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詩詞與中華民族文化

中國古代詩詞與中華民族文化 2017-02-28 10:45 1

  大家下午好。很榮幸有機會和大家一塊交流。我今天彙報的題目是《中國古代詩詞與中華民族文化》,我準備從中國古代詩詞的文化品位、藝術創造和民族特色三個方面來講。

  一、中國古代詩詞的文化品位

  如何認識中國古代詩詞?中國古代詩詞的根本屬性是什麼?實際上,這是一個理論認識問題,也是一個文化實踐問題。目前很多人認為,詩詞是一種自娛自樂的形式,是一種休閑的形式,其實這把詩詞的作用看低了。下邊我圍繞這個問題,講幾個相關的故事。

  絕世「雙璧」:毛澤東《沁園春·雪》與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文化衝擊力

  第一個故事是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與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文化衝擊力,我給它概括為絕世「雙壁」。這兩首詞大家都非常熟悉,毛澤東的「沁園春」是以「雪」起興,寫所見所感。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開頭三句「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交待創造的區域、地點,點明季節時間,緊扣主題。「千里」「萬里」有遠近之別,「冰封」「雪飄」有高低之分,層次分明,動景與靜景相互映襯,同時以「封」來寫冰,用「飄」來寫雪。生動形象,既抓住了「冰」「雪」各自的特點,又體現出鍊字鍊句的功力,可謂精警準確。詩詞尤其是詞,在結構上要求開頭要罩得全(籠罩全篇),中間要接得緊(上片和下片要接得緊),收尾要接得住(收尾一定要把整篇內容收進來)。這篇詞就有這樣突出的特點。所以我一開始就講這三句。

  「望」字「拎起」下面的內容。「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是橫向描寫,突出大雪飄灑,天地渾然一體的視覺感受;「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是縱向寫景。每一句都有一個角度,描繪河面凝固的那種靜止狀態,同時又暗含著奔騰千里的氣勢對比,現在雖然是冰封,但是沒封的時候是奔騰千里的氣勢。所以,「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這四句實際上是靜態的描述。

  下面三句變為動態的描寫了。「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這三句是動態描寫。第一句「山舞銀蛇」是描繪白雪覆蓋的群山,高低起伏,連綿不斷,好像巨蛇在宇宙間奔騰飛舞,寫群山的形象。第二句「原馳蠟象」是描述白雪覆蓋的原野景物,所有的景物都被白雪覆蓋了,好像白蠟製作的群雕在賓士。群雕是賓士的,而奔騰的群山、原野,似乎有意與「天公」比試高低,「欲與天公試比高」嘛!這三句是藉助目光轉移的視覺效果,不是山在奔,原在奔,而是作者的眼光在移動。藉助目光移動的視覺效果,把靜止的景物描繪成氣勢,飛動的姿態,既雄奇瑰麗、生動形象,又富有意趣和情趣。

  「望」以下的七句可以說是對「北國風光」的具體化。「長城」「黃河」都是最具民族和區域特色的景物,也是最具世界影響力的地標性景物,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歷史厚重感非常突出,文化內涵非常深刻。所以這七句寫得全是實景,是圍繞著「風光」兩個字來展開的。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這是由前面的實景描寫轉入虛寫。為什麼是轉虛呢?「須晴日」,想像到雪停天晴之後,情景會更加優美,從而收縮了上片的寫景。天晴以後,會比現在的景象更加優美。這是上片。我剛才說,詞的一開頭要「罩得全」,中間要「連得緊」,上片和下片要連得緊。怎麼連呢?要看下片換頭,「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江山如此多嬌」就對上片內容進行了概括和總結,同時下一句「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是對下邊抒情的開啟。

  特別要注意,「惜」字不能輕易放過。「惜」以下七句,實際上是以惋惜和遺憾的方式,來評點英雄的美中不足。為什麼是「惜」呢?是惋惜。作者評點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五位歷史人物。這五位人物有什麼特別呢?都出生於北方,還是緊扣開頭那「北國風光」來的。都出生於北方,也是風光的另一層含義。上面是景物的風光,下面是人物的風光。

  秦始皇生於邯鄲,漢武帝生於長安,唐太宗生於陝西,宋太祖生於洛陽,成吉思汗生於漠北,這五位歷史人物都是北國最風光的英雄,都是偉大的戰略家、軍事家、政治家,他們為中華民族的強盛做出過巨大貢獻。然而,毛澤東認為,他們在開疆拓土方面,可以說武功蓋世,但是文治不足,文章乏美。秦始皇嬴政統一了中國,「四海為一」,而且是「車同軌,書同文」,卻有一個「焚書坑儒」之舉;漢武帝劉徹破匈奴、征西域,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可以說,文化戰略都缺乏海納百川和高瞻遠矚的那包容性,影響是文化的全面發展和繁榮;唐太宗李世民開疆拓域,且成「貞觀之治」;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一統天下。唐朝、宋朝兩朝都非常重視文化,興辦學校,完善科舉,人才輩出,文化繁榮。宋代甚至是重文抑武,這比秦始皇、漢武帝高出了一籌。但唐太宗、宋太祖的個人文章造詣未精,他們大的政策制定得很好,但是個人在創作方面欠缺,沒有名篇流傳。宋太祖的《日詩》可見其寫作水平和藝術造詣:「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發火。」這就是大白話的詩,它也就不能成為名篇。所以他們也有值得遺憾的地方。

  元太祖成吉思汗勇猛善戰,建立了蒙古帝國,曾經率鐵騎征服歐亞,版圖之廣,可說空前絕後。蒙古當時沒有文字,成吉思汗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曾下令八思巴創製蒙古文字,在他當政的時候,都用迴文來發文告、公牒。創製的蒙古文,在成吉思汗在世的時候沒能實施,他本人也沒有文章傳世。所以毛澤東用「只識彎弓射大雕」來描述,恰如其分。

  以上七句,作者是以理想主義的標準,評點了五位創業帝君。既充滿敬佩,同時又惋惜、遺憾他們並不完美。「略輸」文采,「略」字將程度表現出來了,「輸」,輸於拙。「稍遜風騷」,在風騷,在創作詩歌、散文方面,他沒高出一頭,所以稍遜風騷。「只識彎弓射大雕」,只知道在軍事上表現,而在文化方面沒有突出的表現。所以毛澤東每一個字、每一個詞,可以說都是恰到好處。「略輸」「稍遜」「只識」都是「惜」的具體化,都是惋惜的具體化。潛在的含義是,如果他們有更高的文化素養、文化膽識,那麼他們創建的事業會更加的輝煌。這就是毛澤東詞當中「惜」的內在含義。所以在詞的結尾:「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呼應上面的內容,把整首詞的內容都「收」在這裡了,又「收」住了歷史的回顧,把五位帝君都概括在裡面了。

  回到眼前的現實,斷定當代俊傑「數風流人物」,將會超越前代,創造更加輝煌燦爛的豐功偉績。以高度自信,積極昂揚的格調,結束了全詞。這是毛澤東的《沁園春·雪》。

  我們再看一下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看完後我們再總結它們的相同處。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蘇軾的詞和毛澤東的不一樣,毛澤東是以「雪」來起興,蘇軾的詞是以「江」來起興,著眼於人。開頭就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由眼前的實景想到時間的流逝,將空間景象與時間縱深聯繫在一起。一個是時間,一個是空間,放在一起,領悟個體生命的短暫和時不我待的緊迫。

  我們在分析詞的時候,和翻譯外語差不多,是每幾句作為一個意群來理解,它有語言環境。所以,三句是一個意群。「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這是一個特殊的地點,引出緬懷的對象。「故壘西邊,人道是」,因為赤壁有爭議,所以蘇軾寫詞很嚴謹,這是我聽別人說的。「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就是周瑜打敗曹操的地方。現在是什麼景象呢?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首句以誇張手法,極寫高聳入雲的山岩石柱,穿破了天空中的行雲。想像奇特,而且化靜為動。本來石柱是不動的,作者化靜為動,穿破青天了。既是有力度,又有聲響。「驚濤拍岸」極寫洶湧的巨浪拍打江岸岩石,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響,突出它驚心動魄的巨大力量。後邊一句,描述驚濤被亂石阻擋拍碎後,化為無數細浪,返回江面的情景。大家看這三句,一個是從形,一個是從聲,一個從色這三個方面描繪赤壁古戰場,那種學雄奇壯麗的景觀。亂石、驚濤、拍岸,又有著空間層次的區別。「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議論、讚歎,收縮上片的寫景。

  下片由寫實轉入寫虛,「遙想公瑾」,用「遙想」回到歷史當中去了。這妙在什麼地方呢?用「遙想」實現了時間和空間的轉換。我剛才說,詞的上下片要連得緊。他是怎麼連的呢?是通過時間、空間的轉換,把上片和下片粘在一起的。

  「小喬出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分別從周瑜的婚姻得意、體態風貌、言談舉止、內在氣質、衣著裝束和事業得意六個方面,來描繪周瑜的形象。突出了周瑜的神採氣度和瀟洒儒雅,突出了周瑜指揮若定、成竹在胸的智慧和自信,以曹軍慘敗渲染周瑜的功勛。同時,點明了赤壁大戰火攻的特點,一個字都不容輕易從這過。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什麼意思呢?詞人設想周瑜來游赤壁,會笑話我頭髮花白,仍然沒有為國家做大貢獻。這是想像的,為什麼這麼說呢?赤壁屬於東吳,周瑜已經去世八百多年了,他和蘇軾相差八百多年。東吳是周瑜的故國,如果周瑜來游的話,也只能是他的魂來游。所以「故國神遊」,每一個字都有它的固定的含義。「多情應笑我」,「多情」是誰呢?是周瑜。上片一開始「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下篇開頭是「遙想公瑾當年」,周郎、公瑾、多情這三個是串在一起的,增強了詞的內在邏輯的嚴密性。大家都知道,周郎是「曲有誤,周郎顧」,他當時被稱為多情郎,所以這個詞多情是說的周瑜。「應笑我」,為什麼說「應」呢?他是一種推測。「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你看你頭髮都白了,一件事都沒幹成。為什麼這麼說呢?周瑜二十三歲當了中郎將,寫這首詞的時候蘇軾四十五歲了,頭髮花白了,還沒有一件事干成。所以,「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是一種自嘲,是一種羨慕。

  作者通過跨越時空的奇特想像,將歷史與現實融合為一,由虛轉實。周瑜輝煌與詞人貶居,形成強烈對比。下面我還要談到,當時蘇軾寫這首詞的時候,是被貶黃州,所以深沉含蓄地抒發壯志未酬的鬱悶和期待。

  詞的結尾「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感嘆人生短暫。灑酒祭奠古人,回扣題目《念奴嬌·赤壁懷古》。「江月」,倒映在江中的月亮,天地空間合在一起了。大家知道,古代的天地君親師,都是放在第一位的,要敬畏的。所以「酹江月」既祭奠了天地,又祭奠了古人,由此回應了題目,呼應了全篇敬慕前賢的內容。他整篇都是在羨慕周瑜,實現了首尾圓合,時空圓合。長江起筆,長江收筆,首尾圓合,時空圓合。

  這首詞創新性和文化性很強,在宋詞傳播排名榜中,它是位列第一的。首先,這首詞題材創新。在蘇軾之前,詞多寫月下花前,紅香翠軟,羈旅行役,《赤壁懷古》把重大的歷史事件,傑出的英雄人物,雄奇的壯麗景觀和崇高的報國理想納入詞中,令人耳目一新,極大地提高了詞的文化品位。其次,風格創新。作品融寫景、議論、抒情於一爐,意境雄奇壯麗,情感深沉濃厚,語言靜警勁拔,形成豪放於外、委婉其內的一種獨特風格。為什麼說豪放其外?他的句式表達,思想內容是非常豪放的,所以把他稱為開創豪放詞派的首篇。但是婉約其內,他表達對周瑜的艷羨、敬慕、佩服,實際上抒發自己的不得意,他是很婉約的,很含蓄的。

  大體上領略了這兩首詞的內容,我們可以有一個比較。以上兩首詞的作者,毛澤東是舉世公認的一代偉人,蘇軾是曠世無雙的文壇名主,他們相隔九百年,但在詩詞、書法等方面精深造詣,相近相似處很多,兩首詞的藝術境界也有驚人的連接點和相似處。最主要的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豪情激蕩。都是借景抒情,雄奇壯麗,情景交融。二是意境雄奇。三是結構規範。表現在什麼地方?這兩首詞都採用了上片寫景,下片抒情,由景及人,前後呼應這樣最規範、最常見的結構形式。作者都著力于思想內容的出新、創新。蘇軾有一句話:「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這首作品就體現了他這種理論主張。四是筆力勁建。思想發達、材料運用、藝術手法和語言提煉諸方面,都體現出那種大家巨擘那種獨有的文化創造力,體現出廣博豐富的知識學養和深厚紮實的藝術功底。另外,兩個人創作的年齡非常接近。毛澤東寫這首詞的時候四十三歲,蘇軾寫這首詞的時候四十五歲,兩個人都是在期待事業有成的壯年時期。

  這兩首作品,也有區別。

  首先,境遇格調有區別。《沁園春·雪》寫於1936年2月,毛澤東率長征部隊勝利到達陝北,而《念奴嬌·赤壁懷古》寫於蘇軾被貶黃州的時候。毛澤東是處於政治地位上升態勢的高層政治家,蘇軾是處於逆境的文學家,兩個人的心態情緒肯定是天壤之別。心情心態情緒的不同,必然反映到作品中。

  第二,藝術氣象有區別。《沁園春·雪》是居高臨下,氣吞山河,積極樂觀;《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艷羨周瑜,希望建樹,心有期待但又不可奈何。在封建社會的體制下,他不會像毛澤東有那樣的開放性、開創性。所以,他是深沉含蓄,他的命運是朝廷安排的。

  第三,藝術境界有區別。毛澤東的詞是屬「無我之境」,側重物象,人在物外,而萬物皆備於我。他是以局外人的眼光,描述景物和評論歷史,超脫大氣。而蘇軾的詞恰恰相反,是屬於「有我之境」,著眼於人,而身在詞中。他是物我為一,情感深沉而執著,人情味很濃,思想行為更像普通人。無論是祭奠也好,那種期待也好,更像普通人,也更貼近人情事理。

  第四,藝術表現有區別。《沁園春·雪》是以「橫掃千軍如卷席」的那種氣勢,平面描述宏大景象,縱向議論英偉人物,但是宏大當中不乏細膩,詠雪而不拘泥於雪。《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另一種氣象,《念奴嬌·赤壁懷古》緊扣題目,每一句,每一字,每一個景象都圍繞著「赤壁懷古」來寫,所以全篇是以周瑜一個人貫穿始終。可以看出作者精於布置、針腳細密、前後呼應,充分展現了文學巨擘大將的深厚功力和精神造詣。這兩首詞體現出鮮明的藝術個性,成為中國詞史上的絕世「雙璧」。

  我再講一段,據說毛澤東創造了《沁園春·雪》之後,秘而不宣,九年之後在重慶談判的時候才抄錄了贈給柳亞子,當時《新民報》副刊率先發表,《大公報》也相繼刊載,當時和詞和評論幾近百篇,形成一個熱點、焦點和熱潮。蔣介石看了以後很惱火,就問陳佈雷,你看毛澤東的詞如何?陳布雷就如實回答三句話,氣勢磅礴,氣吞山河,可稱蓋世之精品。蔣介石氣憤地說,我看他毛澤東野心勃勃,想當帝王,想稱王稱霸,想復古,想倒退,你要趕快組織一批人,寫文章批判他。所以沒幾天,《中央日報》刊登出了「圍剿」《沁園春·雪》的作品。當時周恩來也指導重慶進步文化界積極響應,郭沫若率先發表和詞,解放區的鄧拓、陳毅也都寫了和詞,依韻奉和,來回擊國民黨這次文化圍剿。形成這種陣勢以後,為了打壓和消解毛澤東詞的巨大影響,國民黨還發了內部通知,凡是能寫詞的都要寫詞上報中央,從當中挑選佳作,要以國民黨領導人的名義發表,說明國民黨也有人才。但是數千上萬首,沒有一首能夠中意的。所以這個詞的藝術個性和藝術功力,不是誰都能夠比的,他沒有那種體驗,沒有那種高度是寫不出來的。但是國民黨還不罷休,又用重金僱傭上海和南京的所謂「高手」,繼續創造,但是搞了相當一段時間,也沒有拿出一首能夠中意的作品,據說組織了三次反擊都沒有成功,等於是失敗了。

  這個信息一直保密,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才由一個參與組織這次活動的知情者透露出來。為什麼要介紹這段背景呢?就是說,這一次詩詞唱和,無疑是一次文化實力的較量,是最高層次的文化決戰。毛澤東為什麼在九年後拿出來?他就是要通過這種手法,來征服國民黨精英人心,「不戰而屈人之兵」,這對爭奪有話語權、有影響力的國民黨高層人士,發揮了重要影響。在以後的一個時間裡,都得到了印證,好多人都佩服毛澤東的文化詩詞。這是第一個故事。

  藝術張力:王國維「三境界」與宋詞「三名篇」的文化穿透力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成大事業、大學問,必須經過三種之境界,可以說是對人才成長歷史現象的深度觀察,也是王國維深刻概括的必然性規律。王國維沒有直接說出三種境界,而是分別從三首宋詞名篇中摘出經典警句,委婉表達。我們分別看一下這三首詞。

  第一首是晏殊《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別離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無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實際上這三首詞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愛情詞。第一首是思夫詞,思念丈夫的詞。晏殊大家都知道,位至宰相,但是詞寫得非常好。起拍「檻菊愁煙蘭泣露」,好詞一開始一定是籠罩全篇的,什麼意思呢?「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是以早晨看到的景物,點出時間地點與人物。菊花、蘭花都是秋天高雅優美的花卉,早晨霧氣與露水珠會襯托得這些花更加水靈,更加美麗動人。但是在抒情主人翁眼裡,卻是菊花在發愁,蘭花在哭泣,所以「檻菊愁煙蘭泣露」。用移情於物的手法,把這個景物寫出來,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的心情,委婉含蓄的寫出了自己的憂愁心情,透露了全詞的感情基調。他愁什麼呢?哭什麼呢?沒有說。「羅幕輕寒」是說環境,覺得很冷清啊,有一種冷的感覺。「燕子雙飛去」,燕子和他何干啊?他看到就觸景生情,燕子都是成雙成對的,燕子都飛去了,這就委婉含蓄地說,她自己一個人在家很孤獨。所以是以「雙飛」來反襯孤獨,暗寫離別相思。

  下邊兩句接著來了,「明月不諳別離苦,斜光到曉穿朱戶」,用倒敘的手法來追憶。夜裡失眠了,沒睡著,所以埋怨月亮,你怎麼這麼不懂事,從晚上到早晨把月光投進屋裡,讓我睡不著覺。為什麼睡不著覺呢?離恨。戀人分離了,不諳離恨苦。月光通宵達旦地照到屋裡,讓抒情主人公不能入睡,所以她埋怨月亮,不理解夫妻戀人分別的那種痛苦。用倒敘的手法,早晨看到門外的景象,又想到夜裡我失眠。為了什麼呢?

  下片開頭就說了,「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裡有個空間的轉換,上片是在屋裡看到的,下片空間轉換,獨上高樓,到了屋外了。通過空間的轉換,把上片和下片緊密的連在了一起。「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寫了深秋變冷,孤身一人登樓眺望遠方,表達對戀人的牽掛和惦念,含蓄的解釋了失眠的原因。這三句意境擴大,感情深情,委婉含蓄,耐人尋味,所以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

  詞的最後兩句,「欲寄彩箋無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什麼意思呢?這兩句要翻譯成白話就是說,我很想給你寄信,而你沒有往家裡來信,不知道你在何處,我這個信往哪裡寄呢?所以實際上是以敘寫實,感情深沉,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思念的痛苦,從而回應了全篇的內容。為什麼這麼解釋?這裡邊有很多歷史文化的積累。「欲寄」,想著我要給你彩箋,彩箋是什麼呢?女性寫的信稱為彩箋。「尺素」,家書稱為尺素,這都是有出處的。所以她的意思就是說,我想給你寄信,但是你不往家裡寄信,遊子在外,我這個信往哪裡寄呢?「山長水闊知何處」,你在哪裡呢?

  第二首柳永的《鳳棲梧》: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這也是一首戀情詞,首句「佇倚為樓風細細」,以描述行為細節的方式,來交代人物地點。大家都知道,小學老師教學生寫作文的時候,時間、地方、人物、事件,詩詞也不例外,它就是表達的方式不一樣。「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點明季節和情緒,在哪裡點的呢?「春愁」。所以在這裡「春愁」是詞眼,貫穿全篇的。「草色煙光殘照里」,草色,綠色。煙光,傍晚的煙光。殘照,也是傍晚。從早晨到晚上,他都站在那個高樓上。以多重景物來渲染凄涼的氛圍,表達孤獨。「無言誰會憑欄意」,寄寫孤獨之感。

  「擬把疏狂圖一醉」,想的要借酒消愁,麻醉自己,減輕思戀的痛苦,但是「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美酒和歌舞都不能使詞人跳出思念的痛苦,所以結尾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什麼意思啊?衣服越來越寬大了,腰帶也寬了,說明他瘦了,但是我不後悔。表達了為執著追求戀人,而身體消瘦卻永不後悔的堅定決心,突出了那種眷戀的纏綿、執著與堅定。這是第二首詞。

  第三首詞辛棄疾的《青玉案》: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也是戀情詞,上片描寫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夜景,起拍三句寫燈,元宵節主要的景物就是在耍燈、玩燈、觀燈、賞燈。作者用誇張和比喻,極寫彩燈之多,好像是一夜東風吹放了千樹繁花,又像是東風把滿天的星星都吹落到人間了。「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這兩句既突出的元宵節的特點,也勾勒出不夜城遼闊的大背景。下邊幾句,「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生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這幾句是一個意群,以視覺、嗅覺、聽覺來寫遊人、音樂的那種熱鬧景象。

  下片,描述機緣巧遇,「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這兩句是以頭飾和情態,極寫其高雅美麗的倩影,暗示偶然相遇。下邊兩句,「眾里尋他千百度」,極寫在車流人海中,苦苦尋找這位美人,但是沒找到。「驀然回首」三句,寫不經意之間卻發現了這位意中人的驚喜。全詞形象鮮明,意境深邃,含蓄韻極。

  其實王國維的三境界,如果直言的話,可以用六個字來概括:第一種境界可以用「渴望」來概括;第二種境界是「追求」;第三種境界是「驚喜」。如果直說,那就沒有味道了,也沒有了讀者積极參与思考的機會,尤其是沒有了文化和品位。第一境界,以少婦思夫的情景,表達第一種境界,比喻做事業、做學問,首先要有強烈渴望,迫切要求和期待精神,要從心底熱愛,從心底關切、關注,這是事業有成和學有建樹的一個前提。第二境界,以深切思念戀人,而身體消瘦卻心甘情願,來比喻在追求事業和學問的過程中,必須付出艱辛和努力,必須堅持不懈,做到不後悔、不放棄。第三境界,以苦苦尋求,沒有找到,但偶然回頭卻發現了意中人,來比喻經過長期艱辛努力,獲得成功時的驚喜。實際上這是長期堅持、鍥而不捨的應有回報和水到渠成的必然結果。

  顯然,王國維三種境界的藝術表達,婉轉含蓄,情趣盎然,尤其是將愛情、事業和學問三者的相同點貫穿起來,是以內在邏輯嚴密,而且符合常理常情,體現了詩詞藝術的文化彈性、文化張力和文化穿透力。

  本質定位:詩歌的根本屬性是文化

  上面介紹了古今的五首作品,我們由此可以具體感受古代詩詞穿越歷史時空的創造力、影響力和吸引力,感受到詩歌作品的時代性、思想性和藝術性,以及常讀常新的傳承力、穿透力和文化力。其實,在唐圭璋先生的《詞話叢編》以及歷代的史料、筆記當中,有大量的類似的故事,很生動。比如說,宋代羅大京《鶴林玉露》里記載的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望海潮》)就很生動。

  孔子曾經有一段著名的話,「不學詩,無以言」。這是他教育自己的兒子的話,也是對士子學人的基本要求。因為那時候,無論是為人、為學,還是為官、為吏,都必須學《詩》。孔子從當時流傳的三千多首詩歌中,精選三百零五篇,編成千古流傳的中國第一部詩歌選集《詩經》,成為中國文化傳承的基礎讀物,與《尚書》《易經》《禮記》《春秋》並稱「五經」。盛傳數千年而不衰,今天依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並且形成了東亞漢文化圈的熱點學科——「《詩經》學」。

  順便指出,司馬遷《史記》載有孔子「刪詩」說,成為唐代以後爭論千年的學術公案。其實,我個人認為與其說是「刪詩」,不如說是「選詩」更準確,更能突出文化自覺的正面意義。他「選詩」是積極主動,挑最好的編起來。孔子「選詩」是對民族文化發展、人類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詩經》是那個時代深厚學識、涵養性情、培育氣質、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徑。《詩經》在當時,也是一部綜合性的大百科文化全書,內容豐富廣博,涉及經濟、政治、社會、人情、世事、物理、民俗等等許多方面的知識。所以孔子說:「《詩》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它是一個文化百科全書。孔子還說,不學習《詩經》,不讀《詩經》,猶正牆面而立,就像人對面站著牆,什麼都看不見,什麼都不知道。這些都突出了《詩經》的文化意義。

  可以說,文化性是《詩經》當時價值意義中最重要、最現實的基本屬性,它的文學性、藝術性只是蘊含其中的重要元素和形式載體。總而言之,詩詞的根本屬性應該是文化。學習研究古代詩詞,應當從文化層面去審視、去理解、去把握,才能充分認識詩詞的重要作用和意義,而不能僅僅認為(詩詞)是文人的自娛自樂,也不能僅僅認為是情感表達,這種認識我覺得都是錯誤的。現當代的詩歌精品也是這樣,應該從文化的層面去認識。比如我有個弟子,選取中國航母起飛的一瞬間,寫了一首主題歌詞《追夢赤子心》,寫得非常好。另外,詹福瑞先生的詩集《歲月深處》,大家可以看一看。作品都是以深厚的文化積澱做基礎,其中的《母親》《三十印象》等作品,每讀一遍,你就會流一遍淚,裡邊除了親情、友情、鄉情之外,社會風俗習慣,時代的信息非常充分,非常豐富。所以現代詩歌也是這樣,它不僅僅是詩歌,也是一部文化的載體。

  二、中國古代詩詞的藝術創造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當中很著名的一個論斷,「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詩啊,就像果樹一樣,情感是根,語言是苗,聲律節奏是優美的花朵,表達的思想內容是結出的果實。因為白居易認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所以,「情、言、聲、義」成為詩詞最基本、最重要的四大支柱元素,就是你蓋樓的框架,缺一不可,也成為品評作品的重要切入點。一首作品,不管你讀過沒讀過,熟悉不熟悉,評論這篇作品的優劣,就從這四個方面來評論,絕對離不了譜。歷代的經典作品,為什麼千古流傳,大家那麼喜歡?都是在這四個方面有創新,有特點。中國古代詩詞,特別是那些千古傳誦的經典名篇,也正是在這些方面表現了它們特別的創新性。所以下面,我從六個方面來講中國古代詩詞的藝術創造。

  一是性情濃。詩主抒情、文重記事,這是中國的文化傳統。抒寫性情是詩詞最重要的基本功能。性情是詩詞作品內在的靈魂、流動的血液和鮮活的生命,故陸機《文賦》稱「詩緣情而綺靡」。詩詞以情感人,以情動人,同時以情化人。真情、深情、痴情才能感動人,鼓舞人,教育人,中國古代詩詞名篇無不飽含濃厚、真摯的感情。

  比如《詩經·伐檀》,對社會不公平現象一唱三嘆的質問與譴責;《離騷》當中,抒發報國理想難以實現和憂慮國事的悲憤與纏綿;《九歌·國殤》中追悼為國捐軀將士的沉痛與悲壯;《古詩十九首》當中,《西北有高樓》《客從遠方來》《明月何皎皎》這些名篇,都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所以被前人被譽為「語短情長」。唐代新樂府打出了「詩歌合為事而作」的旗幟,打上這麼一個旗幟,實質上則是「感於事而發乎情」。「感於事而發乎情」,雖然旨在「補察時政」而終歸「泄導人情」,還是落在了情上。另外,大家熟悉的陶淵明《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草屋八九間」那種悠然閑適;李白《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那種欣喜輕快;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那種憂國傷時的情懷;孟郊《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那種感恩母愛的真情;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對亡妻那種的刻骨思念;辛棄疾《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對民族統一大業的那種強烈渴望和壯志難酬的沉痛義憤,表達得淋漓盡致;陸遊《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洲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千乃翁」,對收復中原、振興國家的深切惦念。這些作品,無一不深含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對親人、對生活的執著熱愛,無一不是以濃厚的情懷震撼讀者心靈。為什麼千古流傳?就是因為有一種濃郁的深厚的情感在裡面。

  二是語言精。如果說文學是語言的藝術,那麼,詩詞則要求更高,因為詩詞受篇幅限制,語言要求應該更精粹、更精美、更富有表現力和智慧力。中國歷代詩歌,藝術風格可以說千姿百態,而無一不是「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劉勰《文心雕龍》)」。在措辭鍊字上下足了功夫,這是名篇名家的共同特點和規律。所以中國古代詩歌,形成了豐富多彩、語言精美的藝術奇觀。特別是經典名篇,不僅生動鮮活、形象鮮明,而且凝練簡潔、精警有力,讓人回味無窮。

  我舉了一些例子:唐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以議論抒寫心靈相通、超越空間距離的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用誇張比喻的方法形容深厚的友誼,通俗形象,耐人尋味;「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如同巨幅水墨畫,境界宏大開闊,線條分明,輪廓清晰,用字凝重有力。大家都知道,詩仙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詩聖杜甫「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有的是說誓不休,死不休。他們名篇俊章,佳句疊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儼然一幅大氣磅礴、氣勢恢宏的巨型圖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以強烈的對比揭露社會的貧富懸殊,可以說是驚心動魄,精警深刻。

  宋詞當中我舉一個例子,宋祁的《玉樓春》「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綠楊煙外曉寒輕」是寫柳樹,早晨的情況。「紅杏枝頭春意鬧」,王國維說「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他非常欣賞這個「鬧」。為什麼「鬧」字就好呢?大家知道,紅杏本身就是色彩絢麗的感覺,是色鬧;杏花開了,蜜蜂來了,蜜蜂采密,聲音動態,也在喧鬧。色彩的喧鬧和蜜蜂的喧鬧,構成了春天杏花初開的那種景象,確實是非常生動,令人心醉。所以王國維,理解了這個「鬧」的妙處,「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你可以想像那種優美,那種生動。歐陽修的「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是以空間距離的不斷擴大,來抒寫離愁別恨不斷加重的心理感覺。送行嘛,坐著船走了。空間距離越來越遠,但思念的越來越深切,「迢迢不斷如春水」。

  另外,像李清照的「綠肥紅瘦」描繪雨後海棠,用「人比黃花瘦」將眼前菊花的形象與抒情主人公的消瘦進行對比,含蓄地傳達思念親人的深切和痛苦,既生動新穎又力透紙背。大家熟知的,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是用「又綠」還是用「又到」好。賈島「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到底用僧「敲」月下門好呢,還是僧「推」月下門好呢,「推敲」的典故就是這麼來的。「敲」有聲音的感覺,越顯得靜,所以他用「敲」,他不用「推」。

  三是形式美。形式既是表現內容的載體,又是內容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分析作品的時候,往往內容與形式是整體,不能分開。

  中國古典詩詞具有持久旺盛的藝術生命力,除內容因素外,更得力於既靈活多樣又相對固定的體裁形式。自由奔放的古體長篇,多半是以內容取勝。《孔雀東南飛》寫「焦仲卿」的家庭悲劇;《木蘭詩》寫替父從軍、殺敵報國的動人故事;《長恨歌》描述唐玄宗與楊貴妃「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愛情,等等,這都是古體長篇。但最能代表藝術創造性的,是中國格律精嚴的近體律絕與依譜填詞的詞。格律詩詞充分利用和發揮了漢語言文字在發音、聲調、協韻、對仗、會意等方面無可替代的特點,句式簡短,格律穩定,使作品既富有音樂旋律和語言韻律,又富有生動的形象和充沛的情感。

  這裡我舉幾個例子。杜甫膾炙人口的七言《絕句》,大家都很熟悉,兒童都會背:「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個形式優美在哪裡呢?數詞、量詞、名詞、動詞、動物、靜景、方位,方方面面都是對仗,非常工整:「兩個」對「一行」,「黃鸝」對「白鷺」,「鳴翠柳」對「上青天」(「鳴」和「上」都是動詞),「窗含」對「門泊」,「西嶺」對「東吳」,「千秋雪」對「萬里船」(空間和時間相對)。這非常典型,創造了一個層次分明、色彩亮麗、畫面清新的優美意境。大家為什麼那麼喜歡?儘管不全懂,但是讀起來非常優美,它的優美在形式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再舉一個例子。李清照的《聲聲慢》,起拍的三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連下十四個疊字,巧妙地利用漢字發音的特點和疊字的效果,以凄愴悲涼的筆調,抒寫國破家亡後對亡夫誠摯沉痛的思念,被推許為「千古創格,絕世奇文」。好在哪裡呢?李清照挑選了意思相近而又略有區別的字眼,迭用在一起,有層次、有深淺,自然貼切地表達了孤獨、寂寞、凄涼、悲苦、憂愁、感傷等等複雜細膩的情感和心境,從而奠定了全詞的基調,起著籠罩全篇的作用。

  我們來看一下。「尋」「覓」都有「找」的意思,兩個動詞迭用展現了主人公神情恍惚、躊躇徘徊、空虛寂寞而又無所依託的情態。「冷」「清」都是人對外界客觀事物的主觀感覺,我覺著冷了,冷清。兩個字分別迭用,冷冷清清,就將環境的蕭條冷落與內心凄涼的感觸融合為一,渲染了寂寞悲傷的氣氛。「凄」「慘」「戚」三個字都有傷心、憂愁、悲哀的意思,它們的重迭,強化了詞人內心悲傷、沉鬱、憂懼,很恐懼,害怕等等很複雜矛盾的情感。此三句以作者心緒為主線,分別側重於人物的行態、環境的感受和內心的情感,逐層深入地寫出了內心的悲愁。它一層比一層深。同時,作者還充分利用雙聲疊韻、唇音齒音相互交錯的發音效果,「尋尋覓覓」全是唇音,「冷冷清清」是齒音,「凄凄慘慘戚戚」,用這種發音效果,相互交錯,表達心情的沉痛,讀來吐音沉重,頓挫有致,蕩氣迴腸。所以前人高度讚美這三句話是「創意出奇」「氣機流動」「情景婉絕」,評價非常高,它得益於形式美和內容美的完美結合。

  四是內涵深。中國古代以「溫柔敦厚」為詩教,「溫柔敦厚」是詩詞創作的藝術原則和基本要求,也是將人格修養與藝術素養相融合,題材內容與社會效果相統一的一個重要原則。

  在這種理論主張的引導下,蘊藉含蓄、深厚委婉,避淺避直、忌俗忌露,經營意境、講究感悟,成為中國古典詩詞的主流。與此同時,中國古代詩詞不僅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藝術手法以「委婉含蓄」為正宗,而且將生活民俗、現實思考、歷史典實、神話傳說、成語典故等等運化入詩,可以說是咫尺千里,以少勝多。由此既顯示出深厚的民族文化積澱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又給讀者創造了內容理解和藝術想像的廣闊空間。所以下邊我舉了幾個例子。

  王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通過描繪優美的自然景色,抒發離別思念的深情,同時作者將時間永恆、空間無限和個體渺小的那種哲思寓於其中,「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這樣的追問和感慨,更是令人回味無窮;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雖然只有四句,卻含納著對宇宙時空和人生抱負的深邃思考;王之渙《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寫景抒情而深寓激勵哲理,這些無不引人深思,給人啟悟,表達的內涵很深。至如宋代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春江水暖鴨先知」;陸遊的「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朱熹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些著名詩句,更是意味雋永深長,後世不斷賦予更豐富、更鮮活的思想內容。包括辛棄疾的「更能消幾番風雨」,被人用來不能亂折騰,給它賦予了時代的含義。這樣的例子很多,我就不再講了。

  五是意境新。上面談到,詩主性情,更重意境。詩詞意境是作品思想內容與藝術表現手法完美融合,而創造出的一種藝術效果。創新出奇,則是文學創作普遍追求的重要目標,沒有新意就吸引不了讀者。所以,中國古代詩詞是以情、景、事、理、意、趣、韻,七大元素為主要創作元素。前面我提到了四大支柱元素,這裡是七種創作元素。抒寫情志、表現生活、反映社會、體現時代是創作的主要目標,作者往往靈活運用多種藝術表現手法,將客觀場景與主觀感受緊密結合在一起,融抒情、寫景、敘事、言理於一爐,創造出情感深厚、形象生動的優美意境。

  賀知章的《詠柳》大家都會背,「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通過描述柳樹婀娜多姿的形象,表現對春天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可以說意境清新優美,形象鮮明生動,而且很通俗。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描寫大雪之後的那種優美情景,可以說是奇特想像和生動比喻,讓讀者感受到強烈的新奇,讀了你不忍再放下。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以優美的畫面,傳達對山間靜謐景色和月夜活力的喜愛。「清泉石上流,明月松間照」,那是靜物的畫面。「竹喧歸浣女」,還沒看到人呢,聽到竹子的聲音,就知道是洗衣服的姑娘們回來了。「竹喧歸浣女」是一種判斷,一種猜測。「蓮動下漁舟」,看到那個蓮蓬、荷葉在動,知道打漁的回來了,給你充分的想像空間。李白的《秋浦歌》,「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郞明月夜,歌曲動山川」,描寫那種壯觀熱烈的冶煉場景,氣勢優美,氣氛感人。這些都給人一種意境清新的感覺。

  六是境界高。詩詞境界是作者思想高度與藝術腕力的綜合體現,也是衡量詩詞藝術成就的重要標準。如果說意境多是通過畫面形象傳達思想感情的話,那麼,境界則更多地體現在思想與藝術達到的高度上。你寫的(詩詞)藝術性很強,但思想性不高,那意義就大打折扣了。「詩言志」這一古老的理論主張,把詩詞創作引向了積極道路。所以,表達報效國家、建功立業的美好理想,讚美浩然正氣與公平正義,抒發愛國、愛民、愛生活的情感,宣洩熱愛自然、熱愛自由的情懷,乃至抒寫壯志難酬的憤慨,或抨擊貶抑時弊等等,成為中國古代詩詞的主要內容和重要題材。而「以人為本」「天人合一」「大濟蒼生」「安邦治國」一類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也提升了詩詞作品的思想境界。

  縱觀中國古代,備受讚譽的詩歌國手、創作大家,比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陸遊、辛棄疾等,他們無不將自己對自然宇宙、人類生存、國家安危、社會發展、現實生活的思索,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自身之矛盾的思索,對「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生道路、理想抱負、社會現實的思索等等,融入詩篇,形於詞章,使作品呈現出氣勢磅礴、震撼心靈的大氣魄和思想深遂、啟悟智慧的大境界,展示著作者高尚品格、深厚學養的博大胸懷與開闊視野。

  總之,中國古代詩詞特別是經典名篇,是華夏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儘管近現代以來,傳統文化不斷接受著時代發展的嚴峻挑戰,而古典詩詞名篇卻由於情真意切、意境優美,易讀易懂、可吟可唱,始終備受人們青睞,不僅是語文教材的重要內容,而且是人們豐實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三、中國古代詩詞的民族特色

  中國古代詩詞民族特色,我可以從六個方面總結。

  第一,創作源遠流長。中國是詩歌大國,也是詩歌王國,詩詞體現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創作源遠流長首先表現在歷史悠久。據文字可考,《詩經》當中的作品像《豳風·鴟鴞》《唐風·蟋蟀》等,都寫於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期。二是全民參與、作家群體龐大。從樵夫漁婦到帝王將相,無計其數。這個《全宋詩》都已經編出來了,作家近萬人,《全明詩》超過了兩萬人,而《全清詩》有作品傳世的作家在十萬人以上,說明作家多。三是作品海量,有些還沒有完全編出來。《全宋詩》達二十多萬首,《全明詩》《全清詩》都遠遠超過宋代,多達幾十萬首,現在還沒有準確的統計。就個人傳世作品來說,王安石曾經有詩「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李白有三千首傳世,宋代陸遊有九千多篇,清代皇帝乾隆一個人的作品就多達數萬首(據說五萬首,超過了唐代了)。四是名家名篇雲集。

  第二,內容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古代詩歌創作始終把「人」作為歌唱詠嘆的核心,始終圍繞著表現人情、描寫生活、關切現實、反映社會這四個方面來展開,盡情地抒發人的喜怒哀樂,貼近生活、深入實際,給人以親切熟悉的感覺。

  就像《詩經》當中的開篇,「關關雎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描寫的就是一個鮮活生動的戀愛情景;李白《把酒問月》雖然發端寫出了「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以問之」,開頭是這樣追問自然宇宙的驚人詩句,但是最後還是落於人生和現實生活:「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杜甫的《三吏》(《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深刻描述戰爭中百姓遭受的疾苦,抒發同情百姓和亂世飄蕩的孤獨。這些都是很典型例子。

  第三,體裁形式完備。形式既是內容的載體,又是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詩歌形式的完備,是文化創造力的重要體現。中國詩歌有古體、近體之分。律詩「篇有定句 ,句有定字,韻有定位 ,字有定聲,聯有定對」,「五定」要求很嚴格的。

  所以詩歌的創體創式,無計其數,到底有多少,數不清。詞比較好統計。詩始於唐,盛於宋,又稱「長短句」。清代萬樹編《詞律》二十卷,收六百六十多調,一千一百八十多體;王奕清編的《欽定詞譜》四十卷,收八百二十六詞牌,二千三百零六種體式。就由這兩個數字,我們可以看到體裁形式是多麼豐富。中國古代詩歌種類、體式繁富,是中華民族文化創造力和文化創新力的具體表現,不要輕看這種形式。

  第四,風格委婉含蓄。藝術風格是藝術個性的綜合體現。中國古代詩歌的表現手法與藝術風格豐富多彩,而尤以委婉含蓄為主流。「溫柔敦厚」嘛,這不僅與「溫柔敦厚」的詩教相關,與人格修養、思維方式和民族精神密切相關,也與中國文化發展、文學發展的大環境、大氛圍密切相關。咱們前面分析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它一直被譽為豪放詞的代表,但其實最能體現委婉含蓄。通過緬懷周瑜,表達自己的理想與願望,可以說是深沉凝重,耐人尋味!

  第五,審美崇尚自然。詩歌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必須給人以美的享受。詩歌作品蘊涵著濃厚的畫面美,所以明朝時代唐詩如畫,宋詞如畫成為一大文化現象。歌作品蘊涵濃厚的畫面美、意境美、情趣美、語言美、結構美、音樂美、旋律美,七大方面有多種多層美學元素。大家都知道,陶淵明的《桃花源詩》「雞鳴槡樹顛,狗吠深巷中」描述的是鄉村田園生活的寧靜和純樸。「停車愛坐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昭示的是深秋大自然優美景色的那種巨大吸引力。白居易的《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灘」「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生動形象地描寫和展示豐富多彩的音樂美。無論展示什麼樣的優美,總的特徵都是崇尚自然,所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最後,以詩輔政傳統。中國古代詩歌與政治有著緊密聯繫。先秦時期,詩歌是政治和社會管理的組成部分,是老百姓表達意願、執政者了解民情的重要方式。王官采詩制度,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的獨特現象。先秦時期的典籍都有關於官府采詩的記載,所謂「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謠,以觀民風」。班固《漢書·食貨志》也有記載:「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漢武帝時設立樂府,專門掌管采詩和音樂事務。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採集和創作的樂歌,都簡稱為樂府。王官采詩制度,不但說明了詩歌在封建政治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也顯示了中國古代政治中的民主元素。

  大家最熟悉的一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可以說是婦孺皆知,那麼,這首詩是寫的什麼呢?是寫景還是抒情?其實很多讀者並不清楚。因為詩的畫面感很強,如酒家、牧童、杏花,多麼優美,歷代不少畫家根據這首詩來作畫。但是,只要細心琢磨就會發現,大家知道這首詩的詩眼在什麼地方嗎?對,「斷魂」是這首詩的詩眼,「斷魂」奠定了整首詩的感情基調,正確理解全詩原意的關鍵是在行人,「斷魂」不僅交代了全詩的感情基調是沉痛悲涼和凄迷,而且暗示了這是一首抒情為主的作品。這個關鍵詞在哪裡呢?關鍵字詞在「行人」,「行人」不僅點明了作者就是抒情主人公,而且交待了其特殊的「行人」身份,他是「采詩官」一類的官吏。

  「清明」大家知道是什麼節日?是祭祖的節日。而這位抒情主人公在這個時期,在這個特定的節日時間,不能和家人團聚,不能去祭祖,而自己在負責采詩。路上行人,這種特殊的使命,使得他不能回家和家人團聚,不能祭拜自己的先祖,所以他既思念自己的家人,又心情沉痛。他是「采詩官」一類的官吏,清明這個時候孤身一人在雨中行走,「雨紛紛」實際上就營造了凄涼的氛圍。詩人公務在身,孤身一人在雨中行走,思念親人和懷念祖先的情感,因為特定的時間與地方而爆發,想借酒澆愁。所以大家如果以輕快歡暢地誦讀,那就曲解了詩的原意了。

  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詩詞格律》目錄
和諧月韻(關於月亮的詩詞知識和音樂)
詩詞術語簡介(下)
詩詞曲筆手法的運用
詩詞丨在爭與不爭之外,還有第三種答案

TAG:中國 | 民族 | 文化 | 詩詞 | 古代 | 中華 | 中華民族 | 民族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