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遊大趨勢之下的中華文化傳承

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提出了未來10大朝陽產業,其中「全域旅遊」赫赫在列,成為了當下旅遊發展乃至城市發展的重要趨勢和熱點。

全域旅遊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旅遊業為優勢產業,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遊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遊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其核心是通過其他產業的融合,大幅提升旅遊的體驗,同時其他產業也從旅遊人流中分得紅利,形成整個地區的整體經濟增長。

在全域旅遊模式之下,旅遊經濟不但在文化產業所佔比例大幅度提升,而且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和貢獻率也顯著提高。生態旅遊,是低碳經濟,是綠色經濟。在當前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發展生態旅遊、文化旅遊,意義重大,也大有可為。

但毋庸諱言,在目前全域旅遊模式下,文化的傳承問題還相當突出。主要表現在:一是一些旅遊項目和旅遊景點片面追求功能和功利,文化含量不足;二是一些設計和創意只簡單模仿和抄襲,缺乏創新和創意,尤其缺乏本土性、地方性和獨特性,文化元素雜亂,同質化傾向明顯;三是旅遊文化「橫的移植」明顯,「縱的繼承」弱化。所謂「橫的移植」就是過分移入或嫁接國外的文化、西洋文化,羅列和拼湊西洋景點、標註西洋文化符號。而對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卻往往忽視,甚至有意地予以迴避和捨棄,以致優秀的、出彩的,有些甚至讓國外人夢寐以求、孜孜不舍的中華文化得不到很好地繼承和弘揚,實在令人可惜、可嘆。

根據筆者的觀察和思考,發展生態旅遊、文化旅遊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認識和把握:

一是充分認識文化在旅遊經濟發展和旅遊產業崛起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從來文化立山河。文化是山川靈秀之沃土,文化是旅遊興盛之動因,文化是山川活起來、賓朋走進來、中國走出去的重要載體。文化是全域旅遊模式下中國旅遊經濟發展的引擎和加速器。傳承並激活中華文化是中國旅遊造福國人、擁抱世界、對接全球的不二法門。

二是在全域旅遊模式下努力吸收和傳承國學文化,在文化「縱的繼承」上狠下功夫。中華文化的最為精華部分乃國學文化。要把中國人高貴品質、精神風範、行事風格、崇高追求、宏大願景等與當地的地域文化、宗教文化以及養生文化中的居住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戲曲文化等有機結合起來,讓廣大遊客品嘗、欣賞和體驗,開啟全新的旅遊「體驗經濟」新模式。譬如養生旅遊,就儘可能地吸收孟子提出的「居移氣、養移體」的養生主張,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自身的和諧寧靜。這方面,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裡面就有翔實的記載和生動的詮釋,值得生態旅遊的管理者、經營者以及國內外眾多需求客戶學習、借鑒和體驗。

三是自覺地將中華文化融入旅遊價值的發現與發掘,旅遊品牌的塑造與推廣等各項工作之中。一部《徐霞客遊記》,足以讓世人對壯美華夏嚮往之至,遊記中所明文記載區域的人們完全可以拿來所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奠定了岳陽樓中國四大名樓的地位;沈從文的《邊城》讓湖南鳳凰古城旅遊風生水起,陳逸飛一幅《故鄉的回憶》油畫,使得江蘇周庄名揚天下,慕名前往者絡繹……總之,全域旅遊模式下的旅遊業發展,要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要善於從中華博大精深的文化寶庫里挖掘內涵、搜集經典、整合元素、傳承基因。

除了以上三點,小新個人還認為把文化內容的商品化,也是全域旅遊模式下發展和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環節。有商品,才能有交易,才能真正讓文化融合為生活中的一個環節,才能真正讓人們感知,有了感知才能有所傳承。同時,交易也是建立產業鏈的源頭,也才是「全域」的起點。

中華文化是十足的原生態,必將為全域模式下的中國旅遊經濟提供強大的內生動力。同時,中華文化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將為全人類文明和世界經濟一體化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推薦閱讀:

153.與喵共舞79~南戴河第3天
為什麼中國人討厭日本,卻愛去日本旅遊? | 壹讀百科
景色宜人--令狐山(旅遊覽勝)
日本旅遊全攻略
大同景區不受人歡迎 提升旅遊軟實力是當務之急

TAG:文化 | 旅遊 | 趨勢 | 文化傳承 | 傳承 | 中華 | 中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