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世界之中國傳統文化
很多人一說到中國的傳統文化被侵襲,處於弱勢地位,需要更多的人進行弘揚。然而奇怪的是,任何一種優秀和先進的文化,都具有強烈的侵略性和自我複製性,為什麼中國的傳統文化就處於弱勢地位了呢?其實,很多現今以傳統文化名義得到弘揚的,不是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偽傳統文化。如果人們連自己的文化是什麼都不知道,何談弘揚?
一、 什麼是文化,什麼是中華傳統文化
1. 什麼是文化
文化,是指某個特定區域內特定群體的生活、行為方式及思想價值標準。它是某一特定群體相對固定的生活和行為方式的表現,並最終成為其特有的思想方式和價值標準。
它通常是通過外在的物化的形式表現出來,從而對不同群體形成影響,並以此實現自我複製和傳播,最常見的思想文化的物化表現形式,主要包括雕刻、建築、繪畫、音樂、文學、舞蹈、娛樂活動等。
我們將由此引發的相關社會現象,稱為文化現象,並將某種文化在更大範圍內形成的對不同文化的衝擊和侵佔,稱為文化影響力。
2. 什麼是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也稱中國古文化,是指從神州大地上的先民開始有自己穩定獨特的思想方式和價值標準開始,而孕育的文化。
我們今天所說的中國傳統文化,其實更多指的是秦漢以後儒家文化,然而,秦漢以後的中華文化,在本質上來說,是與此前的中華文化背道而馳的。也就是說,秦漢以來的中華傳統文化,其實是偽中華傳統文化,除非人們認為,中國文化的源起,是漢代,而非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更非周文化,亦非更早的華夏文化。
我們今天要講的,是中國大地上存在的,你所不知道的中華傳統文化。
二、中華傳統文化的起源
一個群體有著什麼樣的共同記憶,便有著什麼樣的群體性格,由這種群體性格所延伸出來的行為和思想,我們稱為這一群體文化的起源。
(一)、有關水的記憶(12000-9800年前,古崑崙)
1、盤古開天闢地的真相
距今12000—9800年間,昆崙山,為人神共居之地,共有神明近百,族人近萬,與外界鮮有往來,被後世稱為天都。崑崙之名,也稱混沌,是距今6300年左右才給他起的名字,為渾然一體,未曾分貌之意,是為強調以前人與神都居天都之中,不曾有天地之分。
盤古氏,原名盤,原龍馬氏水器幻化而成的靈物,後人又稱渾沌氏。
古時極地之冰消融,昆崙山中,連續降雨九十餘日,大地震動,水有中出。天地昏暗,難分晝夜,靈獸鴟鴞口中噴火,四周皆明,眾族人得以外逃。而開路的,為崑崙智者的貼身護衛,為紀念他,稱為混沌氏,也就是所說的盤古氏。
眾神離開昆崙山後,遷到了青海湖邊、倒淌河旁、日月山下,再未能舉族回遷,那座當初被毀的故地天都,被稱為崑崙之墟,墟者,被毀之故都也。
2.八卦中的坎
水曾給他們帶來了極度的災難和困境,因此,伏羲在創研八方八風之法時,用坎來代表水,代表失去故土支撐的困境。
後眾人依水而居,取水圍獵而生。人們在青海湖邊取水後,用土陶來裝水,因此,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水土都有著包容承載萬物的本性。而這些本性,在秦漢以前,一直在存於人們的日常行為中。
同時,中華先民第一次在平靜的大海(青海湖)邊,看到了山峰倒立的影子,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孕育著清靜為天下之本的思想,更孕育了人定勝天的思想。
3.被誤解的人定勝天
人定勝天,不是人肯定能戰勝大自然,而是說,人在保持內心如水般安寧的情況下,才能夠更多地認識到自然規律。
「定」是保持內心安寧的意思,「勝」是能夠的意思,「天」是指一切規律。人定勝天四個字中,很多人理解錯了三個。從這裡,我們彷彿可以看到秦漢以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曲解與肢解。
4.擇低而就,不與萬物相害
那整整1000年中,人們還和水學到了「擇窪而居,萬物莫有比其位者,以成大河,順勢而行,萬山莫有阻其途者,以達江海。是故心清者不棄形濁,道遠者不計迂迴,識濁而持清,行躁而心靜。」的思想。
這些思想,成了後世幾千年中,中華人對自己和世界,最樸素的價值觀。
(二)有關火的記憶(12000——9000年)
如果你問一個人,為什麼火能生土,那人會咽一下口水,說,火把東西燒完了,便變成了灰土,所以,火能生土。
我們都知道,現在說的火不一定代指真的火,土也不代指真的土,但在以前是。
1.燧人氏鑽木取火
在盤古開天地的故事中,我們遺忘另一位犧牲者。昆崙山中燧明國曾有一鳥,名叫鴟鴞此鳥來自萬明國。
此萬明國,有日無月,四時為晝,那鴟鴞數千年來吸收太陽光華,無有始終。
後因有人用神力擋住太陽光華,天地昏暗,數月不開,天陰地冷,極地生冰。鴟鴞逃離萬明國,欲來昆崙山中問一究竟。
鴟鴞來到昆崙山,落於燧明國,是時燧明國皆為昏暗,鴟鴞啄燧木枝而生明火,該族人皆以火為尊,以鴟鴞為聖靈。後來眾神離開崑崙時,鴟鴞耗盡了太陽光華,隱於崑崙之澗,後不知所終。這隻鳥後世的名字,叫畢方,這個故事中還隱著一個故事——燧人氏鑽木取火。
2、制陶取水,火能生土
人們在日月山下取水後,水儲存多有不便。
後有一日,有泥土被燒動物的火烤烤多日,其質地堅硬非常,從此後他們學會了燒制陶土,用來盛水。而這之後,人們的意識里才產生了火能生土的意識概念。這裡說的土,代指陶土。
而這時候人們對陶土製品的要求是,寬厚、沉穩、承載接納。
而這些相應的思想,也成了最早的中國傳統文化審美的一部分。而陶土,那時候成了整個部落最珍貴的東西。
(三)有關風、土、金的記憶
1.依水而徙,風所致止,皆為沃土(9000年左右)
伏羲時期,人們在獵狩的同時,學會了飼養家禽和採集儲存食物。
採集食物時,人們無法直接看到更遠處的食物,但他們有一條特別簡單的規律,即——風所致止,皆為沃土。意為順著水流,去發現那些凡是風能到達,但又能停留下來的地方,肯定是適合人停歇駐紮的地方,並且那些地方肯定能採集和獵狩到食物。如果將上面的字簡化處理,只餘下兩個字的話,便是風水。如果把以上原則展開的話,便是國人一直重視的風水堪輿術之要義。
2.有關五行相生
金為什麼能生水?千年戰事,兵患為災,兵者,金革之器,故曰,金能生水(距今5300——4200年,發生的長達千年的與三苗之間的戰爭)。
土為什麼能生金?炎帝、軒轅、三苗及夏商,以爭陶鼎(土)為用,故言,土能生金(5300_3000年)。
為什麼水能生木?該思想萌發於西周初年,靜為天下,唯有靜,可得生,唯有順,方可長成,長成之後,必有災至,災過之後,潛藏以待,曰清靜。
(四)、女媧補天與陰陽四時思想
女媧生活在距今8800年左右,她生活之時,中國人用的是太陽曆,那時的太陽曆,將一年分為十個月,每個月分為36天,一年合計360天。
你只要稍微細心一點就會發現,這個曆法是有問題的,每年比實際少了五天。
太陽曆,本來是伏羲用來測四時變化的,當時他將石柱立於地上,觀察日影,有一日表影最長,將此日定為冬至,日影最短,則定為夏至。冬至與夏至日確定後,夏至到冬至中分,則為秋風,冬至到夏至的中分,則為春分。此為四節,為北南東西四方,再加中間,為五,
最早的太陽曆是五時,一個時長為72天,因這一計算周期太長,他們就採取一個辦法,按陰陽的原則就對應一下,一年就變成了10個天干(月),這是最古老的太陽曆一年是10天干(月)。
因是觀察太陽而來,所以叫太陽曆,十天干便出自於太陽曆。
但這個曆法是有問題的,用的時間越長,誤差便越大,在他們認為是冬天的時候,天已經變得暖和了,在他們認為還沒到汛期,放心地到渭河邊上打獵的時候,洪水的到來淹死了很多人。
更多的人覺得肯定問題出在了天地失序的問題上,女媧決定重修四時(春、夏、秋、冬)、重定四極(東南西北),他們發現了更巧妙更不容易錯的方法,那就是在寒暑易節的過程中,觀測月亮。
他們發現每一次寒暑易節,月亮會出現十二次,這十二次的天數加起來,是365天。因是以觀測月亮得來的曆法,所以叫太陰曆,一年十二個月,另有5天,作為過年,從而產生了十二地支。
女媧為為了測四時,定四極,她在山頂上按照伏羲的身高立了一個表(石柱子),這個有七尺高(1.61米)(今天為什麼是堂堂七尺男兒,就是按照伏羲身高來算的,當時伏羲真正身高是1.61米)。
女媧重新修定好四節方位後,為了更好分辨,在象徵伏羲的柱子旁邊,又立了四個柱子,分別代表東南西北。並用五種不同顏色的土,鋪在地上,分別代表東南西北中,也就是後世所說的五色土。
當時立的四個柱子,都是石質的,為了方便區分,便用不同色彩的土,在柱子上安放了人形的頭,像征著其他的人。讓大家一下子不管從哪個角度上來,都能認出來這是東南西北。
女媧每個方位用不同的色彩的土來表示。被後世說成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將立四根石柱說成是斷螯足以立四極(立四極其實就是四個季節)。
這個故事發生以後,一直是口口相傳。有人傳女媧定了四極,後世就想成了天盡頭,天塌了,她拿四根柱子把天給頂起來,這樣就不塌了嗎。於是出現了斷螯足以定四極,還有一種說法,說女媧在山頂安了一個可以通天的梯子,可以到達天上。
其實那個梯子叫齊天表木,其實,表木在古代指計量用的石柱,叫齊天表木,是指此物能夠於感應上天時間變化,與其同步。
這之後,中華先民在此基礎上,產生了明確的陰陽互生,天人合一、一年四季,生長收藏的思想。
(四)、中國傳統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四個時期
(1)中國傳統文化的血脈,從秦漢時期,便已斷了。
第一時期:孕育期,孕育期為至今天12000年至6300年間,中華文化一胎三育,形成了以終南山脈為主線的伏羌文化,以岷山山脈為主線的岷羌文化,以及以崑崙東脈形成的苗羌文化。合稱遠古文化。
第二時期:長成期,長成期為至今4300年至6300年間,以文化融合為主要形式,主要是指神農氏族、軒轅氏族及三苗氏族的文化融合發展期,各個原本相互獨立的族群文化得以融合,產生了中華古文化的雛形。也稱上古文化。
第三時期:繁盛期,繁盛期為至今2000年至4300年間,為上古文化的開花結果期,主要是以渭河、黃河、長江流域為文化形成地,並且以建築、繪畫、音樂、文字、娛樂等方式加以展現,稱為中古文化。
秦漢之後的主流文化,並非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因為它跟此前中國近10000年的文化不是一脈相承關係,而是截然相反。
三、 中華傳統文化的斷層與傳承
(一)、中國傳統文化從秦漢起,便被人為斷層
1. 水納百川與獨尊儒術
秦漢之前的中國文化,向水學習,講水納百川,有容為大,而漢宋統治者卻強力實行罷黜百家,獨儒術。用政權力量,斷層中國文化,而他們所尊的儒術,也是冒牌的。
2. 敬德保民與三綱五常
西周姬旦創立的儒家思想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敬德保民的意思是要人認識和尊重一切自然和人性規律,不以皇權為上,只要是「民心所欲」,則「天必從之」,意為,只要是民心所向,連上天都會順從的,用今天的話來說,即尊重科學規律,倡導民主思想。
然而秦漢時的儒家搖身一變,名字還是儒家的名字,內容卻變成了三綱五常,維繫專制統治。
3. 天人合一與存天理、滅人慾
從伏羲女媧起,中國人便重視天人合一,認為人與自然相互感應,萬物諧以長成,人們按尊重生長收藏之理。
而後世的偽儒家卻將天地人對立了起來,從漢朝起便進行了曲解,到了宋朝時,有了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從而讓更多的人覺得,天理是高高在上,需要遵從的,而人慾是低下的,需要拋棄的。
須知,道德二字中,道指一指自然和人性規律,德指尊重這些規律,人性、人之常情,也是規律的一部分,忽略人性而談天理大道,只是以道德之名,實行愚民統治之實的工具,一個忽略人性的社會,必將製造更多滅絕人性的悲劇。
4.從陰陽互生到天尊地卑
最早的易,講的是陰陽變化之理,其中重要的思想便是,陰陽同體,一體二相,互生化合,交易生化。而經過偽儒家的改注後,變成了天尊地卑、君尊臣卑,男尊女卑。
中國此前的文化思想中,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思想內容,也是違背易經本旨的思想。大家現在看到的圖書版的易經,是被植入廣告版的《易》,有很多的後天誤導。
(二)、中國文化的頑強傳承
不官封建統治者如何有意破壞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還是以他頑強的生命力存在了下來,這些思想包括:
1. 陰陽互生,一體二相,天人合一、易理文化。
2. 五行生剋,金木水火土,理解世間萬物此消彼長中的能量和命運變化。
3. 四方四節,生長收藏,掌握萬物興衰之規律。
4. 八風之理,八卦之節,六十四象,推測吉凶之變。
5. 水的擇低而居,水的承載、土的包容,寬厚、沉穩、承載接納。
因此,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要從秦漢之前去找,他們是周易、是風水、是天人合一、是陰陽八卦、是天干地支、是黃帝內經、是敬德保民、是四時五行、是《道德經》、是《莊子》、是《墨子》。
因為他們和我們的先祖思想一脈相承。
但絕對不是《弟子規》、不是《教經》、不是宋明理學、不是三綱五常、不是奴性文化、不是《戰國策》、不是《三十六記》。
因為他們與此前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截然割裂。
雖然近2000年來,中國真正的傳統文化不斷被以各種名義和途徑被扭曲和肢解,但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會有五行八卦,就會有陰陽易理,就會有老莊哲學。
下面我們要講的是,中國傳統文化會不會復興。
四、了解文化的一些特性
1.文化的生命
中國人其實是很注重弘揚傳統文化的,只是弘揚錯了方向。
文化是人們生活和行為方式以及價值標準,這一特性決定了,凡是無法適應或違背自然和人性的文化,都將逐步弱化和消亡,並且這一過程不會因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如果有些傳統文化與人性及自然相違背,消亡是必然。
中國曾經的裹小腳也曾是一種文化,但我們可以明確地知道,它是無法在全世界推行的,不管你有了200年還是3000年的傳統,只要他與自然和人性相違背,消亡是必然。
在更多的人希望人人平等、權利平等的時候,你卻跑到外國去講「男尊女卑,君尊臣卑、門弟出身」並且還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同。
中國的偽儒家思想已經被封建統治者宣揚了近2000年,不但沒有得到全世界的認同,並且國內認同的人也在減少。並非人心不古,而是我們拿紙衣來穿,拿腐爛的食物來供奉,還想讓別人聞到臭味後,喊聲好。
不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沒有生命力,而是偽中國傳統文化沒有生命力,因為他們與自然及人性規律相違背。而一切與自然人性相違背的文化,除了用來給人洗腦,餘下的,便是被扔掉。
2.文化的力量
判定一種文化是否優秀,是看它是否違背自然發展規律或人性需求。一種優秀文化,它有強烈的自我複製性和侵佔性,它的通過自我複製來實現侵佔。
就相當於,我們去韓國講課,我跟韓國人講,如何艱苦奮鬥、如何周末加班,如何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韓國人被我的精神所感動。但就在這時,過來另一個人,講他們一年中工作半年,另留三個月環遊世界,一個月抗議工太低,還有兩個月四處釣魚八方享受美食。
你更喜歡哪種生活方式?
十個人中,九個會選擇後者,另一個是被成功洗腦的。
因此,優秀的文化,必將是更符合人內心需求、更符合自然發展規律的。
雖然人為的干擾可以影響文化的進程,但不會是永遠。
因此,如果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優秀的,不用弘揚,它也會迅速佔領全球,但前期是,它沒有受到壓制。
另外,如果中國的傳統文化如果並非符合人性的優秀文化,即便重金懸賞、大力推廣,到頭來也會兵敗如山倒,在更加優秀的文化面前,消失得無影無蹤。
3.文化的影響
影響一個人命運的有三樣東西,一是食物,二是自己,三是文化。
因此,公平社會的底線是,1、保證每個人的食物供給和安全,2、保護每個人的生命權和思想權;3、每個人享有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
而在一個極權社會中,統治者一心所要追求的,1、壟斷或控制食物供給;2、思想控制與信仰壟斷;3、壟斷與控制文化解釋權。
4.優秀文化的產生
在公平正義的社會,任何政治勢力無法大規模地對現有文化施加影響,因此,人們的社會生活和行為方式,以及價值標準,都將與自然和人性相融合。這時候,就自然會產生優秀的文化,如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民國時期,要說的是,甚至包括我們當今社會。
在中國,人們將優秀的文化稱為道,稱為天,總結後的哲學表現辭彙,便是道理、天道、大道、人性。順應它的,便會昌盛起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優秀文化,因此,所有優秀文化,都將是符合兩個要點1、人與自然和諧共生。2、遵從人性。
5.文化的衰弱
優秀文化的衰弱有兩個原因:
一是由氣候山川等自然環境變化引起,舊的文化已無法適應新的自然環境;
二是強權政治對原有文化施加影響,強權者為了政治統治需要,對原有文化進行改良,改良的新文化與自然或人性相違背,即統治者倡導的文化不被眾人認可,眾人認可的文化無法得到強權者的認同,從而形成文化的斷層與衰弱。
6.文化的復興
在西方13世紀,基督教教會建立了一套嚴格的等級制度,把上帝當做絕對的權威。文學、藝術、哲學一切都得遵照基督教的經典——《聖經》的教義,誰都不可違背。
在教會的管制下,中世紀的文學藝術死氣沉沉。最14世紀末,東羅馬的許多學者,驚嘆古羅馬的藝術,文學等,就開始極力傳播。這種要求就像春風,慢慢吹遍整個西歐。文藝復興運動由此興起。
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精神的核心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主張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現實生活中的幸福,倡導個性解放,反對愚昧迷信的神學思想,認為人是現實生活的創造者和主人。
人文主義者以「人性」反對「神性」,用「人權」反對「神權」。他們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無所不有」的口號。他們非常不滿教會對精神世界的控制,他們要求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他們歌頌人的智慧和力量,讚美人性的完美與崇高,反對宗教的專橫統治和封建等級制度,主張個性解放和平等自由,提倡發揚人的個性,要求現世幸福和人間歡樂,提倡科學文化知識。所以,人文主義的理念,其重點是「人」,是「人」的本能的發揮,是「人」追求真、善、美的動力。
7、文化的轉變
文化對於每個人的影響各有不同,但從社會整體上來講,文化思潮是伴隨著人的生命權、財產權和榮譽權而改變的,特別是生命權,是起到根本性作用的。就像我們的傳統文化告訴我們,不應當去搶劫他人財物,但當一個人快餓死時,他會暫時放棄這一價值標準,進行搶劫,當愈來愈多的人愈長時間從事這一行為時,在這一群體中,搶劫行為便得到更多的認可。
因此,文化的產生,伴隨著食物獲取、生命權的保護而來的。
五、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否會復興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否會復興,取決於中國人是否能夠發現自己真正的優秀傳統文化。
而不是在全世界談公平的時候,我們在談禮制;在全世界談自由的時候,我們在談統一思想,在全世界談平等法治的時候,我們在談仁義;在全世界在談正義與人權的時候,我們在講君子與小人。
真正的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對人與成萬物和諧共存的探尋,是對萬物間生克助耗泄變化的洞察,是對天人感應的獨特感知,是對生長收藏的自然規律的尊重,是醫學上的氣靈中和,是人性上的包容一笑,是神秘的人神同居,是屋頂上那恰然對稱的風水,是廚房中的巧奪天工的調和五味。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