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 - 簡介

HBV病毒顆粒圖示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種很小的病毒,它屬於嗜肝脫氧核糖核酸(DNA)病毒組中的一個成員。病毒顆粒由外膜和內核兩部分組成,完整的HBV顆粒是直徑42nm的球形顆粒,其外膜厚7nm,由蛋白質和膜脂質組成,稱作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由於其最早在澳大利亞發現,所以曾被稱為「澳大利亞抗原」,簡稱「澳抗」。中心部分的直徑約28nm,為病毒的核心,其中包括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內核中心含有病毒基因(DNA)和DNA多聚酶。

HBV DNA的兩鏈長短不一,長鏈(L)完整,為負鏈,長度恆定,約3200個核苷酸。短鏈(S)為正鏈,長度可變,約為長鏈長度的50~100%,鏈的增生按5′-3′順序進行。在不同分子中短鏈3′端的位置是可變的,而短鏈和長鏈的5′端位置固定點為粘性末端,通過250~300個核苷酸鹼基配對,以維持DNA分子的環狀結構。在粘性末端兩側,兩鏈5′端各有一個由11個bp組成的直接重複序列(Direct repeat DR)-5′TTCACCTCTCC,該DR位於第1824個核苷酸者稱DR1,位於第1590個核苷酸者稱DR2,在病毒複製中起作用 乙型肝炎病毒侵入機體後,在肝細胞內進行複製繁殖。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組DNA在肝細胞核內進行複製,轉錄,在合成核心顆粒後,被轉運到肝細胞漿內,在通過內質網和細胞膜時合成其外殼部分,並以發芽的形式釋放出肝細胞。 人體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後,可引起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應答,並激發自身免疫反應及免疫調節功能紊亂,致使病變的肝細胞產生或釋放大量正常或異常的蛋白質,進一步促使免疫損害加重,使病情不斷發展。

乙肝病毒 - 形態

1.大球形顆粒:亦稱Dane顆粒,它是一種由一個囊膜和一個含有DNA分子的核衣殼組成的病毒顆粒,直徑約42nm.核衣殼為20面體對稱結構。遊離的核衣殼只能在肝細胞核內觀察到。血中Dane顆粒濃度以急性肝炎潛伏期後期為最高,在疾病起始後則迅速下降。Dane顆粒表面含有HBsAg,核心中還含有雙股有缺口的DNA鏈和依賴DNA的DNA多聚酶。目前認為Dane顆粒即完整的HBV。

2.小形球顆粒:直徑約22nm的小球形顆粒是HBV感染後血液中最多見的一種。它由HBsAg,即病毒的囊膜組成。化學組成為脂蛋白,可按其特有的密度與正常血清蛋白部分分離。在此顆粒中未檢出達DNA多聚酶活性。目前認為HBV的小顆粒不是HBV,可能是它感染肝細胞時合成過剩的囊膜而遊離於血循環中。 3.管形顆粒:直徑約22nm,長度可在100~700nm之間。實際上它是一串聚合起來的小顆粒,但同樣具有HBsAg的抗原性。

乙肝病毒 - 結構

乙型肝炎病毒模擬圖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種DNA病毒,屬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是直徑42nm的球形顆粒。又名Dane顆粒,有外殼和核心兩部分。

外殼

外殼就是這件所謂的「外套」,它厚7-8納米,由脂質雙層和蛋白質組成的囊膜。脂質雙層內含有S抗原、前S1和前S2抗原,它們一起又構成了外殼上大、中、小三種蛋白形式,統稱為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也就是人們俗稱的澳抗。

核心

核心顆粒直徑28納米,呈二十面體立體對稱,它的表面才是病毒真正的衣殼,由乙肝病毒的核心抗原 (HBcAg)組成。遊離態的核衣殼只能在肝細胞的細胞核內觀察到。通過強去垢劑或者酶處理的方法,還可以暴露出HBV的另一個主要的抗原e抗原,它的本質還不是十分清楚,但多數人認為是核心的斷片。

基因組

乙肝病毒的基因組最引人注目的一個特徵就是它非常小,其DNA 分子大約含有約3200個核苷酸,比已知的最大的病毒基因組小几百倍,和人類擁有的基因組相比較,僅僅是百萬分之一。而且乙肝病毒DNA的兩鏈長短不一,長鏈完整,長度恆定,為負鏈。短鏈是正鏈,長度可變,大概是長鏈的50%~80%。表面抗原和核心抗原都是由Dane顆粒的DNA編碼而來。

乙肝病毒 - 抗原組成

1.HBsAg:HBsAg是由HBV的基因組所特定的,為上述三種形態的顆粒所共有。HBsAg能刺激機體產生相應抗體—抗HBS,它是HBV的中和抗體,具有免疫保護作用,HBsAg的檢出是HBV感染的標誌之一。

2.HBcAg:HBcAg存在於Dane顆粒的核心和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細胞核內。在乙型肝炎的急性期、恢復期和HBcAg攜帶者中常可測出抗~HBc。此抗體對病毒無中和作用。體內如發現HBcAg或抗~HBc表示HBV在肝內持續複製。

3.HBeAg:有關e抗原的本質還不十分清楚,但多數認為它是潛藏存在於Dane顆粒的核心部分。到目前為止,尚未在HbsAg陰性的血清中出現過。HBeAg是一種溶性抗原。抗原已知有三種亞型:e1,e2及e3。由於HBeAg與DNA多聚酶在血液中的消長相符,故HBcAg的存在可作為體內有HBV複製及血清具有傳染性的一種標記,血中HBsAg滴度越高,HBeAg的檢出率亦愈高。有些病人可出出現HBe抗體,可能也是一種有保護作用的抗體。

乙肝病毒 - 抗原及抗體

乙型肝炎病毒電鏡下的模樣

1.HBsAg:血清中檢測到HBsAg,表示體內感染了HBV,因而是一種特異性標誌。HBsAg陽性見於:①急性乙型肝炎的潛伏期或急性期(大多短期陽性);②HBV致的慢性肝病、遷延性和慢性活動性肝炎、肝炎後肝硬化或原發性肝癌等。③無癥狀攜帶者。 2.抗HBs:表示曾感染過HBV,不論臨床上有無肝炎癥狀表現,均已得到恢復,並且對HBV有一定的免疫力。 3.HBcAg與抗HBc:由於HBcAg主要存在於肝細胞核內,並僅存在於Dane顆粒中。因此,對病人血清不能檢測HBcAg,而測抗HBc.血清內抗HBc陽性反映:①新近有過HBV感染;②體內有HBV增殖;③有助於診斷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特別是少數病例就診時已處於急性恢復期早期,HBsAg已從血中消失,此時血中僅有抗HBc存在,因此,對恢復期患者可作病因追索。 4.HBcAg和抗HBe:HBcAg的存在常表示病人血液有感染性。HBcAg陽性揭示病人肝臟可能有慢性損害,對預後判斷有一定幫助。抗HBe陽性對病人可能有一定的保護力。

乙肝病毒 - 致病機理與免疫性

1.特異性抗體:受乙肝病毒感染後,機體可產生三種抗體,抗HBs、抗HBc及抗HBe.抗HBs一般在感染HBV後4周出現,對乙肝有保護作用。

2.免疫複合物的損傷作用:在乙型肝炎病人血循環中常可測出HBsAg—抗HBs的免疫複合物。免疫複合物可引起Ⅲ型變態反應,其中以關節炎和腎炎最為常見。在暴發性肝炎病從血中有時也可同時測HBsAg—抗HBs,這種病人預後不良,死亡率高。因此,認為免疫複合物可在肝外引起病人的一系列癥狀。

3.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目前認為HBV是非溶細胞性的,即不會增殖裂解被感染的細胞。因此,機體清除乙肝病毒主要依賴T細胞(Tc, T殺傷細胞)或通過抗體介導的K細胞來殺傷靶細胞,將病毒釋放於體液中,以後再經抗體作用。

4.自身免疫反應:HBV感染肝細胞後,一方面可引起肝細胞表面抗原的改變,暴露出膜上的肝特異蛋白抗原(Liver specific protein:;LSP),另一方面可能因HBsAg含有與宿主肝細胞蛋白相同的抗原,從而誘導機體產生對肝細胞膜抗原成份的自身免疫反應。

5.乙型肝炎與原發性肝癌:國內外資料均提示肝炎患者的肝癌發病率比自然人群高。肝癌病人有HBV感染指示者也比自然人群高。

乙肝病毒 - 傳染

乙肝的主要傳染源是病人和HBV抗原攜帶者。在潛伏期和急性期,病人血清均有傳染性。HBV的傳染性很強,據報道,接種0.00004ml含病毒的血液足以使人發生感染。輸血或注射是重要的傳染途徑,也可口感染。外科和口腔手術、針剌、使用公用剃刀、牙刷等物品,皮膚微小操作污染含少量病毒的血液,均可成為傳染源。通過呼血吸昆蟲傳染乙型肝炎亦有報道。近來有人報告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慢性HBsAg攜帶者唾液標本中檢測到HBsAg及Dane顆粒,因此,HBsAg隨唾液經口傳播的途徑應當重視。孕婦在妊娠後期患急性乙型肝炎,其新生兒容易感染此病。由於乙型肝炎容易感染此病。由於乙型肝炎患者和HBsAg攜帶者的精液、陰道分泌物均可檢出HBsAg,因此,兩性接觸傳播乙型肝炎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乙肝病毒 - 滅活

HBV在體外抵抗力很強,紫外線照射,加熱60℃4小時及一般濃度的化學消毒劑(如苯酚,硫柳汞等)均不能使之滅活,在乾燥或冰凍環境下能生存數月到數年,加熱60℃持續10小時,煮沸(100℃)20分鐘,高壓蒸汽122℃10分鐘或過氧乙酸(0.5%)7.5分鐘以上則可以滅活。

乙肝病毒 - 防治

人工主動免疫: 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目前使用的疫苗有:1.血源疫苗:從無癥狀HBV攜帶者血清中提純的HBsAg經甲醛滅活而成。為阻斷母嬰傳播,新生兒分別於出生時,出生後1個月、6個月各注射1次,共3次,可獲得良好的預防效果。2.基因工程疫苗:將編碼HBsAg的基因克隆於酵母菌中,使其高效表達出HBsAg,經純化製成疫苗。此疫苗的優點是可大量製備並且排出血源疫苗中可能有潛在未知病毒引起感染的可能。 人工被動免疫:用含有高效價抗-HBs抗體製備的人免疫球蛋白(HBIg),可用於緊急預防。一般在接觸HBV後的8天內注射有預防效果。HBIg可與乙肝疫苗聯合應用。


推薦閱讀:

這10大體征,證明肝病已出現惡化!
【肝病保健】養生專題:
每天1事遠肝病不得癌
乙肝病毒還能引起其他疾病
平衡肝病的養與治

TAG:乙肝 | 肝病 | 病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