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家長無意識行為會抑制孩子自我保護能力

專家稱家長無意識行為會抑制孩子自我保護能力http://www.sina.com.cn2010年06月01日10:09南都周刊

禁區越少、假話越少,孩子能自我保護的可能性就越大。

對於年幼的孩子,總有許多事物會被家長貼上「禁止」的標籤。

  六一兒童節到了。近幾個月連續幾起幼兒園兇殺案,使得兒童的安全教育問題在這個六一節值得特別關注。「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往往超乎我們的想像。」而事實上,中國家長的一些行為會無意識地抑制孩子的這種能力。當兒童面臨成年人的侵犯時,日常教育中讓孩子養成的對大人的順從,便會成為幫凶。

  文_艾柯

  5歲女孩羅拉飛快地衝進路邊一家小店,邊跑邊大聲喊:「爸爸!爸爸!」

  喊叫聲讓店裡人和街上行人紛紛回過頭來,莫名地望著這個神色緊張的陌生小女孩。

  「你爸爸不在這裡。」店裡人沒有留意到不遠處一個男人正悻悻地掉頭離去。

  「我知道。」點點頭,一抿嘴,眼淚從羅拉驚魂未定的小臉蛋上滾下來。

  幾分鐘前,羅拉剪完頭髮,從理髮店出來,去不遠處的另一家理髮店找爸爸和哥哥。半路上,一個陌生男人走過來和羅拉說話,說要帶羅拉去買糖果。

  羅拉記得媽媽說過,絕對不能跟陌生人走。她搖了搖頭。

  陌生男人伸手,試圖抓住羅拉瘦小的肩膀。

  身子一扭,羅拉用力掙脫了。沒有任何停頓地撒開腿用力跑。

  「最近的一家店,最近的一家店……喊『爸爸』,喊『爸爸!』」媽媽反覆叮囑的話,條件反射般地出現在羅拉腦子裡,帶著羅拉沖向路邊最近的那家小店。

  「路上如果遇到陌生人試圖觸碰你,甚至要帶你走,一定要立刻大叫,看附近有沒有警察,如果沒有警察,就立刻衝到最近的店裡,大叫『爸爸』,」媽媽平時的安全教育,在關鍵時刻,幫羅拉躲過一劫。

  事後,當這位馬來西亞媽媽向孟遷轉述這段經歷時,做了多年兒童教育研究的家庭教育諮詢專家孟遷感嘆不已。

  「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往往超乎我們的想像。羅拉的經歷就是很出色的成功案例。以前媒體還報道過7歲女孩放學回家發現煤氣中毒的媽媽後,立刻開窗,然後撥打120救了媽媽的成功案例。

  作為學校和家長,所能做的,就是盡量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挖掘培養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而事實上,中國家長的一些行為會無意識地抑制孩子的這種能力。」

  讓孩子懂得自己是身體的主人

  有朋友來家裡做客,看見主人家年幼的小朋友,總喜歡逗上兩句,開兩句玩笑。此時的孩子,總是被要求有禮貌地回應爸爸媽媽的朋友。否則,很容易招來父母一句,「大人跟你說話呢,這孩子怎麼這麼沒禮貌啊?」

  「但是這個人只是父母的朋友,小孩子跟他/她很可能毫無交情,憑什麼一定要回應呢?這樣幾次下來,孩子就會在潛意識裡覺得,大人跟我說話總是需要我回應的,大人總是需要我尊敬的。這樣的孩子,總是時刻顧及大人,一旦遇見不懷好意的成年人,都比較容易順從、上當。」孟遷解釋道。

  而當兒童面臨成年人的侵犯時,日常教育中讓孩子養成的對大人的順從,便會成為幫凶。

  2009年5月,原瀋陽市蘇家屯區八一鎮武鎮營子村小學教師程世俊被判處死刑,原因是他在2001年3月至2002年11月期間,對所教班級的6名女生進行多次強姦猥褻。而他傷害女學生的地點,是在教師的講台上。

  課堂上,程世俊讓學生們低頭做作業,然後以批改作業為名指定一名女生到講桌後進行猥褻,事後他威脅女生,如果說出去就別再來上學,年僅7 歲的女生受到恐嚇後,不敢聲張保持沉默。第一次得逞後,程世俊又選擇了第二名、第三名……第三名女生由於反抗遭到了程世俊的毒打,但事後也沒有將這件事告訴家長。

  6名女生,從小學二年級到四年級,長達兩年半的時間裡,平均每周都遭到幾次性侵害,直到一位家長偶然發現。

  如果孩子們都懂得反抗,如果反抗的那名女生將這一切告訴家長,惡行不會持續兩年半。

  「應對人為傷害的兒童安全教育,最最首要的,是讓孩子懂得唯有自己才是身體的主人,是自我感受的主人,自己不願意時,要敢於對大人說『不』、敢於反抗。未經同意,即使父母,也不能隨意觸碰自己的身體。」孟遷強調。

  「父母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時,反覆強調的,總是如何提防陌生人,而從國內外的調查來看,85%以上的性侵犯都來自於熟人。所以,讓孩子明白只有他/她是自己的主人,別人不可輕易觸碰是多麼重要,不管對方是老師、親戚、鄰居、父母的朋友還是陌生人。」

  做遊戲模擬危險場景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政府的教育部門曾經特別為兒童製作了一輯主題為「不要開門!」的專題節目:一男性工作人員,喬裝成送貨員,帶著大堆禮物與五彩繽紛的氣球,到一些父母不在家、孩子「獨守空房」的家庭造訪(事先已得到家長的同意)。

  結果顯示,半數孩子表現良好:對「送貨員」的百般誘惑,要麼不予理睬,要麼隔著門應答。但是,另有半數的孩子,則讓父母們擔心不已:他們不但引狼入室,還以小主人公的姿態,帶「送貨員叔叔」逐個房間參觀。

  這次節目之後,警方製作了一本可以讓孩子塗色的《獨自在家安全畫冊》。在塗色的過程中,孩子可以了解到一系列獨自在家時應對人為傷害的方法。「引狼入室」的孩子們也被家長重新進行安全教育。

  這期節目運用的就是情境模擬遊戲。

  在談及如何讓孩子防患「人為傷害」於未然時,兒童心理教育專家黃家良和孟遷都推薦了情境模擬遊戲。

  「比如,在孩子上下學的路上,你請相熟的朋友(對於孩子來說,可以是陌生人,也可以是熟人)上前跟孩子打招呼,用各種誘惑方式試圖帶走孩子。而你在遠處觀察。事後,你可以告訴孩子,下次遇到這種情況,應該做的正確反應是什麼。」孟遷舉例。

  黃家良則推薦用這種方法找到讓孩子與陌生人相處的安全點。「如果單一同孩子說不要同陌生人來往,是對孩子的成長的阻礙。要告訴孩子,不要因為對方是陌生人,就冷麵孔對人。但如何讓孩子避開來自陌生人的傷害,就可以通過模擬情境來告知他。比如晚報上報道,某個孩子在一個僻靜的地方玩被騙子帶走了,就不妨與孩子討論一下,哪些地方對小孩子來說是不安全的,這種場合不要和陌生人交流。在這種探討的過程中,孩子會比平時更認真地聽大人的話。」

  此外,「學校需要做『危機應對』的本能反應訓練,以備危險萬一降臨時」,黃家良認為。

  「人類在面對恐懼的時候,會因為『驚訝』情緒持續的時間過長而失去本能的反應,形成人的木僵狀態。學校的暴力傷害兒童事件,有不少孩子面對恐懼的時候是處於木僵狀態而受到傷害。

  換句話說,這些孩子在平時真的都是非常聽話的孩子,老師沒有說或沒有叫他們去做,他們不會去做。同樣,面對危險的時候,沒有指令他們不會有反應。

  學校可以引進遊戲教育,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危機的有效應對能力,比如逃跑的方向、路徑、求援的對象和方法。主動的自我保護意識可以在平時的訓練中得來。」

  避開教育中的「禁果效應」

  對於年幼的孩子,總有許多事物會被家長貼上「禁止詢問」、「禁止觸碰」,甚至「禁止知曉」的標籤。

  而所有的禁止,都會因為孩子的好奇心和家長的一時疏忽,而成為危險的可能性。

  因為廚房裡有電、刀叉、熱水,就讓廚房成為孩子禁區,這顯然不明智——越是禁止,孩子越是好奇。總有一天,他/她會趁你不注意跑進去擺弄一番。

  「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當你做飯時,你把他/她叫進廚房,邊做邊告訴他/她,這是刀,如果你不小心,很容易劃破手,這是火,如果……」孟遷說。

  這是跟有危險可能性的事物的相處,與人的相處,也是如此。

  遼寧性侵犯兒童的案例中,一名小女孩在不堪忍受老師的毆打後告訴家長,之前一直沒跟家長說,是因為「一直以為老師那樣做也是上課」。現在告訴家長,是因為「老師天天用書打我腦袋、掐嘴巴子、掐腿,還用棍子捅」。

  顯然,「性」是這個家庭教育的禁區,這也是犯罪人得逞如此長久的原因之一。

  「一定要讓孩子能分辨什麼是假信息。」黃家良強調。禁區越少、假話越少,孩子能自我保護的可能性就越大。

  「熟人是孩子最不設防的空間,如果家長要防範熟人傷害的發生,有一個好辦法,就是平時家長要養成自己去哪裡或幹什麼、去多久都要同孩子說明白的習慣。比如,媽媽告訴孩子去哪裡拿什麼東西、幾點回來、在哪裡等候等信息,這個時候另一個熟人來想帶走孩子,那他的信息是否同媽媽信息相符,孩子的防禦心就會起來。」

  即使對於電視新聞中的傷害兒童事件,也不必刻意迴避,應對孩子的疑問,甚至恐慌,最好的解決辦法,依然是告訴他/她,那是怎麼回事,如果你遇到了這種情況,你應該怎麼辦才能保護好自己。

  最大程度的告知+最大程度的關愛

  前段時間,廣州心理諮詢師於東輝接到一些家長的求助電話:順德實驗小學裡傳得沸沸揚揚:副校長把老婆殺掉並分屍了,而他的情人就是本校的英語老師。跟校長和老師關係平時都不錯的孩子們,忽然覺得很恐慌,有孩子提出來要換學校。

  「對於學校里發生暴力事件的孩子,必須要及時地給予心理支持。否則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安全感不足,在以後的生活里,容易不相信人。在發生暴力事件後的幾天,甚至更長的一段時間裡,最好每天由父母陪同孩子上下學。晚上要觀察孩子的睡眠情況,並與孩子多溝通,探問他/她的內心想法。也可以做角色扮演遊戲來告知孩子,時刻有父母在身邊給予支持。」於東輝建議道。

  「比如可以跟孩子在家裡玩兔子和大灰狼的遊戲,在遊戲中告訴孩子,當遇到危險時,可以跟兔媽媽、兔爸爸、兔老師、兔警察求助,小兔子永遠都不是一個人在面對危險。還可以在孩子書包里他們最容易看到的地方(比如鉛筆盒裡)放上爸爸媽媽的照片,讓孩子感覺到父母隨時在身邊,給他們提供支持。」

  美國在 「9·11」事件後,幼兒園給兒童提供安全感的方式也值得借鑒:

  經常給孩子以擁抱、微笑或身體接觸等,給孩子確定的安全感,並確定自己是受關愛的;讓孩子了解一日作息的每一個環節,減少他們因無法預知而產生的恐懼;和孩子們討論可能使孩子害怕的災難等。

  最大程度的告知+最大程度的關愛=孩子最小程度的恐慌。


推薦閱讀:

女人易被男人的哪些行為打動
有關返利、折扣等讓利行為的稅務處理
最容易出車禍的8種駕駛行為匯總
隨意毆打他人的尋釁滋事行為為什麼會規定為犯罪
師說 | 張明楷:非法獲取虛擬財產的行為性質(上)

TAG:孩子 | 意識 | 自我保護 | 自我 | 能力 | 行為 | 專家 | 保護 | 無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