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四大名綉
刺繡,古稱針綉,是用綉針引綵線,按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繡運針,以綉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
刺繡作為一個地域廣泛的手工藝品,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通過長期的積累和發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長和優勢。除了蘇綉、湘繡、粵綉、蜀綉這四大名綉,在我國還有京綉、魯綉、汴綉、甌綉、杭綉、漢綉、閩綉等地方名綉,而我國的少數民族如維吾爾、彝、傣、布依、哈薩克、瑤、苗、土家、景頗、侗、白、壯、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繡。
四大名綉形成於十九世紀中葉,它的產生除了本身的藝術特點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綉品商業化的結果。由於市場需求和刺繡產地的不同,刺繡工藝品作為一種商品開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其中蘇、蜀、粵、湘四個地方的刺繡品銷路尤廣,故有「四大名綉」之稱。
【蘇綉】
蘇綉是以蘇州為中心包括江蘇地區刺繡品的總稱,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濱臨太湖,氣候溫和,盛產絲綢。因此,素有婦女擅長繡花的傳統習慣。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蘇綉在藝術上形成了圖案秀麗、色彩和諧、線條明快、針法活潑、綉工精細的地方風格,被譽為「東方明珠」。
蘇綉是在顧繡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顧綉原指明代上海顧家的刺繡,顧氏家族的顧名世以嘉靖三十八年(公元前1559年)進士著稱。他的孫子顧壽潛善畫,從師於董其昌。顧壽潛之妻韓希孟工畫花卉,擅長刺繡,在顧家眾多的名手中堪稱代表,連董其昌看後亦驚嘆「技至此乎!」明代的商品經濟已較發達,由於顧家的刺繡名揚海內外,因此到了清代時,江南一帶的綉庄許多乾脆掛起「顧綉」的字型大小,廣義的「顧綉」便由此而來。
蘇綉正是在廣泛吸取顧繡的特點和長處後,並結合西洋畫的特點,逐漸從作坊里孕育成一朵更為奇艷的鮮花。據西漢劉向《說苑》記載,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國已將蘇綉用於服飾。到了明代,江南已成為絲織手工業中心。在繪畫藝術方面出現了以唐寅(伯虎)、沈周為代表的吳門畫派,推動了刺繡的發展。刺繡藝人結合繪畫作品進行再製作,所綉佳作栩栩如生,筆墨韻味淋漓盡致,有「以針作畫」「巧奪天工」之稱。清代是蘇繡的全盛時期,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繡品,幾乎全出於蘇綉藝人之手。
蘇繡的主要藝術特點: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具現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瞻眺生動之情;花鳥能報綽約親昵之態。蘇繡的仿畫綉、寫真綉,其逼真的藝術效果是名滿天下的。就純欣賞的美術綉品來說,蘇綉是以針代筆、積絲累線而成,以綉針引綵線,按事先設計的花紋和色彩,在絲綢、棉布等面料上刺綴運針,通過綉跡構成花樣、圖案、文字以取得藝術效果。
蘇繡的綉技特點:在刺繡的技藝上,蘇綉大多以套針為主,綉線套接不露針跡。常用三、四種不同的同類色線或鄰近色相配,套綉出暈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時,在表現物象時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淺變化中,空留一線,使之層次分明,花樣輪廓齊整。因此人們在評價蘇綉時往往以「平、齊、細、密、勻、順、和、光」八個字概括之。「平」指綉面平展;「齊」指圖案邊緣齊整;「細」指用針細巧,綉線精細;「密」指線條排列緊湊,不露針跡;「和」指設色適宜;「光」指光彩奪目,色澤鮮明;「順」指絲理圓轉自如;「勻」指線條精細均勻,疏密一致。
蘇繡的針法:蘇綉注重運針變化,目前常用針法有:齊針、散套、施針、虛實針、亂針、打點、戳紗、接針、滾針、打子、擻扣針、集套、正搶、反搶等。技法、針法的特點也就是「和色無跡、均勻熨貼、絲樓分明、毛片輕盈鬆快」四名話。可以說蘇綉技藝是在綉制反映時代風貌的新作品中得到進一步發展與提高的。
蘇繡的鑒別標準:一是作品圖案的整體構思,二是作品做工的精細程度,三是作品色彩的處理和藝術效果。一件藝術價值高的蘇綉藝術品一般是圖案秀美,做工精細,色彩典雅,富有深遠的意境。而價值低劣的蘇綉工藝品,圖案一般比較呆板,缺乏藝術性,做工也相對粗糙。
挑選蘇繡的秘訣:挑選蘇綉時最主要的是看蘇綉表面的光潔度,如果繡的比較稀的話,光潔度就不夠,好的綉品針線繡的很密,使圖案有立體感,光潔度高。同時從蘇繡花線的粗細也可以辨別出優劣,蘇綉中一根花線的1/2粗稱「一絨」,1/12粗稱「一絲」。「劈絲」即將一根花線分為若干份。蘇綉會根據不同的布質、色彩及題材,靈活綜合運針,而且花線劈絲粗細合度,從而充分表現物體形象的質感。如綉金魚魚尾,用線要細,排針要虛,才能表現輕薄、透明感。再比如綉貓,根據對象毛絲變化規律掌握絲理,綉出來的貓毛茸茸地形萬言書逼真生動,而繡的粗糙的貓毛就會象鋼針一樣扎著。
蘇繡的座架一般為中國古典式紅木雕花,因此看架子也是分別蘇綉好壞的一種辦法。質次的蘇綉架子的材料一般都用白木,時間一長就容易龜裂。白木的手感很粗糙,而紅木的手感細膩。
蘇繡的代表作:蘇綉藝人善於總結經驗獨闢蹊徑,繼發綉、雙面綉之後,又相繼成功地創造雙面異色綉、雙面異色異樣綉等新作。雙面綉《貓》,是蘇繡的代表作品之一。藝人們將一根頭髮粗細的繡花線分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以至十二分之一、四十八分之一的細線綉,並將千萬個線頭、線結藏得無影無蹤。無論從正面或反面都可以看到小貓調皮活潑的神態。綉貓最難的是一對貓眼睛,藝人們需用20多種顏色的絲線才能把貓睛繡得炯炯有神,栩栩如生。
蘇繡的綉品種類:經過長期的積累,蘇綉已發展成為一個品種齊全,畫面豐收,變化多端的一門完整藝術,涉及裝飾畫(如油畫系列、國畫系列、水鄉系列、花卉系列、賀卡系列、鴿譜系列、花瓶系列等)。在種類上,蘇綉作品主要可分為零剪、戲衣、掛屏三大類。按品種分,有雙面綉、單面綉;按體積造型分,有台屏、牆屏、地屏和大型組合屏風;按表現內容分,有人物、寵物、花鳥、風景、靜物、特色建築物等;按針法可以分為亂針綉與平針綉兩類。實用品涉及服飾、手帕、圍巾、賀卡等。
【湘繡】
湘繡是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繡產品的總稱,在湖南民間刺繡的基礎上,吸取了蘇綉、粵綉、京綉等綉系的優點,發展成為清代刺繡藝苑的後起之秀。早在戰國時期,湘繡就已有了較高的藝術水平和嫻熟的技藝。到了清朝,湘繡已遍及湖南廣大城鄉,處處可見「母友相傳,鄰親相授」的傳藝學藝生動場面,特別是長沙一帶,湘繡成為家家戶戶的農村副業,農村婦女在勞作之餘,不僅用綉針和綵線來美化生活,而且開始把繡花作為謀生的手段。
湘繡的主要特點:以勻薄細膩,著色富於層次,綉品若畫為特點。「以針代筆,以纖素為紙,以線暈色」,使得湘繡綉品形象生動,形神俱備,構圖嚴謹,色彩鮮明,各種針法富於表現力,通過豐富的色線和千變萬化的針法,使綉出的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具有特殊的藝術效果,曾有「繡花花生香,綉鳥能聽聲,綉虎能奔跑,綉人能傳神」的美譽。在湘繡中,無論平綉、織綉、網綉、結綉、打子綉、剪絨綉、立體綉、雙面綉、亂針綉等等,都注重刻畫物象的外形和內質,即使一鱗一爪、一瓣一葉之微也一絲不苟。
湘繡的擘絲技術:用絲絨線(無拈絨線)繡花,特點是絲細,後用皂莢仁溶液蒸煮,再裹竹紙揩拭,使絲絨光潔平整,防止絨絲起毛,其光細勝眼於髮絲。還有織花線,每根線染色都有深淺變化,綉後出現自然暈染效果。湘繡的擘絲技術極為精細,細若毫髮,從而超越顧綉中的「發綉」,湖南俗稱這種極為工細的綉品為「羊毛細綉」。
湘繡綉工的特殊劈線技能:以手指劈線,可劈至2開、4開、8開、16開等。線劈開後,千絲萬縷,分辨不出差別,但綉上質地,求得對比統一,突出主題,達到明暗的自然變化,陰陽渾然一體。湘繡的勻薄細膩與這一技能的日益進步是密不可分的。
湘繡的綉線色彩:湘繡的綉線色彩豐富是與其他綉種區別的主要特點之一。據《雪宦綉譜》記載,有青、黃、紅、黑、白(以上正色)、綠、赭、紫、交、蔥(以上間色)9類,88種原色,因其深淺染製成745種不同的色彩。湘繡綉工認為一切物象感光效果未必即能以700餘種色彩包括無遺。所以,湘繡用色基本上可稱為「有色皆備」。
湘繡在配色上善於運用深淺灰及黑白色。人文畫以深淺灰和黑白為主,素雅如水墨畫;日用品的特色則色彩艷麗,圖案紋飾的裝飾性較強。再加上適當的明暗對比,增強了質感和立體感,結構上虛實結合,善於利用空白,突出主題,形成了湘繡水墨畫般的素雅品質,人物惟妙惟肖,寫意山水則更是「色簪花,跡滅針絨」,這些「絕針」之作曾名噪一時,受到國內外人士的讚譽。
湘繡巧妙地將我國傳統的繪畫、刺繡、詩詞、書法、金石各種藝術融為一體,多以國畫為題材。綉品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質感強烈,形神兼備,無愧於「遠觀氣勢宏偉,近看出神入化」的藝術效果,從而形成了「湘繡以中國畫為基礎,運用七十多種針法和一百多種顏色的綉線,充分發揮針法的表現力,精細入微地刻劃物象外形內質」的特點。
湘繡的針法汲取蘇繡的套針加以發展,以摻針為其特色。摻針俗稱「亂插針」,摻針體系又細分為多種,如接摻針、拗摻針和直摻針等。另外還有湘繡特有的旋游針和蓋針以及游針、毛針、鬅毛針、齊針、平針、網針、打子針、交叉針(又稱亂針)等多種針法。
湘繡的針法多變,根據表現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紋理的不同要求,發展為70多種針法,然後以畫稿為藍本,在刻意追求畫稿原貌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再創造。故其獨特技藝,盡在「施針用線」之中。
線色萬千,根據各種不同畫稿的題材,運用各種不同的針法,選配各種不同色階的綉線——絲線或絨線,憑藉針法的特殊表現力和綉線的光澤作用,使綉制出來的物象,不但保存著畫稿原有的筆墨神韻,而且通過刺繡工藝,增添了物象的真實性和立體感,起到了一般繪畫所不及的藝術效果。以致湘繡獨成一派,到清末「湘繡盛行,超越蘇綉,已不沿顧綉之名。法在改藍本、染色絲,非復故步矣」。
湘繡的綉品原料:中國刺繡通常是用真絲、硬緞、交織軟緞、透明玻璃紗、尼綸加真絲、棉線等為原料綉制的精細工藝品,而湘繡則是以素庫緞、素軟緞、硬緞、交織軟緞、透明玻璃紗、尼綸等為底料,用各色真絲繡花線純手工精心製作的高檔、昂貴的手工藝品,具有極高的裝飾性和收藏價值。
湘繡的主要品種:有中堂、條屏、屏風、畫片、被面、枕套、床罩、帳簾、靠墊、桌布、椅披、官服、神袍、戲裝、袈裟、繡衣以及宮廷扇、繡花鞋、手帕、鏡袋、荷包、圍巾等品種。每個品種可綉以風景、花鳥、動物走獸、人物肖像等圖。
湘繡的綉品題材:傳統題材有獅、虎、松鼠等,特別是以虎最為著名。民間有「蘇貓、湘虎」之說,湘繡獅虎毛紋剛健直豎,眼球有神,幾可亂真。為了表現猛虎皮毛的質感,湖南刺繡藝人在毛針的基礎上創製了鬅毛針。鬅毛針的綉法是,絲線排列成聚散狀撐開,一端粗疏、鬆散,一端細密,使之如同真毛一樣,一端入肉,一端鬅起。經過藝人層層加綉後,所綉制的虎毛剛勁豎立,力貫毫端,毛色斑斕,生動逼真。
湘繡的絕招要數異形異面的雙面綉。湘繡綉工可以在同一底料的正反面刺繡著畫面、色彩、針法都不相同的綉品,這是刺繡技藝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如湘繡藝人綉制的《花木蘭》綉屏,在綉品的一面是女扮男裝,全衣鐵甲的花木蘭的威武形象,生動地體現了「萬里赴戎機」、「寒光照鐵衣」的詩意;而在綉品的另一面卻是花木蘭脫去戰時袍,又著女兒裝的閨秀模樣。活生生地再現了花木蘭「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的喜悅情境。兩種截然不同的畫面十分簡要地概括出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凱旋而歸的動人故事內容,將詩情畫意融為一體,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在這幅綉屏中,藝人採用的仍是傳統的摻針、平針、游針等手法,運用高超的技藝著意刺繡,使花木蘭這位英雄人物的形象呼之欲出,躍然於綉屏上,除了令人嘆服之外,更是回味無窮。因此,雙面全異綉使湘繡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平,這也是湘繡在刺繡中形成獨樹一幟的流派。
選購湘繡的秘訣:挑選湘繡時最主要的是看湘繡表面的光潔度,如果繡的比較稀的話,光潔度就不夠,好的綉品針線繡的很密,使圖案有立體感,光潔度高。同時從湘繡花線的粗細也可以辨別出優劣,湘繡中一根花線的1/2粗稱「一絨」,1/12粗稱「一絲」。「劈絲」即將一根花線分為若干份。湘繡會根據不同的布質、色彩及題材,靈活綜合運針,而且花線劈絲粗細合度,從而充分表現物體形象的質感。如綉金魚魚尾,用線要細,排針要虛,才能表現輕薄、透明感。再比如綉貓,根據對象毛絲變化規律掌握絲理,綉出來的貓毛茸茸地形萬言書逼真生動,而繡的粗糙的貓毛就會象鋼針一樣扎著。
湘繡的座架一般為中國古典式紅木雕花,因此看架子也是分別湘繡好壞的一種辦法。質次的湘繡架子的材料一般都用白木,時間一長就容易龜裂。白木的手感很粗糙,而紅木的手感細膩。
【粵綉】
粵綉是廣東刺繡藝術的總稱,它包括以廣州為中心的「廣綉」和以潮州為代表的「潮綉」兩大流派,以廣綉為代表,泛指廣東近二三世紀的綉品。據傳粵綉創始於少數民族――黎族,明朝中後期形成特色。其特色有五:一是用線多樣,除絲線、絨線外,也用孔譽毛捻樓作線,或用馬尾纏絨作線。二是用色明快,對比強烈,講求華麗效果。三是多用金線作刺繡花紋的輪廓線。四是裝飾花紋繁縟豐滿,熱鬧歡快。常用百鳥朝鳳、海產魚蝦、佛手瓜果一類有地方特色的題材。五是綉工多為男工所任,和其他地區綉工均為女子不同,在綉制大件時,綉工常手拿長針站著施綉。
蘇鶚所撰的《杜陽雜篇》中是這樣描述廣繡的精湛技藝的:「永貞元年南海貢奇女眉娘,年十四,工巧無比,能於一尺絹上綉《法華經》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點劃分明,細如毫髮,其品題章句,無有遺闕。更善作飛仙,蓋以絲一鉤分為三股,染成五色,結為金蓋玉重,其中有十洲三島,天人玉女,台殿麟鳳之象,而執幢捧節童子,亦不啻千數,其蓋闊一丈,稱無三兩煎靈香台之則,堅韌不斷。唐順宗皇帝嘉其工謂之神姑……」
粵綉按材料分為三類:自清中期以來,粵綉就分為「絨綉」、「線綉」、「釘金綉和金絨混合綉」三種類型,其中尤以加襯浮墊的釘金綉最著名。金絨綉以潮州最有名,絨綉以廣州最有名。
絨綉是指在各種絲、綢、緞上,以平綉針法,用絲絨綉出平的畫面,題材多為飛禽、博古,用作畫片、掛屏等。
釘金綉又稱金銀綉,以金銀線為主、絨線為輔的叫金絨混合線,是粵繡的傳統技法,針法複雜繁多,有過橋、踏針、撈花瓣、墊地、凹針、累勾綉等60多種針法,其中「二針企鱗」針法為其他綉種所無。釘金綉運用墊、綉、貼、拼、綴等技術處理,可產生浮雕式的藝術效果。其中以潮州的金銀線墊綉最為突出。金銀線墊綉是在綉面上,按照形象中需要隆起的部分,用較粗的絲線或棉線一層層地疊綉至一定的高度,並做到外表勻滑、整齊,然後在其上施綉;或以棉絮作墊底,在面層以絲線滿鋪綉制,然後在面層上施綉;或以棉絮作墊底,覆蓋以絲綢,並將絲綢周圍釘牢,然後在上面施綉。潮州刺繡「九龍屏風」,畫面上為九條動態不同的蛟龍騰空飛舞,又以旭日、海水、祥雲相連,組成九龍鬧海,旭日東升,霞光萬道的壯麗場面。綉品採用了金銀線墊繡的技法,龍頭、龍身下鋪墊棉絮,高出綉面2-3cm,充分表現了蛟龍豐滿的肌肉、善舞的軀體及閃閃發光的鱗片,富於質感和立體感。
線綉純用絲線平面綉制。潮綉作品《郭子儀拜壽》、《獅子頭》、《海龍王頭》、《安春鳥》等,在宣統二年(1910)清政府在南京舉行全國工藝賽會上得獎。刺繡作品還於1915年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1923年和1925年參加倫敦賽會,得到國際上較高的評價。
粵綉針法豐富:有基礎針法、輔助針法、象形針法3大類,最主要的針法有灑插針(即擻和針)、套針、施毛針等,常用織金鍛或釘金綉法襯地。因粵綉包括「廣綉」和「潮綉」兩大流派,因而其針法也因其流派的不同而不盡相同。「廣綉」的針法主要有7大類30餘種,包括直扭針、捆咬針、續插針、輔助針、編綉、饒綉、變體綉等以及廣州釘金綉中的平綉、織錦繡、饒綉、凸綉、貼花綉等6大類10餘種針法。而「潮綉」則有二針龍麟轉針、旋針、過橋針、凹針綉、墊築綉等60多種釘金針法以及40餘種絨綉針法,同時,藝人還運用了折綉、插綉、金銀勾勒、棕絲勾勒等多種技巧,使「潮綉」在「綉、釘、墊、貼、拼、綴」等技藝上更趨完善,產生「平、浮、突、活」的藝術效果。
粵綉用線的特殊技法:粵綉用線多樣,除絲線、絨線外,也用孔雀毛績作線,或用馬尾纏絨作線,把針線起落、用力輕重、絲理走向、排列疏密、絲結捲曲形態等因素都用來強化圖像的表現力,並運用「水路」的獨特技法,使綉出的圖案層次分明,和諧統一。「水路」即在每一相鄰近的刺繡面積之間,在起針和落針點之間留出約0.5mm的距離,從而在綉面形成空白的線條。例如,在花卉的每朵花瓣、鳥禽的鳥羽之間,都留有一條清晰而均齊的「水路」,使形象更加醒目。
粵繡的綉品題材:除採用豐富而多變的針法外,粵綉在創作設計方面還善於把寓意吉祥和美好的願望融入綉品中,常以鳳凰、牡丹、松鶴、猿、鹿以及雞、鵝等為題材,也包括人物、山水河川、器皿等各種圖案,其中龍鳳、孔雀、鸚鵡、博古(仿古器皿)則是最具傳統特色的題材。與此同時,還善於涉取繪畫和民間剪紙等多種藝術形式的長處,使綉品構圖飽滿,針步均勻,紋理清晰分明,物像形神兼備,充分地體現了粵繡的地方風格和藝術特色。
粵繡的特色:以布局滿、圖案繁茂、場面熱烈、用色富麗、對比強烈、大紅大綠而著稱。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布局滿,往往少有空隙,即使有空隙,也要用山水草地樹根等補充,顯得熱鬧而緊湊。構圖飽滿、繁而不亂;色彩濃艷、富麗堂皇;針步短,花紋生動寫實,遠看非常醒目,近看又精細非常;綉絨平整光亮,文理清晰,絨條洒脫;金銀墊絨立體感強,裝飾性極強。雍正、乾隆時期曾大量行銷歐洲和中近東各國。
廣綉以構圖勻稱,色彩斑斕,極富裝飾性著稱。廣綉色彩主要分為兩類:「威彩」以較飽滿的色彩為主調;「淡彩」以三間色為主調。色彩根據刺繡品種而定。例如,綉喜帳用「威彩」,綉文房用品用「淡彩」。清代中葉許多外國商人慕廣綉之名前來大量訂購廣綉,在國際上享有較高的聲譽。而在國內,不少廣綉佳作作為貢品貢獻給歷代皇帝。人物綉與花鳥綉等是廣繡的特色產品,其中人物綉是廣繡的主要產品之一,它根據畫稿的不同要求,以虛實、施疏、層層疊綉、滲綉,線、面結合等不同的綉制方法達到形神兼備的效果。廣繡花鳥則善於體現「平、齊、細、密、均、光、和、順」的藝術風格,具有構圖精密、色彩秀麗分明、針法多變、主題突出等特點。廣綉所使用的基本材料有絲絨、真絲、金線、銀線、金絨混合等幾大類,其中金銀綉獨具裝飾性。廣綉技法亦有「釘、墊、拼、貼、綴」五種。其中一些技法難度大,要求高,釘金墊浮繡的二針龍鱗和魚鱗立體針法被認為是刺繡工藝中難度最高的針法。
潮綉以金碧、粗纊、雄渾的墊凸浮雕效果的釘金綉為特色而標異於其他綉種。題材有人物、龍鳳、博古、動物、花卉等,以飽滿、勻稱的構圖和熱烈喜慶的色彩,氣氛鮮明、生動地表現題材,使潮綉產生了豐富瑰麗的藝術效果。潮綉有絨綉、釘金綉、金絨混合綉、線綉等品種,各具特色。《百鳥朝鳳》就是潮繡的代表作。
粵繡的主要品種:高級綉品主要有條幅、掛屏、台屏、座屏、屏風等,一般綉品則涵蓋了日常生活用品的各個方面,如刺繡畫片、金銀絨掛裙、被面、枕套、床楣、門帘、檯布、靠墊、披巾、頭巾、各種繡衣、繡鞋、綉帽、綉袋、戲劇服裝、帳衽、台帷等,也有部分觀賞綉品,如《晨曦》、《九龍屏風》、《吹蕭引鳳》等佳作。潮州的刺繡潮劇服裝也很著名。宗教用品大多為神袍以及寺廟內的裝飾品。
【蜀綉】
蜀綉亦稱「川綉」,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刺繡產品的總稱。蜀繡的歷史也很悠久,最早的記載出於西漢文學家揚雄《綉補》一詩,詩中表達了作者對蜀綉技藝的高度讚譽。在晉代常璩《華陽國志·蜀志》中,明確提出蜀綉和蜀中其他的物產,包括壁玉、金、銀、珠、碧、銅、鐵、鉛、錫、錦等,皆可視為「蜀中之寶」,充分說明蜀綉作為地方工藝品的珍稀獨特,並把蜀綉與蜀錦並列,視為蜀地名產。
蜀繡的純觀賞品相對較少,以日用品居多,取材多數是花鳥蟲魚、民間吉語和傳統紋飾等,頗具喜慶色彩。至清朝中葉以後,蜀綉在當地傳統刺繡技法的基礎上,吸取了顧綉和蘇繡的長處,一躍成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綉之一,尤以成都九龍巷、科甲巷一帶的蜀綉最為著名。
蜀繡的針法:蜀綉講究施針,講究「針腳整齊,線片光亮,緊密柔和,車擰到家」(車,即指由中心起針,向四周擴展;擰,即指長短針從外向內作添針或減針的處理)。針法包括12大類共122種,常用的有30多種,如套針、暈針、斜滾針、族流針、棚參針、編織針、摻針、鋪針、蓋針、戳針、切針、拉針、紗針等。各種針法交錯使用,變化多端,或粗細相間,或虛實繩索合,陰陽遠近表現無遺。這些傳統技藝既長於花鳥蟲魚等細膩工筆,又善於表現氣勢磅礴的山水圖景,刻劃人物形象也逼真傳神。解放以來針法綉技又有所創新,如表現動物皮毛質感的「交叉針」,表現人物髮髻的「螺旋針」,表現鯉魚鱗片的「虛實覆蓋針」等,大大豐富了蜀繡的表現形式和藝術風格。
蜀綉常用暈針來表現綉物的質感,體現綉物的光、色、形,把綉物繡得惟妙惟肖。如鯉魚的靈動、金絲猴的敏捷、人物的秀美、山川的壯麗、花鳥的多姿、熊貓的憨態等,而五彩繽紛的衣錦紋滿綉、綉畫合一的線條綉、精巧細膩的雙面綉和暈針、紗針、點針、覆蓋針等都是十分獨特而精湛的技法。
蜀繡的特色:蜀綉作品的選材豐富,有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山水魚蟲、人物肖像等。一般綉品都採用綢、緞、絹、紗、縐作為面料,主要以軟緞、彩絲為主,並根據綉物的需要,製作程序、配色、用線各不相同。蜀綉以其純熟的工藝和細膩的線條躋於中國的四大名綉之列,綉法靈活、設色典雅,針腳整齊、線法光亮,構圖疏朗、渾厚圓潤,絲路清晰、不加代筆,花紋邊緣如同刀切一般齊整,且題材多吉慶寓意,具有民間色彩,純手工的刺繡又確保了畫面逼真,具氣韻連貫的藝術效果,堪稱傳繪畫之神韻,綉藝絕天下。
蜀綉可分為單面綉、雙面綉、雙面異綉、雙面異色異形異針法的三異綉。蜀綉是一個集繪畫、刺繡、書法、雕刻、金石為一體的綜合工藝品,採用的畫稿大多以中國畫為主,近幾年也將西洋畫作為畫稿,加工再創為綉稿,但數量極少,這也反映了蜀綉民間傳統工藝的特點。這些精工製作的綉品,栩栩如生,巧奪天工,獨特的風格,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蜀繡的主要品種:主要有日用品和欣賞品兩大類。日用品包括鏡簾、花邊、嫁衣、鞋帽、披風、抱裙、捲軸、枕套、被面、床單、手巾、帷屏、彩帳等,欣賞品則有中堂、斗方、綉屏、畫屏等,可謂種類繁多。既有巨幅條屏,又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賞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費品,是觀賞性與實用性兼備的精美藝術品。比如北京人民大會堂四川廳的巨幅「芙蓉鯉魚」座屏和蜀綉名品「蜀宮樂女演樂圖」掛屏、雙面異色的「水草鯉魚」座屏、「大小熊貓」座屏,就是蜀綉中的代表作。
推薦閱讀:
※蘭台說史·古代真實的「摸金校尉」到底有多神?
※向古代先賢學管理作者:守望鄉村教育
※中國古代四大美男及其惋惜之死
※古代年齡稱謂小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