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作業的老師只是「教育機器」

昨天,廣州媒體報道,現在的老師批改作業越來越少了,甚至習慣讓學生互改作業和對答案。不少家長認為是老師「太懶」,而教育工作者則稱「教無定法」,不必強求老師還像以前那樣做大量重複性的工作。若從所謂「教育產業」的角度看,老師是生產者,學生是半成品,老師用最高的效率,按質按量地向下一階段輸送合格學生,並爭取更高的優秀率,這就是教師的工作鏈條。至於是不是批改作業、要不要家訪,似乎都是程序性的要求,是可以根據成本收益來增減的。一旦上述流程被強化,估計家長和學生都不會認同。畢竟「人類靈魂工程師」給予了普通人太多的憧憬。落實到批改作業上,很容易也會喚起人們對老師挑燈伏案、鞠躬盡瘁的想像,而學生普遍也很在意老師的親筆批改,一句句評語甚至影響孩子的人生。至於老師,更可從作業中看出教育的成效,甚至收穫許多啟發。如果老師能理解改作業所蘊含的特殊心理機制,明白學生是人而不是半成品,就會明白每一次作業其實就在面對一個活生生的孩子,批發、高效、機械化地對待作業的方式,是教育淪落為產業的開始。當然,批改作業同樣也要根據學齡和學科有所區別,不可能要老師變成改作業的機器。但學生和家長反對的是學生之間互改作業、班幹部給同學改作業、家長給孩子改作業的行為。從家長角度看,為一個學位已支付了昂貴的教育成本,希望獲得的是尊重、反饋和個體的增值,作業水平就是重要的回報。這就像大家要喝正宗的湯,而不是喝濃縮液兌水,要喝豆漿而不是豆粉加水。做教育就是做品牌,做品牌就是做信仰,不能摻假。從受教者來看,總是希望老師改作業的基本傳統能保持,這就像上學就該是在課堂和老師面對面而非對著電腦遠程教育,就像學校就是讀書育人而不是金錢投入和分數產出的地方。儘管教育模式在快步邁入信息化和工業化,人們依然難以忘懷那種因材施教、誨人不倦的境界。(耀 琪)
推薦閱讀:

養小孩和炒股哪樣更難?
中國遊客為什麼粗魯?
教育,有一種需要叫做「不需要」
如何評價大學採用學生互批大作業,扣別人多少分就給自己加多少分的制度?
如何做一名優秀的班主任?

TAG:教育 | 作業 | 機器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