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芳華 歷久彌香——電影《芳華》觀感之五     浙江日報

歲月芳華 歷久彌香——電影《芳華》觀感之五

吳孟婕

  看《芳華》的兩個多小時,我的內心常常感到不適。大多數時候,這種不適感表現為煎熬。

  煎熬在電影結尾處達到頂峰——男女主角劉峰和何小萍坐在車站的長椅上,畫面和場景讓人想起蘇聯老電影《兩個人的車站》的海報。漸漸地,劉峰和何小萍把頭靠在一起,兜兜轉轉幾十年,這兩個比文工團所有其他人都活得不易的人互相取暖。這時,蕭穗子的旁白響起:「只有他們兩個人才獲得了真正的平靜。」在我看來,這分明是導演強加給他們身上的平靜和升華。對於劉峰而言,他尚且是一名落魄的英雄,而何小萍自始至終甚至沒有機會享受生活的任何「饋贈」,又何來從高處回歸後的平靜。

  即便馮小剛在《芳華》中明顯對青春「美」的那部分過於放大,我也並不懷疑他緬懷青春的真切。從頭至尾,主創們的表達欲都非常旺盛。這一方面說明,作品走了心,另一方面也說明,作品沉醉於自我表達。不管觀眾有沒有感動,他們自己先被感動了。

  拍了20多年電影的馮小剛一直是一位「大眾化」導演,從未是一位銳利的觀察者、批評家或作者。他習慣於逃避複雜的人性,推崇「悲情」「溫情」式的敘事方式,而後者無疑更符合商業電影的邏輯。但這一馮氏電影的「金科玉律」,在《芳華》中發生了某種錯位。這一次,馮小剛使用了嚴歌苓的文工團故事做框架,卻並未完全延續其主題。他的野心要大得多,既想要表達對「那些花兒」的緬懷,又想表現戰爭改變人的命運,還想關注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訴求太多,難免力有不及。

  但這樣一部半青春、半史詩作品,確實已足夠躋身於年度優秀國產電影的前幾位,也足夠讓觀眾走入影院、讓影評人爭論不休。連日來,對電影的解讀、評論層出不窮,且呈兩極分化之勢。因為某影評微信公眾號的一條留言,本來認為《芳華》存在許多問題的我,在心裡與這部電影、與馮小剛和解了。

  先說說和解的原因——

  我一度認為,從蕭穗子這個第三者的視角展開故事,是《芳華》的一大敗筆。影片中,但凡兩位主角遭遇不堪,旁白總會適時地響起:「後來,我終於理解(明白)了……」一切都被理解了,一切都被原諒了,缺少應有的思考,顯得過於輕描淡寫。

  但細想又覺得,引入一個講故事的人,可以讓虛變實,也能讓實變虛。它讓電影像竹筍一樣,生長出重重多義之衣,不同欣賞水平、不同年齡層次的觀眾能「品」出不一樣的味道。這可能出自創作者的技巧,也可能是各種原因之下的無心插柳,但必須看到,《芳華》確實吸引了許多「非存量」觀眾,即平時不進電影院的觀眾,如年紀比較大的人群。這對中國電影市場來說可謂「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

  有人說,《芳華》是一部無法被定義的電影。說它是青春片吧,它的質地比市面上那些所謂的青春片要醇厚得多。是戰爭片吧,前半段的抒情就顯得突兀了。是歷史題材吧,最後幾位戰友在海南的相聚以及車站的定格又算什麼?而這樣無法被定義類型的電影,恰恰是最難駕馭的,就像在無人區長跑,沒有里程碑,沒有標的物,身在何地,東南西北,只能靠創作者去感知。說白了,拼的是才華。

  而馮小剛的糾結,還不僅僅在於「才華」和「野心」之間的拉鋸。當年,在一系列賀歲片獲得成功、開拓電影市場凱旋後,他說過一句話:「不要以為我不會玩藝術片那一套,這些我都懂,只是不拍罷了。」後來,馮小剛陸續拍了「無意討好觀眾」的《夜宴》《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老炮兒》《我不是潘金蓮》,包括這部《芳華》。10年中只有一部例外——其導演生涯口碑最差的《私人訂製》,但幫投資人收回了《一九四二》的虧損。

  10年來,馮小剛的新聞往往難免「炮轟」。《一九四二》票房慘敗,他「開撕」觀眾,說觀眾根本不懂什麼是好電影;《私人訂製》口碑極差,他「開撕」影評人,宣稱與影評人勢不兩立;到了《老炮兒》,總算是口碑票房雙收,他又「撕」起了同行,原因是《老炮兒》最初20%的排片,不及同期上映的其他電影。每一次「炮轟」,都暴露了馮小剛內心的不安和緊張,因為怕輸,所以得先嚷嚷一通,就算嚇唬不了別人,也能給自己壯膽。而每「炮轟」一次,他也變得更擰巴、更糾結。

  時刻準備戰鬥,是好事,但別忘了還有一個詞叫「用力過猛」。我相信,每位導演心中都有一個最想拍的故事,等待著最好的講述時機。我也相信,《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芳華》都是馮小剛真正想拍的故事,為此他頂著投資方股票漲跌的壓力,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和代價。

  「拍想拍的電影」乍聽之下很理想主義,但同時也是說,以個人的絕對標準拍電影,其他人不清楚這條「金線」的具體含義,解釋權屬於創作者本人。但可以確定的是,在很多大導演尤其是與馮小剛同時代的導演作品崩坍時,他提出了一個「不一樣」的標準,沒有隨波逐流。

  但我還是更懷念那個拍《甲方乙方》的馮小剛。那時的他,沒那麼擰巴,沒那麼多包袱,拍著老百姓真正愛看、接地氣的電影,還承認自己是一個賀歲片導演。

  《甲方乙方》里有一句台詞:「轉眼又是金秋,齊大媽包的餃子,倍兒香。」每次看,每次聽何冰說出台詞,我就特別懷念小時候奶奶包的餃子。我覺得好電影,就該是這樣的。

  最後,告訴你們那條觸動我的網友評論:「4年前,馮小剛批評《小時代》,我很不服。現在我長大了,覺得《芳華》很棒。」

  好電影必須經過時間沉澱,接受一代代觀眾檢閱。相信《芳華》的命運會與《小時代》截然不同,在很多年後,仍會有人翻看這部「老電影」。

評分

  • 1
  • 2
  • 3
  • 4
  • 5
  •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主辦 | ?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版權所有 版權聲明 | 關於浙報集團 | 聯繫方式 | 廣告服務 [ 幫助 ]

    浙公網安備 33010302000900號


    推薦閱讀:

    美軍撤兵日本有玄機 浙江日報
    舌尖上的癌症 浙江老年報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浙江日報
    《走遍中國》之浙江省麗水

    TAG:電影 | 浙江 | 歲月 | 芳華 | 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