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大陸市場就會垮的台灣農產品是什麼?

沒有大陸市場就會垮的台灣農產品是什麼?

來自專欄史海無涯

(本文首發於觀察者網)

最近島內香蕉、鳳梨、木瓜等水果因產量過剩或外銷欠佳等因素,致使價格崩盤。高雄農民由於不滿蔡當局未照顧農民,在自家門口懸掛「民進黨不倒,農民不會好」橫幅布條。這位農民強調許多同行想法與他一樣,認為民進黨整天搞政治口水,根本不管農民死活。尤其自賴清德「務實的台獨工作者」一說出口,大陸開始拒買「台獨鳳梨」,農民血本無歸。

由於今年以來在民進黨票倉的南部地區,屢屢傳有民眾拉橫幅布條懟民進黨,台媒吹起了一陣「綠營基層背棄民進黨」的風向,好似深綠基層選民鬆動了,年底選舉要變天了的氛圍。台灣農漁民一向是民進黨鐵杆支持者,現在真的醒悟了嗎?

我認為這結論說得太早,仍有待觀察。農漁民的政治傾向暫放一邊,讓我們總體檢視一下大陸與台灣農漁產業的關係。

大陸是台灣農產品最大出口地區

台灣農產品(農林漁畜)出口至大陸,於2017年突破10億美元,佔總出口的20.7%,創歷史新高。馬時期兩岸友好以來,日本從第一名降為第二名,第三名有時是香港,有時是美國。

從2007年到2017年,10年間台灣整體農產品出口至大陸增長了2.39倍。不含魚、林、畜品的農耕產品出口增長了7.47倍。穀類及其製品增長33.82倍。水果堅果及相關製品增長27.42倍。茶葉及其製品增長31.8倍。酒類增長10倍。

一向為台灣農產品出口大國的日本,10年間並無明顯增長,維持在8-9億美元之間。香港波動幅度較大,在3-5億美元之間。所以整體農產品出口成長的動力,就是來自大陸。

在2008年馬英九剛執政時,台灣與大陸農產品是逆差約3億美元,但在馬力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於2013年反轉為順差約2千萬美元。去年大陸是台灣農產品進口的第二名,但僅是第一大進口地區美國的28%左右。兩岸農產品進出口金額目前大約呈現持平狀態。

台灣出口至大陸歷年產值,圖一

農耕產品是農產品里出口大陸最大宗,佔比接近六成,去年為57.2%,產值近六億美元(見圖二)。在近幾年具有上億美元產值的農產品項目為「穀類及其製品」一億兩千五百萬美元,「水果堅果及其製品」一億一千八百萬美元,「其他農耕產品」兩億美元,「皮及其製品」一億美元,「魚類及其製品」一億七千四百萬美元(見圖三)。前三項為農耕產品,第四項為畜產品,第五項為水產品。

以上類別里的主力單項分別是:烘製糕餅、麵食、鳳梨、蓮霧、釋迦、石斑魚活魚、冷凍鮪魚、冷凍鰹魚、冷凍秋刀魚。

以上單項絕大部分出口是外銷至大陸的為:鳳梨(去年三千六百萬)、蓮霧(去年一千兩百萬)、釋迦(去年一千七百萬)、石斑魚活魚(去年七千三百萬)。三項水果出口至大陸佔總外銷皆為98%左右。石斑魚則佔70.31%。總產值近一億四千萬美元。

必須說明的是,「其他農耕產品」這一大類是屬於調理休閑食品,以含糖之非酒精飲料為主,包含各種汽水、調味飲料、茶飲、咖啡飲品等。雖然這是一個成長最強勁的類別,但與農產品原材料的相關性較小,所以不在此文討論範圍。大幅下滑的皮製品狀況比較特殊,與本主題無關故也略而不提。

白話說,台灣沒有大陸就會垮的農產品就是鳳梨、蓮霧、釋迦、石斑魚。這些農產品除了釋迦的主產地是藍營票倉台東,其餘農產品產地大部分皆為綠營票倉。

經以上說明,農民口中的「台獨鳳梨」,以及「台獨蓮霧」「台獨石斑魚」站在什麼貿易位置,就都很清楚了。

從總體趨勢來看,台灣農產品出口至大陸的產值,在2014年開始升勢減緩,反映的不是大陸市場已趨飽和,而是兩岸關係趨冷。關鍵點是,2013年因太陽花學運而遭毀棄的《兩岸服務業貿易協定》。

目前尚未可知大陸是否中斷了台灣鳳梨進口,農民間之所以有「台獨鳳梨」的耳語傳播,是在兩岸關係大環境的惡化下,理所當然的推論。但誠實地說,數字並未顯示農產品出口大陸遭到政策壓抑,所以也難以確知農民是否普遍性地反綠。

農民心裡深層的不安,是多方面的。雖然媒體總將病因歸諸於農產品貨品外銷不足,但關鍵不全然是農產品難以外銷,也在於台灣始終沒有發展出良好的,跨區域性的農產運銷產業。

這就與兩岸服貿有直接關連了。

只有一隻腳的ECFA

在一般民眾的印象里,ECFA是「大陸讓利」(或大陸統戰)的代名詞,但在農產品貿易里並非如此。從2012年開始,即便包含民進黨全面執政這兩年,在農產品這一項上,兩岸貿易金額是持平的,在此之前,台灣進口大陸貨品甚至高於台灣出口。

所謂的讓利是,我不需要跟你買這東西,但為了展現友好,我還是買了。誠然是有若干農產品屬於讓利,如台灣曾經一度香蕉滯銷,大陸政策性購買以紓困,或是在大陸本來就沒有什麼消費市場的虱目魚。然而,雙方的大部分農產品貿易,是屬於正常的經貿往來,「我有需要,所以跟你買」,「你的產品不錯,所以我跟你買」。

其實台灣農產品因ECFA而在大陸零關稅的品項雖不少,但真正賣得不錯的卻不多。以生鮮蔬果為例,鳳梨、番荔枝、木瓜、楊桃、番石榴、釋迦、芒果、蓮霧、梅、李、桃、香蕉、柳橙、檸檬、哈密瓜、火龍果、甘藍、洋蔥、蘿蔔、結球萵苣、金針菇都是零關稅,但除了鳳梨、釋迦、蓮霧、柑橘,其餘的貿易量都不算大,香蕉去年甚至只出口3萬美元,前年是零。

也就是說,雙邊貿易還是在市場機制下運作,一直強調大陸讓利,會讓農漁民誤以為只要種下去,結出果就有可能賣到大陸。事實上ECFA的核心概念是互惠,而非單方面讓利,絕不是台灣生產了,大陸不抽關稅就一定能賣進去的。

台灣農業總產值約170億美元,出口50億美元,代表有七成內銷,市場也有一定的胃納量,若大陸哪一個單項農產品一時產量過剩,台灣也可以進行紓困。一個合作雙贏的貿易協定,才是雙方都樂見的,單方讓利不會長久,也不該如此期待。

若要將外銷當成重點,則無可避免地要考慮貨品貿易之外,與貿易對象更深一層的合作,也就是服貿。貨貿是ECFA的一隻腳,服貿則是另一隻,有了雙腳才站得穩,走得長。

島內農業的問題,主要出在產銷失衡,若是服貿順利通過,可建立跨區域農業產銷單位,商業化經營。唯有跨區域的視野,才能對兩岸農業產銷做精細管理。例如,若今年香蕉在大陸沿海省份或是菲律賓的種植量已經很多了,台灣還需不需要超出內需規模種苗種植?能否輔導農民改種其他農品?這就需要跨經濟體的資訊流通,所以必須建立能掌握大區域資訊流的商業模式。

跨區域性農產品產銷體系若企業化了,自然不能過度限制域外資金的投入,這就是服貿的重點。反服貿論述對島內農業過度保護,只會使得台灣農業缺乏國際競爭力。

以石斑魚為例,2014年是石斑魚出口至大陸的高峰,出口值近兩億美元。但因養殖技術也同時分享給大陸,提升了大陸本地石斑魚的質量,以致出口量縮減到2017年的一億美元。表面上看,好像技術輸出反遭其害,但是長遠來看,卻會刺激業者進步。從去年台灣石斑魚出口大陸佔比仍高達七成看來,大陸的養殖技術進步,也可能擴大了消費市場,又或是,台灣逐漸只賣品質最好的石斑魚到大陸,止步不前的業者被淘汰了。

良性競爭,汰弱留強,有助於健全市場,也有利於消費者。

結語

據報載,由於香蕉價格崩盤,高雄有水果大盤商出於好心,以高於收購價的價格採購香蕉,以紓解蕉農之困。但由於此舉疑似擋了其它盤商的財路,該大盤商被一群人持棍棒毆打。

該大盤商透露,過去都委託中間人以比產地收購價還高的價格,直接向農民購買,但中間人卻賺走了差價,農民也沒得到好處。所以現在直接在產地設收購場,自己直接向農民採買,但不料卻被暴力阻撓。

台灣的蔬果產銷,一直存在這種不肖盤商剝削農民的現象,而這些不肖業者,往往也是特定地方政客,甚至政黨的金主,這就是為什麼產銷問題一直無法根治的原因之一。而跨區域的農業產銷公司遲遲無法建立,除了因為當前的執政者無法解決外部問題(如兩岸或其他地區的FTA),也因為這些特定的利益團體在地方上官商勾結,成了根絕不了的內部問題。

農民總在一種情境里循環,就是一旦產量多了,價格崩了,上至「總統」下至地方「民代」,一字排開在媒體鏡頭前吃你種的農產,喊兩聲「農民加油」,再以低價大量收購,讓你少賠一點。然後呢?就沒有然後了,根本問題不解,農民們就等待著下一次的大失血,大家再出來演一次。

兩隻腳的ECFA原本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契機,但國民黨話都不會講,民進黨則專門扯謊威脅農民,最後苦的還是堅定支持綠營的農民自己。

最後從外銷數字上看,原來最愛台灣農民的是共產黨。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155161?

zhuanlan.zhihu.com圖標視頻系列雁默:視頻系列?

zhuanlan.zhihu.com圖標雁默:2018台灣地方大選系列?

zhuanlan.zhihu.com圖標雁默:雁默所有文章列表?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推薦閱讀:

【太原潤恆城】商鋪買的好2018年搖身變大佬
關於五常大米的一些常識性認知
農業栽培技術:檸條的育苗技術及造林技術
農業技術:雞蛋花老樹嫁接技術
栗花朵朵開,真是惹人愛!

TAG:台灣 | 兩岸關係與發展 | 農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