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中觀研究(一)
標籤: 唯識中觀 | 分類: 南老師 |
第一章 緒論
南師懷瑾先生講授 釋明光記輯一、緣起此次開講《唯識中觀研究》的課程,原因有二:1.正法衰微,神秘主義的盛行。今日世界科學發達,同時神秘主義(思想)也與自然科學並駕齊驅,不僅台灣如此,世界其他地區也如此。由於精神文明的沒落,人們好奇心的驅使,想要研究物質世界以外的趨向愈來愈濃厚,因此各宗教的各種修證的認知也愈發達。就佛教而言,現在世界上最流行的,一者為禪。一者為密。尤其近幾年來,國外如歐美等地區,對密宗研究愛好的趨勢也愈注重。如何求證佛法及如何超越生命、超越物質的思想也愈來愈盛。由此可見,佛法的正知正見的衰微,已將快達末法時代。因此我們要開講《唯識法相中觀》之研究。
近歐陽竟無先生、韓清凈先生、秉承楊仁山先生遺教,對於唯識有一番研究,號稱南歐北韓唯識學兩大師。其後卻逐漸地衰微與紊亂,所以《唯識法相中觀》之學,不得不重新作一探討。這是佛法中真智慧的法門,也可以說有異於一般三皈五戒、吃素、拜拜等等。真正對佛法的認識須要正思維、智慧與學問,只靠情緒性的信仰是無濟於事。若說聽經是有功德而不求正知正見的認識,那是不對的。如聽經只用耳不用腦,或用了後腦而不用前腦,都是沒有用的。現在為了人類思想太混亂,佛法的正法太凋零、太沒落,更須急急開此課程。2. 弘揚佛法、復興中華文化、建立世界人類真正和平。 世界人類文化的續絕,也已到了末劫。今後世界物質文明發展,科學再進步,勢必比今日更發達;相對的人類精神文明領域也愈沒落。世界各國地區,也感覺到有重建精神文明的需要。例如近來有些人稍微能夠懂得一點靜坐、易經、八卦。。。等,就可在國外被推尊為大師的情勢看來,一般對中國文化的前途看漲。但中國文化包括了儒、佛、道三大系統;「綜羅百代,廣博精微。」佛法並非不高明。佛法絕對第一。但今日佛法衰微,許多人雖然發願度眾生,事實上,反為眾生所「度」,這是相當嚴重的問題。由上述二因素,可以看到人類文化的思潮,在未來二十世紀末一九八一至一九九九年,二十一世紀開始的時代,勢必要由科學歸結到哲學,邁向形而上學的領域,而與正知正見的佛法契合在一起。因此如何將佛法的正知正見弘揚於世界各地,告訴人們怎樣獲得心靈的和諧與安定,死後或現身可以證到天人合一,從而超越天人,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之無上菩提境界,此一思潮方向乃是諸位所應注意的。各位大都是大專畢業、碩士或博士,當知在現代世界,這些只是一個專家學歷的代號而已,既不是淵博的通才,更不是通明的大覺者。若被現有的教育、學識所困住,實是一件可惜的事。你們所知的學識,從整個人類的學問來看,仍如滄海之一粟、九牛之一毛。例如在座的都是專才,為什麼我問到某一方面的重要問題,就不知道。因為你們缺少佛法基礎的根本智,不能得到觸類旁通的慧力。真正得到根本智者,也能無師而自通,而且一通百通,這便是佛法正知正見的效果。再說,開此課程,為了大家能夠配合現代科學的理論與實際,為了達成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流;東方文化的精神真正能重建起來,並宏揚於世界,那就必須了解此一門學問,這是我講此課程附帶的希望。二、今日佛法衰微的原因今日佛法沒落的究竟原因,有下列兩種:1.修持證果者少佛法的中心為修持與證道,試問今日真正從事於修持的人多少?而證成聖果者又有幾人?可以說微乎其微。主要的原因為缺乏正知正見,大都走向偏差,甚至,成為邪魔外道知見。所以修持證成聖果者少,是佛法衰微最主要的原因。2.輕視科學文明發展的成就現代教育普及而科學文明發達,促使物質文明的進步。應當對我們了解形而上學的求道證果,本應有很大的幫助。因此輕視科學文明,只有障礙了我們對「正知正見」的體認。由於世人沒有修持的正知正見,動輒盲目的輕視科學,也不知道如何利用科學成果對修持有那麼大的幫助。只因為自己理不透、知見不夠,才誤會科學,不知道科學正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形而上道的修證圓通。三、佛陀一生的啟示佛陀的一生,從幼年到出家,從出家學道到證成聖果,從證果到弘法四十九年,每一段的過程,對修持者都具有極大的啟發;尤其是前兩個階段的心路歷程,更應該加以細心的認識。因為這是因地上的功夫,無此也就沒有第三階段果地上的成就。若只重果而輕因,則往往失去正知正見。茲將佛陀生平中前兩個階段,從幼年到出家,從出家到成道所帶給我們的啟示略為敘述於下:1.出家以前廣學並具足世間一切學問釋迦牟尼誕生於帝王的家族,因此自幼所受的教育都是最好的,在武功體能方面來說,當他在十歲時與兄弟捔力,即能隻手舉起大象擲於城外。所提出的數學問題,曾使全國首屈一指的數學老師無法作答。因此在十九歲以前已是文武雙全的少年,世間的一切學問都已具足。在一般的佛學概論或印度的著作中,對於佛陀於十九歲時,因為出遊四門,所看到生、老、病、死等情境,才感受到人生是苦,諸行無常。根據理性的判斷,這是不合理的修辭。因為已經具足世間一切學問的釋迦牟尼,對於生死無常的覺受,應該早已瞭然於胸。只是此時,他知道,即使當了帝王,能夠統治世界,甚至使天下太平,也只是一段時間而已。因為根據歷史經驗的認知,太平之世不會超過三十年,世界歷史沒有不經過十幾年不發生動亂的,只是大小動亂的分別而已。他為了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追尋人生和人類真正的安樂與祥和,因此於十九歲,才毅然出家。2.出家以後,遍訪當時號稱有道的名師,獲得所有外道的成就,而後菩提樹下證成聖果。釋迦牟尼出家以後,隨即遍訪印度所有修道諸師,在初期六年之間,學盡了婆羅門、瑜伽等一切外道的法門。而後再自己經過自己六年真修實驗的過濾。先是修持無想定三年,無想即是什麼思想都沒有。無想定是屬於大外道,一般人很難做到,佛陀卻成就了。但他卻「知非即舍」,認為此非究竟。因為無想的意識境界仍然是唯心的力量。是第六意識加強控制自己進入無想的境界,還是屬於心意識第六意識的範疇。釋迦牟尼佛修了三年的無想定之後,繼續修持非想非非想處定,於此已到達天人的境界,已屬於非一般心理、非一般生理、非普通精神的境界。換現代的名詞來說,即所謂超心理、超心靈或超思想等解釋。而後佛陀又認知它如此仍非究竟,「知非即舍」,於是獨自到達雪山苦行六年,包括不倒褡「長坐不卧」、過午不食,甚至日中只食一粟。。。等諸苦行。但仍未悟道,認知苦行非道,只是助道之一法而已。最後下山,接受如一般常人的飲食滋養,恢復體能,再在菩提樹下靜坐七日,夜睹明星,頓然開悟,證成菩提聖果。由此可知,佛陀之悟道證果,除了必須歷經苦行,而且歷練過外道法門如無想定、非想非非想定等境界,然後得證成聖果。四、佛陀滅後,佛法興衰的演變到唯識論的集成佛陀滅後兩三百年之間,小乘證果的弟子還不少。但經四、五百年之後,小乘證果的就很少了。主要的原因,是當時大乘行者的唯識思想流行,忽略了小乘經論如《阿毗達摩論》等的重要。因為這些經論乃是佛弟子舍利弗和目犍連等聽佛所說而著述的。其內容所談及的均是如何修持、怎樣證果的問題。所以此時佛法的傳承相當微弱,可以說,也僅維繋禪宗的單脈一傳而已。馬鳴菩薩有鑒於此,於是著述《大乘起信論》,建立真如自性學說、發展大乘證成思想,重振佛法。其後由於當時印度婆羅門、瑜伽等復興,風起雲湧,一般學佛弟子們的修定法門還不如他們,因此佛法隨之衰微。在馬鳴菩薩之後,再由繼承禪宗第十四代祖師的龍樹菩薩出來,闡揚大乘的般若性空、中觀等學理。並且建立密宗系統,包括了印度古今一切修持方法(正道與外道)而集成於《般若中觀》的法門,於是佛教重振。但過此二、三百年以後,即距離佛陀逝世九百年間,外道的修持又超越了佛法的修持,佛教再度衰微。到了彌勒菩薩現身教化,而由其弟子無著聽講記錄而集成為《瑜伽師地論》。融會大乘小乘等教理與實修法門,涵蓋《阿毗達摩》等經論而建立《唯識中觀》的修持理趣,納於《瑜伽師地論》之中,因此佛法又再振聲威。再經數百年之後,中國唐朝高僧玄奘法師到印度留學。彌勒、無著體系的《瑜伽師地論》與《唯識中觀》之學,在殊勝的法緣之下,傳給了玄奘。玄奘融通陶煉了歷代大師的唯識思想,從無著菩薩的兄弟世親菩薩以下的唯識研究,及眾師(十師)的異說,集其大成,而完成了《成唯識論》的名著。此論乃大乘唯識的寶典,明白了它,便可由此真正認知佛法的正知正見,不論是修持禪、密、律、凈哪一種法門,方向是絕對不會錯的。五、唯識的基本認識從修證佛法的正確認知,現代心理學的發展,及周遭很多問題的疑難,均可歸攝到唯識學的範疇,因此對於唯識應該具有下列幾點基本認識:1.習禪學密與唯識由於世界神秘主義的盛行,因此,在未來習禪修密的風氣,必然很盛。但不論是習禪或是學密,均須具備基本的學理基礎,即對於《唯識》《中觀》與《瑜伽師地論》的精義,均須通達了解,方能望其有功。2.唯心、唯物與唯識現代世界的思潮,大致可分為唯心與唯物兩大系。但由於歐美領先現代科學發展的結果,已看不起馬克思等的唯物思想。而當今心理學的發展,雖然已經運用到醫學、政治領導階層與工商業等領域,但其所探討的,仍然屬於心識作用第六意識的範疇。因此心物兩種思想已不足以領導未來世界。強調來說,唯有唯識思想的認知,才是探討其究竟,可解決唯心唯物等矛盾思潮的歸趨。3.空難問題與唯識 有人問:今年由於苗栗上空所造成遠航(遠東航空公司)飛機爆炸的空難事件,全機一百多人全部罹難。在這些屍體中,大都呈現出雙手上舉的羅漢相,這是為什麼? 這乃是飛機爆炸那一剎那,人因驚恐而欲抓持依賴物體之心理現象所形成。 又在認屍的過程當中,有一親人無法辨認出哪一具是親屍,於是祈求死者顯靈。已經燒殘死去三天的屍體,終於鼻孔流血,因此使死親確認而無誤,這又是什麼道理?根據唯識學理,此是第八阿賴耶識所變中陰身超心物的變現業力。具有自他不二,孝感格物的作用。4.禪宗話頭:「離心意識參!」一位禪師來到禪堂,面對眾弟子大聲吼道:「離心意識參!」吼完即大搖大擺的離開禪堂。到底什麼是心?意?識?它們彼此的關係又如何呢? 先談心。華嚴經說:「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裡所說的心,是什麼心呢?心能將一空杯變化成茶水嗎?如不能,何以說「一切唯心造?」 但佛是如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他說「一切唯心造」,到底何意?一切唯心?唯心則能變現一切嗎? 若因觀想某事某物而流淚,可說是唯心,但這是一般心理狀態的唯心而已;又念阿彌陀佛,或祈禱上帝、或神、或主,開刀時不覺痛苦,這也只是精神統一的結果,暫忘苦受。如此,皆屬於一般心理學的範圍,又何須學佛信教? 但現代心理學所探討的範疇,包括潛(下)意識等,皆是屬於第六意識,並未超出意識心理範圍。 其次,談到意,意為腦所思想與感受。至於識,如明代憨山大師所謂:「分別為識,不分別為智。」但是這種說法,就唯識看來,仍屬於一般的「觀待道理」,非屬於「證成道理」。然而如有人證道成果,若沒有觀待上的成就,則果位不高。 所謂觀待道理。等於現代語所謂的思辨邏輯。證成道理。則是真修實證的功果。 最後談及心、意、識,三者彼此的關係。仍然採用海的現象作為比喻:心譬喻如海(深度不變),意譬喻如浪,識譬喻如浪上的波紋泡沫。一切唯心所造,唯識所現,而心意識三者相互作用的結果,心是根株,意是枝幹,識是花果。但都是業力所緣起,由業力而構成了生命的根源。5.八識規矩頌與唯識 八識規矩頌為唐玄奘法師的名作。將心王八識,類分為四,各作三頌,前二頌論凡界,後一頌論聖界。八識規矩頌為研究唯識論的入門。六、結論 基於正法衰微,神秘主義盛行,科學文明極端發達,精神文明卻逐漸地沒落。因此,今日全世界人類均須要中華文化的滋潤,更是需要正知正見的佛法。未來二十一世紀將是科學歸結哲學邁向佛法的時代,同時也是中華文化發揚光大的時日。所以開講《唯識中觀研究》此一課程,以期正法之振興,世界和平之真正建立,早日來到。 當今佛法衰微的原因有二,一為修持證果者少。一為輕視科學文明發展的成就。總而言之,就是缺乏正知正見。從佛陀的生平,幼年到出家,出家到成道,此二階段的歷程,給予我們重要的兩個啟示。成佛了道,必須先具足世間一切學問及了知所有外道之所能,棄捨世間學或漠視外道,則等於是斷了自己證成菩提之因。從佛陀滅後到中國唐玄奘法師《成唯識論》之完成,這一段時期佛法的興衰演變,更可以確認,每當一次大乘唯識正法之被重視與宏揚,也就是佛法興盛與太平之世,唐朝就是一例。 於今,國步艱難,世局混亂,欲求盛唐的再臨,中國的統一,中華文化普化於異域,則必須每一個中國人都具有正知與正見。因此「唯識中觀」的研究與宏揚,實是刻不容緩的一件事。 了解了唯識理趣,則可以說具足了修持一切法門諸如禪、密、凈、律等各宗之基礎。今日世界兩大思潮,唯物與唯心,所不能圓滿回答的問題,可以在唯識道理里找到答案。生活周遭所發生的許多疑難,可以從唯識的觀點獲得明白。因此它與我們的關係是親切的,也是實際的。《八識規矩頌》為唐玄奘法師所作,簡要明切,乃為研究唯識理論之入門。 最後,必須說的,儘管完全明白了唯識理論,這只是屬於觀待道理,也就是屬於理論層次;必須加上證成道理,即實際修持工夫的配合,才能說是真正了解唯識,因為佛法是講求修證的。 唯識是修學佛法最基本的學理,也是最深切的佛法,但更需要有實際的修證。
------轉自十方禪林《知見雜誌》
分享:0
喜歡
0
贈金筆
推薦閱讀:
※憲法學研究會2016年工作總結
※十餘年來百會穴研究概況
※紅樓夢研究文章
※文學報深化孫犁研究的幾個關鍵
※【美國研究】秦伊:國務卿提名參院外委會涉險過關,蓬佩奧日後將如何主導美國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