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跟北魏馮太后比,羋月弱爆了

影視劇中的小歷史系列(十四):挖掘那些藏在熱播影視劇、電影背後的歷史真相

本文配合此音樂使用口味更佳: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太后 黃齡 - 特別

上一篇講鳩摩羅什的時候提到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作者不由聯想到曾經定都於平城(即大同)的北魏王朝。這個由鮮卑拓跋氏建立的政權中恰好有那麼一位政績顯赫的皇室女性,她的故事值得深扒。作者人品爆發,一下子找到了兩部相關的片子。

1.北燕後裔

本文女主角,北魏的文明太后馮氏,原本出身北燕皇族。其父馮朗為北燕末代君主馮弘之子,後來投降北魏,做過秦、雍二州刺史以及西城郡公。馮氏的姑姑,正宗的亡國公主,嫁給了滅了他們北燕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被封為左昭儀。這位左昭儀姑姑的經歷,倒真真是一個現成的「霸道皇帝與亡國公主之間不得不說的故事」。

霸道皇帝拓跋燾,鮮卑名叫佛(同狴)狸,當年南征劉宋時,在建康北面的瓜步山(今南京六合區)建了一座行宮,後來成了一座廟宇,被民間稱作佛狸祠。大詞人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就說到了和拓跋燾有莫大關係的佛狸祠,這首詞作者相當喜歡,冒著離題八萬里被讀者翻白眼的危險,摘抄如下: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2.立為皇后

情懷賣完,回到正題。雖然北燕從頭至尾也就不到三十年的壽命,但好賴馮家也出過皇帝不是,到了北魏,人家也是高級官宦家庭,所以馮氏應當從小是個養尊處優的白富美。後來她父親馮朗犯了事被殺,馮氏就被充入宮中,還好宮裡有左昭儀姑姑罩著,再加上她本人應該秀外慧中,沒過多久就被拓跋燾的孫子,文成帝拓跋濬(音俊)選為貴人。十四歲那年,馮氏被立為皇后。

北魏從建立政權到拓跋濬登位的這段時期,除了後來因為兒孫上位而被追封為皇后的,其她皇后不是鮮卑人(比如慕容氏)就是羌人(姚氏),再不然就是匈奴人(赫連氏)。雖說馮氏也曾是北燕皇族,一來北燕存續期間實力並不強,二來馮氏父系出身漢人,其祖上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姬姓的晉國大夫畢萬;她的母親卻是樂浪郡的高麗人。做為漢人與高麗人的混血,因父親被殺,以罪臣之女身份入宮的馮氏,卻最終被立為皇后,文成帝拓跋濬對她應當是有相當深厚的感情的。從馮氏之後,北魏拓跋氏在納選皇后的問題上,才逐漸將目光轉向漢人的世家大族。

北魏前期的皇后大多出自鮮卑、羌(後秦姚氏)、匈奴(大夏赫連氏)

當然光有皇帝的寵愛是不夠的,馮氏還必須通過一項特殊的測試,才能正式當上皇后。什麼測試?難道是必須生兒子?回答錯誤,在北魏後宮,妃子們戰戰兢兢,並不想生兒子,這件事容後再說;能不能當上皇后,跟生不生兒子沒有什麼關係。

《魏書卷十三皇后列傳》云:「魏故事,將立皇后必令手鑄金人,以成者為吉,不成則不得立也。」要當上皇后,必須在工匠的指導下,親手將銅液灌入模具,鑄造一個銅鎏金的人像。做成了,大吉,開開心心當皇后;做不成,人像裂開、歪瓜劣棗了,對不起,活著的時候皇后之位與你無緣,不管皇帝多喜歡你都沒用,只能等你死了以後給個追封。比如明元帝拓跋嗣非常寵愛後秦來的姚氏,要立她為後,但是她鑄金人失敗了,未登尊位,等她崩了,傷心的明元帝才能追封她為皇后。魏書並沒有明文記載馮氏通過鑄金人測試的過程,但根據皇后列傳所寫內容推測,馮氏立後應當是鑄金人成功了的。

文成帝拓跋濬是個頗為開明的君主,在位短短十幾年間,對內採取懷柔政策,與民休息、復興佛教,對外與南方劉宋及北方諸國修好,對死敵柔然予以迎頭痛擊,同時也注意重用漢臣游明根、高允等人。能與他琴瑟和諧的馮後,想來在見識和為人處世上必有過人之處。前面作者揣測拓跋濬對馮後青眼有加,那麼馮後對拓跋濬的感情如何呢?

拓跋濬去世,大喪期間,按規矩御用的衣服器物要當著百官和後宮的面進行焚燒,這時,馮後做出了讓人意想不到的舉動。她悲號著自投火海,左右把她救出來之後,良久才蘇醒。有些人說,這也太作秀了吧,想殉情私底下悄悄做就行了,何必當眾如此。作者只想說,你行你上,你面對火海跳一個試試。做為結髮夫妻,帝後之間的生離死別,未必就和平常人不一樣。

兩情繾綣

3.子貴母死

北魏建立伊始,道武帝拓跋珪就立下了一條規矩,皇子被立為儲君,則其生母就要被賜死。北魏後宮死於這條祖制的女子有七位,後來大多被當上皇帝的兒子追封。

「道武宣穆皇后劉氏,後生明元……後以舊法薨

明元密皇后杜氏,……生太武……泰常五年薨

太武敬哀皇后賀氏,……生景穆,神麚元年薨

景穆恭皇后郁久閭氏,……生文成皇帝而薨

文成元皇后李氏,生獻文,……依故事……薨

獻文思皇后李氏,……生孝文帝,皇興三年薨

孝文貞皇后林氏,生皇子恂……後依舊制薨」

曾經鮮活明艷的生命,就這樣被剝奪,在史書上也不過用寥寥幾個字「以舊法薨」一筆帶過。

據說拓跋珪頒布這個規矩,一方面是學習漢武帝殺母立子的手段,防止外戚勢力影響政權穩固,另一方面是為了使鮮卑人儘快從母權制向父權制過渡,畢竟游牧民族的女性可不是吃素的。子貴母死制第一位犧牲者就是明元帝拓跋嗣的生母劉氏,被立為太子的拓跋嗣因母親之死終日悲號不已,引起父親道武帝拓跋珪的反感,以至於要出宮躲避。後來拓跋珪因故要賜死另一位妃子賀氏的時候,賀氏向自己的兒子拓跋紹求救,拓跋紹因而弒父。拓跋珪做為子貴母死這項殘忍制度的制定者,最後也不得善終。

大同的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像

子貴母死這一制度,真的實現了「阻止後宮外戚干政」的初衷了么?並沒有。太子的生母被賜死,他還有保姆、嫡母或祖母,只要是撫育太子成人的女性,與太子建立了不是母子勝似母子的親密感情,就可以獲得尊貴的地位和參政議政的便利。北魏有兩位太子保姆,一位是太武帝拓跋燾的保姆竇氏,另一位是文成帝拓跋濬的保姆常氏,後來都被尊為保太后,繼而又被尊為皇太后並且參與軍政大事。

在這七位子貴母死的后妃中,有三位與馮後有緊密的聯繫:馮後的丈夫文成帝拓跋濬之母郁久閭氏、馮後庶子獻文帝拓跋弘之母李氏、以及馮後孫子孝文帝拓跋宏(元宏)之母李氏。

4.母子反目

馮後24歲便被尊為皇太后,這時庶子獻文帝拓跋弘只有12歲。剛當上太后的馮氏就遇上第一件難題,無攝政之名卻有攝政之實的丞相乙渾(此人應姓乙弗,名字或稱乙弗渾),專權擅政,尾大不掉。24歲的馮氏殺伐決斷,出招凌厲,很快解決了這個對手,根據《魏書》記載,「太后密定大策,誅渾,遂臨朝聽政。」

但是她這一次臨朝持續時間不長,小皇帝並不是個吃奶的娃娃,他已經十來歲了,而且很快也有了自己的太子,因此馮太后便歸政於皇帝,專心撫育孫子(這個小嬰兒的母親因為兒子被立為太子,自然也是被賜死的了)。

現在二十來歲的女孩還在被逼婚吃土,北魏的馮太后已經是有了孫子的離退休老幹部了

獻文帝拓跋弘是被他父親曾經的保姆、保太后常氏帶大的,與馮太后名為母子,實則沒有多少感情基礎。此外,拓跋弘的母親李氏因子貴母死制而被賜死,他可能多多少少覺得,馮太后成了母親之死最大的受益人。也許是出於這種微妙的怨恨心理,又或者純粹是政見不同,獻文帝親政以後,處處和馮太后反著來,凡是太后看重的大臣就打擊,凡是太后不喜歡的,就重用。

母子二人矛盾白熱化的導火索,是獻文帝將馮太后的男寵李奕殺了,不僅如此,還把出面作證、至李奕於死地的李欣提拔做了尚書。馮太后可是談笑間除掉專權丞相乙渾的人啊,她已還政於獻文帝,但獻文帝卻還伸手往她臉上打,馮太后焉能不還手?

雖然不知道這裡邊角力的具體手段是什麼,結果就是獻文帝迫於太后的壓力,要禪讓皇帝的位子。都到了這個份上了,獻文帝還是要鬥上一斗,要我讓位,我就要讓給成年的皇叔拓跋子推,我當不成皇帝,你也別想以太后的身份干政。但是獻文帝又失算了,大臣們多數只認「父傳子繼」,不認「皇叔登位」。無奈之下,獻文帝只得將皇位禪讓給不滿5歲的兒子拓跋宏(元宏),年紀輕輕就去做太上皇了。作者掐指一算吃了一驚,拓跋弘13歲就有兒子,18歲就做了太上皇了。

獻文帝這個太上皇也並沒有當太久,不過五年,他就暴斃了。多數人認為是馮太后將他鴆殺,因為太上皇還是有些實權的,拓跋弘還在禪位後的次年以太上皇的身份對柔然御駕親征,一個手握軍權的刺頭,死了總比活著的好。但是這個推測也是查無實據的。

《北魏傳奇》中的獻文帝

5.二次臨朝

馮氏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二次臨朝聽政,輔助年幼的孝文帝拓跋宏長達十四年。這一階段是馮太后一生中最輝煌的時期,她的政治主張、經濟措施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在她去世之後,由她教養輔助的孫子孝文帝,繼續推行和發展其執政方針,加速北魏漢化改制的進程,並最終遷都洛陽。

馮太后的執政措施主要如下:

(一)打擊奴隸主貴族勢力,籠絡漢人士族,提拔宦官。

出身隴西李氏的李沖,官至中書令, 加散騎常侍、給事中;出身滎陽鄭氏的鄭義,官至兗州刺史, 安東將軍;士族高閭、高允皆受重用,引入禁中,參決大議。

馮太后很自然地也會提拔自家人,其兄馮熙一門,男的封王封侯、尚公主,再不濟不是黃門侍郎就是給事中或刺史;八個女兒,有四個入宮為后妃,另外四個分別嫁給拓跋氏諸王。

外有外戚和漢臣士族的擁戴,後宮除了有后妃鞏固地位,宦官也是用來對抗奴隸主貴族、加強中央集權的趁手工具。

(二)孝文帝太和九年,推行均田制和租調製。

《資治通鑒》卷一三六《齊紀》永明三年條記載:「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畝,婦人二十畝,奴婢依良丁;牛一頭受田三十畝,限止四牛。所受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還受之盈縮。」

受田的農民每年必須繳納一定數量的租粟、調帛或麻,還必須服徭役和兵役。勸課農桑,興富民之本,以至於出現了「百姓殷阜,年登俗樂」的太平景象,同時也穩定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後來的北齊、北周、和隋唐均沿襲了這種土地制度。

這個政策還承認了女性在經濟領域有一定的獨立性,女子不僅僅是男子的私有品,亦是國家的編民。但到了唐朝, 除寡妻妾為戶者、女冠、尼姑等特殊群體外,普通女子便不再受田,賦稅的對象變成了以丁為單位,從此女性從經濟領域中退出,成為男人的附庸。

(三)廢除宗主督護制,建立三長制。

舊貴族多擁有部曲甲兵,依附於他們的農民多數沒有戶籍,算做豪強貴族的私家人口,不利於征徭徵稅。

太和十年推行的三長制即指「立黨、里、鄰三長, 定民戶籍。」五家立一鄰長, 五鄰立一里長, 五里立一黨長, 選擇本鄉「強謹」之人充當, 用以代替宗主督護的統治。

(四)整頓吏治,實行班祿制。

北魏初年,官俸制度沿用「掠奪制」,官員俸祿乃從戰爭中掠奪的戰利品中分配而得。後來國家漸漸安定,戰事減少,沒有固定的戰利品作為經濟來源,官員間貧富差距漸大,貪污成風。太和八年推行的班祿制,官員定時發放俸祿,俸祿的高低按官品確定。

同時加大反貪力度,對貪污犯分別作出削去官爵、流放發配甚至賜死的懲處。

(五)減輕刑罰,修改律令。比如太和元年廢除了斬首時需裸體受刑的規定。

(六)嚴禁鮮卑盛行的巫卜、讖諱之風;弘揚佛教,並置郡學館,大力發展儒學。

北魏青銅彌勒佛立像,現藏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七)推行經濟改革的同時, 還在上層建築中實行了促進鮮卑漢化的措施。比如太和七年,上詔禁止鮮卑人同姓相婚,鼓勵民族通婚融合。

6.孝文帝元宏

馮太后與一手撫養長大的孫子孝文帝,關係究竟如何,還真是有點讓人費解。

《魏書·高祖紀下》載: 「文明太后以帝聰聖,後或不利於馮氏,將謀廢帝。乃於寒月,單衣閉室,絕食三朝,召咸陽王禧,將立之,元丕、穆泰、李沖固諫,乃止。」意思是說馮太后覺得小孫子實在太聰明,恐怕將來會不利於馮氏家族,想趁他小的時候先弄死他,數九寒天,讓小孩穿一件單衣關禁閉,三天不給吃的,然後思量著另立新君,最後被大臣勸止才作罷。

但是從孝文帝執政以後,堅定地推行他祖母的政治路線來看,他非但對祖母沒有什麼恨意,反而還相當讚賞欽佩。孝文帝遷都洛陽,強令鮮卑貴族著漢服,說漢語,改漢姓,自己帶頭將拓跋氏改姓為元。這些都是馮太后想做而沒來得及做到的事。

孝文帝對入宮的馮氏四女,都還不錯,兩個被立後,另外兩個同為昭儀。做為馮太后的親侄女,馮清、馮潤先後被立為皇后,還都是馮太后崩逝以後發生的事。要是馮太后真虐待過孝文帝,他還能如此對待馮氏一門?雖然馮氏兩姐妹自己不爭氣,馮清因自己的姐姐爭寵進讒言而被廢出家;馮潤好不容易擠走妹妹卻不好好珍惜皇后之位,私通外臣被人揭發,但是抖M的孝文帝大概非常愛她,只是將其軟禁,保留她的皇后頭銜,直到孝文帝自己臨死的時候,才留下遺詔將其賜死。

馮太后於太和十年崩逝,葬於永固陵,在她死後五年間,孝文帝四次「車駕謁永固陵」。我想像不出,一個小時後被祖母虐待過的孫子,會對已經去世的祖母懷有那麼深厚的感情。

只要是女政治家,必然是「淫蕩的、惡毒的、陰壞的」,這一套直男史官的雙標論調實在是看膩了。

7.承前啟後

這祖孫二人推行的改革,承前啟後,為南北朝轉入隋唐大一統時代奠定了基礎。均田製成為北朝、隋、唐時期佔主導地位的土地思想,影響極其深遠。

至於鮮卑漢化後的民族融合進程,那是更不用說了。拓跋氏改姓元,獨孤氏改為劉氏,步六孤氏改為陸氏,丘穆陵氏為穆氏等。改姓的同時,將漢族的門閥制度推廣到鮮卑貴族中。皇室元氏,門閥最高,其餘諸如穆、陸、賀、劉、樓、於、嵇、尉為鮮卑族姓之首,與漢族北方最高門第崔、盧、李、鄭四姓相當。鮮卑與漢人互通婚姻,隋唐皇室早期的婚姻關係都受此風影響。

傳說中的鮮卑族「天下第一岳父」獨孤信

作者用南朝陳慶之出使洛陽後發表的感言,作為這個北魏傳奇故事的結尾:

「在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儘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並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識,口不能傳。」

作者今天留了彩蛋內容沒寫進正文

放不放出來全看心情

上一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推薦閱讀:

史上第一女梟雄:不耐守寡的北魏馮太后
關隴與平城之間北魏墓葬文化的互動(三)平城墓葬文化對關隴地區的輻射
(北魏)元偃墓誌
(北魏)楷書_處士王基墓志銘
北魏與金朝哪一個對南方朝廷的軍事優勢更大?

TAG:北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