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鍊強大內心的神奇智慧》序
《修鍊強大內心的神奇智慧》序
王覺仁
王陽明曾經是一個非常響亮的名字,心學曾經是一門風靡天下的顯學--不論是在明清以降的中國,還是在近代以來的日本,這都是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然而,在當代中國,假如你在大街上做一個問卷調查,問一問王陽明是誰,以及心學在講什麼,也許在一百個人中,都不見得有一個人能答得上來。
這是為什麼呢?是古人的思想、學問、智慧已經過時,對今天的我們已然毫無意義?還是我們的生活已經非常美好,人格已經十分完善,內心已經足夠強大,生命的潛能都已實現,每一天都活得超級有幸福感,所以不需要思考自己的人生還缺少什麼,更不需要了解古人的生命智慧對我們意味著什麼?
倘若你的情況是後者,那麼我要恭喜你--你不需要看這本書了。因為,陽明心學就是一門讓你的生活品質更高、人格更完善、內心更強大、幸福感更深、更能實現各種生命潛能的學問,假如你已擁有這種人生,那當然不需要陽明心學了。
然而,如果你覺得自己的人生還不夠完美,心靈還需要滋養,精神境界還需要提升,或者你認為古人的生命智慧並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失去價值,那麼這本書正是你現在所需要的。我希望通過這本書,和你一起來探討兩個問題:
一、心學是什麼?
二、在今天這個時代,心學對我們有什麼用?
顧名思義,心學就是研究「心」的學問。古人所謂的「心」是一個很廣義的概念,大體包括我們今天所說的心態、觀念、思想、心靈、精神、人格等等。總之,心學就是「心靈之學」。可是,我們為什麼需要心靈之學呢?
我們處在一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人類利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空前繁榮的物質文明,竭力讓生活中的一切都變得更為便捷、高效和舒適。作為人類文明的一員,我們對此當然樂觀其成(並且樂享其成),畢竟沒有人希望自己生活在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然而,遺憾的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社會並沒有向我們配套提供人生的意義,便捷、高效和舒適的生活也不等於幸福本身。這就是現代文明的「先天病症」,它導致的「臨床表現」就是:我們想盡一切辦法追求富裕的物質生活,卻日漸荒蕪了自己的精神生活;我們以一種永不饜足的姿態佔有了越來越多的外物,卻任由自己的心靈陷入一場日益嚴重的饑荒。其結果,就是地球上的每個國家都在瘋狂地追求經濟發展,卻基本無視國民的幸福指數;每個人都在竭盡全力地攫取物質財富,卻不知道自己的生活為什麼會變得越來越痛苦、迷惘和糾結,並且日甚一日地充滿了挫折感、不確定感和不安全感。
要治癒這種「文明病」,最好的療救之道,就是把我們習慣向外追逐的眼睛轉回來,開始關注被我們自己放逐已久的心靈。用孟子的話說就是:「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做人的學問沒什麼特別的,就是把習慣放縱的心收回來而已。)而王陽明的心學,正是「求其放心」之學,因此正是我們這個時代之所需,也是每個人之所需。
一個人活得成不成功,也許可以用財富的多寡和事業的大小來衡量,但是一個人活得幸不幸福,卻很難用外部指標去判定,只能由每個人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用句通俗的話說,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腳知道。在這一點上,生活中最好的例子就是婚姻。一個人的婚姻生活是否幸福,由外人通過「有房有車」(或「無房無車」)去判斷通常並不靠譜兒,只有當事人自己的感覺才算數。所以,如果一個人的心靈是健康的,那麼不需要億萬家資和豐功偉業,只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他(她)就會感到幸福;反之,如果一個人的心靈處於亞健康或不健康狀態,那麼即便讓他(她)成為世界首富,成為所有人眼中的天之驕子,他(她)本人也不一定會感到幸福。由此可見,一個人的心靈狀態,是與他(她)的人生幸福直接相關的。
至此,我們就可以回答上面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了:心學是什麼?答:心學就是一門教你擁有健康心靈的學問。
那麼,什麼樣的心靈狀態才算是健康而良好的呢?我們又該如何達到這種狀態呢?
要判斷一個人的心靈狀態是否健康良好,最簡單的標準,就是王陽明經常引用的《中庸》里的一句話:「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一個人無論處在怎樣的境遇之中(富貴、貧窮、順境、逆境),都能保持自在安詳、自得其樂的心境。說白了,就是不管混得好不好,都始終保持內心強大。做到這一點,就可以稱為「君子」,亦即心靈健康的人。而要想獲得這樣的心靈狀態和精神境界,就必須通過兩個字--修行。
世人對「修行」通常存有誤解,以為只有看破紅塵、遁入空門才是修行,或至少是遠離塵囂、參禪打坐才叫修行。事實上,修行的正確定義應該是:修正自己錯誤的心態和行為。既然如此,那麼置身於萬丈紅塵中,恰恰比躲到深山老林更有利於修行,也更能見出修行的功夫。道理很簡單:如果外在環境十分單純,你怎麼有機會檢驗自己的心態和行為是否正確呢?只有置身在複雜的環境下,不斷與他人、社會互動,一個人才更有可能發現自己心態和行為方面的種種毛病,從而加以修正。
此外,也有不少人認為「修行」是宗教人士的專利品,或歸屬於宗教信仰範疇,這也是一大誤解。除非你認為自己的人格已經足夠完善、人生已經非常完美,否則你就必須修行。這個道理也很簡單:連我們住的房子都要維護,開的車子都要定期保養,你憑什麼認為你的心靈不需要修行呢?
今天的中國,很多人之所以活得沒有幸福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在於大多數中國人都不懂修行為何物,從而疏於照看自己的心靈。心靈是幸福的「感受器」,而健康和良好的心靈狀態則是幸福的直接源泉。因此,如果我們對於心靈的運作機制一無所知,對於心靈與人生的關係全然懵懂,任由自己的心靈家園常年拋荒,那無異於親手斬斷了我們與幸福之間天然具有的聯繫。
那麼,修行要遵循怎樣的標準呢?
對此,王陽明和所有宋明理學家一樣,其標準只有六個字:存天理,去人慾。
這是儒家文化在中國近現代以來遭到最嚴厲批判的六個字,也是宋明理學包括陽明心學被誤解乃至曲解得最嚴重的地方。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天理」通常被解釋成封建禮教,而「人慾」往往被理解為人的基本慾望。倘若如此,「存天理,去人慾」當然就是一種嚴重扼殺人性的錯誤觀念。正是基於這種理解,才有了近一百年來無數國人對宋明理學的口誅筆伐。
事實上,「天理」絕不是封建禮教--在朱熹那裡,「天理」指的是宇宙法則;在王陽明這裡,「天理」指的是宇宙與心靈共通的法則(心即理)。同時,「人慾」也絕不是指人的基本慾望(如衣食住行之類),而是指那些越出法律與道德邊界的不合理、不正當的慾望。因此,陽明心學對「存天理,去人慾」的正確解釋就應該是:一方面,我們要了解更多的宇宙與心靈共通的法則,對內心保持更多的覺知覺照;另一方面,我們要不斷去除內心世界那些不合理、不正當的慾望。這才是陽明心學提供給我們的修行指南,更是我們獲得心靈健康的唯一途徑,也是我們通往幸福人生的必由之路。
其實,上述理念並非宋明理學家或王陽明的個人專利。在現代經濟學中,有一個簡單卻含義深遠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慾望。「效用」是個比較抽象的詞,大致可以理解為「所得」:比如你得到了一個饅頭,吃下去會有肚子飽的效用;得到了一輛汽車,會有省時便利的效用;聽了一場音樂會,會有心情愉悅的效用,等等。在這個公式里,幸福與效用成正比關係--在慾望既定的情況下,你的所得越多,幸福感越強。同時,幸福與慾望卻是成反比關係--在所得既定的情況下,你的慾望越小,幸福感越強。
從這個公式,我們不難推出通往幸福的兩條途徑:一、讓自己的慾望保持不變,同時不斷增加所得;二、讓自己的所得保持不變,同時不斷減少慾望。很顯然,不管你想通過哪個途徑獲得幸福,有一點是共同的--你不能讓慾望無節制、無止境地膨脹。因為不論你的所得如何增加,只要你的慾望一直在膨脹,你的幸福感就只會越來越小。反之,無論你的所得是否增加,只要你的慾望一直在減少,那麼毫無疑問--你的幸福感只會與日俱增。
這個簡單的經濟學原理,其實也是中國儒、釋、道三家(包括陽明心學)一直在告訴我們的一條「幸福學」原理。只可惜,今日國人常常把這樣的原理視為老生常談,或者斥之為迂腐冬烘,從而拋諸腦後。所以,在今天的中國,很多人都會遭遇這樣的困惑:我明明一直在打拚,收入也逐年遞增,可是我的幸福感為什麼沒有得到相應的提升呢?
答案很簡單:你忽視了自己的心靈修行,從而喪失了對內心慾望的掌控。換言之,當你的慾望膨脹的速度遠遠超越了你的收入增長的速度,你就與近在咫尺的幸福擦肩而過乃至背道而馳了。當然,陽明心學教我們節制慾望,並不是要我們放棄一切。它只是告訴我們:要獲得幸福,你盡可以在「效用」(所得)上做加法,但同時必須在「慾望」上做減法。倘若如此,你的幸福指數一定會穩步提升。理論上講,即便你的收入一直沒有增加,只要你通過修行把自己的不良慾望減少到最低,那麼你的幸福感就會趨於無窮大。
因此,關於上面提出的第二個問題:在今天這個時代,心學對我們有什麼用?答案就是:心學能夠讓你了解心靈的運作機制,洞悉宇宙與心靈共通的法則,從而保持對內心的覺知覺照,進而找到人生的意義,獲得你本應擁有的幸福。
在本書中,我用了佛教禪宗、西方哲學、心理學、量子力學等貌似與心學無關的諸多知識和理念來解析陽明心學,目的並不是想炫耀我的博學,而是給讀者提供更多的參照系,希望能通過古今中外不同智慧的比較和相互印證,讓大家更深入地理解心學。如果因此能誘發你對陽明心學之外的人類智慧的興趣,那我寫這本小書的意義就更大了,我也會因此感到分外的快樂。
此外,我在書中很多地方採用了「對話體」的方式,也就是讓王陽明和他的學生圍繞許多問題展開對話。之所以這麼做,一是讓文風更為輕鬆,增加閱讀快感,二是通過反覆問答增強邏輯性,使得對相關問題的思考更為嚴密、更為深入。有必要指出的是,這些對話的內容大部分不是王陽明說的,而是我在充分理解、吸收心學精神的基礎上,結合其他知識(如佛教禪宗、西方哲學等),針對當代國人的許多現實問題所做的思考和討論。我這麼做,旨在解決當下的問題,而不僅是簡單地對陽明心學進行翻譯、注釋。從嚴格意義上講,書中討論的很多東西已經超出了陽明心學的範疇,而某些地方似乎也顯得不太嚴肅(如偶爾讓陽明「穿越」一下,討論一些當代話題),但我的本意並不是想曲解古人或博讀者眼球,也不是想篡改心學或是對王陽明不尊重,而只是希望給讀者提供一個比較開闊的閱讀視野,讓你拋開門戶之見(如儒與佛、心學與禪宗、東方文化與西方科學等),獲得一種圓融而通透的思維方式,從而更有效地解決當下面對的問題,更直接地切入你每一天都面臨的煩惱、痛苦、糾結和困惑。
總而言之,我寫這本書,不僅是想替古人說一個明白(宋明理學和陽明心學遭遇的百年沉冤該得以昭雪了),更是想讓今天的中國人在更多智慧的啟迪下活得幸福。
如果讀者想研究原汁原味的陽明心學,那我建議你還是去讀王陽明的代表作《傳習錄》,甚至可以去研究《王陽明全集》。但是,如果你沒有時間、也沒有條件去做精深的研究,同時又希望用心學指導自己的生活,那麼本書應該能夠幫助你--它能讓你用儘可能少的時間和精力,去領略一個大儒的強大內心和精神境界,去了解許許多多與陽明心學有著諸多相通之處的古今中外的生命智慧。
關於本書的寫作,我希望做到的是通俗而不庸俗、淺顯而不淺薄、深刻而不晦澀、兼收並蓄而不混亂蕪雜。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做到了,但至少我已經儘力。寫這本書,我完成了一趟心靈之旅,大致重走了一遍從十幾歲到現在二十多年間的心路歷程。書中大多數的困惑、煩惱以及深深的糾結與追問,都是在我身上曾經發生過的。現在,我真誠地寫下了自己求索和找到的答案,期待著與你分享。
自序通常放在一本書的前面,但往往是作者最後寫的。此刻,寫完最後一個字的時候,我感到了一種無比充盈的幸福。
這一刻,我和你心靈相通。
2013年4月於福建漳州
推薦閱讀:
※一個千古帝王的內心獨白:如果是我問心有愧呢?
※源自內心的力量 | 永不止步
※打動人內心的溝通智慧(五)
※舜緣居,內心世界較神秘的幾大生肖是哪個
※【念佛轉變內心】寂靜法師2016年3月25日會龍寺佛七法會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