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注意,別喝「烏龍」了

記得有一次教青茶的審評課,學員大多剛接觸茶。我提了個基本的問題:「大紅袍屬於什麼茶類,鐵觀音呢?」回答迅速而果斷:「紅茶,綠茶!」答案當然全為否,其實這兩個都屬於青茶類。

在茶的分類學當中,傳統的中國茶按照制茶工藝、發酵的本質和轉化的程度被劃分為了六大基本茶類,依顏色深淺,分別為白、綠、黃、青、紅、黑。於是不明緣由的大眾便依湯色為據了。

這是茶圈裡的一個「烏龍」。

鐵觀音、大紅袍這兩種都是按照青茶的加工方式生產出來的,都經過了鮮葉、曬青、涼青、做青、殺青、揉捻/包揉、乾燥的基本工序。從發酵程度來說,都被稱為半發酵茶。然而,這個半發酵是否就等於50%的程度?答案顯然否!怎麼回事呢?

這得說說「發酵」這兩字本身。在生物學的定義裡面,發酵過程指有微生物參與作用的過程,食品飲料當中,酸菜、醬油、臭豆腐、酒、酸奶……這些都明顯是有微生物參與其品質轉化的,這些是我們一般認為的「發酵」。

微生物作用主導食材的發酵

從這個原理來說,這麼多茶類當中,其實只有一類茶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發酵,那便是黑茶。黑茶在渥堆的過程當中生長大量的微生物,通過對有益優勢菌種的可控培養,從而生產出對人體有益的黑茶品類。

正在車間渥堆發酵的黑茶

而其它五大類茶,跟微生物粘不到多少邊上去。雖然也說「發酵」,但此「發酵」非彼發酵,它們其實只是一個氧化的過程,也即鮮葉當中的茶多酚類物質被氧化的過程。如同我們切開的蘋果放置半個小時後,刀口處便會變黃變紅了。放的時間越長,氧化的程度越深,顏色便越深。

青茶的半發酵,我們可以理解成為半氧化。但是「半氧化」的程度卻是相對的一個區間,或者只是一種制工方式的代名詞,與50%也壓根不等同。清香鐵觀音大多為綠湯,明顯茶多酚的氧化少,而大紅袍為紅湯,氧化的程度大出許多。

不同顏色的青茶

實際上,鐵觀音、大紅袍、單叢、奇丹、東方美人等青茶製法的發酵程度可能涵蓋了從10%-80%。因此,對於「半發酵」,我們也便呵呵就好了。這個問題在各大茶類上也是如此的。君不見,當今綠茶很黃,黃茶很綠,烏龍紅又紅烏龍,難以扯清。

「發酵」與程度,這是貴圈一個更大的「烏龍」。

不止於此,講了這麼多的青茶其實大家往往又習慣的稱為烏龍茶,青茶當中也有些茶樹品種叫烏龍種。至此,親愛的茶友,暈乎?

由於歷史的原因,如今的青茶類幾乎等同於烏龍茶類,只是換個說法而已。

我們要清楚的是,「烏龍茶」之名出現在前,「青茶」出現在後。以前的烏龍茶大多指採摘如軟枝烏龍、大葉烏龍、矮腳烏龍、石古坪烏龍、鐵觀音、水仙、佛手等品種經過曬青做青等工序製成的茶葉;

後來的「青茶」是茶學泰斗陳椽教授提出的(見1979年,茶業通報,茶葉的分類理論與實際),為了解決茶葉在學術上的系統分類問題,他把跟「烏龍茶」同一制工原理的茶葉都歸納在青茶這一類當中。但是由於大家習慣以前的叫法了,所以後來也就把類似工藝製成的茶葉都管叫做烏龍茶。

簡單理解,「烏龍」二字,既可以指茶類,

亦可以指茶樹的品種。

關於青茶的這個烏龍,實則無關重要。

最後,蠻有意思的是,烏龍茶那麼濃郁的花香、蜜香和果香,卻可能是糊裡糊塗,烏烏龍龍的被碰撞出來的。

「據《福建之茶》及《福建茶葉民間傳說》等書記載,清雍正年間(1725-1735年),福建省安溪縣西坪鄉南岩村有一茶農,也是打獵能手,姓蘇名龍,因長得黝黑健壯,人們稱他「烏龍」。

一年春天,烏龍腰掛茶簍,身背獵槍上山採茶,至中午,發現一頭山獐,為追捕獵物至晚才歸。全家忙於宰殺品嘗野味,忘記制茶,至翌日清晨才忙著炒制昨日採回的「茶青」,沒想到放置了一夜的鮮葉已全鑲上紅邊,茶葉製成後,經品嘗,茶湯格外清香濃厚,全無過去苦澀之味。」

我們大致可以想像得到,蘇龍背著個茶簍追趕獵物,茶青在簍里自然晃來晃去的,葉片相互之間發生摩擦碰撞,部分細胞破損促使茶多酚的氧化發酵,濃郁的茶香便由中催發而來。這無意中便是用了青茶的製法了,從情景和原理上說,這故事倒有幾分可靠之處。

許多茶類的發明創製本是偶然相遇,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無比,一直以來,其實是他們用自己的實踐摸索與經驗總結,書寫了中國茶文化的燦爛篇章。

注意咯,茶中有烏龍,可別喝「烏龍」了!


推薦閱讀:

如何正確鍛煉深蹲?還要注意什麼?
血脂高應注意什麼
男人追女孩的4大禁忌,你要注意了,別走向一生孤獨! [一點資訊]
腳上出現這種情況一定要注意,有可能會要了你的命
經常崴腳的注意啦,這個部位一定要練好。

TAG:烏龍 | 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