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氏針灸特色及臨床經驗(下)
重視爪切善施手法
「陸氏針灸」的創始人陸瘦燕教授和他的夫人朱汝功教授,在臨床上一貫強調正確、熟練運用針刺手法是取得療效的關鍵之一。尤其在治療臟腑病時,運用補瀉手法,其療效確比不用補瀉手法為佳。這如同內科治病,辨證、用藥、劑量三者缺一不可,是相輔相成的。
爪切進針法
他們主張雙手協同操作,十分重視左手切按穴位的作用,是陸氏針灸的特色之一。
具體方法:以左手大拇指甲用力按穴;右手持針,中指須抵住針身,無名指抵在患者皮膚,然後將針沿左大拇指甲邊緣,一捻一插迅速刺入皮膚。
爪切進針法的優點:一是減少疼痛或不疼痛;二是正確取穴,不致偏離;三是宣散血氣,避開血管或器官;四是便於施行各種針刺手法。
行氣手法
行氣手法是使「氣至病所」的一種針刺手法,可以提高療效。在《刺灸法匯論》中,陸瘦燕夫婦將行氣手法列為一類獨立的手法,並將其歸納為「捻轉行氣法」、「提插行氣法」、「呼吸行氣法」、「按壓行氣法」及「針芒行氣法」5種,填補了近代針灸文獻的空白。臨床上,常用針芒行氣法結合弩法以行經氣。
針芒行氣法:是行氣手法的一種,針芒即針向,指針刺的方向,是用針向來控制經氣傳導的方向。
操作方法:欲氣上行,針芒向上刺;欲氣下行,針芒向下刺。
弩法:是用於行氣的一種輔助手法。
操作方法:《針灸問對》曰:「……待氣至。如欲上行,將大指次指掐住針頭,不得轉動,卻用中指將針腰輕輕按之,四五息久,如撥弩機之狀。」
即在得氣的基礎上,用大指、次指將針掐住,用中指按壓針腰,若要針感向上傳導,弩按的方向要在針的下方;要針感向下,弩按要在上方。
補瀉手法
補瀉手法是通過補虛瀉實以達到調和陰陽、疏調營衛的目的。陸瘦燕夫婦尤其重視「燒山火」與「透天涼」,他們從源到流,從理論到操作,深入而精闢地研究了這2種複式手法,並對具體操作方法作了考究。
「燒山火」手法:以徐疾、提插、九六、開闔四法的補法為主,配合捻轉法的補法組成。
操作程序是:先進至天部,緊按慢提九次,次進至人部,緊按慢提九次,再進至地部,緊按慢提九次,然後從地部一次退至天部。這樣分三部進針,一部退針(三進一退),稱為1度。反覆操作3度,倘有熱感,出針揉閉其穴,如無熱感,可反覆再施,或留針待熱至。
「透天涼」手法:以徐疾、提插、九六、開闔四法的瀉法為主,配合捻轉法的瀉法組成。
操作程序是:進針直達地部,緊提慢按六次,退至人部,緊提慢按六次,再退至天部,緊提慢按六次,這樣一部進針,分三部退針(一進三退),稱為1度。反覆操作3度,如有涼感,即可出針,並搖大其穴,如無涼感,可反覆再施,或留針待涼感產生。
陸瘦燕認為,手法成敗的關鍵:一是切實掌握進針、退針的層插的幅度,要求層次分明,提插均勻。二是刺激須適度。三是施術必須在得氣的基礎上進行。四是須囑病者留意針感,以免忽略輕微的感應,但不要暗示。五是如果施術3度,未達到目的時,可留針10~15分鐘,往往能提高療效。
據其經驗,熱感往往在酸脹感的基礎上產生;涼感則多產生於沉重感的深化。至於涼熱感應出現的部位,可因人而異,有的先在施術部位開始,逐步擴散,有的則先出現在肢端,有的甚至可出現在對側。
病例5:感冒
吳某,男,39歲。
頭痛鼻塞,周身酸楚,體溫37.4℃,惡寒咳嗽,痰白而黏,咯痰不爽,胃呆納少,大便3日未行,脈浮而濡,舌苔薄白。
此風寒束表之感冒發熱,擬予清解。
處方:手三里穴,施透天涼手法。
施行手法3度後,患者訴說全身感覺涼爽,當時測得體溫為36.6℃,較術前下降0.8℃。次日,頭痛鼻塞等癥狀相繼消失而愈。
提倡溫針、伏針、伏灸
溫針
在數十年的臨床中,陸瘦燕夫婦秉承前輩的經驗,大力提倡溫針。他們認為溫針和灸法是二種截然不同的治療方法。灸法是將艾絨或其他藥物放置在體表的穴位上燒灼、溫熨,借艾火之力,振陽溫經而起陷下,發揮祛散陰寒的效能。溫針是針尾加艾燃燒,籍艾火的溫熱,通過針體的傳導,可透達肌膚深部,不但有溫行經氣的功效,還有加強手法的作用。
當經氣虛損時,用補法配合使用溫針,能幫助經氣運行,起溫陽補益的作用。當經氣為外邪所閉阻時,用瀉法使邪氣宣洩,經絡通暢,配合使用溫針,可加強血氣的運行,達到去壅決滯之目的。
故不論在補法或瀉法時均可應用溫針,溫針深受病者歡迎,亦為廣大醫家所採用。
在臨床上,溫針適用於受陰寒侵襲而致的疾病,如冷麻不仁、走注疼痛、關節不利、經絡壅滯、腫脹腹滿以及癱瘓、痿、痹諸證,對久病經絡空虛、榮衛之氣不調者,效果更顯著。
但對高熱、肝陽、心悸、驚恐、局部紅腫或抽搐、震顫、喘息等不能留針的病症,一般不宜施用。
在臨床上,他們認為:「溫針只需取其溫暖,並不需燒之熾熱,故使用溫針時,艾炷不宜過大過多,一般只須1壯(如棗核大)即可。」如果艾炷過大過多,「待灸至內部感熱,往往外面的皮膚已經灼傷,輕者針處紅赤,重者潰爛,非但達不到治病目的,反而增加病人痛苦,有失溫針溫通經脈之意。」
伏針、伏灸
伏針、伏灸在前人文獻中無從考稽,陸瘦燕夫婦在隨父臨診和自己的醫療實踐中體會到,伏天天氣炎熱,人體腠理開疏,陽氣旺盛,此時或針或灸,容易使伏留筋骨深處的外邪隨汗外泄,無論補虛瀉實,均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是冬病夏治的一種有效方法。病者深受其益,也成為陸氏針灸流派的一大特色。(上海中醫藥大學龍華醫院陳宇傑整理)
推薦閱讀:
※特色菜
※莫紀宏:香港特色普選對民主政治實踐有新貢獻
※從晉A到晉M,你不知道的山西特色美食!
※家族信託,財富管理端出「特色菜」
※幾款特色醬香菜肴的美味做法,色香味俱全喜歡嘗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