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泰山》解說詞作 者:宋森
--------------------
《泰山》之一 五嶽獨尊——泰山 泰山,盤亘齊魯,高瞻東海,它像一尊巍然雄壯的巨獅鎮守東方。 (字幕:泰山 位於山東中部 海拔1545米) 泰山,五嶽獨尊,呼吸宇宙,它似一位擎天捧日的巨人傲然屹立。 它的自然神韻得天獨厚,雄偉莊嚴,造化神秀。 它的文化遺產獨樹一幟,石刻遍山,寺廟林立。 泰山,以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被聯合國認定為第一批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成為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大山。 泰山是一部用石頭寫成的自然史。 形成於28億年前的泰山,地質結構複雜,地貌類型多樣,是研究地球演化的大自然典型傑作,具有中國和世界意義的地學價值。 泰山北側張夏寒武紀地層標準剖面,中外聞名,是我國區域地層對比和國際寒武紀地層對比的主要依據,在地質學史上佔有重要位置。 這是五億年前形成的「三葉蟲」化石,它最早發現於泰山腳下的蒿里山,被國際學術界命名為「蒿里山蟲」。 「桶狀構造」是中元古代形成的岩石,是世界上十分奇特和罕見的地質構造現象。 山之體,石為骨。威力無比的大自然神功,為我們雕鑿出了一處處神奇的石景觀,泰山石以其自然美成為泰山的靈魂。 黑龍潭,峭壁突起,巨石懸崖巍然壯觀,奇特的岩石結構,造就了這裡宏大的瀑布景觀。 上下重疊排列的大、小「天燭峰」,恰似一對威武雄壯的孿生兄弟。 「劍峰怒刺天,積鐵拔千仞」的扇子崖,直刺青天,高聳入雲。 「玄圭石」,如巨舟迎風破浪。 有著許多傳說故事的「丈人峰」,造型奇特,一石為一峰,是泰山上最小的峰,也是泰山最高的峰。 「拱北石」也稱探海石,它昂首天外,探海觀日,成為泰山的象徵。 泰山具有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環境。它的植被覆蓋率90%,植物物種豐富,古樹名木有一萬八千一百九十二株,高等植物一千三百八十二種,藥用植物六百多種,尤其是後石塢、對松山的古松群,更是不知引來多少名人墨客的詠嘆。 桃花峪、經石峪的金秋紅葉,格外迷人。 泰山的古樹名木,與泰山的歷史文化密切相連,聞名海內外。 漢柏,是漢武帝封禪泰山時種下的柏樹,已有2100多歲的高齡了,「漢柏凌寒」更顯漢柏風骨。 唐槐,雖已老態龍鍾,可槐中抱子,卻生機勃勃。 「六朝遺植」,冠如華蓋,古松篩月。 玉泉寺的銀杏,是唐代古樹,也是泰山最老的銀杏樹。雖然年事已高,仍然碩果累累。 五大夫松把一代秦王的故事講述給後人。 卧龍槐,雙樹連根,似卧龍翹首。 姊妹松,亭亭玉立,楚楚動人。 望人松,長枝下垂,鞠躬邀客,是泰山的重要標誌植物。 泰山還是動物們的理想家園,它有國家級和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二十七種,泰山赤鱗魚是泰山的特有物種,非常珍貴。 泰山自然景觀氣象萬千,變幻莫測,旭日東升、雲海玉盤、碧霞寶光、晚霞夕照等十大自然景觀,是泰山獨特的風景線。 泰山作為中華民族的神聖之山,歷史悠久,文化內涵極為豐富,歷史遺迹遍布滿山,現存的古建築群就達22處。 早在五千多年前,泰山地區就成為華夏民族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中國最早的圖像文字也是從這裡發現的,這個符號由「日、火、山」組成,專家認為,是最早記錄泰山封禪的圖像文字。 中國最早的長城——齊長城,橫亘泰山,直達東海。 秦泰山刻石,也稱李斯碑,是秦始皇「書同文」的實物證據,九個半字的殘碑成為稀世之寶。 中國三大古典式建築之一的宋天貺殿,重檐廡殿,黃瓦紅柱,一派皇殿風範。 殿內的宋代壁畫《泰山神啟蹕迴鑾圖》,氣勢恢宏,畫中人物形神兼備,是不可多得的古典繪畫珍品。 靈岩寺的泥塑羅漢像,造型逼真,栩栩如生,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 悠久的歷史文化魅力吸引著文人墨客雲集泰山,孔子、孟子、司馬遷、李白、杜甫等等無數文化名人,為泰山留下了數以萬計的詩文華章。 孔子一生多次登臨泰山,他到泰山後發出了「苛政猛於虎」的警句,他創立的儒家學說,成為治國安邦的正統思想,對世界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泰山1800多處歷代碑碣石刻中,經石峪石刻規模最大,它佔地2064平方米,字徑五十厘米,共計刻字2799個,字體剛柔自如、富於變化,被譽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 中天門上面的石刻群,集中展示了泰山的雄偉風姿。 南天門十八盤,是泰山的象徵性標誌。南天門十八盤的自然境地和人文景觀高度地融合為一體,從而創造出了文化和自然完美統一的崇高境界。 佛教傳入泰山有1500年的歷史,靈岩寺、玉泉寺、普照寺、竹林寺成為泰山最有代表性的佛教寺院。王母池、三陽觀、斗母宮是泰山的道觀,碧霞祠是泰山祭祀碧霞元君最高最大的祠廟。 大觀峰上的唐摩崖是唐玄宗封禪泰山時留下的《紀泰山銘》,整塊刻石鴻篇巨製、洋洋大觀。 中國歷史上秦代以前就有72位帝王前來封禪泰山,進入封建社會又有秦始皇、漢武帝、唐玄宗、宋真宗等12位帝王封禪泰山,作為一種曠世大典延續了兩千多年,為泰山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產,他們把泰山推崇到了五嶽獨尊、至高無上的位置 ,從而也就形成了世界上獨有的泰山帝王文化現象。 泰山民俗文化歷史悠久,早在五千多年前泰山就有原始崇拜山嶽的的習俗,對東嶽大帝、碧霞元君、西王母以及泰山石敢當的崇拜者遍及全國和亞洲地區。 漢武帝劉徹曾經讚歎泰山:「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 明太祖朱元璋有詩道:「岱山高兮,不知其幾千萬仞;根盤齊魯兮,不知其幾千百里。」 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泰山,為了實現「創國內一流景區,儘快與國際接軌」的目標,泰山管理部門認真履行《世界遺產保護公約》,依據《文物保護法》和《泰山總體規劃》搶修和恢復了一大批文物古迹。 靈應宮、竹林寺、三陽觀、五賢祠、元君廟、玉泉寺、天燭峰等景點展現在遊客面前。 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馬約爾先生登上泰山,站在泰山極頂,他高興地說:「我看到泰山非常高興,泰山不僅是中國的泰山,它是全世界的泰山。」 是的,從1987年泰山被列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開始,泰山就走上了世界,近入21世紀,泰山又以她新的姿態迎接著新曙光的到來。 《泰山》之二 東嶽神府——岱廟(一)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 一千二百多年前,中國歷史上這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面對這座巍峨壯麗、氣勢磅礴的大山,發自肺腑地吟唱出了這首令人稱絕的壯麗詩篇。 詩人用「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筆觸,把泰山升華到了無比崇高的境界。 要論自然高度,泰山在國內名山中算不上是高山,它卻被歷代帝王推崇為「崇高至尊、五嶽獨尊」。 要論自然面積,泰山也不算上是大山,它卻是華夏民族心目中最大的精神家園。 人們不禁要問:泰山為什麼這樣高大?答案只有一個:泰山是中華民族的神聖之山。它的神氣來自於雄峙天東的優越位置,來自於先民對大自然的無限崇拜,來自於高度濃縮的歷史文化。 說起「神山」,泰山神就自然的顯赫出來,而供奉「山神」的岱廟,也就成了高尊宏大的「山神廟」。 岱廟,「秦既作畤」、「漢亦起宮」,到了宋代泰山神被封為「東嶽大帝」,因此,它的建築規模大如皇宮,它的建築風格也就充滿了至高無上的帝王之氣。 岱廟神奇、神秘,它威嚴、輝煌;如果說泰山是中華民族文化與自然經典之作的話,岱廟則是這部鴻篇巨著的序曲。 在我國古代,帝王在正式封禪、祭典之前,首先要舉行一個簡單的參拜儀式,「遙參亭」就是遙相參拜泰山神的地方。 「遙參亭」建築風格布局緊湊,相對獨立,但是,它又和岱廟的主體建築一脈相承。 被稱為「泰山第一坊」的岱廟坊,建造於清代康熙年間,是泰山最大的石坊。石坊造型端莊大氣,高聳威嚴,坊上龍紋石獸雕刻精美,上面刻有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群鶴鬧蓮、天馬行空、麒麟送寶等三十幅吉祥圖案,堪稱為清代石雕藝術的大作。 岱廟周有城牆、城門有八、四角有樓、前有殿、後有寢。正陽門就是岱廟八門中的正門,門上五鳳樓上翹的飛檐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 岱廟城牆上的四個角樓,是按八卦的方位得名,它們分別稱為艮樓、巽樓、坤樓和乾樓。 走進春天的岱廟,配天門前的大花園萬物吐綠,繁華似錦,園內種植的幾十種名貴苗木花卉競相爭艷、五彩繽紛,給古廟帶來了幾分生機,使遊人沉醉在春天的暢想之中。 岱廟的建築形式和布局,完全是按照中軸對稱式的皇宮模式建造,它的中軸線和泰山頂峰的南天門一線貫通。 進入正陽門後,配天門、仁安門、宋天貺殿、中寢宮、後載門前後依次排列。 「宋天貺殿」是岱廟裡的主要建築,它有過許多殿名,宋代稱「嘉寧殿」,元代稱「仁安殿」,明清兩代稱為「峻極殿」,而在當地,人們則習慣地稱它為「大殿」。說它大,毫不誇張,它確實很大,大殿高築在三層白色基石之上,黃瓦紅牆、八大明柱、金碧輝煌,總面積達2600多平方米。它不僅形制大,它的名聲更大,它和北京的太和殿、曲阜的大成殿統稱為我國典型的三大宮殿式建築。 重檐廡殿頂是中國最尊貴的建築形式,唯有皇宮才能配得上這種規格。 殿前的兩座碑亭內是清乾隆皇帝的詩碑,它的設置與宋天貺殿形成了強烈的大小對比,更加顯示出大殿的高大威嚴。 這位「配天坐鎮」的大神,就是「山神廟」的主人「東嶽泰山之神」,他一付十足的帝王之相,高坐在殿內中央。 殿內東北西牆上的巨幅壁畫,傳為宋代傑作,壁畫長62米,高3.3米,畫中人物697個,畫面內容描繪的是泰山神巡行的故事。畫的東部稱「啟蹕」描繪泰山神出巡,西部稱「迴鑾」表現泰山神回宮,所以整幅作品叫《泰山神啟蹕迴鑾圖》。畫中泰山神端坐在四輪六馬大輦之上,炳靈、延禧左右相伴,四周百官護駕,前促後擁,浩浩蕩蕩。壁畫雖為寫神,實為寫人,洋洋宏篇把宋真宗東巡封禪的盛大場面,表現得淋漓盡致。 中寢宮是東嶽大帝「皇后」住的地方。 岱廟的東院原來有炳靈殿,因此院門叫「炳靈門」。現在叫漢柏院。 岱廟的西院原來有延禧殿,因此院門叫「延禧門」。現在叫唐槐院。 銅亭,又叫金闕。整個亭體全部是仿木結構純銅鑄成,外表鎏金,鑄工精細,是明代金屬建築的上乘精品,它與北京頤和園銅亭、昆明鳴鳳山銅亭、並稱為「國內三大銅亭」。 鐵塔,明代嘉靖年間鑄造,原是一座高十二層的鐵築高塔,抗戰時期被日軍炸毀,現存的三層也就成了日軍侵華的鐵證。 東御座,顧名思義是皇帝下榻的地方。清代乾隆皇帝是中國古代帝王中來泰安登泰山次數最多的皇帝,他每次來泰山常住在這裡。 後花園,綠草鋪地,怪石矗立,每當春天來臨,園中盆景花卉爭奇鬥豔,競相怒放。 厚載門是岱廟的北大門,現在看到的厚載門是八十年代重建的仿宋建築。 站在厚載門上的望岳樓,我們回首岱廟這所瑰麗完整的古建築群,感覺到的是激動和自豪,而前瞻泰山這座雄偉壯麗的大山,又使你不由得聯想起偉大詩人杜甫的《望岳》詩篇……。 《泰山》之三 東嶽神府——岱廟(二) 曾經有一位著名的古建築學家這樣說過:「岱廟是中國三大建築群之一,北京故宮有山少林,曲阜孔廟有林無山,而岱廟呢?有山有林,而且山是泰山,是五嶽之首,自然更添上了它的景色與位置了。」——陳從周 的確如此,岱廟的名氣大,是因為泰山的名氣大,也正是因為有了大山的崇高位置,岱廟才有了它的自身位置,有了廟中的這些古樹名木,岱廟才增添了不少的景色。 在岱廟的園林中,有柏樹、槐樹、銀杏、紫藤等古樹名木五百多株,其中,柏樹佔了大多數,一株株古柏就象一尊尊活著的戰將,錚錚鐵骨,威風凜凜。 六株二千一百多歲的「漢柏」,是岱廟古樹中的「老壽星」,別看它們年事已高,可仍然是蒼勁蔥鬱、自強不息,從它們的身上,我們真正領略出了不屈不撓、英勇頑強的耿耿「漢魂」。 北魏傑出的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這樣寫道:「泰山廟中,柏樹夾兩階,大二十圍,蓋漢武所植也。」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率朝廷眾臣東巡,封禪泰山,在泰山的頂峰上豎起了無字碑,在山下的岱廟裡親手種下柏樹,首開了泰山植樹的先河,他曾經先後八次到泰山,是歷代帝王中封禪祭祀泰山次數最多的一位皇帝,他種植的現存六棵漢柏是岱廟中的一大景觀。 這棵「漢柏凌寒」,雙干挺立,直削青天,是漢柏中最顯風骨的一棵,它雖然歷經了千年的風雨寒霜,主樹榦已經枯死,但是,仍然靠著僅存的一線血脈活了下來。清代乾隆皇帝看到此景後感慨萬分,激動不已,將它的不屈形象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腦海里,回到皇宮後,親筆把它描繪了出來,並派專人刻下了這塊《御制漢柏圖贊》碑,同時賦詩一首: 漢柏曾經手自圖,郁蔥映照翠陰扶。 殿旁亭里相望近,名實賓主誰是乎。 清代大學士張鵬翮也在《漢柏詩》中讚頌道: 古柏千年依碧戀,太平頂上覺天寬。 晴空白鶴來時舞,雲外逍遙得靜觀。 「赤眉嘗砍一樹,見血而止,斧痕猶存。」(東晉·《從征記》)就是這棵「赤眉斧痕」的來歷。當年,赤眉軍的一斧砍下,雖然沒有把樹砍倒,深深的斧痕卻成了起義軍痛恨西漢王朝的見證。 明代進士陳昌言真實地記錄下了明時「赤眉斧痕」的身姿,我們將這幅圖畫與三百多年之後的古柏來對照一番,它不但沒有衰老之相,感覺反到有些返老還童了。 「掛印封侯」使你想起三國名將大刀關公的故事:在一次大戰中,關雲長被曹操俘虜,曹操就用加封候王來收買他,關雲長重義氣、拒封候,將候王大印掛在樹上,披掛而去。蒼勁挺拔的古柏,似乎在提醒後人:不能貪圖榮華富貴,時刻保持高尚的情操。 瀟洒名山日正長,煙霞為侶足徜徉。 誰能欹忱清風夜,一任槐花滿地香。 ——清·張鵬翮 走進「延禧門」一陣清爽的槐香撲鼻而來。唐槐院里滿院的槐樹,都在為這棵「槐中抱子」而感到驕傲。 在唐代,槐樹是一種奇異的樹種,是給皇帝貢獻的珍貴名木。皇帝來封禪泰山,所到之處和泰山沿途都要種上槐樹,以此展示皇威。 唐槐是岱廟古樹名木中的主要景觀。 據記載:「民國十九年戰役,就其地飼馬,遂以圍牆,後復屢經駐軍,益形枯萎」。明代「大可數抱,枝幹蔭階畝許,蔚為壯觀」的古槐,到了兵荒馬亂的民國年間,卻多次遭到摧殘,枯萎而死,後長出一棵小槐樹,取名為「槐中抱子」。 五十年後的小樹,已經長成了生機盎然、枝葉繁茂的大樹,現在看上去老槐樹實在是有點抱不動的感覺。 有著近三億年生長史的銀杏,是種子植物中最古老的樹種之一,素有「活化石」之稱,在泰山的許多寺廟中都有古銀杏樹,岱廟現有三棵,種植於明代,中寢宮兩側的銀杏皆雌性,但是它們偉岸高大,長勢旺盛,儼然一付守護神的尊威。 後花園中的二株古紫藤,已有百年以上的樹齡,它的古枝盤旋迴繞,自然流暢,它的花絮垂大,清麗淡雅,每當花開時節,陣陣清香隨風飄蕩,令人神往。 據說宋代時,岱廟的北城牆上,曾經自然生長著號稱「十八羅漢」的古柏,它們身姿各異,縱情自然,不難想像出它們當時的那種高尊古廟大牆之上,護守佛法的威武雄風。 雄偉壯麗的岱廟,不但是一處經典的古建築群,而且更是一處古樹名木薈萃的植物園,幾百種花卉苗木,生機勃勃,繁花似錦,一朵朵美麗的鮮花裝扮著古老的廟宇。應該說,是這些古樹名木為古廟帶來了靈氣,增添了秀色。 岱廟「峻宇聳天,翠柏成叢」,它裡面的一草一木都充滿了非常濃重的文化氣息,山、林、古建的完美結合,更使它的身價倍增,魅力無窮。 《泰山》之四 東嶽神府——岱廟(三) 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盧卡斯先生來泰山考察時,曾經這樣評價泰山:「泰山把自然與文化獨特地結合在一起,使人們在人與自然的觀念上開闊了眼界,這是中國對世界人民的貢獻。」 在遠古時代,人類就開始用石頭打造石器,並將自己對大自然的認識用一些象徵性的符號刻制在陶器和石頭上,留傳給後人,從此就出現了「文字」,就演化出了「石刻」。 岱廟不僅是泰山神的府地,它還是一座歷史文化的博物館,陳列著一部銘刻著祖先文明的大「石集」——歷代碑刻。 岱廟的碑林中,秦漢晉隋唐、宋金元明清,各朝各代的刻石精粹齊全,篆隸真草、顏柳歐趙各類真跡刻石應有盡有。 古人說:開卷有益。還是讓我們來欣賞一下這部「石集大全」,從中汲取營養吧。 我們先從這所皇帝住過的院落說起。 東御座里陳列的這塊殘碑刻石叫「秦泰山刻石」。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車同軌,書同文」,為了解決制約經濟文化發展的大障礙——文字差異,下令丞相李斯主持統一文字,使之整齊劃一。 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書法家。他將大篆字體刪繁就簡,整理出了我國文字史上的功績之作「秦篆」,開創了中國書法歷史的先河。 《泰山刻石》碑就是李斯用秦篆寫成的。 秦篆,也叫小篆體,它的結構特點是長方字型,線條圓潤流暢,疏密均勻,端莊穩重,被稱為:「畫如鐵石,字若飛動,骨氣豐勻,方圓妙絕。」 《泰山刻石》的銘文是秦始皇的功德銘和秦二世詔書,原文222個字,是秦始皇「書同文」的實物證據。由於它的名聲大,屢遭劫難,刻石原在泰山頂玉女池旁的碑亭里,歷經風雨剝蝕到了明萬曆年間29個字。清乾隆5年,在一次山頂大火後被盜,清嘉慶20年找到碑刻殘石。清光緒16年刻石又被盜走,當時的縣令毛蜀雲通令稽查,三天後,找到了我們現在看到的七個完整字和三個殘字的刻石,成為稀世國寶。 隸書大盛的漢代,大興樹碑立傳之風,湧現出了一大批非常精湛的碑刻佳品,當時的書法藝術分為五大流派,《張遷碑》、《衡方碑》就是其中的方正寬厚、茂密雄強派。 《張遷碑》刻於漢靈帝中平三年,碑額刻有12個篆字,字體有意盤曲、布局緊密、渾然一體,為漢代碑額中的妙品。 碑文書體是漢隸中方筆的典型代表,筆畫厚重質樸、骨力勁健。字體結構變化豐富,平中寓險、靜中寓動、方圓兼備,大有巧拙之妙,明代書法家孫退谷這樣評價此碑:「書法方整爾雅,漢石中不多見者。」 《衡方碑》年是漢建寧元年的碑刻。碑文字體方拙樸實、以拙取勝,筆畫端正粗壯,折角棱條分明,清代書法鑒賞家翁方剛曾經評價:「是碑書體寬綽而闊,密處不甚留隙地,似開後來顏魯公正書之漸。」 西晉時期朝廷下令禁止立碑,因此流傳下來的豐碑巨碣很少,岱廟中的《任城太守孫夫人碑》算得上是寥若晨星中一顆燦爛之星。 《孫夫人碑》,文詞古雅,大有兩漢遺風,筆勢嚴謹,字畫方勁厚重,列晉代三大豐碑之首。 唐代的《雙束碑》也叫「鴛鴦碑」,是唐顯慶5年樹立的造型奇特的名碑,碑體兩石並立表示唐高宗、武則天同治天下。在碑文中有12個武則天自造的文字,她以此來顯示自己的才華,在書法史上算是出盡了風頭。 漢柏院里不僅有古老的漢柏,而且還是岱廟碑刻最為集中的地方。一個小小的院落,就有近百塊碑刻。 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的《第一山》碑,在院中格外引人注目。 院東的碑牆上有張衡的《四思篇》、曹植的《飛龍篇》、陸機的《泰山吟》、乾隆的《登岱詩》等歷史名人的名詩絕句碑刻70多塊,這些碑刻中,篆隸真草書體齊全,漫步碑牆就像瀏覽一部書法藝術大全。 在岱廟形制巨大的石碑中,《宣和重修岱嶽廟碑》和《大宋封東嶽天齊仁聖帝碑》是廟中的兩大鎮廟之碑,碑型高大雄偉,東西對峙,一派豪氣。 《宣和重修岱嶽廟碑》也叫《宣和碑》,它立於宋徽宗宣和6年(公元1124年),碑高9.25米,寬2.1米,它威武雄偉、雕刻精美、氣勢壓人,是宋徽宗為重修岱廟而立的碑,由宇文粹中撰文,張崇正書寫並撰額。碑陰「萬代瞻仰」四個大字是明萬曆年間山東巡撫李戴和吳龍征題,田東作書寫。 《大宋東封東嶽天齊仁聖帝碑》又稱《祥符碑》,是宋大中祥符年間的碑刻。碑高8.2米,寬2.3米,碑文書體嫵媚秀麗。碑陰大字「五嶽獨宗」筆墨酣暢淋漓,氣勢豪放。 瀏覽岱廟碑刻,彷彿置身於書法藝術的博物館,你會被這些精湛的中國歷史文化作品所吸引,從中你會感到,這種無窮的文化魅力在推動著歷史的進步和發展。 岱廟不大,可它蘊藏的歷史文化很大;岱廟很大,因為它集中表現了大山文化。 《泰山》之五 東嶽神府——岱廟(四) 游泰山,應當先從岱廟游起,因為岱廟聚集了泰山歷史文化的精品,它有中國的三大宮殿式建築傑作,它有中國幾千年的古樹名木,它有中國文化精品之作的碑刻,它有中國歷代文物的藏品。 岱廟的館藏文物,是和悠久的泰山歷史文化是分不開的,主要以歷代帝王封禪泰山的賜品和祭器為主,著名的大汶口文化遺址發掘的陶器和歷代名人字畫也佔有一部分。 歷史上,隨著帝王封禪泰山活動的興起,泰山的祭器、賜品逐漸地多了起來,在岱廟近萬件館藏文物中,帝王祭品佔主要的一類。 泰山周圍是華夏民族文化的發源地之一,現代出土的遠古文物也是其中的一類。 岱廟的藏品,從年代上講,上至原始文化遺存,下到明清珍寶,可以說是一一俱全。 從種類上講,陶器、玉器、銀器、青銅器、瓷器、琺琅器、竹木漆雕、古字畫等,更是應有盡有。 岱廟文物藏品的擋次比較高。其中,國家三級以上文物就有三千四百件,國家一級文物一百三十九件。 在這些琳琅滿目的文物精品中,最為珍貴的要數泰山的「鎮山三寶」了。 沉香樹是生長在我國南方的一種稀有長綠喬木,當它生長到一定的樹齡時,材質便會自然老化,形成沉香,把它放入水中會下沉,用火燃燒就有香氣逸出,所以叫沉香。 「沉香獅子」就是用沉香木雕刻成的工藝精品,清代乾隆二十七年,乾隆皇帝登泰山時,賜給泰山的鎮山之寶,所以它就顯的特別名貴。 沉香獅子是一對獅子造型。稍大的一隻,高三十六厘米,長三十八厘米,重三點七五公斤,昂首挺胸,精神抖擻。 另外一隻,高三十七點五厘米,長三十六點五厘米,重三點五公斤,面帶羞色,氣質不凡。 兩隻獅子並列而立就像一對獅舞明星,耀然台上。前腿直立,雙尾翹起,神目炯炯,栩栩如生,不愧是形神兼備的皇家傑作。 在泰山上流傳著這樣一段神話故事: 據說在泰山扇子崖下,有一個水簾洞,洞內生長著各種花草,其中一株老紫秧葫蘆上結雄雌黃葫蘆,傳說用它作鑰匙,可以打開扇子崖的大門,取出裡面藏的珍寶。後來有人急於得到雄雌黃葫蘆,沒等葫蘆成熟,帶著青花就把它摘了下來,扇子崖的大門也就始終沒有打開,「打開扇子崖,金銀財寶往家抬」也就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事了。 傳說中的黃葫蘆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黃釉青花葫蘆瓶。 黃釉青花葫蘆瓶是明代獨創的一種流行珍瓷,它造型優美、製作工藝複雜,首先在成型的胎體上用透明釉高溫燒成青花器,然後再加黃釉低溫燒製成胎骨勻厚、胎質堅硬潔白的黃底青花器。 葫蘆瓶高二十三厘米,下腹圍三十五點五厘米,瓶底有「大明嘉靖年制」楷書青花款。此瓶是明代景德鎮御窯產品,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賜給岱廟,原為一對,1942年被盜,在追回途中一隻被毀,現存一隻為國家一級文物。 溫涼玉圭是清代乾隆三十六年,皇太后賜給泰山的玉寶。玉圭長九十二點二厘米,上寬二十九點五厘米,重二十七點七五公斤。《周禮》上說「以青圭禮東方。」青圭也就是泰山神手中拿的鎮山之寶,溫涼玉圭就是因此而製作的,它有上下兩塊玉石銜接而成,上部為硬玉,質地細密,所以手觸溫度顯涼;下部為璞,質地疏鬆,也就顯溫,因此,上下組合的玉圭也就稱為「溫涼玉」。 溫涼玉圭的上部浮雕日月星辰山海圖,喻意泰山神主宰乾坤,下部凹刻「乾隆御制」楷書,上下結構和諧統一,完美無瑕。 七珍八寶兩件藏寶,是清代乾隆皇帝祭泰山的供品。它們通體鎏金,周邊火炎雕紋,裡面鏤空刻有七珍八寶,前後兩面紋飾相同,底座為鎏金法罐形狀,上面浮雕蓮花瓣紋飾。七珍八寶為佛家法器,含有普渡眾生、如願吉祥之意。 七珍指的是:輪寶、摩尼寶、女寶、臣寶、象寶、馬寶、將軍寶。 八寶指的是:****、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腸。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杞人憂天」的故事,這件文物就與這個故事有關。 銅戈,戰國時期特有的一種帶柄武器。這件銅戈,出土於泰山腳下的新泰市周家莊戰國墓群,據專家考證,殷代時建立的杞國就在新泰一帶,春秋時是晉國的盟國,戰國時被楚國滅掉。從出土的文物證實,墓群是杞國貴族的墓地,從而也就驗證了新泰就是杞國的國都。 銅戈保存完好,上刻花紋精細,表面光滑,寒氣逼人,不失為兵器之風。 岱廟館藏中,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的原始陶質文物,十分珍貴,有八角星紋彩陶豆、紅陶、白陶罐、灰陶等,這些陶器上的圖案和刻畫符號是我國最早的文字雛形,是研究文字發展史的重要依據。 縱覽岱廟的館藏文物,我們從中深深地感悟到了泰山歷史文化的深邃和博大,而岱廟正是把這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高度濃縮於一身,成為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經典之作。
--------------------------------------------------------
《泰山》之六 釋道合一——紅門宮 水有水路,山有山門。 岱宗坊,就是「天下第一山」泰山的山門。 岱宗坊,始建於明代隆慶年間。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重建,坊額篆書「岱宗坊」。 坊的東西有《重修岱宗坊記》和《重修泰山記》碑對峙而立。 石坊,作為一種民族傳統式建築,主要是起著紀念、標誌性作用。泰山,作為五嶽獨尊的神山、聖山,登山之始,自然要有提醒人們進入名山勝境的標誌,使人們收斂視野,排除雜念、堅定信心地開始登天。 由泰山幽區的中路登山,要經過三重天門,這第一重天門,就是「一天門」。 華夏民族對天的信仰產生於遠古時代,人們把最崇高的理想,寄託於上天。因此,由人間進入天界不能一步登天,想要"升仙",必須受一番攀登之苦,雖說不用斬「六將」,卻要過一天門、中天門、南天門這「三關」。 從一天門到紅門宮,是泰山上唯一的一處坊群景區,這裡自下而上依次排開一天門、孔子登臨處、天階三處石坊。 孔子登臨處坊,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山東巡撫朱衡等建造的坊。坊上原有:「素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的楹聯。 石坊樸實莊重,蔥鬱的藤蘿順坊盤繞,與紅色坊額相映成趣,十分引人注目。 一次,孔子師徒從泰山路過,看見一位婦女在路旁痛哭,孔子就問原故,婦女回答說:「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孔子問:「你為什麼不離開這個地方呢?」婦人回答:「因為這裡沒有苛捐雜稅的暴政。」孔子聽後,有感而發,便對隨從的弟子們說:「你們記住:苛政對人們的危害,有甚於猛虎啊!」 山道旁的這塊「登高必自」石碑,在時刻提醒遊人,做事要胸懷大志,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 天階坊是明代的一個小石坊,但是,坊上的對聯卻十分大氣,它寫出了泰山的氣質和精神:「人間靈應無雙境,天下魏峨第一山」。 「紅門宮」的名字,並非源於這裡的建築有紅牆朱門,而是取自附近大藏嶺上這兩片天然紅色似門的巨石——「紅門石」。 紅門宮建築群,非常巧妙,它以飛雲閣為中心,形成凹形空間,與宮前的三座白色石坊和碑碣,構成了一組高低錯落、色彩鮮明、布局緊湊的古建築群。 整座建築分東西兩院,東院為佛門,西院是道觀,兩院結合,釋道合一,中間高築的「飛雲閣」把它們牽手相連。 飛雲閣是跨道門樓式建築,閣樓里祭有主管文運的魁星點斗。下面拱形門洞旁,鑲嵌著清代吳祖芬題寫的《經石峪看紅葉詩》石碣: 中天門外梵仙鄉,楓葉初經九月霜。 獨倚高柯舒冷艷,不儕凡卉炫秋香。 孤紅莫恨榮華晚,眾綠都成慘淡光。 休上危橋雲步迥,更高寒處更凄涼。 我們先來看看東院,東院叫「彌勒院」,院內正殿裡面,原來供奉著一尊精美的檀香木雕彌勒佛。現在看到的彌勒佛是後來年重塑的泥塑佛像。 殿內牆壁上還塑有622個小佛像。 布袋和尚「容容容,能容天下難容之事;笑笑笑,可笑天下可笑之人」的寬懷肚量,看後令人難忘。 西院為碧霞元君廟。碧霞元君有上、中、下三廟,上廟是岱頂碧霞祠,下廟是蒿里山東面的靈應宮,紅門宮是中廟。廟中正殿祭祀著碧霞元君。 南殿裡面的九蓮菩薩銅像,造型逼真,鑄工精湛,銅像高3、4米,是泰山現存最大的銅像。 在紅門宮後面平坦的山道旁,有一處小碑林,非常自然地擺布著二十多塊石碑,我們且不說碑文內容,就說說壓在碑上的石塊,在泰山一帶有一種民俗現象,叫「壓子壓福」。每逢農曆的三月或九月,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登山的老太太,揀塊山石,壓在樹杈或石碑上,以求順心如意。有時候,你還可以看到,她們頭上插著柏樹枝或山花,意思是說:頭上戴朵花,媳婦來到家;頭上插個枝,回家抱孫子。老百姓把山上的一花一草都視為無比的神奇,他們把美好的生活願望,都寄託給了這座自己心目中的大山。 紅門宮東面的中溪內是「小洞天」。在小洞天的周圍是世界罕見的泰山地學景觀——「醉心石」,醉心石,學名稱作「輝綠玢岩渦柱構造」,是許多大小不一橫卧在谷底的圓柱體。這些圓柱體的橫剖面中心有石核,圍著石核向外圈張裂。這種奇特的岩石形態,早就引起了古人們的注意與興趣,漢代學者稱它為「泰山之溜穿石」,國內外罕見。有人在一石柱斷截面上刻下了「醉心」二字,這正是古人對鬼斧神工的泰山奇石令人心醉而發出的由衷感慨。 凌晨登紅門,霽色明朝旭。 俯視萬家煙,平疇盡新綠。 ——清·趙國麟 這首詩描寫的是「紅門曉日」奇觀。紅門宮地處登山盤道的第一層山坡上,登高望遠,視野開闊,每當晴空拂曉,經常會看到一輪旭日從東方緩緩升起,霞光撒向大地,喚醒了山林群鳥,古老的泰山在鳥語花香中又迎來了清新的一天。 《泰山》之七 岱麓瑤池——王母池 三國時期的「建安之傑」曹植,在他的《泰山樑甫行》中寫道: 東過王母廬,俯觀五嶽間。 唐朝大詩人李白在《泰山吟》中唱道: 朝飲王母池,暝投天門關。 由此可見,王母池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廟。 在游王母池之前,我們先來觀賞一下古廟周圍的風光景色。 王母池的周圍很有靈氣,是神仙常到的地方,這裡有八仙橋、虯在灣、梳洗河、呂祖洞。 八仙橋是一座很普通的小石橋,可是,它卻顯得很純樸很大氣,無意雕鑿的石欄上透露出一種純樸之美,香港故事片《八仙過海》中的部分鏡頭就是在這裡完成的。 橋下有個不大的水灣,清澈見底,山雨大作的時候,灣水咆哮如雷,浪花四濺,這就是虯在灣。相傳,小蓬萊有一條神虯,犯了天條,被玉皇大帝囚禁在這個小水灣里,小灣因此而得名。 呂祖洞在虯在灣的上面,相傳,呂洞賓曾經在此煉丹,並在石崖上題詩,虯在灣中的小虯常常對呂洞賓的詩作頂禮膜拜,於是,呂洞賓揮筆點額,小虯化龍飛去。這就是民間呂洞賓點虯升天的傳說。 王母池,本名瑤池,俗稱王母池,傳說為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因為王母為群仙之首,所以古代又稱群玉庵。《水經注》中這樣記載:「古者帝王升封,咸憩此水上。」由此可見,王母池是歷代帝王名人必游之地。 王母池是一組三進廟堂式建築,它的最前院是王母池,中間是群玉庵,後院為七真祠。 王母池的面積不大,但是它是泰山上寺廟中年代最久遠、保留最完好水池,雖然水池小橋上的石獸已經歷經磨難,可是仍然不失古雅之風,王母池之因為保留完好,也就是因為有一池神奇之水,據記載,即便是在泰山連續大旱之年,這裡的水也從未乾枯過,因為池水來自有著神泉之稱王母泉。 王母泉,泉水清澈甘洌,水中含有人體需要的豐富微生物,是泰山的三大名泉之一,也可能正是因為這裡有好泉水的緣故,王母池才建在了這裡。 王母池的中院有正殿和左右配殿組成,正殿三間高築台階之上,殿門正方上懸「靈昭四方」匾額,殿內祀有明代銅鑄王母坐像。東殿為觀瀾亭。西殿是藥王殿,祭祀著唐代名醫孫思邈。 王母娘娘是先秦以來流傳比較廣泛的神話人物,在《山海經》、《漢書》等史書上都有王母神話的記載,其中,王母大擺蟠桃盛會,宴請群仙食用長生不老仙桃的故事和《西遊記》中,孫悟空偷吃王母仙桃的故事流傳更為廣泛。學者們認為,王母神話故事除了神話自身的價值之外,還涉及到中國上古史、原始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問題,在文化史上具有多重的價值和意義。 每年農曆的三月初三是王母的誕辰之日,這一天,王母的信仰者,特別是女性信仰者,從四面八方聚集王母池,為王母做祝賀誕辰的道場,同時祈求家人身體健康。 正殿前的這棵臘梅樹,是泰山上樹齡最長的臘梅樹,由於生長環境適宜和人為保護得力,每到隆冬臘月,滿樹梅花競相綻放,寒香醉人。 王母池的後院有七真殿和悅仙亭。 著名作家李健吾在他的名作《雨中登泰山》中有這樣一段話:「雨大起來了,我們拐進王母廟後的七真祠。這裡供奉著七尊塑像,正面當中是呂洞賓,兩旁是他的朋友李鐵拐和何仙姑,東西兩側是他的四個弟子,所以叫作七真祠。呂洞賓和他的兩位朋友倒也罷了,站在龕里的兩個小童和柳樹精對面的老人,實在是少見的傳神之作。一般廟宇的塑像,往往不是平板,就是怪誕,造型偶爾美的,又不象中國人,跟不上這位老人這樣逼真、親切。無名的雕塑家對年齡和面貌的差異有很深的認識,形象才會這樣栩栩如生。」這裡描寫的就是被稱為海內名塑的明代「七真塑像」。 「悅仙亭」也叫「會仙亭」,四角四柱式方亭,傳為王母與群仙相會的地方,後來改為戲亭。 王母池硃紅色的建築群隱藏在綠樹之中,這裡晨鐘晚磬,麗鳥長鳴,溪水潺潺,自古有「小蓬萊」的美稱。 虎山水庫在王母池的上面,始建於1956年,能夠蓄水七萬立方米,因水庫東面有乾隆皇帝射虎的虎山而得名,這裡湖光山色,垂柳環繞,碧波蕩漾。站在水庫下面向上仰望,水庫瀑布似銀簾高懸,令人陶醉;站在水庫壩上向北瞻望,泰山主峰景色倒映水面,景色迷人。 《泰山》之八 東嶽武廟——關帝廟 泰山不僅是一座被歷代帝王崇拜的大山,它也是一座深得文武聖人敬仰的名山,在山頂上,有祭祀文聖的孔子廟,在山腳下,有祭祀武聖的關帝廟。 關帝廟建在泰山中路的最南端,也可能是由於登泰山的遊人急於登上山頂的緣故吧,往往過門不入。而真正了解關帝廟的人,則認為這是一處集中國歷史文化、古典建築藝術、古樹名木於一體的經典廟宇。 關帝廟的歷史文化是關公文化。 關公,名關羽,字雲長,三國時期著名戰將。關公在自己近六十年的生涯中,策馬橫刀,馳騁疆場,征戰群雄,譜寫出了一曲雄壯豪邁的戰歌。關公一生充滿了英雄傳奇色彩,被後人推舉為集「忠」、「信」、「義」、「勇」於一身的道德楷模,成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工農兵商崇拜的神聖偶像。據史書記載,關公去世後,一直到西晉時期,他一直是英雄義士,並不顯赫。從隋唐開始,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第一個把關公拉入佛門,封為伽藍神。到了宋元時期,關公的形象開始被美化、聖化、神化,宋徽宗先後四次加封關公,由「公」封為「王」,從此,關公的身價大增。元代統治者為了認同中原文化,籠絡中原民眾,也大加追封關公。明清兩代是聖化、神化關公的高峰時期,首先是從名著《三國演義》開始的,作者吸收了前人流傳下來的有關故事,大膽的把關公塑造成了至忠、至信、至義、至勇的神人形象,隨著小說的廣泛傳播,關公在社會上受到普遍崇拜。同時,明清兩代皇帝,對關公的加封有增無減,直至封到「協天大帝」。 關公作為道德楷模,對於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凝聚力的形成,以及道德意識、行為的規範,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曾經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忠義信勇範例。 關帝廟的建築藝術是具有山西古建風格建築。 關帝廟的創建年代沒有考證,現在保留的建築基本上是明清時期的風格,它的建築很有特色,門前是一座高大厚壯的影壁牆,上書清代乾隆皇帝題寫的「神威巨鎮」四個大字,廟門外石雕巨獅對立兩側,威威武武,好一派武廟尊嚴。 關帝廟的廟門是一個雙層樓閣式建築,走在深深的門洞里,視線被一層層台階擋住,看不到院里的東西,走出門洞視野豁然開朗,台階上平台寬闊,大拜棚把東西配殿連接起來。回頭看去,廟門之上的建築是一個戲台,建築空間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既美觀別緻,又有實用價值。 走上戲台,向前望去,拜棚前的院落空間自然的形成了觀眾看台,看台與戲台間的空間距離、視覺高度恰到好處,這裡還有兩個中國傳統式的包廂,達官貴人們可以不出房間,便能一覽梨園名角的風采。由此可見,古代建築師們的聰明智慧。 主殿前的這組凹形建築,由拜棚和兩組配殿組成,寬大的拜棚把兩個配殿連接起來,它既是拜棚又起到了聯廊的作用。 關帝廟的正殿叫「崇寧殿」,明代建築,殿內關公塑像,手握《春秋》,神采飛揚,正氣凜然。 左面關平太子和右面周倉將軍的塑像,雕塑精細,形態逼真。 大殿正上方的金匾是清代乾隆皇帝的御書「神威巨鎮」,殿內的棟樑仍然是明代原物,值得一提的是,在殿內樑柱上,至今還保存著明代的彩繪作品,圖案以龍鳳、雲紋為主,歷經幾百年的煙雲,彩繪圖案仍然線條清晰,色彩鮮明。 關帝廟的西院是山西會館,明清時期,泰安的大部分商人是山西人,是關公的同鄉,所以他們經常在這裡聚集祭祀,同時,也在此接待來泰山的山西老鄉。1983年這裡重修後,設立了國家文物局泰安培訓中心,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文物管理和業務人才。 關帝廟的院落不大,但是,這裡古柏、唐槐、名松等古樹名木齊全。 這棵被稱為「漢柏第一」的古柏,枝葉繁茂,冠蓋如棚,扭曲盤旋,遒勁剛毅的身姿似蛟龍出海,呼之欲動。 這兩棵唐槐叫「龍鳳槐」,龍鳳指的是唐高宗和武則天, 據說是當年唐高宗和武則天來泰山封禪時栽種的,東面的一棵叫龍槐,西面的是鳳槐,歷經千年滄桑,雖然樹心已經空洞,但是兩樹長勢依然旺盛,它們枝葉相連,似龍鳳起舞,所以後人就把它們稱為「龍鳳槐」。 這棵有著400年生長史的「偃月松」,融匯了關公文化的歷史內涵。 泰山關帝廟是一處歷史文化深厚、建築形式獨特、古樹名木薈萃的古建築群,漫步廟內,觀賞一處處景觀建築就像是在讀一本愛不釋手的文化經典古書,看過一遍還想再看,每看一次都有新的感悟。
分享到: 最後修改於 2009-01-21 閱讀(256)評論(0) 上一篇: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泰山…… 下一篇:泰山景區文物家族再添新丁
推薦閱讀:
※29-James Gleick:論書籍的未來
※最強大腦2018的立春之約引發震撼,他們真的nian上啦!
※[i·寧德] 斑駁的黛瓦,是寫給杉洋的一封封信
※大院文化里的「頑主」們
※如何評價日本作家的自殺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