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白話華嚴經第三十五卷

卷第三十五: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白話】

  第二地

  諸菩薩眾聞此,最勝微妙境地,

  其心盡皆清凈,一切皆悉歡喜。

  皆從座上而起,踴住虛空之中,

  普散上妙天華,同時共稱禮讚:

  善哉大金剛藏!大智具無畏者!

  善說於此妙地,菩薩所行法相。

  有解脫月菩薩,了知眾心清凈,

  樂聞第二妙地,所有諸法行相。

  即恭請金剛藏:大智慧願演說,

  佛子皆欲樂聞,所住第二妙地。

  這時,金剛藏菩薩告訴解脫月菩薩說:「佛子啊!菩薩摩訶薩在初地已經修行圓滿,要入第二地時,應當發起十種深心。是哪十種深心呢?一,正直的心;二,忍辱柔軟的心;三,性善而持戒自在的堪能心;四,調伏五根而不犯戒的調伏心;五,戒行成就而離開罪過的寂靜心;六,純善的心;七,不雜的心;八,無顧戀的心;九,廣心;十,大心。菩薩以這十種深心,得以進人第二離垢地。

  「佛子啊!菩薩安住在離垢地時,不會殺生,也不會畜收刀劍木杖等兇器,不懷怨恨,心中常念慚與愧,仁慈寬恕,對一切有情眾生,常心生利益與慈悲眷念。這位菩薩尚且不會惡意惱害眾生,更別說是生起眾生想,而蓄意殺害眾生!

  「菩薩的本性不作偷盜,對自己的資糧財富,可說是少欲知足;慈悲寬恕地對待他人,不曾侵害損毀。如果這個物品是別人的,就會心想這是他人的物品,始終不會心生偷盜;甚至對於一草一葉,若不是他人給予也不敢私自取用,更別說其餘資助生活的用具!

  「菩薩的本性純正,沒有邪淫的念頭,能夠知足於自己的妻子,不會對他人之妻有任何的希求,至於他人的妻妾、他人所保護的女性、被親族媒訂婚約以及律法所保護的女性,也都不會心生貪念染著,更別說是做不合正道的行為!

  「菩薩的本性不作妄語,常說實在的話、真確的話、適切的話,乃至於在夢中都不忍作有所隱藏的語言。這些話他想都沒想到,更何況故意去說?

  「菩薩的本性不作兩舌』對於一切眾生都心無離間、心無惱害,他不會為了破壞別人,離間別人,而故意說人是非;也不會為了要破壞這些人,而拿他人的話來離間挑撥;若其關係尚未破壞,就不令他們破壞;若已有破壞,就不會讓關係更惡劣。菩薩不喜離間他人,也不樂離間他人;他不造作離間的話語,也不說離間的話語,不管是事實,還是虛構的事情。

  「菩薩的本性不作惡口,所謂的惡口就是毒害的言語、粗礦的言語、挖苦他人的言語、令人嗔恨的言語、在他人面前搬弄是非的言語、在他人背後搬弄是非的言語、鄙惡不遜的言語、沒有家教庸賤的言語、讓人不樂聽聞的言語、使聽到的人不高興的言語、嗔恨忿怒的言語、聽了如火燒心的言語、會與他人結怨的言語、煩熱苦惱的言語、不可愛的言語、讓他人不樂的言語、會損壞自己以及別人的言語。對於如此等等的言語都捨棄遠離,而常常說潤澤的言語、柔軟的言語、令人心意愉悅的言語、令聞者快樂的言語、令聞者喜悅的言語、善體人意的言語、引經據典又優雅的言語、讓多人喜愛悅樂的言語、讓多人喜悅快樂的言語、令人身心愉悅的言語。

  「菩薩的本性不作綺語常樂於說深思熟慮的言語、應時的言語、實在的言語、有意義的言語、如法的言語、順著正道的言語、善巧調伏眾生的言語、當機立斷的言語。菩薩甚至遊戲嬉笑之時,都恆常思考審慮所說的話語,更別說是故意說出散亂的言語!

  「菩薩的本性不貪,對別人的財物,別人賴以維生的資具,都不會想據為己有,也不會向人求取。

  「菩薩又遠離嗔恚,對於一切眾生恆常生起慈悲的心、利益的心、哀憫的心、歡喜的心、和潤的心、攝受的心,永遠捨棄嗔恨、怨害、熱惱,常常隨順眾生的行為,仁慈護佑,利益眾生。

  「菩薩又遠離邪見,安住正道,不會從事算命卜卦,不會執取外道的惡戒。他的心地正直,不誑語,不諂媚,對佛、法、僧的信心決定不疑。

  「佛子啊!菩薩摩訶薩如此護持十種善業道,恆常無有間斷,而又心想:『一切眾生若墮人惡道,都是因為造了十不善業。所以我自己應先修持正行,也勸他人修正行。為什麼呢?因為若自己不能修持正行,而要求他人修的話,這是沒有道理的。』

  「佛子啊!這位菩薩摩訶薩又心想:『十種不善業道,是地獄、畜生、餓鬼受生的原因;而十種善業道,是人界、天界乃至於色界最高天界之有頂處受生的原因。又這些上品十種善業道,如果是以智慧來修習,但是因為願心狹小低劣,或因為畏懼生於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或因為欠缺大悲,或因為從聽聞別人說法而了解佛法,所以只能成為聲聞乘的修行人。又有些人,在這些上品的十種善業道上,修治清凈,不必依從他人教導,而能自我覺悟,所以就成為獨覺乘的修行人。又有些人,在這些上品的十種善業道上,修治清凈,因為心量廣大,又具足慈悲哀憫,又方便攝受,又發起大願,又不舍離眾生,又希望求得諸佛大智,又清凈治理菩薩諸地,又清凈修行一切菩薩的六度波羅蜜,所以能成就菩薩廣大的修行。又有些人,在這些上品的十種善業道上,因為一切種性清凈,乃至於證得佛陀的十力、四無所畏,所以一切佛法都得以成就。因此,我現在平等修行十種善業道,應當令一切具足清凈。如此的方便法門,菩薩應當學習。』

  「佛子啊!這位菩薩摩訶薩心裡又想:『對於十種不善業道,上者受生地獄,中者受生畜生,下者受生餓鬼。在這些事中,殺生會使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三惡道;如果出生為人,則會得到兩種果報,一是短命,二會多病。偷盜之罪也會讓眾生墮入三惡道;如果出生為人,則會得到兩種果報,一是貧窮,二是沒有自己的財物。邪淫之罪也會讓眾生墮入三惡道,如果出生為人,則會得到兩種果報,一是自己的妻子不貞良,二是得不到隨順自己心意的眷屬。妄語之罪也會讓眾生墮入三惡道;如果出生為人,則會得到兩種果報,一是常為他人所誹鎊,二是常受他人欺誑。兩舌之罪也會讓眾生墮入三惡道;如果出生為人,則會得到兩種果報,一是眷屬遠離,二是親族弊劣邪惡。惡口之罪也會讓眾生墮人三惡道;如果出生為人,則會得到兩種果報,一是常聽到不悅耳的聲音,二是所言多為他人爭議或訴訟。綺語之罪也會讓眾生墮入三惡道;如果出生為人,則會得到兩種果報,一是所說的話沒有人會接受,二是所說的話不能使他人明了。貪慾之罪也會讓眾生墮入三惡道;如果出生為人,則會得到兩種果報,一是心不知足,二是慾望多得無法滿足。嗔恚之罪也會讓眾生墮入三惡道;如果出生為人,則會得到兩種果報,一是時常為他人苛求,二是時常為他人所惹惱而痛苦。邪見之罪也會讓眾生墮入三惡道;若出生為人,則會得到兩種果報,一是生在邪見的家庭,二是生來便心地不正。』

  「佛子啊!十種不善業道是生出這些無量無邊痛苦的深淵,所以菩薩作如是念:『我應當遠離十種不善道,以十善道為正法的園苑,歡喜快樂地安住其中;不但自己得以安住,也勸請他人安住其中。』

  「佛子啊!這位菩薩摩訶薩又為一切眾生出生了利益心、安樂心、慈心、悲心、憐憫心、攝受心、守護心、宛如自己的心、成為導師的心、成為大師的心。

  「菩薩心裡想:『眾生實在令人哀憫,墮入錯誤的見解、不正當的聰慧、不正當的慾望、像稠林般眾多的惡道。我應當使他們安住正見,修行真實的佛道。』又生心念:『一切的眾生分別你我,互相破壞,斗浄嗔恨,熾然不斷。我應當讓他們安住在無上的大慈。』又生心念:『一切眾生貪得無厭,為了求取財富利益,以不正當的行為謀生。我應當讓他們安住在清凈的身、語、意三業,而以正當的行業生活。』又生心念:『一切眾生常因為三毒而出生種種煩惱,不了解也不尋求出離世間的解脫方法。我應當使他們消除一切的煩惱大火,安置他們在清涼涅槃處。』又生心念:『一切眾生因為被重重的愚痴黑暗,以及妄見的厚膜所覆蓋,所以誤入陰暗的密林,失去了光明智慧,走在曠野的危險道路上,心生種種邪惡之見。我應當使他們得到無障礙的清凈智眼,了知一切法的如實相狀,不再依隨其他邪惡的教導。』又生心念:『一切眾生在生死的險道,將會墮入地獄、畜生、餓鬼之道,進入邪見的羅網,被愚痴的密林所迷惑,隨順追逐邪道,行顛倒行。就譬如盲人沒有引導者,把不是出離的要道當成是出離的要道,而進人眾魔的境界,被惡賊所攝受,隨順惡魔的心意,而遠離了佛的教誨。我應當救拔眾生出離如此的危險苦難,使他們安住在無畏的一切智城。』又生心念:一切眾生被大瀑流水的波浪所淹沒,在五欲之流、生命存有之流、無明之流、邪見之流當中流轉不已,在生死流轉之中往複循環,在愛欲河流中漂流輪轉,在湍急的大水中飛馳奔騰,沒有時間觀察生命實相。他們被五欲的感覺、嗔恚的感覺、傷害的感覺隨逐不舍,猶如有羅剎惡鬼群執取身體,將他們帶入愛欲的密林。他們深生染著貪愛,居住在我慢形成的高山,安立眼、耳、鼻、舌、身、意六個煩惱生起的聚落;但卻沒有人能夠善巧救護他們,也沒有人能夠度脫他們。我應當心生大悲,用種種善根救濟他們,使他們沒有災難,遠離雜染,回歸寂靜,安住一切智慧寶洲。』又生心念:『一切眾生處在世間的牢獄,苦惱無盡,常常心懷愛憎,無端地生出憂慮恐怖,被貪慾的枷鎖系縛,又被無明的密林覆蓋障礙,沉淪三界而不能自行出離。我應當使他們永遠離開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有境界,安住在無障礙的大涅槃。』又生心念:『一切眾生執著於我這個個體,不求出離諸蘊形成的窟宅,依止眼、耳、鼻、舌、身、意六個煩惱生起的根源,把不凈認為凈,把苦認為樂,把無我認為我,把無常認為恆常,更被地、水、火、風四大的毒蛇所侵惱,更被色、受、想、行、識五蘊的怨賊所殺害,受無量苦。我應當讓他們安住在最殊勝的無所著處所,這個無執著的境界就是滅除一切障礙的無上涅槃。』又生心念:『眾生的心量狹小惡劣,不修行最上的一切智道,雖然想要出離,但卻樂著於聲聞、辟支佛乘。我應當使他們安住在廣大的佛法、廣大的智慧中。』

  「佛子啊!菩薩如此地護持戒律,並且精勤增長慈悲之心。

  「佛子啊!菩薩安住在這個離垢地,因為過去發起的願力,使他得以見到很多位佛。也就是見到數百位佛陀、數t位佛、數百千位佛、數億位佛、數百億位佛、數千億位佛、數百千億位佛,乃至見到數百千億那由他位佛。凡是諸佛所在之處,他都以廣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養。不管是衣服、飲食、卧具、醫藥,一切賴以維生的物資,他都完全奉獻布施諸佛,也用這些供養一切僧眾,而將這些喜根迴向無上正等正覺。他尊重諸佛,受持奉行十善道法;從受持之時起,一直到證得菩提,都不會遺忘退失。

  「這位菩薩在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中,始終遠離吝嗇、嫉妒、破戒,因此得以清凈圓滿布施、持戒。就譬如真金放在磯石中,如法煉就之後,就能去除一切的垢染,變得更為明凈。菩薩安住在這個離垢地也是如此,因為他在無量的百千億那由他劫中,遠離吝嗇、嫉妒、破戒,所以得以清凈圓滿布施與持戒。

  「佛子啊!這位菩薩在修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攝法時,偏重修持愛語;在十波羅蜜中,偏重持戒;其他的法門並非不修,只是隨著能力、隨著因緣而行。

  「佛子啊!這是簡略地說明菩薩摩訶薩的第二地——離垢地。

  「菩薩安住此地時,多作轉輪聖王,成為大法王,具足七寶,威力自在,能除去眾生吝嗇、貪著、破戒的心垢;能用善巧方便,安住眾生於十善道。他又成為大布施主,布施一切而沒有窮盡。他努力實踐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此一切善業,都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乃至於不離憶念具足一切種智、一切智智。他心裡想:『我應當終一切眾生當中為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乃至於成為一切智智所依止者。』

  「這位菩薩如果要舍離居家生活,勤奮修行佛法,便能舍離家業、妻子、五欲。出家之後,更全心精進修行,能在一念當中得證千種三昧,得以見到千位佛,了知千位佛的神力,又能震動千個世界,乃至於能示現千個化身,而每一個化身都能示現千位菩薩作為眷屬。如果菩薩能用殊勝的顯力自在示現,則所證的三昧、所見的佛陀等,都將超過這些數量,即使以百劫、千劫乃至於百千億那由他劫的時間來計算,都無法盡知。」

  這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想複述剛才所說的義理,而宣說出以下的偈頌:

  質直柔軟及堪能心,調伏寂靜與心純善,

  速出生死廣大意念,以此十心能入二地。

  住此成就持戒功德,遠離殺生及不惱害,

  亦離偷盜及諸邪淫,妄惡乖離無義之語。

  不貪財物常行慈憫,正道質直心無諂偽,

  離險舍慢心極調柔,依教而行無有放逸。

  地獄畜生廣受眾苦,餓鬼燒然口出猛焰,

  一切皆向罪業所致,我當離彼安住實法。

  人中隨意皆得受生,乃至頂天禪定大樂,

  獨覺聲聞佛大乘道,皆因十喜而得成就。

  如是思惟心不放逸,自持凈戒教他護守,

  復見群生受諸眾苦,轉更增益大慈悲心。

  凡愚邪智無有正解,常懷忿恨多所諍訟,

  貪求境界無厭足期,我應令彼除此三毒。

  愚痴大暗之所纏覆,入大險道墮邪見網,

  生死籠檻怨恨所拘,我應令彼摧除魔賊。

  四流漂蕩心沉沒溺,三界焚燒如苦無量,

  計蘊為宅我在其中,為欲度彼勤行智道。

  設求出離心極下劣,舍於最上佛陀智慧,

  我欲令彼安住大乘,發勤精進無有厭足。

  菩薩住此集諸功德,見無量佛咸皆供養,

  億劫修治喜心更明,如以好葯鍛煉真金。

  佛子住此作轉輪王,普化眾生廣行十喜,

  所有善法皆悉修習,為成十力救於世間。

  欲舍王位及諸財寶,即棄居家依於佛教,

  勇猛精勤於一念中,獲千三昧得見千佛。

  所有種種神通大力,此地菩薩皆能示現,

  願力所作復過於此,無量自在度諸群生。

  一切世間大利益者,所修菩薩最上勝行,

  如是第二地中功德,為諸佛子略已開演。

  第三地

  佛子得聞此地勝行,菩薩境界難可思議,

  靡不恭敬心生歡喜,散華空中普為供養。

  贊言喜哉大寶山王,慈心憫念諸般眾生,

  喜說智者律儀法要,第二地中之所行相。

  是諸菩薩微妙上行,真實無異無有差別,

  為欲利益諸群生眾,如是演說最上清凈。

  一切人天所供養者,願為演說第三地法,

  與法相應諸智慧業,如其境界希具闡述!

  大仙所有施戒大法,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及以方便慈悲大道,佛清凈行普顯皆說!

  時解脫月更復請言:無畏大士金則藏者,

  願說趣入第三地法,柔和心者諸般功德!

  這時,金剛藏菩薩告訴解脫月菩薩說:「佛子啊!菩薩摩訶薩清凈圓滿第二地,要進人第三地時,應發起十種深心。是哪十種呢?就是所謂的:一,清凈的心;二,安住的心;三,厭舍貪染的心;四,離貪的心;五,不退的心;六,堅固的心;七,光明熾盛的心;八,勇猛的心;九,廣心;十,大心。菩薩以這十種深心,得以進人第三地。

  「佛子啊!菩薩摩訶薩安住在第三地之後,觀察一切有為法《的如實相狀,這些真實的相狀就是所有的現象都是無常、苦、不凈、不安穩,敗壞而不能恆久安住,每一個剎那都不斷生滅變幻,不是從過去出生,也不是前去未來,也不是止住當下。菩薩又觀察一切的有為法,都不能救度眾生,不能為眾生所依靠,只有讓眾生更加憂愁、悲凄,讓眾生與苦惱共同止住,使生命為喜愛與怨憎所擊縛,哀愁悲戚愈來愈多,沒有停止積聚苦惱的時候。又貪慾、嗔恚、愚痴的大火熾然不息,各種糾纏的苦患日夜不斷增長,如幻不實。看到這種情形,他對一切有為境界更感厭離,轉而深人佛陀的智慧,見到佛陀的智慧不可思議、無等無量、難得且沒有雜染,沒有煩惱,沒有憂愁,於是一直修行到無畏的境地,永不退轉於生死遷流,並救度無量的苦難眾生。

  「菩薩如此見到如來智慧的無量利益,見到一切有為法的無量過患,所以便對一切眾生心生十種哀憫。是哪十種呢?一,見到種種眾生孤獨無依,而心生哀憫;二,見到種種眾生貧窮睏乏,而心生哀憫;三,見到種種眾生被三毒之火所燒,而心生哀憫;四,見到種種眾生執著囚禁於存在的牢獄,而心生哀憫;五,見到種種眾生被密林般的煩惱障礙,而心生哀憫;六,見到種種眾生不善於觀察,而心生哀憫;七,見到種種眾生不樂親近佛法,而心生哀憫;八,見到種種眾生忘失佛法,而心生哀憫;九,見到種種眾生隨著生死不斷流轉,而心生哀憫;十,見到種種眾生失去解脫方便,而心生哀憫。

  「菩薩看見眾生如此苦惱時。便發起大精進心,想著:『這些苦難的眾生,我應當救護他們,使他們解脫,使他們清凈;我應當度化他們,使他們依止善處,使他們安住,使他們歡喜,使他們具足正知見,使他們調伏種種煩惱習氣,使他們進入涅槃。』

  「菩薩如此地厭離一切有為的境界,如此哀憫憶念一切眾生,了知一切智智的殊勝利益,想要依如來的智慧救度眾生,心裡想著:『我要用何種善巧方便,才能幫助這些墮入煩惱大苦的眾生,安住在究竟涅槃呢?』

  「菩薩又心想:『想要度脫眾生,使他們安住涅槃,不離無障礙的解脫智慧;無障礙的解脫智慧,不離一切法的如實覺知;一切法的如實覺知,不離無為的行持與無生的行持所發出的智慧光明;無為的行持與無生的行持所發出的智慧光明,不離禪定善巧決定觀察智;禪定善巧決定觀察智,不離喜巧多聞。』

  「菩薩如此觀察了知之後,更加勤奮求知正法,日日夜夜只希望聽聞於法、欣喜於法、樂求於法、依止於法、隨順於法、了解於法、隨順於法、到達於法、安住於法、實行於法。菩薩如此勤求佛法,毫不吝惜所有的珍寶財物,不認為有什麼物品是難得而值得重視的,但對於能宣說佛法的人則抱持著難以遭遇的想法。所以,菩薩為了求得佛法,能布施所有的內財、外財,力行所有的恭敬行為,捨棄所有的驕慢態度,能施作所有的承事供養,能忍受所有的勤苦修行。

  「菩薩如果聽聞一句未曾聽聞的佛法,所生起的大歡喜,勝過得到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寶;如果聽到一個偈頌是未曾聽聞的正法,所生起的大歡喜,勝過得到轉輪聖王的王位;如果得到一個偈頌是未曾聽聞的教法,所能清凈的菩薩行,勝過作無量百千劫的帝釋梵王。

  「如果有人說:『我有一句佛陀所說的法,能讓人修清凈的菩薩行。如果你現在能跳入大火坑,忍受極大的痛苦,我就把這一句佛法說給你聽。』菩薩這時心想:『如果我以一句佛陀所說的法,就能夠清凈修菩薩行的話,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充滿大火,而我在梵天之上,尚且要投身其中,飽受痛苦;現在這只是個小火坑!我為了求取佛法,一切地獄的眾苦都能忍受,這人道中小小的苦惱何足畏懼!』菩薩如此勤奮精進地求取佛法,依照他所聽聞到的佛法確實修行。

  「這位菩薩聽聞佛法之後,攝受心念安住其中,在寂靜處如此思惟:『遵照佛陀所說的方法確實修行,才能真正得證佛法,口頭上隨便說說是不可能得到清凈。』

  「佛子啊!當這位菩薩安住在發光地,遠離了五欲過惡所形成的各種不善法時,心中生起較為粗重的覺受,以及生起較為細密的觀察感受證得離開欲界過惡生出的喜樂,身心舒暢輕安,到達初禪的境界。接著滅除初禪的覺觀之心,不為覺觀所擾亂,一心安住,心中沒有較為粗重的覺受,也沒有較為細密的觀察感受,向內凈一心的定力,而生出喜樂,安住在第二禪。接著離開二禪之喜,安住在舍離二禪大喜涌動的心境,得證相續不忘的正念正知,身體感受到人間的至樂,這就是諸聖所說的捨棄有喜心而感受至樂,安住在第三禪。接著先斷除三禪的大樂,消滅所有的痛苦、喜樂與憂悲等感受,證得不苦不樂,捨棄所有的苦樂心念,心中清凈,安住第四禪。

  「他接著又人四空定。首先,超越一切形色的心想,消滅外相對立心想,不憶念種種的心想,而證人無邊虛空,安住在虛空無邊處的禪定。再來,超越一切虛空無邊處的禪定,證入無邊相續的意識,安住在意識無邊處的禪定。接著又超越一切意識無邊處的禪定,證人無所有的境界,安住在無所有處的禪定。最後,超過一切無所有處的禪定!安住在不是有心想也不是無心想之非想非非想處的禪定。

  「菩薩修學這些四禪、八定的禪定,只是隨順正法而行,不像凡夫與小乘貪著禪定的;他視一切禪定境界如幻,而不會愛樂執著。

  「佛子啊!這位菩薩隨順慈心,他的內心廣大、與量、不二,無怨恨、無酬對、無障礙、無煩惱,遍至一切處所,也窮盡法界、虛空界的一切世間;又安住悲心、喜心、舍心時,也是一樣。

  「佛子啊!這位菩薩得證無量的神通力,能傾動大地,能以一身化為多身,或化多身為一身,或隱藏、或顯現。凡是他想前往的地方,無論是石壁或山障,對他而言,都像虛空一般,沒有任何障礙。他能在虛空中結跏趺坐,如同飛鳥前往想去的地方。他潛人地中就像潛人水中一般,而踏在水上則如同踏在平地一般。他的身上能冒出像大火燃燒的煙焰,又能像大雲降下雨水。他威力無窮,即使是虛空中的日月,也能用手撫摸。他身心自在,甚至可以隨意到達梵天。

  「這位菩薩的天耳清凈超過人耳,能聽到人、天間或近或遠的所有音聲,甚至能聽到蚊蚋、虻蠅等聲音。

  「這位菩薩以他心智,能如實了知其他眾生的心念。也就是如果眾生心存貪念的話,他能如實了知眾生心中的貪念;如果眾生心念離貪的話,他也能如實了知眾生心念離貪。如果眾生的心中有嗔心、有離嗔心,有痴心、有離痴心、有煩惱心、有無煩惱心,有小心、有廣心、有大心、有無量心,有略心、有非略心,有散心、有非散心,有定心、有非定心,有解脫心、有非解脫心,有上心、有無上心,有雜染心、有非雜染心,有廣心、有非廣心,如此種種眾生心都能如實了知。

  「這位菩薩憶念了知無量宿命的差別,也就是憶念了知一生,憶念了知二生、三生、四生,乃至於十生、二十、三十,乃至於百生、無量的百生、無量的千生、無量的百千生,以及成劫、壞劫、成壞劫、無量的成壞劫。我曾經在某處、名什麼、姓什麼、哪個種族、飲食如何、壽命長短、住世多久、有何等苦樂;我在於彼處死後,又生於某處,再從某處死,出生於此處;又當時是長什麼樣子,說些什麼話。如此過去無量的差別事,都能憶念。

  「這位菩薩的天眼清凈過於人眼,能見到種種眾生出生的時候、死亡的時候,好的色相、壞的色相,善的趣向、惡的趣向;這些都是隨著業力而形成。若這些眾生,成就身的惡行,成就語的惡行,成就意的惡行,誹謗聖賢之人,具足邪見及邪見的業力因緣,當身體毀壞臨命終時,必定墮入惡趣,出生在地獄。若這些眾生,成就身的善行,成就語的善行,成就意的喜行,不毀謗賢聖之人,具足正見及正見的業力因緣,當身體毀壞臨命終時,必定出生在善趣諸天道中。菩薩的天眼如實了知這些現象。

  「這位菩薩又能證得各種禪定三昧,出入自在,但是卻不隨著禪定的力量往生禪定的天界;他只是隨順能圓滿菩提的地方,而以願力隨意受生。

  「佛子啊!這位菩薩安住在這個發光地,因為過去發起的願力,所以得見很多位佛。也就是見到數百位佛,見到數千位佛,見到數百千位佛,乃至於見數百千億那由他位佛。他都以廣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養。不管是衣服、飲食、卧具、湯藥,一切賴以維生的物資,他都完全供奉布施諸佛,也供養一切僧眾,再將這些善根迴向無上正等正覺。凡是有佛的地方,他都恭敬聽聞佛法,聽聞之後信受奉持,隨力修行。

  「這位菩薩觀察所有的法,都是不生不滅的,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這時,他會先消滅知見的束縛,而慾望的束縛、形色的束縛、存有的束縛、無明的束縛,也都會漸漸減輕;經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不再累積種種束縛,則邪貪、邪嗔以及邪痴都得以斷除,所有的善根都變得更加明凈。

  「佛子啊!譬如真金經過善巧的鍊冶,真金的重量絲毫不減,但卻變得更為明凈。菩薩也是如此,安住在這個發光地時,因為已不再累積種種的束縛,所以得以斷除邪貪、邪嗔以及邪痴,所有的善根都變得更為明凈。同時,這位菩薩的忍辱心、柔和心、諧順心、悅美心、不嗔心、不動心、不濁心、無高下心、不求回報心、報恩心、不諂媚心、不輕誑心、不諂佞心,也都更為清凈。

  「這位菩薩,在四攝法中,多修利行;十波羅中,多修忍辱波羅蜜;其餘的並非不修,只是隨著能力、隨著因緣而行。

  「佛子啊!這就是菩薩摩訶薩的第三地——發光地。

  「菩薩安住此地時,多作三十三天王,能以方便令種種眾生舍離貪慾。他努力實踐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此一切種種所作的善業,都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乃至於不離念具足一切種智、一切智智。他心裡想:『我應當在眾生當中為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乃至於成為一切智智的依止者。』

  「如果這位菩薩精進修行,可在一念之際,得證百千三昧,得見百千位佛,了知百千位佛的威神力,能傾動百千佛的世界,乃至示現百千身,而每一身都有百千位菩薩以為眷屬。如果菩薩能以殊勝的願力自在示現,則所證三昧、所見諸佛等,更是超過此數,即使以百劫、千劫乃至於百千億那由他劫的時間來計算,也無法盡知。」

  這時,金剛藏菩薩想要複述剛才所講的義理,而宣說以下的偈頌:

  清凈無垢安住明盛心,厭離能舍無貪無害心,

  堅固不壞勇猛廣大心,大智慧者以此入三地。

  菩薩眾安住此發光地,觀諸行法相皆苦無常,

  不凈敗壞速皆悉歸滅,無堅無住亦無有來往。

  觀諸有為宛如重病然,憂悲苦惱疑惑所纏縛。

  三毒猛火恆皆永熾然,無始時來不能有休息。

  厭離三有心不生貪著,專求佛智無有異慈念,

  難測難思無與等比倫,無量無邊離諸般逼惱。

  見佛智已憫念於眾生,孤獨無依無有救護者,

  三毒熾然常於睏乏中,住諸有獄恆受諸眾苦。

  煩惱纏覆眼盲如無目,志樂下劣喪失諸法寶,

  隨順生死怖畏涅槃城,我應救彼勤勇精進道。

  將求智慧利益諸眾生,思何方便令能得解脫,

  不離佛陀如來無礙智,彼復無生智慧所生起。

  心念此慧從聞而得來,如是思惟自勤自剔勵,

  日夜聽習無有間然時,唯以正法為廣大尊重。

  國城財貝諸般珍寶類,妻子眷屬及與大王位,

  菩薩為法生起尊敬心,如是一切悉皆能捨棄。

  頭目耳鼻及舌頭牙齒,手足骨髓及心與血肉,

  此等皆舍亦未為難事,但以聞法是為最大難。

  設有人來語告菩薩眾:「熟能投身於大火聚中,

  我當與汝佛法大寶藏!」聞已投之心無有怯懼。

  假使火滿三千大千界,身從梵世而投入火中,

  為求法故是不為難事,況復人間諸般小苦事!

  從初發意乃至得佛果,其間所有阿鼻地獄苦,

  為聞法故是皆能持受,何況人中諸般小苦事!

  聞已如理正諦而思惟,獲得四禪四種與色定,

  四無量心五通次第起,不隨其力自在而受生。

  菩薩住此能見多佛陀,供養聽聞心得永決定,

  斷諸邪惑轉復更清凈,如煉真金體中無有減。

  住此多作忉利天大王,化導無量諸天大眾等,

  令舍貪心安住於善道,一向專求佛陀大功德。

  佛子住此勤奮而精進,百千三昧皆悉得具足,

  見百千佛相好而嚴身,若以願力復過於如是。

  一切眾生普皆得利益,彼諸菩薩最上勝妙行,

  如是所有安住第三地,我依其義已略為解釋。


推薦閱讀:

念佛三昧寶王論白話淺譯
《紅樓夢》白話版 1--20
繫辭上傳·白話 第一章
再薦:劉伯溫的郁離子寓言故事 (白話翻譯)
白話六妙門:第十章 證相六妙門

TAG: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