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
精神總是要依附形體的,談國學的精神和中國人的生命也是這樣。大家都知道《四庫全書》,清代乾隆年間編定的。如果我們把國學落實到一個形體上面,它就是個代表。所謂四庫,就是經、史、子、集,也稱四部。
這四部基本上涵蓋了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書籍,最重要的知識和學術。中國傳統的知識為什麼是四部,而不是三或者五?這本身就有特別的意義。數字「四」其實就是國人對於世界的理解,代表著方正和秩序。世界是方正的,國家是方正的,人們住的院子也是方正的四合院。故宮是大四合院,北京城是更大的四合院。我們看這個國學的「國」字,外形上就是方方正正的。
僅僅有方正夠不夠?不夠。古代的中國人都知道天圓地方,天比地高,這是物理上的。圓比方高,這是境界上的。圓這個東西很難說,也很難做,搞不好就落到圓滑上去了,就成了方正的反面。能夠兼容方正的是圓融,佛教常說圓融無礙。還拿「國」字來說,方正裡面有個東西,簡化字里是個玉字,這塊玉就是生命,就是心。有心在「四」裡面,或者說當心把「四」融化之後,方就成了圓。生命可以把方正融化,這個時候方正不僅是外在的約束,而且成為了內在的靈魂。我們要用心將經史子集四部融化。
「經、史、子、集」這四部代表的不僅僅是書籍或者知識,更是古代中國人對於生命的理解。經典是什麼?就是生命的常態。經就是常,我們說「經常」,「常」就是日用倫常,就是生活中不斷實踐,永遠不會忘記的東西,它構成了國人生命的根基。經典是生命的常態,而歷史則是生命的經驗。我們每個人經歷的事情都是有限的,但我們可以通過史書去經歷自己生命中不曾經歷的事情。歷史是拓展生命經驗的東西。子部意味著什麼?子部可以讓我們充分領略到生命樣式的多元化,是生命多元的展現。經部只是給我們提供了一般的生活方式,諸子卻給我們提供了不同的生命感覺。讀儒學能使我們了解做人的偉大和快樂,讀《周易》能使我們有一種頂天立地的生存感悟。讀《中庸》,讀《荀子》,都能使我們有一種人與天地相參的感覺。而道家讓你產生另一種感覺。人是什麼?人在天地面前一無所有,太渺小了。不要說和天地相參了,人能夠和天沾邊就不錯了。在儒家那裡找到的是自豪感,是生命的健全,是偉大的感覺。在道家那裡找到的則是生命的殘缺,讓你覺得自己其實沒有那麼偉大。墨家、佛教提供的也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樣式。集部的詩賦是什麼?是生命的內涵。生命不僅僅有道德、有理性、還有情感。我們需要宣洩自己,需要這樣的知識。我們不僅生活在白天,也要生活在夜晚,我們需要哭泣,這是情的發泄。生命不僅是道貌岸然,也有脆弱,也有喜怒哀樂需要調整。
我還想從比較的角度進一步來談一下國學的精神或者特點。從經部我們可以看到古代中國人什麼樣的精神?看到聖人意識的發達和宗教意識的淡薄。中國人的經典是世俗化的經典,是來自於人的經驗,而不是像《聖經》一樣的神的啟示。古代中國人不信上帝,信聖人。可以和經典劃等號的是聖人,經典是聖人造就的。這是其一。其二,中國人即使信,也是兼收並蓄的。一個人可以同時相信三教,一個寺廟譬如安徽亳州的道德中宮,既有觀世音菩薩,也有太上老君,這也是宗教意識淡薄的一種表現。
從史部,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歷史意識的發達。中國人從來都把歷史看作生命中重要的根基,當下的根據。墨家講三表法,第一條就是「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我們經常引經據典,但不是復古。中國人從來都是古為今用的。
從子部,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寬容精神的突出。古代中國人從來不是只尊崇一個經典,而把其它統統砍頭。譬如東漢的王充曾經這樣講經、子關係:「知經漏者在諸子」。諸子能夠起到救經之弊的作用。經、子關係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寬容精神。
從集部,我們可以看到對均衡生命的強調。中國人從來不認為生命是乾枯的、單調的。古代人喜歡琴棋書畫。琴棋書畫不是專家之學,而是很多人都會的東西。因為這是生命,是均衡的生命的展現。集部要塑造培養的就是均衡的生命。
總之,在國學中,我們可以發現古代中國人的形象。一個具備了經史子集所代表的精神的人,一個有均衡生命的人就是中國人。當四部的知識在你的心裡融化時,一個中國人的形象也就出現了。
來源:光明日報 / 王博 國學漫談:中國式生命
推薦閱讀:
※《四庫全書經部禮類-禮記析疑》清-方苞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葬書》晉-郭璞
※《四庫全書》史部21地理類04河渠之屬(26)
※《四庫全書經部易類-周易筮述》清-王宏撰
※《四庫全書經部孝經類-孝經註疏》唐-李隆基、宋-邢昺
TAG:四庫全書 |