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儒家思想

類別:百家雜談 作者:慕容齊[個人雜文集] 日期:2013-9-28 10:17:24  編者按:「儒學」,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研究它、繼承它、發展它,有著很現實的意義。作者從三個方面理解儒家思想,引之經典,述之現實,有積極的意義。  1、儒家的產生與發展  說起儒家,不得不說一下起孔子,春秋時期的一代大師,少家不幸,自小發憤為學,博學多能。青年時做過小官,不得志,後辦私學,開中國私學之始。弟子三千,賢七十二。51歲時,出任過魯國的高官,魯國大治,後三家亂政,去官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但終不見用。後歸魯國,晚年修編上古時代的文化典籍,如《詩》、《書》、《禮》、《易》,專門編修魯國的史書《春秋》,致力於教育。其思想觀點,集中見這於其弟子編撰的《論語》。毋庸置疑,孔子是與儒家聯繫在一起的,很多人也一口咬定,儒學是孔子開創的。但是,這裡就有衝突了,儒學如果真是孔子開創的,那孔子之前的那些「寬厚、仁政」之類的思想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在這裡,本人想闡述一個觀點,那就是:儒學不是孔子後才有的,孔子只是儒學在春秋晚期的集大成者。為何,這裡簡單討論一下。《漢書?藝文志》有云:"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敘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為最高。"、《周禮?大宰》亦有云:「以九兩系邦國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長,以貴得民;三曰師,以賢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由此可見,儒學之起源甚久,甚至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堯舜禹三皇統治時代。只是,在最初的那段歷史中,始終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以致到孔子時期,在整理其積極內涵和柔和自己的一些思想上,首次提出儒家學派並將其思想系統化。  儒家學派產生以後,因為其產生年代在諸侯兼并、戰爭頻繁的春秋戰國時代,是故其思想不被當時統治者所重用。然而,儒家學派卻像一棵在沙漠里發芽的小樹苗,不斷逆勢成長。最後長成了參天大樹、蔚然大宗。在先秦時期,孔子之後,儒家學派先後產生了兩位影響深遠的巨人:孟子與荀子。孟子的思想基本是孔子思想的繼承與完善,荀子卻是別處心裁,大相柔和其他學派的合理內涵,提出「性本惡」與「君舟民水」等比較犀利的思想觀點。  荀子之後,秦國以法家思想為治國理念統一了天下,儒家的思想在當時顯得更不適用,是以儒家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焚書坑儒!焚書坑儒使得儒家學派遭到極大地創傷,大量經典被焚毀,儒家士子們更是戰戰兢兢,儒學為此陷入低谷。秦後的西漢初,漢武帝為了達到「大一統」的目的,開始重用儒學。儒家因而一躍成為舉國最為顯耀的學派。秦後的儒學在董仲舒、韓愈、二程、朱熹等人的繼承與發展下,成了名副其實的官方哲學。是以有「官場市井、諸人莫不言儒」的局面。  封建晚期,儒家思想的墨守成規使得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中國由此遭受了一百年余的屈辱。直至新中國成立,中國才結束這段屈辱史。  總的來說,儒家思想傳承了幾千年,不容否認,儒家思想在很長的封建歷史中,確實起到了極大地促進作用。但是,萬物沒有十全十美的,儒學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諸多弊端,封建晚期中國不斷走上衰落便是一個證明。因此,在面對儒家思想,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秉著「批判繼承」的態度去對待,而不是一昧的保留抑或一昧的拋棄,畢竟,在整個儒學思想體系中,精華還是遠遠多於糟粕的。    2、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  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是指在儒家思想體系中處於基本和核心地位的精華所在,是儒家學派的思想家所追求的價值目標抑或價值取向,是其整個思想體系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或是者看待、處理問題的基本態度和立場;實踐路徑是其為了實現其價值目標所主張的基本途徑;表現形式是其認為能夠在社會政治、經濟、日常生活等各方面反映他們所追求的價值目標或價值取向的具體制度規定和道德規範及有關的具體行為。如「克己復禮為仁」,其中的「仁」就是價值取向,「克己」是途徑,「禮」是「仁」的表現形式,具體指的就是西周時期「禮制」、「禮儀」的種種規定和規範。因此按照這一方法進行分析,可以總結出儒家思想核心價值的幾個方面。  第一,肯定人的現實價值,尊重人的生命。自從人類成為智識動物後,對人自身、人與神、人與自然的關係便進行著不斷的思索與探討,不同類型的文化對此進行了不同的回答。在近代人文社會科學出現之前,只有中國文化對人的現實價值是持完全肯定的態度。比如,基督教、佛教都主張人們放棄現實世界的利益去追求虛無飄渺的天國世界、佛性世界,在實質上就是對人的價值的否定(在不同時期其程度有很大區別),而在中國,作為主流思想的儒家充分地肯定了人生存在現實世界的意義,認為在天、地、人三者之中,人是中心,處於最重要的位置,「天生萬物,唯人為貴,吾既得為人,是一樂也」。中國古代的「天命論」,把包括人在內的世間萬物都看成是上天安排的結果,是老天爺意志的體現,這種說法雖然與宗教的上帝創世論有相似之處,但與其他文化中的上帝卻有著重要的區別。其表現一是儒家思想中的「天」雖然也有神的含意和成分,但它更多更主要地是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即我們今天講的自然、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如孔子就明確地認為:「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就是說,上天是用諸四季的更替、萬物的存在和變化等行為來表示它的存在和意志。「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最為重要和根本的一點是,中國古代「天命論」的出發點和歸縮並不是要人們去追求天國世界,為「天」獻身和殉道(像其他文化中的宗教所宣揚的那樣),而是藉助「天」來證明在現實世界行為的合理性和按照天的意志即客觀規律辦事,達到天為人服務的目的,天生出各種各樣的物品就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使人有生存的條件,「天地之生萬物也以養人,故其可適者,以養身體;其可威者,以為容服」。  第二,主張順應和合理地滿足人的慾望。對人類的本性如何看待和處理,不同的文化也有著巨大的區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人類的本性沒有採取詛咒式的態度,而是在肯定和承認的基礎上,認為應該對人的慾望予以合理的滿足。如對「性」的問題,儒家認為「食、色,性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們的這種「大欲」應該得到合理的滿足。對此,孟子與齊宣王的一段對話最為精彩。孟子勸齊宣王推行王政,齊宣王擔心自己有好色的毛病不能推行王政。孟子認為,如果齊宣王能在滿足自己的慾望的同時也讓老百姓能夠滿足自己的慾望,做到「內無怨女,外無曠夫」,那就是王道的表現,「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與王何有?」。因為這一原因,在以往幾千歷史的大部分時期中,中國人的性觀念是相當開放的,直到唐朝時,寡婦改嫁都被看作是正常的。只是到宋代理學興起後,中國人的性觀念才由開放轉向封閉,對「性」才有了種種的不合理禁錮。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在基本價值傾向上也還是持肯定態度的。相比之下,世界其他多種文化中,都有過對作為人的本性的「性」進行否定和咀咒式的傾向,如有的文化中的「原罪說」就是其表現之一。  第三,「仁者愛人」,包含著對人們基本權利承認和肯定的內容。「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礎。「仁」的基本涵義有:(1)家族成員間的親善關係。孔子解釋仁的根本涵義時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就是指子女要尊敬、順從父母、長輩;悌就是弟對兄要恭順。反過來,父母對子女必須慈愛,兄對弟要友善和愛護。孔子認為這是「仁」的出發點,因為一個連父母兄弟都不愛的人是不可能愛其他人的。(2)「泛愛眾」、「仁者愛人」、「仁者無不愛」,要用對待家庭成員間的友善態度來對待一切人。具體表現就是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對他人有理解、寬容的態度和心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如果有能力應該幫助別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3)「仁者愛人」表現在統治者身上就是要有愛民之心,實施仁政和德政,為老百姓謀利益,使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與民同憂,與民同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省刑罰,薄稅斂」,讓老百姓能夠安心生產,深耕易耨;老百姓所要求的,設法滿足他們;不想要的,不要強制他們接受,「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這些涵義,歸納和概括起來就是人們要有友善、寬容、助人之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它是儒家思想家所倡導的一種價值原則或價值取向,在不同的條件下,這種價值原則或取向的具體形式是有區別的。然而,以上分析的核心價值對於當今的社會,又有什麼意義所在呢?    3、儒家思想在當代的積極意義  簡單來說,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所在與民族性格形成的根源,因此,在當今社會,儒家思想無疑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其意義可體現為一下幾個方面:  一是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觀念對構建當今和諧社會有著舉足輕重的推動作用。「仁政」學說是貫穿於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愛民」「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等仁政理念的變革和發展對社會的安定、和諧的構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在於它的社會倫理思想,而這種社會倫理觀正是基於從國家統治階級的高度期望出發將人們現實生活中的行為規範用通俗的語言或道德意識加以規範以此來實現社會的統治和管理。拋開階級意識而言,這種社會倫理對社會的有效管理還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再就是儒家思想在長期的歷史實踐和社會演變中形成了眾多優秀的認識和思想,而這些認識和思想又被後來者奉為準則或規範。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捨生取義、見利思義」的生死道義觀,「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其志也」的堅毅品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探索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孝德等對於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和公民意識和責任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儒家思想認為「自然」是一個「和諧」的整體,主張「自然的和諧」「順應自然」「天人合一」,人與天道的結合使人不能違背「天的旨意」,不能違背自然規律和法則,把人與自然相互聯繫、相互影響作為調整人與自然的關係,對自然的合理利用和保護能夠達到生態平衡,從而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這種思想在現代社會有很大借鑒意義。  在現代社會中,以儒家思想中「仁政」「民本」「人與自然和諧」「五義」等觀點為基礎結合時代發展需要而提出的「八榮八恥觀」、「科學發展觀」等思想無不凝結著儒家思想的精華。儒家思想在推動和諧社會建設中,在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日益發揮著重大作用。儒家思想與現代社會思想的交流和融合是儒家思想重新迸發出無盡的生機活力,作為一種社會普遍認可和接受的主流思想有著巨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這也是儒家思想為什麼對中國社會影響深遠之所在。儒家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的創新發展使儒家思想始終保持著一種與時俱進的步伐,儘管儒家思想中有一些與現代文明社會發展不相適應或格格不入的思想存在,但結合國情和時代發展特徵對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任然可使儒家思想在社會中成為一面旗幟,從而引導一種優秀的主流意識,為社會提供一種道德和價值的規範或準則。  二是儒家的大一統思想。國家的統一在任何時候、任何社會都是人們的共同追求,一個不統一的國家很難發展進步,即使在封建社會,統一不僅是君王的的理想,同樣也是在小農社會的背景下黎民百姓的共同期待。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禮崩樂壞。」孔子堅決維護在君主專制之下的集權政治,堅決反對地方主義的分裂,堅決維護國家的統一。政治上的「大一統」才能保證經濟上的發展,諸侯爭霸,生靈塗炭,民不聊生不利於國家的發展和進步,要想實現國家的長遠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必須實行政治上的「大一統」,政治上的「大一統」需要思想上的「大一統」做保障,儒家學說的弘揚在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已經把「大一統」思想演化成一種民族的心理定勢,那就是國家的統一才能保障社會的安定。而正是這種牢固的心理定勢使我們在歷史上多次戰勝分裂,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統一」和「分裂」是一個長期的話題,縱觀歷史,統一是主流,分裂是暫時的,這就印證了儒家「大一統」思想雖經歷不同王朝的更替,但其國家一統、民泰國安始終是一種共同的追求。我們也應該看到儒家所鼓吹的政治大一統本質上乃是專制主義的政治統一,也可能會產生某種消極的影響,但國家一統的觀念是沒有錯的,至今在主權國家中仍舊是一種至高準則。大一統學說對於維護國家之統一以及民族間的團結與融合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和而不同、和為貴」「四海之內皆兄弟」的主張在當今社會處理國家之間的關係方面仍然發揮著積極作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及中國現時期的外交政策都可溯及到儒家思想中的處理國家之間關係的準則。儒家文化的這種思想對民族與民族、地區與地區、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的調整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大一統」思想的指導下國家的暫時分裂或分離會實現統一,和諧與發展的國際社會一定能夠實現。民族爭端和歷史延續問題得到解決,我們的寶島台灣也會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  三是儒家的培士思想。儒出身於「士」,又以教育和培養「士」(君子)為己任。士者仕也,對士階層的教育和培養關係到王權統治,更關係到黎民蒼生,士階層的品行和修養關係到政治清明和國家的穩定,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倫理德德對士的約束和培養在封建社會起到了很好效果,至今某些優秀的思想和原則對現代官吏的培養仍有啟發和教育意義,因此在現代社會應得到發揚和提倡。在儒家看來作為一名「士」的最基本的條件和責任就是:一「行己有恥」,二「使於四方不辱君命」,這兩條原則可借鑒性就是對官員的培養要注重自身的修養,要知道禮義廉恥,要遵守社會基本的道德,要對自己的行為加以約束使其符合社會和百姓的需要和要求,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清正廉潔,才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另外,官吏的培養是為了服務國家和人民,對君的不辱使命可以轉化為今天人民當家作主下的對民的不辱使命,也就是說建設服務型政府,培養更多的人民公僕。儒家的培士思想對現代社會有很大借鑒意義,對儒家培士思想的升華和改造可以很好的服務於現代社會。  四是儒家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孔子「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打破了中國封建社會「學在官府」只有貴族才可以接受教育的制度,很難相信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的孔子具有這種非常眼光,這對教育大眾化和教育平等化無疑是一大貢獻,孔子這種教育思想的開天闢地引導了後世教育在下層社會中的逐漸推廣,時至今日,這種教育教學理念還在學校開展,這種思想促進了現代社會對創新型、實踐型人才的教育和培養,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了一批批實用性人才。孔子很多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及學習態度更是影響深遠,成為千百年來讀書人效法的原則,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等,其它儒家人士的教育思想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等一樣成為千古聖訓,為歷代讀書人所推崇。耳濡目染,耳熟能詳,儒家教育思想中的格言警句對現代社會學生的教育是成功的,同樣,教育理念的創新符合素質教育和教育的現代化、教育的科學化、教育的與時俱進,儒家思想對教育的貢獻是巨大的,中國的教育思想淵源和教育理念的創新可以從那裡找到答案。  此外還有諸多積極意義,這裡不一一指出。總的來說,儒家思想的價值已遠遠超過了它所賴以產生的那個時代對它所做的要求,而成為中華民族以致世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國的思想文化,是中國幾千多年發展積澱下來的優秀思想文化,因此,儒家思想必然會在今後的社會變革和發展中越來越扮演著重要角色。
推薦閱讀:

蕭三刀:談談儒佛道,說說毛澤東文革砸倒孔老二的正確性!
儒家思想的核心除了「仁」有哪些?
為什麼被孔子評價不甚高的曾子卻繼承了道統?
先秦音樂美學思想
古時候判人死罪,要大臣說人有罪不能赦免,國君說赦免,三次反覆,然後先斬後奏,國君再去行哭禮。何故?

TAG:思想 | 儒家 | 儒家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