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我所學的大乘佛法修行~輕心》

《略說我所學的大乘佛法修行~輕心》

《略說我所學的大乘佛法修行~輕心》

《溫馨提示:本文不必爭論,此文目標只在分享腦震蕩,善意交流,無任歡迎,否則挑釁、斗機靈、學者、請繞道而行,敬請合作》

問:學佛是為了什麼?

答:為了覺悟。

問:怎樣才算覺悟?

答:徹底明白「原貌實相」而能夠理智地「徹底舍離對感知的滯留」,才算「覺悟」。

一般而言,雖然明白的人自然不想再做愚蠢事,但心癮難消,故此,必須採用持戒等手段來降伏克制,此過程叫「降心」,屬於強硬手段過程而已,直至一天確實打從心底徹底舍離對感知的執著,這就是「覺悟」。

問:什麼是感知的滯留?

答:透過人體感官功能、思想活動產生感覺後把持不放,形成種種觀念~「相」,累積了相就叫「識」。

眼所見叫「色」,因色而感受,因「受」而思想,因「想」而行動,因「行」建立觀念記憶,叫「識」。

以上五種緊扣的過程,叫「五蘊」。

問:什麼是五蘊?

答:五蘊就是記憶總集。

識是記憶,實相是空,因心執取觀念而建立。

(註:觀念就是指相)

問:什麼是業識?

答:業是思想活動,記憶下來就叫做業識。

問:苦的源頭是什麼?

答:苦是因為滯留在識,產生攀附,亦即「貪」。

問:滯留在識有什麼後果?

答:眾生沉迷於識,被識所轉,因此而流浪六道。

問:菩薩跟一般人有什麼分別?

答:明白實相原貌而再以覺悟方向為進修目標的人,一律統稱叫「菩薩」。

(註:《金剛經》內所說的菩薩,其實就是指這類修行人,不必將其神格化)

菩薩跟眾生分別在明白識的原貌~實相,再「轉識成覺」。

(註:識是觀念記憶)

問:大乘佛法修行過程是針對什麼?

答:大乘佛法修行關鍵,就是破除對識的滯留。

問:修行大乘佛法具體切入過程及手段是什麼?

答:大乘佛法修行過程,透過學習原貌~聞、透過思考原貌~思、透過驗證原貌~修。

當中包含了「梵音密咒、靜坐內證、氣脈、六度波羅蜜多」等等心法、功法之不同方式,再透過落實日常磨練來把身心轉化,目的使人打從心底徹底舍離對「內五蘊、外五蘊」的執著。

以上說話,說來簡單,但個中內涵難過登天,確實非常難,原因何在?此刻暫舉兩種領域分享.....

梵音

「悉曇」為梵文音韻「siddham」之轉譯,意為「成就、完美」之意,據知約為西元600至1200之間所書寫之古代梵文文字。

筆者所得到的傳承的「真言」為梵文音韻,梵音體系用「16母音及35子音」,配以「口蓋、反舌、喉、唇、齒、彈舌、濁、清、長、短、輕、重音」來誦密咒,任何真言絕不能加插配樂來唱誦,只須透過「如法」的(濁、清、長、短)音韻發聲,自?構成有節奏的音調組合,有如摩士密碼般,就會產生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及妙用。

故此,密咒為「以聲為主」的法門,叫「稱頌法門japa」。每一個音調都會通往身體上不同的脈輪,音調重要到不得了。

陀羅尼門是「密法」,所謂「密」並非指西藏,而是無法單憑表面解釋可以使人明白,主要是針對人心和肉身系統裡面的真身。真身一旦脫離肉身,肉身就馬上沒有生命現象,變成死屍了。

(註:真身,就是指元神)

人除了肉體,另有「真身」,它的狀態是各人歷劫無明執著所感得,人人不盡相同。然而,真身系統的構造卻是相同的,例如「左右中三脈」和許多肉眼看不見的支脈,形成七輪的情況是一樣的,所謂身心修鍊,正就是這個真身和大家看此文章的心,不是肉身。

由於各人執著不同,故此,各人的脈道大致都會有一些比較通暢,有一些則閉塞不通。稱誦時各人人的「見相和覺受」就取決於這真身系統的「通與塞」狀況和各人的心執與無明。

因此,不要為了見相和覺受而著相,應該安著「離相」的心和「大悲心」去修持稱頌。

陀羅尼稱頌法門屬於「果地」的法,即是成就者在其「大悲三昧」狀態所說,稱誦時只要如法,自然就會被咒力「推動脈道裡面的能量」按著成就者的運轉方式運行。

由於眾生執心重,故此障礙著能量按成就者的方式流轉,產生各種見相和覺受。這些覺受「有舒服的,有難受的」,但都不要著相,只要讓能量打通所有閉塞處(稱為脈結),各種覺受和見相就會逐漸減少,而向即身取證成就邁前一大步了。

六度波羅蜜多

六度波羅蜜多,分別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單是「波羅蜜多paramita」,這個課題已足夠筆者表達幾萬字,而最深奧的更加是「般若prajna」。

般若波羅蜜多prajna paramita,屬於兩種領域,卻要同一時間修鍊,不能劃分,這組字用現代語勉強解就是:「心無去處而破盡二元的思路」。

  • 六度波羅蜜多最艱難之處,就是必須保持「心無去處而破盡二元的思路」而行使六度面對人生。

有人可能會問,現時中國傳統的佛法是不是這些?筆者確實沒有意見,不如交由讀者給出答案更好。

覺得怎麼樣?筆者說到這裡,是否有些讀者感覺到很陌生?此刻不存在任何「信任、疑惑」的問題,因為就是分享了,此刻不需要接受,嘗試「接收」這個訊息就得了,就當結一個善緣,共勉。

P.S 題外話,筆者所了解的「凈土、念佛」,並不是民間所認為的天堂般的快樂境界,也不是口唸佛陀名號,而且凈土更不是在西方,也不在死後。

~《輕心》


推薦閱讀:

揭秘佛家和道家的打坐究竟有什麼不同?
四種清凈明誨.序
做人之道 修行體悟 佛教網 般若文海 佛學文章 佛緣網站
我好像成了佛油子?

TAG:地藏菩薩 | 佛教 | 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