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文景之治前

寫在文景之治前

來自專欄通鑒中國1000年

上一篇有朋友評論,說文景之治終於來了,讓我快點更新。

其實我有點想哭。

寫歷史其實最怕的就是遇到盛世。因為盛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無大事,所以在資治通鑒中基本都變成了碎片化的記錄。比如誰誰封官了,誰誰不老實丟官了,誰誰搞了點小亂子,誰誰又上書了……

而恰巧我是以資治通鑒為藍本,盡量嚴格的依照時間軸線來推動情節,所以在面對盛世的時候,更是無從下筆。因為照原本記錄,就會變成一個流水賬。

所以,戰國時期的事好寫;楚漢爭霸更是一口氣寫成;一進入漢朝就有點抓瞎,到了文景之治,對我而言更是麻煩。

有朋友勸我模仿一下《明朝那些事》的寫法,用講故事的方式,講大事,略小節;也有很專業的歷史作家建議我,寫歷史要著眼於整體,細節要為故事服務。

但問題是,我身上其實是缺乏幽默細胞的,甚至多少有些刻板。對我而言,歷史是按時間發生的,也應該按時間順序進行記錄。並且有些事情的發生,存在著各種客觀的條件和推動引素,那麼就要把客觀條件和推動引素給講明白了。

正如朋友說我的,我寫得不是歷史故事,而是歷史課件。很不巧,多數人更願意看故事,而不是上課。

所以,有時候也會迷茫:我寫這個東西幹嘛?

為了將《資治通鑒》翻譯成白話版?《資治通鑒》的白話本已經有很多了,柏陽先生的《柏陽白話版》是柏陽先生耗時十年之功寫就,已經是白話版中的巔峰之作了,是公認的最適合閱讀的白話版《資治通鑒》。

為了講述歷史故事?自從《明朝那些事》風靡全國之後,歷朝歷代的「那些事兒」都如雨後春筍一般相繼出版;更有百家講壇,以專家之名,對中國各個朝代的歷史都進行了好幾輪、多角度的講述。

為了實現自我價值?前些年我出版過一部小說,全文四十萬字,歷時半年寫就。出版之後所得雖然不多,但也對得起半年時間業餘時間的努力。並且我有自己的本職工作,收入不算頗豐,至少也能讓我過得不錯。可這個專欄,斷斷續續寫了一年多,觀者依然寥寥。

但我依然還記得當初我自己給自己的目標:干一件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

《士兵突擊》火了「不拋棄、不放棄」這句名言,但我記得的則是許三多的另一句話:人總得活出來點意義。

聊以自勉。

推薦閱讀:

爆笑五千年:神話時代,洪水來了(0115)
樂麒說歷史 | 明朝與倭寇的戰爭(4) 大報壇
代朝肅宗武皇帝本紀
以夏之名:中國古代的5個夏政權得名緣由梳理
中國歷史上那些詭異的輪迴

TAG:中國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資治通鑒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