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貼敷療法
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講稿
穴位貼敷療法
穴位貼敷(療法)是中醫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治療疾病依據祖國醫學的經絡學說。選取一定的穴位貼敷某些藥物,起到腧穴刺激和特定藥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發揮明顯的藥理作用。它屬灸法的延伸。藥物組方多選生猛燥烈,具有刺激性及芳香走竄的藥物,如「消喘膏」等製劑,具「天灸」、「發泡療法」特徵。常用於咳喘、痹症、腹瀉、喉喑、口瘡、小兒遺尿等病症。
一、 基本操作方法
(一) 辨證選穴用藥
1. 腧穴選擇及配伍:
(1) 選擇離病變局部器官,最近、最直接的相應穴位敷貼。局部選穴如,腎衰外敷方,取腎俞、關元穴。
(2) 選擇阿是穴貼葯 阿是穴是指病變的局部或內臟病理現象在體表的反映,也稱病理反應穴。
(3) 選擇針灸學中的傳統有效經穴 這些傳統的有效經穴,是前人在實踐中發現並驗證有效的穴位。如肺俞、風門、膈俞等穴治療咳嗽、哮喘;神闕、足三里治腸炎、痢疾、腹脹、腹痛等。
(4) 取穴施治 藥物外敷取穴,與針灸取穴法相同,需辨證選用,靈活掌握,因其施藥範圍略大,所選取之穴是一個片而不是點,即使選穴不十分準確,也同樣有利於藥物吸收。
(5) 遠端取穴 根據上下相引的原則,上病下取,下病取上,如鼻衄、口瘡取湧泉,脫肛取百會穴等。
2. 敷貼法選葯規律(藥物組方):
(1)氣味俱厚的選葯特點
多選氣味俱厚之品,一則易透入皮膚起到由外達內之效;二則氣味俱厚之品經皮透入,對穴位局部起到針灸樣刺激作用;其三是所含芳香性物質,能促進藥物的透皮吸收,也即起到皮膚滲透促進劑的作用。有人作過研究,用離體皮實驗表明,芳香性藥物敷於局部,可使皮質類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理瀹駢文》中的膏藥處方,幾乎每方都用姜、蔥、韭、蒜、槐枝、柳枝、桑枝、桃枝、風仙、菖蒲、木鱉、山甲、蓖麻、皂角等氣味俱厚之品,含上述藥物的處方約佔97%以上。
(2)多效聯合的組方特點——廣略以取勝
敷貼葯常以葯不止走一經治一症,用多味藥物匯而集之,以一膏統治多種病,疾病雖有多種,而其病機則不外氣滯血凝及陰有寒濕,陽有燥熱而已,關鍵在於把握其要害,而把握要害的方法,可用一個「通」字概括,「理通則治自通」。
(3)辨證加藥的穴位配藥特點
外治穴位貼敷療法是以單驗方外治形式而問世的,但後來辨證施治治療原則逐漸滲透於這一治法中,經這一治法賦以辨證施治的選葯思想,使其療效更加肯定。在臨床應用時,常需辨證論治、三因制宜,而在臨症靈活加入糝葯,一般要求加藥與膏藥相應,膏統治而加藥專治,重症還可加入劫葯如巴豆等,所加糝藥物原則上選用治療這一病症的主要葯或選效驗方和單方為主以提高療效。如治熱秘除用膏敷貼外,常在膏上糝以芒硝、大黃等,再貼於臍腹部。
(二)貼敷方法
1.貼法:將已制好的藥物直接貼壓於穴位,然後外裹膠布粘貼;或先將藥物置於膠布粘面正中,再對準腧穴進行粘貼。巴布劑、硬膏劑可直接將巴布劑或是硬膏中心對準穴位貼牢即可。適用於膏藥、巴布劑、丸劑、餅劑、磁片的腧穴貼敷。
2.敷法:將已製備好的藥物,直接敷在穴位上,外復塑料薄膜,並以紗布,醫用膠布固定即可。適用於散劑、糊劑、泥劑、浸膏劑的腧穴貼敷。
對膠布過敏者,可選用低過敏膠帶或用繃帶固定貼敷藥物。
(三)貼敷時間
根據疾病種類、藥物特性以及身體狀況而確定貼敷時間。一般情況下老年、兒童、病輕、體質偏虛者貼敷時間宜短,出現皮膚過敏如瘙癢、疼痛者應即刻取下。
1. 刺激小的藥物每次貼敷4-8小時,可每隔1-3天貼治一次。
2. 刺激性大的藥物,如蒜泥、白芥子等,應視患者的反應和發泡程度確定貼敷時間,約數分鐘至數小時不等(多在1-3小時);如需再貼敷,應待局部皮膚基本恢復正常後再敷藥,或改用其他有效腧穴交替貼敷。
3. 敷臍療法 每次貼敷的時間可以在3-24小時,隔日1次,所選藥物不應為刺激性大及發泡之品。
4. 冬病夏治腧穴貼敷從每年夏日的初伏到末伏,一般每7-10天貼1次,每次貼3-6小時,連續三年為一療程。
推薦閱讀:
※腎俞穴位:小兒穴位(圖文)
※還睡不著,試試這幾個穴位
※穴位的定位方法
※穴位 療法
TAG:穴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