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啟超拜師的故事

  在中國近代史上,梁啟超是一個異常響亮的名字。他集政治家、學者、作家於一身,以激情澎湃、大開風氣的文章,為轉折時期的中國思想界帶來了一股不可抵擋的洪流。他留下的1400餘萬字著作,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史學、哲學、法學、社會經濟學、新聞學等諸多領域的學術研究。

  梁啟超自四歲起居家就讀,跟祖父識字。在早年所接受的啟蒙教育中,梁啟超不僅學到了不少傳統的文史知識,而且還聽到了許多悲壯激昂的愛國故事。祖父經常給他講述「亡宋、亡明國難之事」,朗誦激動人心的詩歌篇章。這種帶有愛國情感和思想傾向的課外教育,對梁啟超有著重要影響。歷代傑出人物憂國憂民的風範、捨生忘死的品格和頑強不屈的精神,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深深地紮下了根。

  有清一代自乾嘉以降,知識分子的出路越來越狹窄,只有通過科舉,由學入仕,才被視為「正途」,而用其他方法取得功名的機會很少。這就迫使許許多多的青年學子不得不以全部精力去讀四書五經,作八股時文,希冀沿著科舉的階梯步步攀登,獲取功名利祿。梁啟超在少年時代,也是沿著這條道路走過來的。光緒八年(1882年),梁啟超年僅10歲,就去廣州應童子試,結果不中。兩年之後,再到廣州應試,中秀才,補博士弟子。少年登第,這對梁家來說,確實是件了不起的大事。父親期望兒子能學優登仕,光宗耀祖,因此對他管教十分嚴格,而這時候的梁啟超也如井底之蛙,「不知天地間於帖括外更有所謂學也」,整天都在潛心鑽研八股文。

  光緒十一年(1885年),梁啟超進廣州學海堂讀書。學海堂為前兩廣總督阮元所辦,「是省城專治經學之所」。梁啟超在這裡學習漢學。段玉裁及王念孫、王引之父子等漢學家注重考據,旁徵博引,精研古籍的治學方法和學術成果,使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相形之下,格式、內容都有嚴格要求的八股文章,便令人感到缺乏生氣和枯燥無味了。在學海堂學習時期,梁啟超逐漸萌發了「棄帖括之志」。

  梁啟超考中舉人以後,但他並不滿足已取得的成就,還是繼續努力學習,在廣州的學海堂繼續讀書。在學海堂中,有一個同學名叫陳千秋,是南海縣西樵鄉人,與梁啟超非常要好,而且他還是學堂里的高材生。一天,他從外面回來,非常興奮地對梁啟超說:「梁兄,我聽說南海康有為先生上書皇帝請求變法,沒有得到皇帝的同意,現在他剛巧從京師回來,我正想前往拜見他,他的學問是我與你所想像不到的。如果我們現在能找到一位好老師,那就太好了。」

  陳千秋見到梁啟超還是一臉納悶,就向他介紹了康有為的學問和思想,1888年,康有為在北京參加順天鄉試,他寫了一封五千字的《上清帝書》,向光緒皇帝提出:「強鄰四逼於外,奸民蓄亂於內,一旦有變,其何以支?」?他還警告皇帝,如果還是因循守舊,不變法圖強,外國列強必然會進一步深入國土,像太平天國那樣的起義就會再次發生。本來康在這次鄉試中,已經考中舉人,可是頑固派大臣徐桐認為,「像康有為這樣輕狂的人,如果給他考中,今後必然會將朝庭搞得烏煙瘴氣的。」於是抽去他的試卷,使康有為不幸落榜了。但這次上書卻轟動整個北京官場,產生較大的社會影響,康有為也因此有了一定的聲望。陳千秋還說,康有為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異議和奇怪的論說,都是他聞所未聞的。這個消息大大地震動了求知慾極為旺盛的梁啟超,他急切地懇求陳千秋說:「陳兄,我也想見見這位康先生,你快帶我去見見他吧」陳千秋爽快地應允了。

  見到康有為後,梁啟超便正式拜康有為為師。陳千秋、梁啟超二人還共同請求康有為自己開學館,於是康有為便在廣州長興里成立了「萬木草堂」。梁啟超從此便結束了在學海堂的學習。

  康有為中舉是1893年的事,比梁啟超中舉晚四年,當1890年梁啟超成為康有為的及門弟子,及1891年萬木草堂創立時,康有為還是沒有中舉呢。可見梁啟超拜康有為為師,是舉人拜秀才為師,這在歷史上是罕見的。但這也說明,康有為的確是有學問,很不尋常,不僅學富五車,而且思想新穎,否則,已經中舉的梁啟超豈肯拜在他的門下?同時也說明,梁啟超的確虛心好學,不計較康有為還只是個秀才,只要他有真才實學,能為己師,還是很願意拜他為師的。


推薦閱讀:

漫說梁啟超
梁啟超傳(22)
梁啟超與日本:學術回顧與展望
梁啟超汪洋恣肆 坦蕩書生

TAG:故事 | 梁啟超 | 拜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