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艾灸好時節,但這些禁忌你需要知道!
昨天我們聊到了艾灸的神奇功效,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一下灸法的注意事項及禁忌證!
一、注意事項
1、注意施灸的先後順序
施灸順序總的原則就是:先陽後陰,先上後下,先少後多。即先灸陽經,後灸陰經;先灸背部,後灸腹部;先灸上部,後灸下部;先灸頭部,後灸四肢;施灸壯數先少後多。如《千金要方?針灸上》說:「凡灸當先陽後陰,言從頭向左而漸下,次後從頭向右而漸下,先上後下。」《千金翼方》說:「凡灸法先發於上,後發於下;先發於陽,後發於陰。」《西方子名堂灸經》說:「先灸上,後灸下,先灸少,後灸多,宜慎之。」是因為,按這種次序進行,先陽後陰,從陽引陰,而無亢盛之弊。先上後下,可以避免病人面部烘熱,咽干口燥等不適之感。先少後多,目的是使艾炷的火力由弱增強,以使病人易於耐受。需灸多壯者,必須由少逐次增多,或者分次灸之。需用大艾炷者,可先用小艾炷灸起,更換艾炷時逐漸加大,或者用小炷多壯法代替之。按順序施灸,還可節約時間,避免病人因反覆改變姿勢而可能引起的不適感覺。
2、注意體質、病情
施灸過程中要密切注意觀察病人的病情、生命體征及對施灸的反應。醫者在具體施灸時,要考慮患者的體質、病情。對於體弱患者,灸治時艾炷不可過大,刺激量不可過強,如果發生「暈灸」現象,要及時處理。對昏迷、肢體麻木不仁及感覺遲鈍的患者,注意勿灸過量,並避免燒傷。對於懼灸者或接受瘢痕灸法治療者,一定要耐心解釋,取得病人的同意。特別是懼灸者,千萬不能強人所難,給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痛苦。
3、注意禁灸部位
禁灸穴位是因其所處的位置特殊,而不宜施灸。凡顏面五官、大血管部和肌腱潛在部位不用直接灸法,以防形成瘢痕,妨礙美觀及運動。此外,妊娠婦女的腰骶部、下腹部以及乳頭、陰部、睾丸等處均不宜施灸。
4、注意防止火患
施灸或溫針過程中,使用溫針灸時,針柄上的艾絨團必須捻緊,防止艾灰脫落灼傷皮膚或燒壞衣物。艾條灸、艾炷灸的施灸過程中,同樣要防止艾火灼傷皮膚或燒壞衣物。施灸用過的艾條熄滅後,必須裝人小口玻璃瓶內,要注意安全,防止艾火復燃,發生火災。
5、注意臨時情況
臨時情況的禁忌大體與針法相同,不宜在風雨雷電、奇寒盛暑、極度疲勞、空腹過飽飽、情緒不安、氣血不定、大汗淋漓、婦女經期之際施灸(治大出血例外)。氣逆;大寒灸者血脈蓄滯。此等日灸,乃更動其病,令人短壽。
6、注意灸後調養
古人對灸後的調養顏為注意,《針灸大成?灸後調攝法》記載:「灸後不可就飲茶,恐解火氣;及食,恐滯經氣,須少停一二時,即宜人室靜卧,遠人事,遠色慾,平心靜氣,凡百俱要寬解。尤忌大怒、大牢、大飢、大飽、受熱、冒寒。至於生冷瓜果亦宜忌之。惟食茹淡養胃之物,使氣血流通,艾火逐出病氣。若過厚毒味,酗醉,致生痰涎,阻滯病氣矣。」故灸治之後,不宜灸馬上進行劇烈活動,需作適當休息,多飲開水,以使氣血調和,法才有助於治療。施灸後,若皮膚局部出現灼熱微紅,是正常現象,無須處理。施灸過量,時間過長,都會使局部出現小水泡,注意勿刎擦破,可自然吸收。若水泡較大,可用消毒的毫針刺破水泡,放出水液 ,防止感染。瘢痕灸者,在其灸瘡化膿期間,要加強營養,注意適當休息,並保持灸瘡局部清潔,防止感染,也可用無菌敷料保護灸瘡,待其自然癒合。若因護理不當,灸瘡表面呈黃綠色或有滲出液者,應用消炎膏或生肌玉紅膏塗敷。
二、異常情況的處理
灸法的副反應不常見。由於體質和病情不同,開始施灸時有人可能會有發熱、疲倦、口乾、全身不適等反應,輕者不需顧慮,繼繼續施灸即能消失;必要時可以延長灸法間隔時間。重者可改用其他療法。施灸後,皮膚多有紅暈灼熱感,不需處理,即可消失。非發泡灸灸後皮膚起泡,如水泡不大,只要告訴病人注意不被擦破,幾日後即可自行吸收而愈。水泡大者可用消毒針頭穿破,放出液體,塗擦甲紫藥水,外敷消毒紗布固定即可。
應用敷灸若出現藥物過敏反應,要及時處理,對症治療。
患者在施灸過程中突然出現頭暈、眼花、噁心、顏面蒼白、脈細手冷、血壓降低、心慌出汗、甚至暈倒等癥狀,即為暈灸。
一經發現,要立即停灸,讓病人平卧,急灸足三里 3~5壯,可解,一般無危險。避免暈灸的發生,應注意施灸的禁忌,做好預防工作,在施灸過程中要不斷留心觀察,爭取早發現早處理。
三、灸法的禁忌證
顏面、五官部位的穴位、大血管處,均不宜採用直接灸,以免燙傷形成瘢痕,影響美觀。關節活動部位也不宜使用直接灸,以免灼傷形成瘢痕,影響功能活動。
實熱證、陰虛發熱者,一般都不宜用灸法。
孕婦的腹部、腰骶部也不宜用灸法。
極度疲勞、空腹、過飽,或對灸法恐懼者應慎用。
推薦閱讀:
※都聽過「虛不受補」,它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想知道到底怎麼「補」嗎?
※艾灸的32種病症有32種反應,教你如何處理
※艾灸調理之護肝灸方
※刮痧,拔罐,艾灸都是疏通經絡的,但是有什麼區別?
※?哪些病 最適合夏天艾灸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