的開端,則人生不過是不屑一顧的過渡,而生的價值也就在於追求死後的幸福。如果以死為一切生命意義和價值的永遠終止,則人生如夢,一切皆是水中月,鏡中花,萬事到死都死空。如果把死看成是身體活動的停止,而精神和幸福將永存,則人生就會追求不朽的精神與永恆的幸福而奮鬥。可見,生死問題實在是人類理智面臨的尖銳挑戰。對它的回答,是人們決定人生態度、人生目標,建立人生觀、價值觀、倫理觀的基石,更是認識生命真相的鑰匙。
推薦閱讀:
※遺囑
※我想給這個世界留些什麼<四>
※面對死亡我們能做什麼
※[轉載]優雅地離去:當佛教大師面對死亡【轉載】
※努力,讓你離死亡遠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