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嚴死——由知名作家瓊瑤的選擇說到臨終關懷

知名作家瓊瑤於3月12日發表公開信,表達自己要選擇尊嚴死的意願,聲明「所有看到這封信的人都是見證,你們(兒子和兒媳)不論多麼不舍,不論面對什麼壓力,都不能勉強留住我的軀殼,讓我變成『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卧床老人!」

老齡化是全世界都在面臨的共同問題。數據顯示,台灣失能者平均卧床時間,長達七年。瓊瑤認為,讓失智和失能老人,沒有思想、沒有尊嚴地靠鼻胃管活著,並不是孝順。老死的過程漫長而痛苦,親人「有救就要救」的觀念,只是延長了老人的痛苦。因此,瓊瑤表示,她要有尊嚴地死去。

事實上,在我國早有相關專家在積極推動各種解決方案,試圖為末期病人群體,搭建起一條直面死亡的,儘可能舒適和有尊嚴的通道。

1.尊嚴死

親眼目睹父輩患病後痛苦搶救的經歷,讓開國大將羅瑞卿的女兒羅點點創辦了「選擇與尊嚴」網站,和陳毅元帥的兒子陳小魯等人一起,致力於推廣「生前預囑」,鼓勵「尊嚴死」,提倡「我的死亡我做主」。

何為「尊嚴死」?在「選擇與尊嚴」的網站上這樣寫道:

在不可治癒的傷病末期,放棄搶救和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統。讓死亡既不提前,也不拖後,而是自然來臨。在這個過程中,應最大限度尊重、符合併實現本人意願,盡量有尊嚴地告別人生。

也就是說,「尊嚴死」只是在臨終前放棄心肺復甦、氣管插管等搶救措施,與涉及主動致死行為的「安樂死」還是有較大不同的。羅點點認為,相比在全世界碰到各種法律和倫理障礙的安樂死,尊嚴死是在用一種溫和的方式去面對死亡,也更契合我國的傳統文化。

2.緩和治療

緩和治療(Palliative Care)亦稱舒緩治療、安寧療護、姑息治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緩和治療是一種提供給患有危及生命疾病的患者和家庭的,旨在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及面對危機能力的系統方法。緩和治療為患者提供緩解一切疼痛和痛苦的辦法,用系統方法幫助患者過盡量優質的生活,讓患者得以無痛、無懼、無憾地度過生命最後的時光。

不僅如此,由於放棄幾乎所有不必要的治療和檢查,緩和治療使病人花費大幅減少。有數據顯示,在江浙地區進入緩和治療病房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是24天,最長6個月;平均每天花費僅相當於傳統治療花費的1/3,甚至更低。

多年來,對於緩和治療,我國學界共識是腫瘤學科下屬的一個針對晚期癌症病人開展的臨床學科。這又和另外一個概念十分相近——臨終關懷。

3. 臨終關懷

臨終關懷(Hospice Care)是指對生存時間有限(6個月或更少)的患者,進行適當的醫院或家庭的醫療及護理,以減輕其疾病的癥狀、緩疾病發展的醫療護理。

在具體定義方面,臨終關懷與緩和治療的主要區別,在於是否對生存時間進行限制。而在現實情況里,臨終關懷通常是對於患有威脅生命的疾病的患者的照料的統稱,而緩和治療則為臨終關懷的一種主要的臨床實施方式。

資料顯示,發達國家有70-80%的老人享受到了臨終關懷,在中國,99%的老人都沒有享受到類似的社會關懷。

全國人大代表、民建成都市委主委仰協,在本屆兩會期間呼籲建設臨終關懷醫療機構服務體系。她認為,「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臨終關懷是一個節省醫療費用的有效照料方法,是解決瀕危病人家庭照料困難的一個重要途徑。」

然而,臨終關懷在國內推行起來仍面臨頗多阻力。「因普遍的社會文化問題,家屬為體現孝心愿意花高額的過度醫療費,但大多沒有給老人付臨終關懷費的習慣。」在北京,有一所臨終關懷醫院在27年內曾被迫搬遷7次,這家醫院的院長如是說。

日前,國家衛生計生委印發《安寧療護中心基本標準(試行)》,從床位、科室、人員設置方面提出相關要求,推動為疾病終末期患者提供身體、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護和人文關懷。

可以說,政策方面已經有重大利好,而民眾觀念還維持在害怕談論死亡、過度注重治療的狀態。

正如瓊瑤在信中所說:

好多習俗和牢不可破的生死觀念鎖住了我們,時代在不停的進步,是開始改變觀念的時候了!

科普小知識:每年10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世界臨終關懷及舒緩治療日。該節日的設立,旨在通過這一天的全球性活動,提高公眾對臨終關懷與舒緩治療重要性的認識,提高對晚期病人及其家庭在醫療、社會、日常生活、精神方面需要的理解和認識,最終得以保障生命最後階段的生活質量。


推薦閱讀:

鬥杓七政天元烏兔選擇便覽
經典語錄:有時,愛也是種傷害,善良的人,總是選擇傷害自己
一表難求、超公價,但為什麼彩色離岸型依然是目前最好的選擇?
青山依舊----男人的品位在於選擇妻子
旺財旺運的風水 教你選擇旺運風水畫

TAG:選擇 | 作家 | 臨終關懷 | 尊嚴 | 瓊瑤 | 知名 | 關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