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亞共和國和塞瓦斯托波爾市
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又譯作克里木,克里米亞韃靼語:Къырым, Къырым Мухтар Джумхуриети;烏克蘭語:Крим, Автономна Республ?ка Крим;俄語:Крым, Автономн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Крым),是烏克蘭唯一的一個自治共和國,也是黑海北部海岸上的一個半島,東部是刻赤半島,與大陸隔刻赤海峽相望,首都是辛菲羅波爾。面積25500平方公里,人口200萬(2013.10),其中俄羅斯族佔60%,烏克蘭族佔25%,韃靼族佔12%。它的名字源自塔塔爾語「克里木」,是韃靼人最早期汗王的名字。
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是烏克蘭全國唯一一個擁有單獨憲法的地方政權,還有自治共和國國歌和國徽。《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憲法》規定,克里米亞最高蘇維埃(議會)和部長會議(政府)是該自治共和國的兩大權力機構。 克里米亞最高蘇維埃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地方的最高權力機關。經過2010年混合選舉,即50%按選舉區選舉,50%按黨派提名選舉,經過競爭6個黨派越過3%的門檻進入議會,目前總共有100名議員,其中地區黨占議席總數的80%。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最高蘇維埃的權力包括:經與總統協商後提名,任命部長會議主席人選,任命其他部長會議成員;監督政府活動;通過預算等。在其權力架構中,政府須對議會負責。 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國旗於1992年開始使用並於1999年正式通過。國旗長寬比例為1:2。自上而下為藍、白、紅三色條紋。其中白色部分佔旗幟的三分之二,紅色與藍色部分各佔六分之一。如果被垂直升起,這面旗幟的藍條應位於左邊,紅條位於右邊。 蘇聯解體後,許多克里米亞的分裂勢力使用了各種設計。曾經被公開使用得最為普遍的設計是帶有藍色克里米亞地圖輪廓的白底旗幟,類似於現在塞普勒斯國旗。但許多克里米亞最高委員會的成員都支持另一種「白底,頂部為七彩彩虹色」的版本。儘管如此,1992年5月5日克里米亞自治政府宣布,沒有任何方案被選中。 1992年6月5日,五種方案被提交給克里米亞議會: 藍白相間,中間為較寬的白色底色,頂部與底部為較窄的藍條。 白底,頂部為七彩彩虹色。 白色與淺藍色兩色旗。 黃綠藍三色,加上一條面積相同的紅條豎懸一側。 目前的藍白紅三色設計,並在圖案中間帶有國徽(the coat of arms)。 最終,V. Trusov和A. Malgin所設計的方案5被選為克里米亞的旗幟。G. Jefetov和V. Jagunov設計的國徽被建議在旗幟中進行展示出來。旗幟的最終設計於1992年9月24日被第二次提交給克里米亞最高委員會。直到1999年4月21日,這一設計才被正式通過。 地理 克里米亞半島的疆界與烏克蘭境內的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相同,位於黑海和亞速海之間,面積26270平方公里,總人口220萬(包括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和塞瓦斯托波爾直轄市),其中俄羅斯人150萬,佔68%;烏克蘭人35萬,佔16%;克里米亞韃靼人28萬,佔12.7%。大陸和半島之間為錫瓦什海,狹長的阿拉巴特沙嘴(Tonka of Arabat)將該海與亞速海隔開。向北克里木半島與歐洲大陸通過一條僅數公里寬的彼列科普地峽相連。半島的東部是刻赤半島,它與大陸隔刻赤海峽相望。刻赤海峽連接黑海和亞速海。 克里米亞半島的海岸線形成幾個海灣和良好的天然港口。在半島的西北部上是卡爾基尼海灣,在半島的西南有塞瓦斯托波爾和巴拉克拉瓦等良港,在半島的東北部有刻赤海灣,在東南部有費奧多西亞海灣及同名的良港。北、中部為平原;東南部的刻赤半島為低丘陵,富鐵礦藏。南部的克里木山地,長150千米,寬50千米。北坡平緩,南坡陡峻,最高峰羅曼科什山海拔1545米。山區多處已闢為自然保護區。克里木山南麓濱海地帶長約150千米,寬2~8千米,屬亞熱帶氣候。半島上河流短促少水。分布地中海型植被。景色優美,氣候宜人,為烏克蘭最大的療養、旅遊勝地。 南部的克里木山地是一長150公里、寬50公里的中山,北坡平緩,南坡陡峻,最高峰羅曼科什山海拔1545米。山區櫟、山毛櫸和松林茂密,山頂為草地,多處已闢為自然保護區。克里木山南麓濱海地帶長約150公里,寬2~8公里。冬季溫和,1月平均氣溫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西部山地達1000~1200毫米。半島上河流短促少水。分布地中海型植被。平原地區主產小麥、玉米、向日葵等。山區養羊業較盛。南部狹長的濱海地帶廣泛栽種葡萄、亞熱帶果樹、香精油料作物和煙草等。有採礦、化學、機械製造、食品等工業,大型企業多集中在鐵礦開採中心刻赤。氣候宜人,景色優美,交通便捷,旅遊、療養區和城鎮呈珠狀分布,為蘇聯最大的療養、旅遊勝地。 歷史 今天能夠找到的最早的在克里米亞半島定居的人是凱爾特人,前7世紀塞西安人開始將他們排擠掉了,只有在山區還有少數留了下來。與此同時希臘人開始在海岸建立殖民地。 前438年這裡建立了一個叫做博斯普魯斯王國的國家,這個國家與雅典的關係非常好,它向雅典提供麥和其它貨物。前15年,克里木半島海岸上的國家和城市都淪為羅馬帝國的附屬國。此後克里米亞半島相繼被不同的民族佔領:250年被哥特人,376年被匈奴,8世紀被可薩人,1016年被拜占庭1237年被蒙古人。 13世紀義大利商城熱那亞將其競爭者威尼斯逐出克里木半島並在半島的海岸上建立了多個城市。這些繁冒商城一直存在到奧斯曼帝國佔領克里米亞半島為止。與此同時韃靼人已經佔領了半島的中部和北部。金帳汗國分裂後成吉思汗的一個後代在這裡建立了一個克里木汗國。克里米亞半島一直是克里米亞韃靼族居住之地,首府為巴赫奇薩賴(Bakhchisaray)。克里米亞汗國(1430年~1783年),又名可里米亞汗國、克里木汗國。是15世紀中葉在克里木半島上建立的封建國家,原為蒙古帝國下轄的四大汗國之一的金帳汗國的屬地。由大蒙古帝國的四大汗國之一的欽察汗國(或稱金帳汗國)分裂後的諸多獨立汗國之一,由成吉思汗之孫禿花-帖木兒的後裔哈吉.格萊一世所建。13世紀30年代,蒙古人征服了克里木半島和黑海北岸草原地帶的阿蘭人(亞速人)、欽察人、亞美尼亞人、希臘人等當地居民。13、14世紀之交,金帳汗國在索爾哈特(即舊克里木)設置總督管轄區。1430年,哈吉.格萊(1430~1466在位)在當地突厥韃靼封建主的支持下,脫離金帳汗國,建立了獨立的克里米亞汗國,定都巴赫奇薩賴(烏克蘭南部半島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的巴赫奇-薩萊村)。後來,他的兒子們為王位繼承權發生爭吵。最初,次子努爾.道拉特.格萊獲勝(1466年-1467年、1474—1475、1476-1478年在位),但是,最後的勝利者是第六個兒子明裡·格來(1468-1474年、1475—1476年、1478-1515年在位)。1468年,明裡·格來對喀發的熱那亞人們作了一次答謝訪問,他們曾協助他捉住努爾.道拉特.格萊。與此同時,奧斯曼帝國蘇丹穆赫默德二世派一支騎兵隊,由哥杜克阿赫麥德帕夏統率,前往奪取喀法,他於1475年6月4-6日奪取該城。明裡·格來由於熱那亞人的一再挽留與喀發人一起被困在喀法,並在此被奧斯曼人俘虜。然而,兩年之後,他作為蘇丹的屬臣被送回克里米亞。克里米亞南岸直接由奧斯曼中央政府管理,在喀法設一位常駐帕夏,從伊斯蘭·格來二世(1584-1588在位)即位起,開始以奧斯曼帝國蘇丹的名字頌讀胡特巴。東以頓河下游為界,西至第聶伯河下游地區,向北一直延伸到耶列茲城和坦波夫。格萊家族是虔誠的穆斯林,這使克里米亞有強烈的伊斯蘭教特徵。15世紀,金帳汗國開始解體,分裂成多個汗國。其中,朮赤後人哈吉·格萊成立了克里木汗國。該汗國一度稱雄黑海北岸的南俄草原,以金帳汗繼承人自居,烏克蘭、俄羅斯地區都曾遭到克里木汗國的頻繁侵略。1475年土耳其人入侵,從1478年到1774年這個汗國是奧斯曼帝國的一個附屬國。15世紀,金帳汗國開始解體,分裂成多個汗國。其中,朮赤後人哈吉·格萊成立了克里木汗國。該汗國一度稱雄黑海北岸的南俄草原,以金帳汗繼承人自居,烏克蘭、俄羅斯地區都曾遭到克里木汗國的頻繁侵略。1572年,克里木汗國曾圍攻莫斯科,擄掠人口十五萬,屍骸塞滿莫斯科河。但是,落後的游牧國家最終不敵逐漸開化的俄羅斯帝國。克里木汗以金帳汗的繼承者自居,竭力保護各弱小汗國,在奧斯曼帝國蘇丹支持下,力圖在伏爾加河沿岸重建穆斯林國家,為此同俄國進行了長期的戰爭。奧斯曼帝國戰敗,1774年俄羅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兩國締結《楚庫克-凱那爾吉和約》,克里木汗國脫離奧斯曼帝國而獨立。奧斯曼帝國衰落時,他們也弱了,受土爾扈特部阿玉奇汗與俄人攻擊。1774年俄羅斯迫使奧斯曼帝國(1299~1922)承認克里米亞獨立,從1777年起,克里米亞汗王沙希因附屬俄羅斯。不久,克里米亞貴族起義反對沙希因,沙希因向俄國人請求援助。波特金率7萬俄軍到達克里米亞。克里木汗國世系:哈吉.格萊一世 1430-1456,1456-1466哈依達.格萊 1456努爾.道拉特.格萊1466-1467,1474-1475,1476-1478明裡.格萊1475-1476,1478-1514穆罕默德.格萊一世 1514-1523格哈茲.格萊一世 1523-1524薩爾達特.格萊一世 1524-1532伊斯蘭.格萊一世 1532薩哈比.格萊一世 1532-1551道拉特.格萊一世 1551-1577穆罕默德.格萊二世 1577-1584伊斯蘭.格萊二世 1584-1588格哈茲.格萊二世 1588-1596,1596-1608法特.格萊一世 1596脫脫迷失.格萊 1608薩拉瑪特.格萊一世 1608-1610穆罕默德.格萊三世 1610,1623-1624,1624-1627傑依.本.格萊 1610-1623,1624,1627-1635伊納亞特.格萊1635-1637巴哈杜爾.格萊一世 1637-1641穆罕默德.格萊四世 1641-1644,1654-1666伊斯蘭.格萊三世 1644-1654阿迪勒.格萊1666-1671賽里姆.格萊一世 1671-1678,1684-1691,1692-1699,1702-1704穆拉德.格萊1678-1683哈吉.格萊二世 1683-1684薩爾達特.格萊二世 1691沙法.格萊 1691-1692道拉特.格萊二世 1699-1702,1708-1713格哈茲.格萊三世 1704-1707卡普蘭.格萊一世 1707-1708,1713-1716,1730-1736道拉特.格萊三世 1716-1717薩爾達特.格萊三世 1717-1724明裡.格萊二世 1724-1730,1737-1740法特.格萊二世 1736-1737薩拉瑪特.格萊二世 1740-1743賽里姆.格萊二世 1743-1748阿爾斯蘭.格萊1748-1756,1767哈里姆.格萊1756-1758齊瑞姆.格萊1758-1764,1768-1769賽里姆.格萊三世 1764-1767,1770-1771麥斯兀德.格萊1767-1768,1771-1772道拉特.格萊四世 1769, 1775-1777卡普蘭.格萊二世 1769-1770沙哈比.格萊二世 1772-1775沙哈里.格萊 1777-1782巴哈杜爾.格萊二世 1782-17831783年,正處於衰落之中的的奧斯曼帝國(1299~1922)與奧地利帝國有戰端,無暇東顧,俄羅斯正式將整個克里米亞半島納入自己的版圖,併入俄國的克里米亞隸屬塔夫里達州管轄,最後一位汗被送羅德島被突厥人斬首。從18世紀中期以來的歷史看,克里米亞一直隸屬俄羅斯,是俄羅斯帝國夢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為奪取它所付出的代價可謂不小。為了將克里米亞半島併入俄版圖,沙俄17世紀同土耳其進行了9次戰爭。1854年至1856年,這裡爆發了以俄羅斯為一方,英國、法國、土耳其皮埃蒙特和奧地利為另一方的漫長而艱苦的「克里米亞戰爭」。雖然這場拉鋸戰以西方盟國最終艱難取勝而告終,但沙俄軍隊在著名的巴拉克拉瓦戰役里擊敗英國輕騎兵而挽回了一些顏面。1918年建立了塔夫里達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為俄羅斯聯邦的成員。1921年10月18日,又成立了隸屬俄羅斯聯邦的克里米亞韃靼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首府辛菲羅波爾。官方語言為俄語和克里米亞韃靼語。1946年蘇聯最高蘇維埃發布命令,解散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成立克里米亞州。1954年5月,為紀念烏克蘭與俄羅斯聯邦合併300周年,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下令將克里米亞州劃歸烏克蘭。
1921年,克里米亞韃靼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宣告成立,隸屬俄羅斯聯邦。此時,克里米亞的主體民族仍然是韃靼人。然而在1944年後,斯大林以許多克里米亞韃靼人與德國合作為由,將全部克里米亞韃靼人強制移民至中亞,韃靼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也被改為克里米亞州。數十萬韃靼人流離失所,據稱有46%的人在流放中死於飢餓或疾病,數十年後才被允許回歸故鄉。
後來韃靼人開始了回歸運動,蘇聯解體後這個回歸過程也一直在繼續,但目前人口仍然僅有20餘萬。克里米亞的人口構成,60%仍為俄羅斯人,25%為烏克蘭人。克里米亞從烏克蘭回歸俄羅斯的呼聲很高,但大部分韃靼人卻堅決表示反對,但因處於少數地位,所發出的聲音難以發揮決定作用。1945年6月30日克里米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降格為克里米亞州(俄語:Крымская область),並在1954年轉由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管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克里木半島也是一些很血腥的戰役的戰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辛菲羅波爾被納粹德國占。德軍在此進行了戰爭期間最大規模的屠殺之一,包括俄羅斯人、猶太人和吉普賽人在內的22,000名當地居民被害。1941年12月13日,奧托·奧倫多夫帶領別動隊,一次就殺害了至少14,300辛菲羅波爾人。1944年4月,蘇軍解放辛菲羅波爾。5月18日,城市裡的克里米亞韃靼人與整個克里米亞韃靼族被驅趕到中亞地區。1954年4月26日,辛菲羅波爾連同克里木半島一起被尼基塔·赫魯曉夫從俄羅斯劃歸到了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91年蘇聯解體後,辛菲羅波爾成為烏克蘭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的首都。1941年德國軍隊在試圖佔領連接克里木半島和大陸的地峽時損失慘重。最後德軍還是衝破了蘇軍的防線,只有塞瓦斯托波爾從1941年10月一直堅持到1942年7月4日。1944年蘇軍重占塞瓦斯托波爾。同年許多克里木半島上的韃靼人被流放,大約46%被流放的人死於飢餓或疾病。1945年2月在克里木半島的雅爾塔召開雅爾塔會議。雅爾塔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英、蘇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蘇聯克里米亞半島雅爾塔舉行會議,又稱克里米亞會議(Crimea Conference)。會議時間為1945年2月4~11日。雅爾塔會議對於緩和反法西斯盟國之間的矛盾、加強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協調對德日法西斯的作戰行動、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進程以及在二戰後懲處戰爭罪犯、消除納粹主義和軍國主義勢力影響等起了重要作用,對戰後世界格局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 到1954年為止克里木半島是俄羅斯聯邦蘇維埃加盟共和國的一部分。1954年,為了慶祝「兄弟的烏克蘭與俄羅斯結盟300周年」,時任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主導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通過決議,把屬於俄羅斯版圖的克里米亞半島作為「恆久友誼的象徵」贈給烏克蘭,決議的理由是「鑒於克里米亞同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經濟上有共同性、地域接近、經濟和文化關係密切。」。儘管如此,當年將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並沒有引起俄羅斯人的強烈反感:一方面,領土變更是在強盛時期的蘇聯國內進行;另一方面,俄羅斯在蘇聯佔據特殊地位,「劃歸」事件並未觸及到俄羅斯的根本利益。隨著蘇聯解體,俄羅斯人意識到克里米亞將永久地劃歸烏克蘭所有。於是俄羅斯一些政黨和團體就以克里米亞歷史上「就是俄羅斯的」,以及「1954年蘇聯最高蘇維埃的決議不合法」為由,提出不放棄「任何一寸神聖的領土」。來自自民黨的俄國家杜馬議員庫里揚諾維奇表示:「我們不應該再與烏克蘭續籤條約,當年赫魯曉夫是在酩酊大醉的情況下將克里米亞送給烏克蘭的。」蘇聯解體後克里米亞半島成為烏克蘭的一部分,許多半島居民對此不滿,1992年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通過大選產生了自己的議會和總統。因克里米亞半島上的居民以俄羅斯族為主,在政治傾向上親俄羅斯,其回歸俄羅斯或獨立的政治傾向也得到俄羅斯議會和俄某些官方人士的支持,塞瓦斯托波爾軍港還駐有俄羅斯的黑海艦隊,當時情況相當1994年3月27日,克里米亞就是否贊成脫離烏克蘭問題舉行全民公決,60%公民投票,其中80%的人贊成克里米亞獨立,主張該地區俄羅斯人擁有雙重國籍,將俄語規定為克里米亞共和國第二官方語言。烏克蘭中央堅決決不允許克里米亞脫離烏克蘭,重申是烏克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斷採取強硬措施,駐克里米亞半島的軍人數量從1.8萬人增至5.1萬人,加強對克里米亞的控制。 1994年7月庫奇馬任烏克蘭總統以後,在對俄政策上,主張恢復同俄羅斯的經濟和文化聯繫,同俄羅斯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兩國關係有了大的改善。俄羅斯總統和政府在公開場合一再表示克里米亞問題是烏克蘭的內政。1995年3月17日,烏克蘭議會頒布法令廢除克里米亞共和國憲法和總統制,決定黑海艦隊基地塞瓦斯托波爾劃歸烏克蘭中央政府管轄,成為直轄市。1996年6月28日,烏克蘭議會通過國家獨立後第一部憲法,承認克里米亞為自治共和國,擁有自己的憲法,實際上承認了以俄羅斯人為主體的克里米亞自治。1997年5月31日,俄羅斯與烏克蘭簽署《友好合作夥伴關係條約》,確認克里米亞半島歸烏克蘭所有,克里米亞半島上主體民族俄羅斯族也逐漸順應了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的自治制度,並與烏克蘭各民族和睦相處。緊張,這引起了烏俄兩國矛盾。 2014年2月隨著總統亞努科維奇失蹤並被通緝,烏克蘭首都基輔的形勢已經完全「倒向」西方,但在烏克蘭南部,情況卻完全不一樣。對烏克蘭有著重要戰略意義的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議會定於26日召開特別會議,討論克里米亞目前的形勢。議會議長康斯坦丁諾夫稱,會議可能討論克里米亞從烏克蘭獨立的問題。2月25日,一些當地民眾舉行示威活動,抗議基輔發生的政治動蕩,一些示威者甚至要求克里米亞「併入俄羅斯」。
「一群強盜掌了權」
克里米亞共和國的居民以俄羅斯族為主,在政治傾向上親俄羅斯。1954年前,這裡是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俄羅斯聯邦的領土。目前,克里米亞的塞瓦斯托波爾軍港還駐有俄羅斯的黑海艦隊。
25日當天,數百名示威者聚集到自治共和國議會建筑前,要求自治共和國宣布烏克蘭目前的政府為非法。一些示威者還高喊口號:「俄羅斯,請救我們。」
「一群強盜掌了權」,一名39歲的示威者稱:「我已經準備好拿起武器,去與哪些篡奪權力的法西斯分子作戰。」「只有俄羅斯才能保護克里米亞。」另一名示威者安東尼稱。
示威者要求克里米亞舉行全民公投,以決定是繼續留在烏克蘭,成為一個獨立國家,還是直接併入俄羅斯。
當天,這些示威者還與另一支支持基輔的示威者遭遇,並發生小範圍衝突。
俄駐軍罕見現街頭
最近幾天,克里米亞各地接連發生親俄羅斯的示威遊行,人數最多的達到數千人。塞瓦斯托波爾政府機構前的一面烏克蘭國旗也被降下,換成了俄羅斯國旗。
美國媒體注意到,在克里米亞發生親俄示威遊行時,一輛俄羅斯駐軍的裝甲車和兩輛滿是俄軍士兵的卡車也「罕見」出現在當地街頭,「這是在展示俄羅斯在這個島嶼的存在」,該媒體報道稱。(百千)
俄稱不會武力干涉
又訊俄羅斯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主席馬特維延科26日表示,俄羅斯不可能武力干涉烏克蘭。
馬特維延科當天對媒體說,俄方已經表明並且重申立場,俄羅斯無權、也不會幹涉主權國家的內政,俄羅斯武力干涉烏克蘭的情況不可能發生。她再次強調,亞努科維奇依然是烏克蘭合法總統的事實不容置疑,烏克蘭議會未按法律規定執行總統彈劾程序。
對於烏克蘭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親俄居民要求加入俄籍問題,馬特維延科說,俄羅斯主張烏克蘭主權國家的完整性,不提供任何形式的分離主義情緒。俄羅斯關心的是,烏克蘭作為俄羅斯鄰國,能夠保持既有政權體制。據新華社電
人口和語言 根據2001年烏克蘭人口普查的結果,克里米亞全部人口中民族構成為:俄羅斯人58.32%,烏克蘭人24.32%,克里米亞韃靼人12.10%,白俄羅斯人1.44%,韃靼人0.54%,亞美尼亞人0.43%,猶太人0.22%,義大利人0.015%。 此外還有一部分重歸故鄉的韃靼人、突厥語的猶太人、德國人、亞美尼亞人、希臘人和保加利亞人。烏克蘭語是唯一的官方語言,也是烏克蘭政府唯一的語言。但克里米亞政府的業務工作主要還是使用俄語。比起其他地區,企圖擴大教育和政府事務對烏克蘭語的使用一直不太成功。 新華網烏克蘭辛菲羅波爾3月17日電(記者盧敬利義高潮)烏克蘭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議會17日決定,克里米亞獨立成為主權國家,命名為克里米亞共和國。並正式申請加入俄羅斯聯邦,稱將把在克里米亞半島所有的烏克蘭國家財產收歸國有。克里米亞議會宣布俄羅斯盧布成為克里米亞第二官方貨幣。 中新網3月17日電據國際文傳電訊社報道,克里米亞議會17日做出決定,克里米亞最高議會(Supreme Council of Crimea)更名為「國家議會」(State Council)。克里米亞將於3月30日起使用莫斯科時間。2月22日,烏克蘭發生政權更迭。烏克蘭議會罷黜了總統亞努科維奇,修改了憲法,將總統大選定於5月25日。克里米亞不承認烏克蘭議會決定的合法性。3月6日,克里米亞議會投票通過加入俄聯邦,並於3月16日舉行全民公投的決議。克里米亞16日舉行公投後,公投委員會負責人馬雷舍夫17日表示,根據對克里米亞全民公投100%選票的統計結果,參與公投的96.77%選民投票支持共和國加入俄羅斯。據俄總統網站3月17日晚間發布的消息,普京簽署的這份總統令說,鑒於克里米亞人民在3月16日公投中表達的意願,俄羅斯承認克里米亞共和國是獨立的主權國家。總統令自簽署之日起生效。3月18日,俄羅斯正式與克里米亞共和國和塞瓦斯托波爾市簽署加入俄聯邦的條約。俄羅斯總統普京發表講話,稱克里米亞是「俄羅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塞瓦斯托波爾聯邦直轄市(Sevastopol) 目前由俄羅斯實際控制,港口,海軍基地,黑海艦隊司令部所在地。位於克里木半島西南端,北緯44°36′,東經33°32′。該市位於克里木半島的南部,與義大利的米蘭和法國的里昂位於同一緯度。面積770平方公里,2013年人口30萬,28個民族,大多數為俄羅斯人,信仰東正教。地處俄羅斯歐洲部分南部黑海北岸,北有鐵路經克里木州首府辛菲羅波爾,可直達莫斯科,南出黑海海峽可通地中海,戰略地位重要。城市坐落在塞瓦斯托波爾灣和南灣沿岸階梯形山坡上。該地屬地中海式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乾燥。港域分布在9個海灣內,周圍群山環抱,地形隱蔽,避風條件優越,為天然良港。塞瓦斯托波爾灣和南灣為主要港區。航道水深9 4~10 7米,碼頭水深6 4~7 6米。港口設施完備,並與鐵路相連。氣溫1月最低-1 1℃,8月最高26℃,年降水量約360毫米。
塞瓦斯托波爾,原屬土耳其蘇丹的屬國克里木汗國。1783年併入俄羅斯帝國後建軍港和要塞。從1854年英法與俄國爆發的克里米亞戰爭開始,塞瓦斯托波爾已隨著戰鬥不息的時代而演化成一個要塞都市,大量的堡壘、壕溝和故意製造的迷宮隧道圍繞市區。
1918~1920年蘇聯國內戰爭期間,曾先後被德軍和英﹑法﹑希軍以及白衛軍佔領。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於1941~1942年遭到德軍多次進攻。當地軍民奮戰250晝夜,鉗制並消滅大量德軍,終因寡不敵眾於1942年7月4日被德軍攻佔,至1944年5月9日解放。 塞瓦斯托波爾是前蘇聯黑海艦隊所在地,1996年塞市根據烏克蘭法律對外國公民開放,允許外國船隻進入。1997年烏克蘭和俄羅斯正式簽訂了俄羅斯黑海艦隊駐紮烏克蘭領土的協議。 烏克蘭直轄市塞瓦斯托波爾市2014年3月16日與克里米亞一同舉行地位公投,95.6%的選民投票支持加入俄羅斯。俄羅斯總統普京2014年3月18日與克里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代表簽署條約,克里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將以聯邦主體身份加入俄羅斯。烏克蘭概況 烏克蘭是歐洲除俄羅斯外陸地面積最大的國家。境內有大小河流2.3萬條,湖泊2萬多個,其中3000條河流長度超過10公里,116條超過100公里。主要河流有:第聶伯河、南布格河、德涅斯特河、北頓涅茨克河、普魯特河和多瑙河。森林資源較為缺乏,森林覆蓋率14.3%,跨越三個植被帶—森林沼澤帶、森林草原帶和草原帶。礦藏資源72種,主要有煤、鐵、錳、鎳、鈦、汞、石墨、耐火土、石材、石油和天然氣等,鐵礦藏量約275億噸。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相對匱乏,其中80%蘊藏在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和黑海沿岸,90%依賴進口。頓巴斯為烏最大的煤礦,已探明儲量1090億噸。東西長1316公里,南北長893公里。最大山係為西部的喀爾巴阡山,最高峰戈爾維拉峰海拔2061米。最長河流第聶伯河發源於俄羅斯,流經烏克蘭河段長981公里。大部分地區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克里米亞半島南部為亞熱帶氣候。1月平均氣溫-7.4℃,7月平均氣溫19.6℃。
「烏克蘭」一詞最早見於《羅斯史記》(1187年)。1237年到1241年拔都西征攻克基輔,建立金帳汗國。1654年烏克蘭哥薩克首領赫梅利尼茨基與俄羅斯帝國簽訂《佩列亞斯拉夫和約》,烏克蘭與俄羅斯正式合併。1922年,烏克蘭加入蘇聯(西部烏克蘭1939年加入)。1990年7月16日,烏議會通過《烏克蘭國家主權宣言》。1991年8月24日宣布獨立。 面積603700平方公里,人口4555萬(2013年1月1日)。共有130多個民族,烏克蘭族佔77%,俄羅斯族佔17%(800萬),其他為白俄羅斯族、猶太族、韃靼族、摩爾多瓦族、波蘭族、匈牙利族、羅馬尼亞族、希臘族、德意志族、保加利亞族等。官方語言為烏克蘭語,通用俄語。主要宗教為東正教天主教。 民族 除主體民族烏克蘭族外,人口數量占第二位的是俄羅斯族,佔總人口的17%,約800萬人。俄羅斯族在烏克蘭佔有特殊地位。俄羅斯族在烏克蘭一些地區居住比較集中,特別是在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俄羅斯族人占的比重高達67%,其次主要分布在盧甘斯克州、頓涅茨克州、哈爾科夫州、扎波羅熱州、敖德薩州、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和赫爾松州。 猶太人 猶太族的人口數量在烏克蘭占第三位。1989年該民族共有48.6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比重為0.9%。2/3的猶太人居住在基輔市、敖德薩州、切爾諾維策州、哈爾科夫州、日托米爾州、文尼察州和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而且猶太人主要居住在城市裡,農村很少有猶太人。大多數猶太人會說俄語或烏克蘭語。 白俄羅斯族 烏克蘭的白俄羅斯族有44萬人(1989年數字),占烏克蘭總人口的0.8%。白俄羅斯族主要居住在烏克蘭各地的城鎮里,他們主要分布在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頓涅茨州、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盧甘斯克州、尼古拉耶夫斯克州、哈爾科夫州、扎波羅熱州和基輔市。 其他少數民族 摩爾多瓦族主要分布在靠著當今摩爾多瓦共和國的烏克蘭南部的敖德薩州和扎波羅熱州。人口有30萬人,占烏克蘭全國人口的0.5%。烏克蘭的保加利亞族共有23.4萬人,占烏全國人口的0.4%,他們主要分布在敖德薩州和扎波羅熱州。 波蘭族總共有21.9萬人,占烏全國人口的0.3%,其中65%居住在日托米爾州、赫梅利尼茨基州、利沃夫州和基輔州。 還有一些人數更少的民族分布頗為集中,例如,匈牙利人,其96%居住在外喀爾巴阡州;加告茲人,其68%居住在敖德薩州;希臘人,其85%生活在頓涅茨州;羅馬尼亞人,其22%居住在外喀爾巴阡州。韃靼族在烏克蘭民族問題上佔有特殊地位。 行政區劃 全國有24個州,1個自治共和國,2個直轄市,共27個行政區劃。具體如下:1個自治共和國: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2個直轄市:基輔、塞瓦斯托波爾;24個州:基輔州、文尼察州、沃倫州、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頓涅茨克州、日托米爾州、外喀爾巴阡州、扎波羅熱州、伊萬諾-弗蘭科夫斯克州、基洛沃格勒州、盧甘斯克州、利沃夫州、尼古拉耶夫州、敖德薩州、波爾塔瓦州、羅夫諾州、蘇梅州、捷爾諾波爾州、哈爾科夫州、赫爾松州、赫梅利尼茨基州、切爾卡瑟州、切爾諾夫策州、切爾尼戈夫州。 烏克蘭歷史 烏克蘭歷史上是基輔羅斯的核心地域。也是近代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10世紀前後,東斯拉夫各部落在今烏克蘭地區結合形成古羅斯部族,並建立了基輔羅斯國家。12—14世紀,由於封建割據,古羅斯部族逐漸分裂成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3個支系。約從14世紀起,烏克蘭人開始脫離古羅斯而形成為具有獨特語言﹑文化和生活習俗的單一民族。13—15世紀,烏克蘭曾先後抗擊蒙古人﹑日耳曼人及奧斯曼土耳其人的入侵,從14世紀起歷受立陶宛大公國和波蘭等國的統治。17—19世紀,在第聶伯河中游一帶以基輔﹑波爾塔瓦和切爾尼戈夫為中心形成了烏克蘭現代民族。 1654年,烏克蘭哥薩克領袖赫梅利尼茨基與俄羅斯沙皇簽訂《佩列亞斯拉夫和約》,商請沙俄來統治自此東烏克蘭(第聶伯河左岸)與俄羅斯帝國正式合併,開始了烏克蘭和俄羅斯的結盟史。18世紀,俄羅斯又相繼把烏克蘭和黑海北岸大片地區併入自己的版圖。到1795年,除加利西亞(1772—1918年屬於奧地利)以外,烏克蘭其餘地區均在沙皇俄國統治之下。 1917年底東烏克蘭地區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蘇維埃政權,成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18年至1920年外國武裝干涉時期,西烏克蘭(東加利西亞和西沃倫)被波蘭佔領。1922年蘇聯成立,東烏克蘭加入聯盟,成為蘇聯的創始國之一。根據波蘭和蘇聯簽訂的《里加條約》,西烏克蘭成為波蘭領土,1939年11月,二戰爆發,波蘭被分割佔領,西烏克蘭與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戰火首先燒到烏克蘭,蘇聯在烏克蘭地區遭受了嚴重失敗。基輔戰役,蘇聯大約損失了約70萬士兵,德國如願佔領了烏克蘭全境。1944年11月,蘇軍重返烏克蘭。二戰期間,烏克蘭地區成為戰爭的重災區,軍民死傷慘重,物資損失更是不可計數。 1986年,蘇聯烏克蘭境內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嚴重的爐心融毀輻射外泄事件,造成嚴重後果。但當時蘇聯官方開始時向世界和該國人民隱瞞事件真相,被國外媒體和核輻射檢測部門揭露後,蘇聯的官僚意識受到廣泛批評。1985年,戈爾巴喬夫在蘇聯上台後,歷史和現實積累的各種矛盾開始表面化,民族主義和民族獨立傾向迅速抬頭,全國政局開始急劇動蕩,同時,烏克蘭開始了其獨立步伐。 1989年9月,烏克蘭人民爭取改革運動(簡稱「魯赫」)成立,成員迅速擴大到百萬人。1990年7月16日,烏議會通過《烏克蘭國家主權宣言》。1996年烏克蘭通過新憲法,確定烏為主權、獨立、民主的法制國家,實行共和制,總統選舉後任期5年,最高議會有450個席位。 2004年總統選舉因違規而進行再次投票,維克托·尤先科贏得選舉。 2006年3月26日,烏克蘭舉行最高蘇維埃選舉。3月30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布選舉結果,5個黨派進入新一屆最高蘇維埃,其中地區黨獲得450個議席中的186席,季莫申科競選聯盟129席,我們的烏克蘭81席,社會黨33席,烏克蘭共產黨21席。8月4日,最高蘇維埃批准地區黨領導人亞努科維奇出任新一屆政府總理。新政府由地區黨、社會黨、共產黨和我們的烏克蘭4黨聯合組成。10月17日,我們的烏克蘭負責人宣布退出聯合政府。推薦閱讀:
※俄否決聯合國克里米亞提案,中國棄權
※克里米亞問題與烏克蘭民族構建(下) | 冬川豆
※如何正確看待普京吞併克里米亞這件事?
※「俄出兵克里米亞」是真是假? 烏前總統做最後一搏
※普京簽署命令承認克里米亞為獨立主權國家
TAG:克里米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